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三门峡刚玉砂厂战国秦汉墓发掘简报*

2023-07-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与文物 2023年3期
关键词:鼓腹灰陶底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门峡市刚玉砂厂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甘棠北路以东,八一路以南,上官北路以西,黄河西路以北,北距黄河约一千米(图一)。1985年冬,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了22座西汉初期的秦人墓[1]。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为配合周边棚户区改造项目(黄河花园)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战国、秦、西汉、北魏、唐、宋金及明清等时期墓葬281座,其中以战国秦汉墓葬居多,有161座。现将战国秦汉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三门峡刚玉砂厂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刚玉砂厂墓地战国秦汉墓葬分布图

一、墓葬形制

刚玉砂厂墓地战国秦汉墓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土洞墓两种,其中竖穴土洞墓数量居多,绝大多数墓葬未发现葬具,少数墓内残留有木棺痕迹,一般为单棺,个别墓葬为一棺一椁。墓内多葬有一人,其中M176在墓道和墓室内各发现一具人骨。葬式以屈肢葬占主流,直肢葬较少,其中仰身屈肢葬有66座,侧身屈肢葬有27座,仰身直肢葬6座。随葬品多放置在墓室或壁龛内,数量一般为2~3件,最多有10余件。

1.竖穴土坑墓 22座。根据有无二层台分二型。

A型 带有二层台,21座。

M126 开口于表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墓口距现地表深0.5米。方向298°。墓葬平面长方形,墓壁近直。墓口长3.5、宽2.9、深3米。墓室四周有生土二层台,西宽0.6、南宽0.84~0.9、东宽0.74、北宽0.76~0.82、高0.9米。墓底东壁有一壁龛,长0.6、高0.5、进深0.3米。墓内填黄褐色五花土,较疏松。葬具为木棺,已朽。长1.36、宽0.56、高0.03米,厚度不详。人骨一具,头西面上,侧身屈肢葬,男性,年龄不详。3件随葬品均出于壁龛,分别为陶釜1、陶罐1、陶盒1(图三)。

B型 无二层台,1座。

M256 开口于表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墓口距现地表深0.5米。方向15°。墓葬平面长方形,墓壁较直,平底。墓口长1.9、宽1、深0.6米。墓底北壁有一壁龛,长0.8、宽0.6、高0.4米。墓内填黄褐色五花土,质地松软。葬具不详。人骨一具,侧身屈肢,头北面西,性别、年龄不详。4件随葬品均出于壁龛内,分别为陶釜1、陶罐1、陶盆2(图四)。

图四 M256 平、剖面图

2.竖穴土洞墓 93座。墓道宽于墓室,按照墓室与墓道相对位置分为二型。

A型 91座。墓室开凿于墓道短边,据墓道有无二层台分为二亚型。

Aa型 无生土二层台,45座。M48,开口于表土层下,墓口距现地表0.7米,向下打破生土,方向268°。由墓道、墓室和壁龛三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西侧,墓口平面呈长方形,口底同大,墓壁较直,平底。墓道长3.4、宽2.4、深3.8米。土洞墓室位于墓道东侧,底部近长方形,弧顶,墓壁近直。墓室长1.96、宽1.34~1.4、高1.4、墓门高1.4米。壁龛位于墓室北壁,底长0.66、高0.4、进深0.24米。墓道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墓室填土为浅褐色淤土,土质较硬。葬具为单棺,已腐朽,仅存棺灰痕迹,长1.5、宽0.8、厚0.06、残高0.05米。人骨一具,头西面上,仰身屈肢,性别、年龄不详。共出土6件随葬品,分别位于墓室和壁龛内,有玻璃珠1、陶盆2、陶釜1、铜带钩1、玻璃塞1(图五)。

图五 M48 平、剖面图

Ab型 墓道有二层台,46座。M85,开口于表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口部距现地表1.8米。方向270°。由墓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西侧,口大底小,墓壁斜直,平底。西壁有3个三角形的脚窝,南壁有2个三角形的脚窝,脚窝宽0.22~0.32、进深0.12米。墓道深3.5米处留有生土二层台,北宽0.8、西宽2.04、南宽0.74、台高1.4米。墓道口长5.3、宽3.68、墓道底长2.92、宽1.56、深4.9米。土洞墓室,墓壁较直,弧顶,底部近长方形,加工一般。墓室底长2.84、宽2.14、高1.3~1.8米。墓道填土为黄褐色五花土,较疏松;距墓口0.8~3.5米深时发现有夯土,夯窝圆形,直径约5厘米,较分散,夯层不明显。墓室填黄褐色淤土,较松软。葬具为木棺,已腐朽,残留棺痕。长2.14、宽0.98、厚0.03、残高0.12米。人骨一具,仰身屈肢,头西面北,保存状况较差,性别、年龄不详。共出土6件随葬品,位于墓室东北角,分别为陶盆2、陶釜1、陶罐1、陶壶1、铜饰件1(图六)。

图六 M85 平、剖面图

B型 2座。墓室开凿于墓道长边,即偏洞室墓。

M134 开口于地表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口部距现地表深0.8米。方向150°。由墓道、墓室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东壁被M0012打破。口大底小,斜直壁,有二层台,二层台西宽0.7、南宽0.8米。墓道口长3.46~3.56、宽2.86、墓道底长2、宽2.04、深2.46米。土洞墓室底部近长方形,弧顶,墓壁较直,平底。长2.2、宽1.1米。墓道填黄褐色五花土。墓室填黄褐色淤土,土质较硬。葬具不详。人骨一具,侧身屈肢,头西面北,保存状况较差,性别、年龄不详。墓室西北角出土了3件随葬品,分别为铁器1、陶罐1、陶釜1(图七)。

图七 M134 平、剖面图

二、随葬器物

刚玉砂厂墓地115座墓葬出土随葬品,质地有陶、铜、铁、骨、玉、漆等,数量近300件。陶器有缶、罐、壶、茧形壶、蒜头壶、甑、甗、釜、釜灶、盒、盆、钵、碗和盘等。铜器有带钩、镜、壶、勺、矛、环、铃、镞和印章等。铁器有釜、臿、带钩、锥和刀等。另还有玉器、骨器、玻璃器和贝币等。漆盒2件腐朽严重,无法提取。

(一)陶器

1.陶缶 1件。标本M3:5,泥质灰陶。侈口,卷沿,方唇,唇面内凹,束颈,广肩,弧腹,平底。肩腹部饰有十八周弦断细绳纹。口径11、底径16.4、高30.2厘米(图八,1)。

图八 墓地出土陶缶、罐、壶

2.陶罐 30件。根据器形差异分为三型。

A型 束颈高领罐,20件。分为二亚型。

Aa型 卷沿,9件。据腹部变化分二式。

Ⅰ式 腹部较鼓,4件。标本M194:2,夹砂灰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两周凹弦纹及绳纹。口径8.4、底径8.2、高15.8厘米(图八,3)。

Ⅱ式 鼓腹,最大径偏上,5件。标本M42:2,泥质灰陶。侈口,卷沿,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9.2、底径7.6、高16.8厘米(图八,4)。

Ab型 折沿,11件。分两式。

Ⅰ式 束颈较长,鼓腹,8 件。标本M71:1,泥质灰陶。侈口,折沿外翻,沿面有凹槽,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饰九周抹断细绳纹。口径8.8、底径12、高26.8厘米(图八,5)。

Ⅱ式 束颈较短,圆腹,3 件。标本M175:3,泥质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腹部饰六周弦断细绳纹。口径9.6、底径11.8、高24.4厘米(图八,6)。

B型 矮领罐,9件。标本M85:3,泥质灰陶。微侈口,卷沿,方唇,沿面有一周凹槽,矮领,广肩,鼓腹,平底。肩上饰十二周暗弦纹,腹部饰六周抹断细绳纹。口径16.2、底径16、高23.6厘米(图八,2)。

C型 筒形罐,1件。标本M34:1,泥质灰陶。侈口,折沿,沿面上扬,圆唇,束颈,深筒腹,圜底。颈肩部有一周凸棱,上腹饰细绳纹,下腹及底部饰五周抹断细绳纹。口径10.5、高21.6厘米(图八,7)。

3.陶壶 6件。分为二型。

A型 平底,盘口,3件。标本M103:2,夹砂灰陶。浅盘口,平折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素面。口径9.4、底径6.4、高19.8厘米(图八,10)。

B 型 侈口,平底内凹,3 件。标本M189:3,泥质灰陶。侈口,卷沿,方唇内凸,束颈,圆肩,鼓腹,平底,假圈足。唇面有两周凹弦纹,颈部饰两周凸弦纹,腹部饰两组四周凹弦纹。口径8.6、底径11.2、高23厘米(图八,11)。

4.陶茧形壶 5件。分二型。

A型 圈足,2件。标本M261:2,泥质灰陶。器身磨光,侈口,平折沿,沿面近口部有一周凹槽,方唇,束颈,横椭圆形腹,圜底,矮圈足。颈部饰一周凹弦纹,腹部饰七周纵向凸弦纹。口径7.8、圈足径7.2、高19.4厘米(图八,8)。

B型 圜底,3件。标本M82:3,泥质灰陶。小直口,折沿,沿面有一周凹槽,圆唇下垂,束颈,横椭圆形腹,圜底。颈部有一周凹弦纹,腹部饰有七周纵向细绳纹带。口径6.2、高18厘米(图八,9)。

5.陶蒜头壶 2件。可分为二型。

A型 标本M42:4,泥质灰陶。小直口,口部呈花瓣形,细长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凹,浅盘状圈足。器身有轮制痕迹,圈足上有一周凹弦纹,圈足底微凹,底部刻划有“十”字。口径2.4、圈足径11.2、高31.6厘米(图八,12)。

B型 标本M3:3,泥质灰陶。小口,尖圆唇,头部呈扁圆状,细长颈,广肩,扁鼓腹,平底,圈足。肩部饰有四周凹弦纹。口径3、圈足径13.4、高21.4厘米(图八,13)。

6.陶甗 1组2件。标本M3:1、M3:2,泥质灰陶,由甑和鼎组成。鼎为子母口,圆唇,深弧腹,平底,近中腹部接三兽蹄形足。腹部饰有一周凹弦纹和两周弦断细绳纹。口径11.6、高11.6厘米。甑为敞口,卷沿,方唇,唇面微凹,上腹近直内凹,下腹斜收,平底,喇叭形圈足。腹部饰有三周凹弦纹,底部有10个圆孔,内底有戳印的文字,字体无法辨识。口径24、足径16、高13.8厘米(图九,2)。

7.陶甑 6件。分为二型。

A型 折腹,3件。标本M82:2,泥质灰陶。敞口,折沿上扬,沿面微凹,方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底。器身饰有红彩,下腹饰有细绳纹,局部有修整痕迹。口径31、底径16、高13厘米(图九,1)。

B型 弧腹,3件。标本M117:4,泥质灰陶。直口,折沿,方唇,弧腹,近平底微内凹。底部有一不规则形孔。腹部内外各有四周凹槽。口径21.2、底径8.6、高10.4厘米(图九,3)。

8.陶釜 74件,按整体形态差异分为三型。

A型 折肩釜,60件。据颈肩部分三式。

Ⅰ式 短颈,折肩明显,5件。标本M76:3,夹砂灰陶。微侈口,卷沿外翻,沿面有一周凹槽,方唇,束颈,鼓腹,圜底。上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下腹及底部饰竖向粗绳纹。腹部残留烟熏痕迹。口径15、高13厘米(图九,5)。

Ⅱ式 颈部变长,折肩稍明显,31件。标本M52:4,夹砂灰陶。侈口,斜折沿,沿面内凹,方唇,微束颈,折肩,鼓腹,圜底。颈部饰一周细绳纹,上腹部饰弦断竖向细绳纹,下腹部和底部饰交错指压纹,纹饰较深。器内壁不平整,有一周指压痕迹。口径18.4、高14厘米(图九,6)。

Ⅲ式 颈部较长,折肩不明显,24件。标本M42:1,夹砂灰陶。侈口,折沿,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圜底。肩腹交接不明显,有一周凸弦纹。上腹部饰竖向细绳纹,下腹及底部饰斜向交错粗绳纹。口径15.2、高12厘米(图九,7)。

B型 圆肩釜,12件。据腹部变化分二式。

Ⅰ式 腹部较扁,4件。标本M51:3,夹砂黑陶。侈口,卷沿,圆唇,扁鼓腹,圜底。上腹部饰竖向弦断细绳纹,下腹部和底部饰交错的指压纹。口径16.8、高13厘米(图九,8)。

Ⅱ式 腹部较深,8件。标本M49:2,夹砂灰陶。侈口,卷沿,方唇,圆肩,深圆腹,圜底。上腹部饰弦断细绳纹,纹饰较浅。下腹部和底部饰横向交错的指压纹。内壁有修整抹光痕迹。口径18、高17.2厘米(图九,9)。

C型 双耳釜,2件。标本M31:1,夹砂褐陶。直口,尖圆唇,矮领,斜肩,深弧腹,圜底。肩腹交接处明显,有一周凸棱。肩腹部饰有对称双耳。器身有烟熏痕迹。口径14、高14厘米(图九,4)。

9.釜灶 4件。分为二型。

A型 3件,折肩,深弧腹。标本M24:2,夹砂灰陶。侈口,卷沿,沿面外翻,方唇,束颈,折肩,弧腹,圜底。肩腹交接明显,腹部饰竖向细绳纹,底部饰交错细绳纹。底部有烟熏痕迹。口径15.2、高12.6厘米(图九,10)。

B型 1件,溜肩,扁鼓腹。标本M172:2,夹砂灰陶。敛口,厚方唇,矮领,折腹,圜底。上腹部与底交错相接。口径17.4、高9.4厘米(图九,11)。

10.陶盆 37件,根据腹部不同分三型。

A型 折腹,9件。根据沿部变化分为二式。

Ⅰ式 卷沿,3件。标本M256:4,泥质灰陶。敞口,卷沿,圆唇,折腹,上腹内凹,下腹斜收,平底。素面。口径20、底径10.2、高10.2厘米(图一〇,3)。

图一〇 墓地出土陶盆、盒、钵、碗

Ⅱ式 折沿,6件。标本M85:1,夹砂灰陶。敞口,折沿外翻,圆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底。上腹饰有模糊细绳纹。口径27.4、底径12.2、高11.6厘米(图一〇,1)。标本M125:1,泥质灰陶。敞口,折沿,方唇,斜直腹,平底。局部有浅绳纹。口径25.6、底径12、高11厘米(图一〇,2)。

B型 弧腹,折沿,28件。标本M24:3,微敛口,折沿,方唇,唇下有一周凹槽,弧腹,平底内凹。腹部饰五周凸弦纹。口径19.2、底径8.4、高10.8厘米(图一〇,4)。

11.陶钵 1件。标本M43:2,泥质灰陶。敞口,方唇,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4.2、底径6、高6.4厘米(图一〇,8)。

12.陶碗 5件,形制相同。标本M16:2,泥质灰陶。敞口,卷沿,方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缓斜收,底部近平,矮圈足,器身留有轮制痕迹。口径15、底径5.4、高6.4厘米(图一〇,9)。

13.陶盒 6件。分二型。

A型 5件。标本M42:3,泥质灰陶。盒身子母口,尖圆唇,深弧腹,上部近直,下腹斜收,平底,矮圈足。口部饰有波折纹,腹部有三周凸弦纹,内壁饰有数周凹弦纹。盒盖矮圈足,弧腹,近直口,方唇。圈足内饰有凹弦纹和波折纹,圈足外有曲线纹。盒身口径19.6、圈足径9.2、高10.3、盖口径23.6、底径10.6、高7厘米(图一〇,5)。

B型 1件。标本M127:1,夹砂灰陶。整体呈扁圆形。盒身敛口,方唇,鼓腹,平底。腹部饰三周凸弦纹。盖近直口,折沿,沿面微凹,圆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平顶。口径15、底径10、高7.8、盖口径17、底径8.8、高6.6厘米(图一〇,6)。

1 4.陶盘 1 件。标本M0017:2,泥质灰陶。敞口,平沿,沿面上有两周凹槽,浅腹,近平底,矮圈足。素面。口径18.4、圈足径8.4、高5厘米(图一〇,7)。

(二)铜器

1.铜带钩 27件。分为五型。

A型 曲棒形,19件。钩首多呈蛇首状。标本M48:5,蛇首,颈部较细长,钩体弧形,圆形柱钮,钩尾稍宽。长11.4、宽1.4厘米(图一一,3)。

B型 琵琶形,2件。标本M91:3,钩首残,体扁宽,背弧,圆形柱钮,钩尾有两道凸棱。长14.3、宽2.2厘米(图一一,1)。

C型 耜形,1件。标本M121:2,钩首残,钩尾呈半圆形,有肩,仿农具耜,圆形柱钮。残长5.4、宽2.8厘米(图一一,4)。

D型 小带钩,3件。标本M104:4,禽形钩首,颈部较细,钩尾呈椭圆形,圆形柱钮。长4.3、宽1.6厘米(图一一,5)。

E型 兽形,2件。标本M120:4,钩首呈禽状,钩尾为兽形,上刻图案,近圆形柱钮。长8.4、宽4.1厘米(图一一,2)。

2.铜镜 5件。据镜背纹饰分二型。

A型 弦纹镜,4件。形制相同。标本M103:4,三弦钮,镜背饰有两周凸弦纹。直径10.4厘米(图一二,1)。

图一二 墓地出土铜镜

B 型 羽状地四叶纹镜,1 件。标本M91:1,圆形,方形钮座,三弦钮。钮座四边中间各伸出一单片桃形叶纹,满铺羽状地纹,方缘。直径9厘米(图一二,2)。

3.铜壶 1件。标本M91:7,侈口,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高圈足微外撇。上腹部附有一对兽面辅首,环已缺,肩腹部有三周凸棱。口径9.4、圈足径12.4、高27.2厘米(图一三,1)。

图一三 墓地出土铜器

图一四 墓地出土铁器

4.铜勺 1件。标本M104:3,勺体椭圆形,浅腹,柄中空、上端残。残长7.6、宽4.6、高3.7厘米(图一三,2)。

5.铜矛 1件。标本M49:4,柳叶式。矛脊截面呈菱形,叶部较窄,刃部平直,前端收聚成锋,有血槽。骹延伸到矛叶中部。残长8.3、宽3.4厘米(图一三,3)。

6.铜环 2件。圆环状。标本M20:2,直径3.6厘米(图一三,5)。

7.铜铃 2件。形制相同。标本M52:3,呈上窄下宽的扁筩形,顶有半圆钮,下部弯口,两端外张而稍尖,截面呈弧形,铃舌下端呈三角形,铃身上有单线阳文勾成“X”“S”形符号。高3.1、宽4厘米(图一三,8;图一五)。

图一五 铜铃(M52:3)

图一六 玻璃珠(M48:1)

8.铜镞 4件。分二型。

A型 三翼状,3件。标本M117:1,三刃向前相聚成锋,横截面呈内凹的三角形。圆铤带叶。残长6.5厘米(图一三,4)。

B型 三棱柱形,1件。标本M24:1,尖首,铤部残。残长2.3、宽0.9厘米(图一三,6)。

9.铜印章 1件,标本M173:2,方形,桥形钮,篆书四字阳文,印文为“日敬毋治(怠)”,外加方栏。通高1.3、边长1.7厘米(图一三,9)。

10.铜钱 1件。标本M176:1,1组5枚,钱文“半两”,“两”字上短横不明显,“人”字出头较长,无郭。钱径3.1厘米(图一三,7)。

(三)铁器

1.铁釜 3件。形制相同。标本M91:8,锈蚀严重。侈口,折沿,尖唇,束颈,溜肩,鼓腹,圜底。肩腹部有一对称环耳,已残断。口径17、高16.6厘米。带有陶器盖,呈覆钵形,近直口,方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收,近平顶内凹,腹部饰有一周凸棱。顶径11.2、口径20.4、高5.4厘米(图一四,1)。

2.铁臿 2件。标本M159:1,锈蚀严重,整体呈长方形,直刃,顶部有长方形銎。宽13.6、高6厘米(图一四,2)。

3.铁带钩 9件。形制相近,均呈曲棒形。标本M40:1,锈蚀严重。扁圆形钩首,钩尾端齐平,圆钮,长12、宽2厘米(图一四,3)。

4.铁锥 1件。标本M45:3,锈蚀严重。环首,圆锥状体。长8、椎体直径3.3厘米(图一四,4)。

5.铁刀 4件。形制相近,锈蚀严重。标本M99:5,环首,刀身残断,单面刃。残长10.8、宽2.8厘米(图一四,5)。

另有8件铁器锈蚀严重,不辨器形。

(四)其他

1.玉剑饰 1件。标本M189:4,青白玉,两端平,平面呈叶形,上端正中有一圆孔,未穿透,其两侧各有一斜向小孔。长4.7、宽2、高2厘米(图一八,2)。

2.玉环 3件。标本M115:3,青白玉。横截面呈长方形。直径2.1厘米(图一八,3)。标本M122:3,青白玉。半透明状,横截面近三角形。直径4.6厘米(图一七;图一八,1)。

图一七 玉环(M122:3)

图一八 墓地出土其他器物

3.玻璃珠 5件。其中蜻蜓眼4件。标本M48:1,淡黄色,近圆形。表面饰三排共12个大小略同、形似蜻蜓眼的涡纹,两侧有穿孔。直径1.4厘米(图一六;图一八,7)。

4.玻璃串珠 8件。方形珠,标本M137:1,浅蓝色,呈方形,中部为一圆孔。长0.7、宽0.7厘米(图一八,5)。标本M178:3,共7枚,大小不一,呈圆环状。直径0.8、高1.4厘米(图一八,6)。

5.玻璃塞 3件。形制相同。标本M48:6,八棱柱状,两端平。器表涂一层细黄泥浆并磨光,内部呈紫色。最大径1.5、高2.4厘米(图一八,9)。

6.骨塞 3件。形制相同。标本M188:3,近圆柱状,一端小,一端大。小的一端钻有圆孔未透。长2.5厘米(图一八,4)。

7.贝币 1件。标本M120:3,顶端有一近圆形孔,有火烧痕迹。长2.4、宽1.8厘米(图一八,8)。

三、结语

(一)分期与时代

三门峡市刚玉砂厂墓地中出土随葬品的战国秦汉墓葬有115座,随葬陶器组合常见釜、盆、罐;釜、盆;釜、罐;釜、盆、壶等,均为日常生活用器。除M103、M91、M176等少数墓葬出土有弦纹镜、四叶纹镜、半两钱外,绝大多数墓葬出土器物是以陶釜、陶盆为主。墓葬形制多为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和带或不带二层台的竖穴墓道土洞墓。结合墓葬形制、器物组合以及典型器物型式的演变,可将该墓地战国秦汉墓葬分为两组。第一组,以M51、M126、M76、M194、M256等墓葬为代表,墓葬形制为竖穴土坑墓、Ab型土洞墓,随葬器物有釜、盆、罐;釜、盆、壶;釜、盆、罐、茧形壶等。第二组,以M3、M42、M71、M80、M85、M185等墓葬为代表,墓葬形制为A型土洞墓,随葬器物有釜、甗、蒜头壶、缶;釜、罐、盒、蒜头壶;釜、罐等。从器物组合上看,这两组墓葬时代上应较为接近,根据分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两期。

第一期:第一组。出土陶器中的AaⅠ式罐(M194:2)、AⅠ式釜(M76:3)、AⅡ式釜(M52:4)、BⅠ式釜(M51:3)等与三门峡印染厂墓地第二期墓葬出土的AaⅠ式罐(M85:7)、AbⅢ式釜(M109:2)、BaⅢ式釜(M75:5)、BaⅠ式釜(M123:1)形制相同,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2]。故将该期墓葬定为战国晚期至秦代。

第二期:第二组。出土陶器中的AⅢ式釜(M42∶1)、BⅡ式釜(M49∶2)、AⅡ式盆(M85∶1)等与三门峡印染厂墓地第三期墓葬出土同类器物形制相同,其年代为西汉早期[3]。AaⅡ式罐(M42:2)与三门峡火电厂秦人墓出土的Ⅰ式罐(CM09102:4)形制相同,其时代为秦末汉初[4]。出土的AbⅡ式罐(M175:3)与三门峡三里桥秦人墓出土的Ⅴ式坛(M96:12)形制相同,时代为西汉早期[5]。出土的甗(M3:1、M3:2)、蒜头壶(M42:4)、缶(M3:5)等器物与刚玉砂厂西汉早期秦人墓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相近[6]。该期墓葬应为西汉早期。

(二)墓地性质

三门峡地区地处陕、豫、晋交界处,地势险要,战国时期为秦、韩、魏战略要地。秦人在战国晚期就已占据该地,如《史记·六国年表》载:“秦惠公十年,……县陕。”又《秦本纪》载:“孝公元年,……乃分兵,东围陕城。”“(秦惠文君)十三年,……相张仪将兵取陕。”故最迟在公元前325年,三门峡地区已纳入了秦的势力范围,秦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刚玉砂厂墓地战国秦汉墓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墓道土洞墓两种,以竖穴墓道土洞墓居多,墓葬方向也以西向居多。其中较多墓带二层台,延续了战国墓葬的传统。葬具发现有木棺痕,一般为单棺。葬式有侧身屈肢、仰身屈肢、仰身直肢等,以前两者较为常见。随葬品以陶釜、盆、罐等生活用器为主,不见中原地区战国晚期的鼎、豆、盒、壶等仿铜陶礼器组合,这些特征均具有明显的秦人墓葬特征。刚玉砂厂墓地西距后川墓地[7]直线距离约500米,地势相比后川墓地要高、规格较大,但出土器物较少,后川墓地战国秦汉墓出土器物较多。两处墓地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推测应属于战国秦汉时期陕州故城内及其附近居民的公共墓地。

领 队:许海星

发 掘∶胡赵建 张 凤 郑立超 杨海清李幸辉 魏唯一 金海旺 周要港代纪闯等

整 理∶胡赵建 张 凤 郑立超 金海旺等

器物绘图∶孙广贺

修复拓片∶张雪娇 李冰洁

器物摄影∶赵 昂

执 笔∶张 凤 胡赵建

[1]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司法局、刚玉砂厂秦人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3(4).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印染厂墓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146,150,153.

[3]同[2].

[4]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火电厂秦人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3(4).

[5]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三里桥秦人墓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1993(4).

[6]同[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县东周秦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01.

猜你喜欢

鼓腹灰陶底径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非洲行记(十九)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饮食文化与成语——含脯鼓腹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陶器
福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