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的耦合机制探究
2023-07-21何宜泽
何宜泽
摘 要:耦合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间通过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产生合力并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的现象,由此建构的耦合机制对于体系各方的主体协作、资源调动与发展优化都具有促進意义。文章选取非遗活态传承与包装设计色彩文化赋能两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双方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出发,论证二者建立耦合机制的可能性,并借助诸多案例,从价值目标耦合、资源要素耦合及主体耦合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探究二者建立耦合机制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包装;文化赋能
Abstract:Coupling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wo or more system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 interaction,thus generating joint forces and cooperating to complete specific task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is of greatsignificance to the main part cooperatio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ptimization of all partiesin the system. The article selects two syst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inheritance and packagingdesign culture empower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ifficulties ofboth sides, demonstrates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a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sides. From threedimensions of value goal coupling, resource element coupling and subject coupl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valueof establishing a coupling mechanism with many cases.
Keywords: Coupling;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iving inheritance;packaging design;culture empowerment
在多元发展的时代,个体、组织乃至行业系统之间的协作模式日趋主流,由此而生的全新发展增力为众多领域注入了新的内生动能。此时,通过建立体系间的耦合机制激发创造“合力”为各行业提供了可行之径。“耦合”一词最早提出并应用于物理学领域,通常指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要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复杂现象,并表述其间色彩、互动、协调、适合的“动态关系”[1]。在后续研究中,耦合也可引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之间通过各种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的现象,并由此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研究之中。其中,设计领域作为一个跨学科融合、构成复杂的综合领域,囊括了众多体系完备的系统,各系统间存在千丝万缕的交互行为,为耦合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基于此,文章选择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两大系统作为切入点,二者是两个独立但又彼此耦合的动态系统,通过对现有设计及产品的实例讨论,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而解析其耦合机制。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与活态传承
非遗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浮沉,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脱节,色彩元素处理、设计形式的滞后与代际传承问题使得非遗传承发展之路落入窠臼,在新时代的背景中亟待转型。
然而,开放的时代铸成文化的繁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构成,中国数量雄厚、瑰丽缤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新的机遇期。如刘魁立教授所言:“当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泛的和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时代的赐予,也是非遗的幸运。”[2] 对非遗进行“活态传承”的理念随之出现,并与设计领域不断融合。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传承的新模式,活态传承是非遗与现代市场进一步融会适配的发展路径。
章莉莉教授指出,从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的融合层次来看,活态传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借助高级定制的形式展示非遗,该层次旨在完整外化非遗所具备的深厚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第二个层次是将非遗手工艺与工业产品相结合的文创模式,该层次能够通过工业机器缓解手工艺固有的效率问题,并助力非遗走进现代市场;第三个层次则是仅提取非遗视觉符号或色彩、纹样元素进行平面再造的应用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延伸受众群体,是市场现有非遗文创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现代语境中,非遗传承首先是让其在当代市场环境中得以存续。传统形式往往与市场严重脱节,而与高定路线相适配的非遗项目也屈指可数,此时,第二、三层次的活态传承形式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可行之径。新的形式路径不仅能帮助非遗以更灵活的形式吸引市场消费者,还能在此过程中发挥宣传功能,反哺其传承。
落实形式后,包装设计及色彩元素在各设计环节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包装行业整体寻求创新突破的条件背景下,非遗成为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如何将非遗元素与产品包装合乎逻辑地融合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2 包装设计的发展维谷与文化赋能需求
随着智能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现代化的包装色彩设计理念层出不穷,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从包装设计思维方式到包装设计理念、色彩格局、从包装设计材料到包装设计工艺不断涌现[3],如此快节奏的迭代更替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创新突破”既是破局之道,又是行业大考。
面对创新维谷,现有的突破思路大致聚焦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即向外寻求形式创新,向内寻求文化赋能。在形式创新受到工艺实现限制的同时,通过增加文化附加值的方法为包装“赋能”成为日益兴起的潮流。依托于自然地理的地域性元素、依托于历史脉络的文物文化元素、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色彩元素、依托于人文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都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与开发潜力,成为从业者的文化素材库。
在众多文化要素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动态流变、活化传承的形式积累并表现出了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属性,并由此折射出了较高的文化附加潜力,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文化赋能的需求,迅速成为设计师与品牌推进包装设计时的宠儿。2020 年,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孵化了上海对口帮扶青海果洛的非遗研培作品“格萨尔英雄史诗* 英雄钢笔”(图1)。作品在包装设计上采用了西藏省级非遗项目班玛马尾钉线绣唐卡制作技艺的视觉元素,构图严谨,在色彩方面以漆黑为底,将格萨尔英雄史诗插画与藏文书法以金色勾线的形式进行细致勾勒,而黑唐卡就是以黑色为基底,用纯金色勾勒,点缀少量色彩或象征性地晕染出人物和景物的主要结构及明暗,意趣神秘而深沉,这种色彩视觉效果对比鲜明而厚重。藏民对黑色的偏爱,源自于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黑色本身具有威严、黑暗、神秘等视觉审美特质和色彩象征内涵,以黑色为基底是黑唐卡在色彩表现形式上的定性;而藏民族对金色的热爱则象征着对世间万物生命之源的向往,并延伸出多种实用技法,如唐卡中常用的勾金、磨金、刻金、染金等。遵从黑金的视觉特质与背后的非遗文化渊源,该作品在与老字号品牌英雄钢笔的合作中,通过包装展示了藏民引以为傲的旷世英雄。在设计实践中,非遗与包装设计之间的良性互动产生了综合合力大于分力的效果,构成了和谐的双赢格局。
3 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的互动耦合机制
在设计视域中非遗活态传承与包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关系,并通过实践形成了合力,即非遗为包装提供内容,包装为非遗提供载体。同时,与之对应的设计师群体与传承人群体交互密切,两个系统间的环节与要素产生交集并相互作用,其实践产出形式也实现了多样融合,二者由此形成了相互影响的耦合机制。
在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的耦合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是非遗发挥其文化赋能功能的基础与依托,民族认同与文化共鸣则构成了耦合的价值起点,传承人群体与设计师群体的多元互动实践为这种耦合提供了增力;色彩包装设计在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物质载体的同时,以更加适应时代时代需求的形态将非遗的多元形态落实,挖掘其文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以保障非遗更好得以活态传承。该机制具体体现在价值目标耦合、资源要素耦合、主体耦合三个维度的互联互构,耦合双方通过某种媒介或条件彼此影响,提高这三种维度的耦合度是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与包装设计优化的有效途径。
3.1 价值目标耦合
据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后者应当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与历史文化,以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个方面就是如何更新我们的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4]。对于这个问题,饱含历史价值的非遗传承与兼顾文化与经济价值的包装设计具有多重价值目标耦合。
一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建构消费者文化共鸣的价值耦合,对于非遗活态传承来说,其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扎根于历史,共生于文脉,构建文化认同是其时代使命使然,也是其优势所在;而对于包装色彩设计而言,文化赋能的需求本身指向突破创新困境,引发消费者消费行为,建构文化共鸣能够推动这一行为的产生,进而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相互转换。
二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优化包装供给目标的价值耦合,非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落实于自身现有载体还是与设计跨界融合,都具备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而在包装色彩设计的洪流变局中,向内赋能的方法更是时代背景下优化供给的重要手段,二者的实践出发点具有极强的耦合性。
作為中秋节的传统时限性消费品,月饼产品本身及其包装色彩设计均有进入瓶颈之势,除了在口味上精益求精、另辟蹊径,月饼色彩包装也成为行业生产厂商的突破口。此时,简单依托于中秋节庆文化的传统包装已不完全适配于市场,置入更多具有内涵的文化元素成为发展趋势。张书雁等人创立的自然造物是一个以自然、色彩、人文、手艺为核心元素,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手艺再现、再造、再生于当代生活的文化设计品牌,品牌旗下的月饼礼盒是其每年的主打产品之一。截至目前,在其“大过中国节”产品板块中,已陆续推出与团扇、七巧板、皮影、纸鸢等文化色彩元素联名的月饼礼盒(图2),每逢中秋都能给消费者带来新奇的文化色彩体验,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礼盒的宣传与销售。而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则取材于制扇技艺、益智图民俗、皮影戏、风筝制作技艺等优秀非遗项目的视觉转换,附加以丰富清亮的色彩形制,以大面积高饱和纯色为衬底,通过月饼纹样设计、内外包装设计及礼盒衍生品设计展示了项目要素与细节,既推动了非遗活态传承,又为产品包装赋予了文化内涵,这种民艺“再生”的形式实现了实践双方的价值耦合。
3.2 资源要素耦合
资源要素的协同联动能够将耦合双方的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本,产生内生动力,为促进双方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来源[5]。无论是对于非遗活态传承还是包装设计文化赋能,都需要具有对市场与消费者产生持续吸引力的因素。此时,非遗资源所蕴含的民族性、传承性与文化性,使其兼具了社会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能够帮助包装设计实现“内源式”的文化转型,以此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这种资源融合发展极大有利于包装设计的创新,对消费者产生了一种共性吸引力。而与之相对,色彩包装设计则可以通过为非遗资源提供载体,利用自身平台的方式将文化基因推送给社会大众及相关消费者。二者在本质上趋同,都是将非遗文化资源适配新时代市场需求的一种转化,在这种互补的关系之中,资源要素成为了二者重要的耦合交集。
江南土布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民间纺织品,其颜色织法鲜明,条纹纵横有致,凝结着江南美学的生活气息,南通、余姚、崇明土布均是极具地域风俗特色、富含文化价值的地方非遗资源,但纺织类项目固有的载体限制始终难以突破,与现代生活的脱节令土布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此时,包装设计对视觉元素的承托外化为资源转化提供了新路径。2020 年PACC 推出“江南土布文具系列”,该系列保留了江南土布常用的蓝、白、黑、灰色系的基本色彩组成,并以蓝黑、蓝白双色搭配居多。此外,还有些许不同的色彩搭配模式,多以不同明度与纯度的蓝、白、黑为主色,点缀以枣色、青翠、深红,用以丰富色彩构成。该系列将土布的民族纹样之美应用于文具装饰与礼盒包装上,借助技艺与色彩,将温婉的江南文化形象以新的形式承接转换,扩大其面向的消费群体,在创新传承的同时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消费购买力。资源的活化应用为江南土布传承与包装文化赋能提供了新动力,体现出资源耦合的作用。
3.3 主体耦合
实现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的和谐耦合应该是双方主体合作与互动的产物,是各主体之间耦合作用的结果。非遗传承的主体是传承人群体,而包装色彩设计的主体是设计师群体,二者共同构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驱动主体。其中,非遗传承人群体是文化基因的持有者,他们掌握核心技艺与知识体系,而设计师群体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连接的关键主体,能用当代视野“翻译”传统文化[6]。在设计实践中,当多元主体的作用力方向一致,形成良性互动与紧密合作时,就会形成强大的“合力”。
老字号非遗跨界产品哈氏糕点“竹报平安”礼盒(图3)是PACC 与东浩兰生集团联合策划的“遇人见物”合作项目,作为老上海的味道名片,哈氏糕点此次跨界创新备受瞩目,通过与贵州省级非遗项目赤水竹编结合,在包装的色彩层面,设计者并未采用传统的色彩,而是保留了竹编材料的本色,原汁原味地展现了竹编技艺的视觉感受,竹报平安礼盒在2020 年上海“国潮老字号”五五购物节系列活动一经亮相便受到市场强烈反响,摇身变为“新国潮”的代表。其中,赤水竹编传承人卢华英将精湛手艺带出了大山,她及其工作室完成了竹编礼盒的主体编制,而PACC 的师生团队则策划设计了礼盒的器型,将竹编工艺与包装有机结合。作为两大核心主体,传承人与设计师在整体设计过程中密切互动,共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从主体耦合的维度分析,此次实践实现了单一主体无法完成的成果,礼盒在获得强大文化赋能的同时,也帮助赤水竹编非遗项目走进现代市场,其设计行为本身即是一次完整的活态传承过程,从而佐证了主体耦合的可能性与强大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活态传承与包装设计文化赋能的耦合是一个多元复杂、内在联系、协同共生的机制,传承人群体与设计师群体作为其驱动主体参与其中,以追求转化多元价值为目标导向,充分调动资源要素,迸发出了全新的潜在增长力。通过该机制,两大系统构成了良性互动的共生体系,形成了非遗传承与包装设计及其色彩元素共进发展的新格局,为跨行业跨领域合作提供了成功的范式。创新时代下,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深切价值亟待挖掘转化,通过当代设计实践为非遗文化传承搭建舞台,实现文化发展的多点联动,是破局之道,更是责任使然。
5 参考文献
[1] 杨柳. 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性传播发展路径探析[J]. 收藏与投资,2023,14(03):194-196.
[2] 左笑.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的途径探究[J]. 大众文艺,2017(03):11.
[3] 焦丽. 试析现代包装设计发展的潮流与趋势[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2):4-6.
[4] 方李莉.“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J]. 民族艺术,2007(01):80-87.
[5]仇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耦合机理与实证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
[6] 章莉莉, 朱艺芸. 国潮背景下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J]. 装饰,2021(10):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