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洛龙区唐墓C7M6915 发掘简报
2023-07-19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2020年8~10月,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在洛龙区金城寨街与关林路西南校园建设施工过程中发掘了22座唐墓(图一)。墓葬均被盗扰,多数墓室顶部坍塌且出土随葬品较少,其中C7M6915因上方有现代建筑基础叠压,墓葬结构保存相对完整,随葬品时代特征明显。现将其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洛龙区唐墓C7M6915 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门、墓室组成,方向180°。
墓道为南北向斜坡竖穴式,位于甬道南端,开口距地表1、长6.5、宽1.1米。墓道底部较平,呈斜坡状,坡度20°。墓道内填黄褐色花土,并伴有大量植物根系。
墓道以北为甬道,甬道北端靠近墓门处略宽,为1.3米,南端与墓道等宽,为1.1米,南北长2.4、高1.4米。
墓门位于甬道北端,不见封门,宽1.3、残高1.4米。墓门和甬道被一平面近长方形盗洞打破,盗洞南北长1.6、东西宽0.8米,盗洞填深褐色花土和少量陶片。
墓室位于墓门以北,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3.1、东西宽2.8米。墓室中部有一平面呈圆形,直径0.8米的盗洞,造成顶部坍塌。墓室顶残高约1.4米。墓室四壁垂直,后壁从距墓底1.4米高处开始起券,底部较平,内部被浅黄色淤土填满。不见人骨和葬具,葬式不明,随葬品集中发现于墓室东侧(图二)。
图二 C7M6915 平、剖面图
二、出土遗物
该墓葬共出土随葬品65件(套),其中陶器50、瓷器6、三彩器8、金器1件。除金钗位于墓室西侧外,其余随葬品均散乱分布于墓室东侧。
(一)陶器
1.人物俑 23件。包括武士俑、文官俑、男俑、女俑。均为灰白胎,模制。
武士俑 2件。均残,形制相同。标本C7M6915:20,残存胸口以下部分。身着明光铠,肩披兽头形护膊。胸部中央纵束甲带,两侧各有一圆形护胸甲。腹部有腹甲,中央饰兽首,两侧涡状高护腰。腰下着甲裙,甲裙内有短裙。下穿宽口长袴,双足隐于袴,仅露足尖,直立于地。整体造型挺拔匀称,右臂缺失,左臂屈曲于侧,左手握拳,足部残留朱彩。残高46厘米(图三,1)。标本C7M6915:10,仅残存腰部以下部分,残高39.6厘米。
图三 陶人物俑
文官俑 1件。标本C7M6915:21,头戴小冠,冠顶残。墨绘眼眉,朱唇,面容庄重,目视前方。身穿右祍交领宽袖长袍,长袍表面施朱彩,外披裲裆,双臂隐于袖中,两手拱于胸前,腰束带。下着长裙,双足隐于裙中仅露足尖,直立于地。残高54厘米(图三,4;图四)。
图四 文官俑(C7M6915:21)
男俑 13件。其中3件仅残余腿部,其余10件依据帽式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标本C7M6915:40,头戴折沿帽,表情肃穆,身穿右祍窄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下着裤,足蹬靴,立于方形踏板上。宽6.5、高23.2厘米(图三,2;图五)。标本C7M6915:51,宽5.3、高24.5厘米。
图五 A 型男俑(C7M6915:40)
B型 8件。标本C7M6915:41,头戴幞头,面容饱满,红唇,身穿窄袖长袍,双手拱于胸前,腰束带,下着裙,立于地,幞头残留黑彩,面部和手部残留有红彩,俑身表面残留少量白色陶衣。宽8、高25.6厘米(图三,5;图六)。
图六 B 型男俑(C7M6915:41)
女俑 7件。依发式和服饰可分二型。
A型 3件。标本C7M6915:35,挽发于顶,有柱状高髻,面庞圆润,点朱唇,着圆领窄袖长裙,长巾绕肩,顺左肩胛垂下,双臂弯曲自然下垂,双手相交隐于袖中,双足隐于裙。头发和胸口施黑彩,长巾彩色脱落,长裙施红彩。宽7.3、高27厘米(图三,6;图七)。标本C7M6915:36,长巾有红色彩绘,其余部分彩绘脱落,宽7.1、高27.2厘米。标本C7M6915:39,长裙有红色彩绘,其余部分彩绘脱落,宽7.1、高26.8厘米。
图七 A 型女俑(C7M6915:35)
B型 4件。标本C7M6915:38,头梳双髻,身穿开领长裙,长巾绕颈,从右肩垂于腿前,双手隐于袖中并拱于腹前,双足隐于裙内立于地。俑身彩绘脱落,仅长巾残留红彩。宽7、高24厘米(图三,3;图八)。
图八 B 型女俑(C7M6915:38)
2.仪仗俑 9件。包括骑马男俑、骑马女俑、陶马、陶骆驼。
骑马男俑 1件。灰白胎,模制。标本C7M6915:5,男俑头戴幞头,眼眉呈“八”字形,口微张,表情悲伤,上身着短衣,左臂曲至腹前,右小臂残,下着窄袴,脚踏马镫,骑于马上。马作直立状,昂首,张口,头略微左倾,配鞍鞯,尾系花结,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男俑左臂和马蹄有红色彩绘,其余彩绘脱落。长32.6、宽13、高37.4厘米(图九,1;图一〇)。
图九 陶骑马俑
图一〇 骑马男俑(C7M6915:5)
骑马女俑 4件。灰白胎,模制。依据女俑帽饰、造型不同,可分二型。
A型 3件。标本C7M6915:3,女俑拢发于顶,形成圆形发髻,目视前方,面庞圆润,表情肃穆。身穿圆领长裙,右臂垂于身侧,右手隐于长袖中,左臂自然弯曲紧贴腹部,左手做持缰状,脚踏马镫,骑于马上。马作直立状,昂首,张口,头略微左倾,配鞍鞯,尾系花结,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女俑裙、马嘴、马蹄施红彩。长32.7、宽13.5、高36.2厘米(图九,2;图一一)。标本C7M6915:2,马首微仰,俑身彩绘脱落,女俑裙、马嘴、马蹄有红彩残留。长33.5、宽14、高35.7厘米。标本C7M6915:1,俑身彩绘脱落严重,仅有少量红彩残留。长32.3、宽13、高35.4厘米。
图一一 A 型骑马女俑(C7M6915:3)
B型 1件。标本C7M6915:4,女俑拢发于顶并以巾帛包束,慈眉善目,面向前方,身材略矮,体态较胖,身穿圆领长裙,右臂垂于身侧,右手隐于长袖中,左臂自然弯曲紧贴腹部,左手做持缰状,脚踏马镫,骑于马上。马作直立状,昂首张口,头略微左倾,配鞍鞯,尾系花结,立于长方形踏板之上。整体彩绘脱落严重,可见残留白色陶衣,俑身及马头可见少许红彩残留。长32.5、宽13.5、高37.1厘米(图九,3;图一二)。
图一二 B 型骑马女俑(C7M6915:4)
陶马 2件,红陶胎,模制,彩绘。标本C7M6915:6,马头昂起,略微左偏,双耳前倾,目视前方,眼眶可见墨绘睫毛,张口,鬃毛整齐分布于脖颈左侧,右前腿抬起,另三腿站立于地,马尾缺失,马背有鞍鞯,体态雄壮有力。鞍鞯残留有红绿彩绘花纹,长51.4、宽19、高56.2厘米(图一三,1;图一四)。标本C7M6915:7,与C7M6915:6器形相同,仅尺寸略有差异,长53、宽19.5、高56.4厘米(图一三,2;图一五)。
图一三 陶马、陶骆驼
图一四 陶马(C7M6915:6)
图一五 陶马(C7M6915:7)
陶骆驼 2件。红陶胎,模制,彩绘。标本C7M6915:8,昂首曲颈,头略向右偏,背部双驼峰,驼尾卷曲贴附于右股,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驼背铺有椭圆形垫,驼峰间搭有虎头形袋囊,驼嘴、袋囊残留有红彩。长49.3、宽22、高55厘米(图一三,3;图一六)。标本C7M6915:9,昂首曲颈,头略向右偏,背部双驼峰,驼尾卷曲贴附于左股,四腿直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驼背铺有椭圆形垫,驼峰、四肢绘有圆弧形红彩花纹。长49.5、宽13、高56.8厘米(图一三,4;图一七)。
图一六 陶骆驼(C7M6915:8)
3.镇墓兽 2件。均为灰白胎,模制。标本C7M6915:11,人面兽身,头顶独角缺失,面部略上仰,双目圆睁。大口阔鼻,头两侧有大扇风耳。兽身坐姿,肩生双翅,前腿直立,蹄足,后腿蹲踞于平板之上。宽22.4、高41.2厘米(图一八,1;图一九)。标本C7M6915:12,兽面兽身,头顶双角残缺,双目圆睁,怒视前方,宽鼻,大口露齿,双耳贴附于两鬓,脑后两侧立有双排延伸至后背的鬃毛。兽身坐姿,肩生双翅,前腿直立,蹄足,后腿蹲踞于平板之上。宽22、高46厘米(图一八,2;图二〇)。
图一八 陶镇墓兽
图一九 陶镇墓兽(C7M6915:11)
4.陶动物俑 13件。包括陶牛1、陶羊2、陶猪2、陶狗2、陶鸡2、陶鸳鸯4件。
牛 1件。标本C7M6915:64,灰陶胎,模制。昂首望天,体型健硕,尾巴贴于后腿之间,四腿粗壮,直立于地,颈背部模印有缰绳,绳子末端以花朵装饰。长22.5、宽9、高15.7厘米(图二一,1;图二二)。
图二一 陶动物俑
图二二 陶牛(C7M6915:64)
羊 2件。形制相同,灰陶胎,模制。标本C7M6915:57,呈跪卧昂首状,面孔刻画清晰,羊角卷于头部两侧,四腿蜷于腹下。长11.5、宽7.7、高7.7厘米(图二一,4;图二三)。标本C7M6915:56,羊首残缺,残长13.3、残宽5、残高6.5厘米。
图二三 陶羊(C7M6915:57)
猪 2 件。形制相同,模制。标本C7M6915:55,红陶胎,呈俯卧状,吻部较长,眼、耳刻画清晰,背部隆起呈弧形,四腿蜷于腹下,卧于长方形小台之上。吻部残留有红色彩绘。长11.3、宽4.5、高6.8厘米(图二一,5;图二四)。标本C7M6915:54,灰陶胎,长10.4、宽4.3、高6.2厘米。
图二四 陶猪(C7M6915:55)
狗 2件。形制相同,灰白胎,模制。标本C7M6915:52,呈蜷卧状。吻部前突,双耳后垂,前腿置头两侧,后腿和尾巴蜷于腹下。长13、宽9、高4.1厘米(图二一,6;图二五)。标本C7M6915:53,长12.6、宽9、高4.1厘米。
鸡 2件。形制相同,灰白胎,模制。标本C7M6915:58,鸡冠突出,顶部较平,长尾上翘,尾尖下卷,站立于小圆台上。长8.8、宽4、高9厘米(图二一,2;图二六)。标本C7M6915:59,尾部残缺,残长7.8、宽4、高7.7厘米。
图二六 陶鸡(C7M6915:58)
鸳鸯 4件。形制相同,灰陶胎,模制。标本C7M6915: 61,站立状,昂首,目视前方,短颈,头、尾、爪刻画清晰,底部有一小圆台。长8.4、宽5、高8.7厘米(图二一,3;图二七)。
图二七 陶鸳鸯(C7M6915:61)
5.陶罐 3件。形制相同,灰陶胎,轮制。标本C7M6915:17,敛口,圆唇,圆肩,鼓腹向下斜收至底,底平。口径10.4、腹径28、底径14、高38.4厘米(图二八、二九)。
图二八 陶罐(C7M6915:17)
图二九 陶罐(C7M6915:17)
(二)瓷器
1.罐 4件。形制相同,圆唇,沿外折,短束颈,圆肩,鼓腹向下弧收至底,底平。上半部施青白釉,轮制。标本C7M6915:14,口径11.4、腹径22、底径11、高35.5厘米。罐口有三彩盖,盖表面较平,施黄、绿、褐三色釉,正中有一宝珠形钮,盖直径9、高2.3厘米(图三〇;图三二,2)。标本C7M6915:16,口径11、腹径21.5、底径10.6、高33.1厘米。罐口有盖,盖表面施绿釉并向下凹陷,中心有圆饼形钮。直径7.3、高2.5厘米(图三一;图三二,3)。标本C7M6915:15,口径11、腹径21.5、底径10.5、高31.7厘米。罐口有盖,表面施绿釉,盖中心圆钮向下凹陷。直径7、高2.3厘米。标本C7M6915:13,无盖,罐口径10.8、腹径22、底径11.1、高33.4厘米。
图三〇 瓷罐(C7M6915:14)
图三一 瓷罐(C7M6915:16)
图三二 瓷器
2.盘 1件。标本C7M6915:23,轮制。圆唇,敞口,浅腹,底部有圈足,盘口及腹部施白釉。口径28.8、底径13.5、高4.6厘米(封三,4;图三二,4)。盘内放置一件带盖三彩盂和五件三彩碗(封三,4)。
3.双龙尊 1件。标本C7M6915:22,罐体轮制,双龙形柄模制。盘口,细颈,颈中部四道凸弦纹,圆肩,深腹,平底,有对称分布的二龙形柄从肩部连接至盘口,柄身有四乳钉纹,柄首为龙头,柄基部贴塑兽面,腹部以上施青白釉。口径12.6、腹径29、底径14.1、高59.8厘米(封三,1;图三二,1)。
(三)三彩器
1.杯 2件。标本C7M6915:31,灰白胎,轮制。敞口,深腹,假圈足外撇,外施绿釉,内施黄褐釉,外表平素。口径8、底径3.3、高6.6厘米(封三,2;图三三,3)。标本C7M6915:30,灰白胎,模制。敞口,深腹,平底,有扳连接杯口至杯腹,杯身凹凸不平,花纹似树干树枝,一侧有仙鹤立于树枝上,另一侧似有猿猴在树上攀爬,外施褐釉,内施绿釉。口径7、底径3.5、高6.5厘米(封三,3;图三三,1)。
图三三 三彩器
2.碗 5件。形制相同,均为灰白胎,轮制。侈口,圆唇,弧腹,底部假圈足。标本C7M6915:24,内外施以褐、绿、白釉。口径8.7、底径4、高3.9厘米(封三,4;图三三,4;图三四)。
图三四 三彩碗(C7M6915:24)
3.盂 1件。标本C7M6915:29,灰白胎,轮制。有盖,盖中心有宝珠式圆钮,盖底子母口,盂口为内敛式小圆口,圆肩,球腹,底平略微内凹。盖表面及罐身施褐、绿、白釉。盖直径5.4、高1.7厘米,盂口径4、腹径9.2、底径3.4、高7厘米(封三,4;图三三,2;图三五)。
图三五 三彩盂(C7M6915:29)
(四)其它
金钗 1件。标本C7M6915:65,整体呈U形。经初检,含金量约77%。长13厘米,重15克(图三六、三七)。
图三六 金钗(C7M6915:65)
图三七 金钗(C7M6915:65)
三、结语
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是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墓道在墓室南侧略偏东,墓葬平面呈标准的“铲”形,墓道呈斜坡状,甬道为过洞式且较墓室略偏东,墓室呈规则的南北向长方形。这些墓葬特征与洛阳王城大道唐墓(IM2084)[1]、张文俱墓[2]相近,体现出盛唐时期单室墓的基本特征[3]。随葬品主要集中在墓室东侧,虽然葬具和墓主人骨架已腐朽不见,但在墓室西侧偏北发现的金钗说明此处很可能是墓主头部位置所在,而墓室西侧置棺床这一习俗在洛阳地区盛唐时期的墓葬中普遍盛行。
随葬品丰富,制作精美,有镇墓兽、武士俑等“四神”镇墓俑,骆驼、马、骑马俑等出行仪仗俑,男、女侍从俑,还有家畜家禽等表现日常生活的小型模型明器以及金簪、陶瓷器等实用器具,组合齐全,种类丰富,这与盛唐墓葬流行的随葬品组合较为一致。其中文官俑、B型男俑与关林1305号唐墓[4]出土文官俑(M1305:28)、男俑(M1305:38)形制近似,女俑、虎头囊骆驼俑、骆驼俑、彩绘马、瓷罐与张文俱墓[5]出土同类随葬品形制相似,绿釉杯与孟津朝阳送庄唐墓[6]出土的盖瓷杯形制相似,三彩盂与河北磁县白普琎墓[7]出土三彩水盂形制相近。出土的双龙尊器形厚重,其特征为龙柄高直,龙首刻画清晰,高颈且有凸弦纹,柄尾贴塑兽面纹,整器显得颀长,这与王光尧总结的Ⅰ式双龙柄盘口壶[8]特征相近。出土的带鋬杯则较为少见,猿鹤题材指代隐士君子,整体造型似来通杯,显系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虽然墓中未见墓志,不知其确切纪年,但墓葬整体形制规整,随葬品丰富,墓主人应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达官显贵。随葬品以彩绘陶器为主,彩绘骑马俑人物形象生动,体态不一,骆驼、马等动物俑造型写实饱满,瓷器和三彩器数量虽少但质量上乘。初步推断,此墓时代属盛唐早期。
领队:程召辉
发掘:屈昆杰 常春玲 孙晓雯 杜程程
绘图:常春玲 胡 瑞 高向楠 周淑萍
照相:高 虎
执笔:屈昆杰 杜 娟 张 炜
[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大道唐墓(IM2084)发掘简报[J].文物,2020(8).
[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唐代张文俱墓发掘报告[J].中原文物,2013(5).
[3]徐殿魁.洛阳地区隋唐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1989(3).
[4]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洛阳市关林1305 号唐墓的清理[J].考古,2006(2).
[5]同[2].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朝阳送庄唐墓简报[J].中原文物,2007(6).
[7]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磁县文物保管所.磁县讲武城镇双庙取土场唐墓发掘简报[C]//边疆考古研究(第18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78.
[8]王光尧.唐代双龙柄盘口壶研究[J].华夏考古,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