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文化结构表征研究

2016-12-17李涛程佳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活态传承民族文化

李涛++程佳

摘要:河北蔚县因其历史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以及民族间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同化, 从而形成了蔚县历史上特殊的古堡建筑群落形制,如何梳理其传承下来的文化脉络以及加强保护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文化结构为出发点,对其建筑群落形成文化与保护传承进行研究阐释,有助于我们当下进一步加强这种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揭并示延伸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及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民族文化;蔚县古堡;活态传承;有机保护

中图分类号:TU-092;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70-02

一、民族冲突下背景下的雁北故地

河北蔚县以及雁北地区,在历史上因其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以及民族间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同化,从而形成了蔚县历史上特殊的古堡建筑群落形制。蔚县隶属雁门关以北的雁北地区。雁北地区北临蒙古,南依恒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蔚县位于河北省境内大南山以北的壶流河盆地,位置较为特殊,处于北方内长城与外长城之间,并且以峪道连接着华北平原、张北高原以及蒙古草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中原通往北方的重要关隘以及民族间冲突的边防要塞。直隶总督李卫曾在乾隆版《蔚州志》的序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地介云谷,万山环拱,东屏五台,北枕桑乾,中带壶流……地虽弹丸,亦锁钥重地。”说明蔚县有着极其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关系。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形成与这种特殊的历史地理文化关系密不可分。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474年,蔚县地区发生了赵襄子杀代王而取代地的历史事件,这是中原文明第一次对北方少数民族发动的征服战争。由此,拉开了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间长久以来拉锯战的序幕。秦汉时期,秦王朝一方面派遣大将蒙恬率领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方面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地域匈奴,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到了汉代,随着匈奴的分裂,南匈奴迁入包括雁北地区在内的长城以内,与汉人杂居在一起,这一时期虽然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但来自北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雁北地区也一直是中原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的的前沿阵地。鲜卑族在建立北魏政权后把都城迁至洛阳,而这时的雁北地区已经由后来崛起的突厥族所掌控,后经沙陀人、契丹人政权的更替,雁北地区一直以来都在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下。这里也一直是民族间冲突的战争前沿。到了唐朝,石敬瑭投靠契丹,把包括蔚州在内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种军事格局的变化对于蔚县来说已经失去了屏障作用,长城以南中原的千里平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也毫无障碍可言。到了宋元时期,雁北地区也一直在北方女真人的控制之下,但此时的雁北地区战事较少,国家休养生息,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朝时期又加剧了这种民族间的斗争,一直到清朝,雁北地区民族间的对峙与冲突才可以说真正的偃旗息鼓了。

纵观蔚县历史,汉文化建立的中原政权时期,蔚县则是民族对抗的前沿,而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的中原政权时期则是民族融合的时期,蔚县在这种民族政权的对抗与融合当中其社会文化、经济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这种民族间对抗与融合所遗留和沉淀下来的文化也成为了蔚县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

二、古堡建筑主要成因分析

古堡建筑形制的形成应该是从早期人类居住的村落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时期对这种建筑形制就有文献记载,但那时称之为“坞壁”。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顺帝永建五年(130年)……拜马贤为西征将军……于扶风、汉阳、陇道做坞壁三百所。”这里的“坞壁”就是今天的我们所说的古堡。甚至到了宋徽宗时期在李诫主编的《营造法式》中专门有一卷“壕寨制度”用来讲解寨墙如何修建。那么蔚县古堡是在什么时期如何形成的呢?据1983年蔚县地名办公室编写的《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中介绍,蔚县大部分的城堡都始建于明代。清华大学罗德胤老师在经过考证后也认为,明代开始有大量古堡出现于雁北地区确实极为可能。可惜的是如今雁北地区的古堡也仅存于蔚县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明代在雁北地区大量的修筑城堡呢?这与其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需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民族对抗下产生的“军堡”。

1936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把元军赶出塞北建立了大明朝,但此时的元朝并没有完全覆灭,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蔚县及雁北地区又一次被推倒了民族对抗的前沿,明朝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在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建立起了万里长城,在雁北地区建立了堡垒高墙、万千军堡。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蔚州设立蔚州卫,管辖五个千户所,到了明洪武八年(1410)年,由原来的五所千户所改为八所千户所,进一步突出了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到了明末清初,因受到后金的侵扰,雁北及蔚州地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建堡、修堡的军事活动,修建了一大批用于防御的军堡。可见,蔚县军堡的形成是由于民族对抗与对峙形成的,一方面用于抵御来自北方的侵扰,另外一方面成为了进攻北方的前沿哨所。

2.军堡向民堡的转变。

在民族对抗与对峙的拉锯战中,明王朝在雁北地区及蔚州囤积了大量的兵马。但大多数情况下军队属于备战状态,军队大量的补给成了朝廷的心病,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王朝逐步制定了军队以耕地为主、守备为辅的军事战略。《明太祖实录》记载:“以山西大同、蔚朔、雁门诸卫军士月给粮饷,有司役民转输,艰苦不胜,遂命各卫止留军士千人戎守,余悉令屯田,以息转输之劳”于是一部分军士从战争前线退了下来,加入了农业耕作。这样形成了当地特殊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之于明朝中叶以后,北方游牧民族与明朝开始了商业往来,部分军堡的功能逐渐向民堡的功能转变。除了战争的需要,在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人们看到军堡的好处,不但能防兵,还能防盗、防风、防自然灾害,于是村村建堡,形成了今天蔚县“八百庄堡”的局面。由此可见,民堡的形成,一方面由于军堡功能的转化,另外一方面也是民众为了自身安全而设立的堡垒。

三、建筑文化的多元性结构

蔚县古堡是中原农耕文明时期的历史产物,承载着人们早期的生产、生活、战争、繁衍等厚重的历史烙印,是凝结了不同时期历史文明的载体。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多元性、生态性的文化承载格局。

从其建筑形制而言,蔚县古堡有着多元的建筑结构和存在方式,古堡历经了从军用变为民用的过程,因其建筑形式的功能性不同而出现了多种样式的古堡,包括城中堡、独门堡、连环堡、品字堡等多种样式。在古堡内又有各种各样的建筑院落。主要包括四合院落的建筑格局、楼房院落的建筑格局、九连环院落的建筑格局,楼房院落与九连环院落主要倾向于战争防御性的建筑格局,大部分属于早期的军用古堡内,而四合院落因其建筑格局便利的特性,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用于民用古堡内。在这些建筑结构中,砖雕、石雕、木雕、花窗等传统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艺术形式精髓也得到了一脉相传。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用于战争防御功能的古堡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古堡内许多别的建筑形式也出现了,如庙宇、戏楼等建筑形式,这是依附于古堡建筑之上的一种建筑格局,见证着农耕文明时期的和平发展与人们的安居生活。加之于蔚县剪纸、砖雕、木雕、古壁画以及生活风俗等所有这些也见证了古堡不同时期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的发展与衰落。依附于这种建筑格局以及其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构筑了蔚县古堡建筑特殊的文化生态整体性。

四、古堡的“有机更新”保护

发展到今天,蔚县古堡也面临着古建筑急需保护与发展这一社会问题,在“活态传承的”理念下,“有机更新”理论对其做了最好的保护与发展方式阐述。今天遗留下来的蔚县古堡建筑群落,历经时间的洗礼以及人为的破坏,再加上保护不利,很多古堡村落已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尤其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更加促使这种古堡村落的消失。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使得偏远地区古堡村落内的原住民因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经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批的迁出原驻地。原住民是保护这种建筑形态的主体,而随着保护主体原住民的搬迁,大量的古堡村落处于管理保护缺失的状态。另外,加之于古建筑严重老化、年久失修,这些古堡建筑群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

如何有效、合理的保护和传承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已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首先,应树立和加强保护意识,也就是呼吁和加强原住民这一保护主体对古堡建筑群落的保护意识。在蔚县素有“八百庄堡”之说,可见其数量较为庞大,单一依靠政府或是相关组织不可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所以应根据现实情况有效合理的调动原住民这一保护主体,才能长久的对这些古堡建筑群落进行有效的保护。其次,合理引入“有机更新”保护理论。“有机更新”这一概念是吴良镛教授根据北京城旧城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这里的“有机”主要是指强调了保护活态的“人”和处于保护静态的“环境”。相对于蔚县古堡村落来说,“人”指的是处于保护主体的原住民,在保护中要强调这种主题因素。“环境”指的是依附于环境之上的和谐保护。所以说“有机”概念强调了主观因素。而“更新”概念则强调了客观保护因素。主要是指古堡村落建筑的修缮、更新以及某些不可恢复建筑的必要的拆、改、建。这里的拆、改、建指的是对那些已经无力回复的建筑而言,要根据建筑的原来面貌和环境情况适时、适当的进行变动。如位于西古堡的东楼古民居,因担心其倒塌,在1981年的时候对其进行了拆除重建,目前保存完好,是古民居村落保护的代表,是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蔚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蔚县志》[M].中国三峡出版社,北京,1995.12.

[2]罗德胤.《蔚县古堡》[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11。

[3]罗德胤.《西古堡》[J].《小城镇建设》,2003年第十一期。

[4]张万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9.

[5]李彪.《农牧交错带上古堡游憩空间的构建与实证分析—以河北蔚县暖泉镇为例》[J].经济论坛,2013.12.

基金项目:1.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艺术文化结构表征及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HB14YS011;2.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张家口蔚县古堡建筑群落的当代文化阐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031325。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民族文化
蒙古族音乐活态传承之衍变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