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2023-07-18孙方正阎占定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孙方正 阎占定

摘 要: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科技人员是关键、是支撑,科技人员既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应有之义,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人才尤其是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当前,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已经兴起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了全面了解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制度的状况、效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制度,文章对湘、鄂西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度分析,从实际考察农民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建议,以期对民族地区推进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对缓慢,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短板。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0%,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及科技人员的驱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科技兴农,他强调发展农业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并进一步指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舍得下气力、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94在目前民族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和劳动力大量缺失的背景下,科技人员下乡成为激活当地科技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充分了解并掌握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现状,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民族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本文针对湘、鄂西地区科技人员下乡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共发放106份问卷,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研究取样的覆盖范围较广。

一、民族地区下乡科技人员多样化的特点

科技人员,是指直接参加科学技术活动或直接服务于科学技术活动的所有人员,是实现科技落地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素。202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动人才下乡”[3],对各类人才下乡做了详细部署,突出强调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4]。湘、鄂西地区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动各类人员下乡,特别是科技人员。经过调查发现,两地的科技人员下乡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下乡的规模来看,两地的科技人员下乡队伍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平均每个乡镇每年至少都会有3支以上的专业队伍来到当地为农民指导生产;从类型来看,目前两地下乡队伍大多以多种专业交叉的综合性服务队为主,少数是单一性的组成结构。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越发呈多样化趋势。

(一)种植业、畜牧业等第一产业科技人员是科技人员下乡中的主要力量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5]问题突出。而这类科技人员正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展智慧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力量,也是确保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要力量。在湘、鄂西民族地区,平均每个乡镇都会有10~15名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科技人员驻乡为农民解决日常生产问题,每月流动的还有3名左右的相关科技人员不定期下乡破解技术难题。他们大多是来自体制内的,也有部分是企业或合作社当中的,但无论哪种身份,农民对他们的工作都十分认可,需求度也没有因为下乡的人数多而减少,并随着科技应用的增多而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对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和当地的经济来源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湘、鄂西地区第一产业收入仍占当地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促进第一产业增收是增进当地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经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企业的科技人员日益成为科技人员下乡中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書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6]10。这个论述彰显了发展农民合作社遵循了生产力发展规律,是解决粮食生产软肋的必然要求。湘、鄂西地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3000多个,一个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能达到300多个。这些合作社既有政府主导主办的,又有政府联合企业承办的。随着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既解决了销售的问题,又能获得一定的分红,所以以地入股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当今农民的普遍选择。随着这种生产模式的成功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进而也推动了企业科技人员的下乡。这种第三方科技人员的下乡为在生产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对持续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贡献了十分重要的力量。比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颗砂乡新寨村为推进当地乡村振兴,积极引进黄金茶,成立黄金茶种植合作社,农户自愿认购,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培训,促进当地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有恩施市三岔镇茅坝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开展绿化基地建设,与企业签订合同,既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技术支持。

(三)致富带头人、能人开始成为科技人员下乡队伍中的新兴力量

致富带头人、能人大多都是经过政府组织集中统一培训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返乡创业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当地有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湘、鄂西地区高度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仅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一期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就有57人参加,其他地区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情况甚至更多。同时,随着政策的不断改进,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他们这类人大多是当地村民或相近地区的村民,相较于其他科技人员,他们有着很强的乡土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多出一份力。同时,这类科技人员还是发挥农民首创作用的真实体现,对于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勤劳致富具有表率作用。比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石堤镇硕乐村唐四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2014年在县文旅广电局驻村工作队技术培训和指导下,学习猕猴桃养殖技术,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努力,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他还与唐光军等7人创办了琦湘猕猴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等,目前该社共发展猕猴桃面积400多亩,带动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69户,解决贫困户就业600余人,每年为贫困户人平增收4000元;还有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的黄泽永,2011年返乡,2015年成立自己的茶叶公司,2019年被纳入乡贤能人信息库,2021年得知乡政府迫切需要村集体经营公司经理人的时候毅然加入,带领马者村走出了一条茶农致富路。

(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下乡是当地科技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3。高校、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重要主体[8],聚集着大量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员。这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他们的下乡对助推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关键要素,是解决农业科技“卡脖子”问题的必然举措。据不完全统计,自“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工程”开展后,湘、鄂西地区全部县市都与省农科院和部分高校签署合作协议,选派专家高达200余人。比如,恩施市三岔镇的省农科院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芭蕉乡的茶产业示范基地、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示范点;还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科院组织农技专家到龙山县茅坪乡竹柯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专家在油茶种植基地,分享了当前市场上油菜籽和茶油的销售价格、发展前景和新植油茶时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破解了农民的技术难题,推进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扩大了科技兴农的影响,为当地农民实现乡村振兴打上了一针“强心剂”。

二、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状况

(一)民族地区广大群众期盼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三农

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民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就必须依靠亿万农民共同发力。因此,推进科技人员下乡就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农民的真实意愿。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农村改革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9]59。经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发现,虽然有部分农民对科技人员下乡还有顾虑,害怕得不到预期的回报,但整体对科技人员下乡的支持率仍达到了100%。由此可以看出,和以往科技人员下乡难的情况不同,广大农民是希望科技人员下乡的。比如,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龙洞村的一位年近七旬的村民,为了学习某个养殖企业的关于生猪培育的知识,专程坐两个多小时的大巴到另外一个县里;还有在恩施市三岔镇燕子坝村,该村经常开展各种讲座,从田间地头到文化广场,只要有科技人员,就有老百姓,听讲座似乎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一种新型“团建形式”。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经历了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后,“扶贫先扶智”的措施成效显著,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極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民族地区广大农民对科技人员下乡超高的支持度也是对当前科技人员开展工作的效果最直接的肯定。

(二)科技人员下乡成为农民获得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科技人员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承担者,对激发农村地区科技创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0]5同时,科技人员下乡的制度性建设日益健全,这对于农民能够定期获取科学技术形成了强有力的保障。据调查,在湘、鄂西地区广大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除通过手机的96.2%外,最高的就是科技人员到现场指导92.5%和组织专业讲座64.2%,还有和科技人员相关的培训基地占比11.3%,与科技人员相关的平均占比达到了56%。可以看出,即使在互联网平台发达的年代,科技人员下乡仍是农民获取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一环。民族地区的农民普遍年龄相对较大,学习能力和年轻人相比较差,通过网络、发放资料等方式学习科学技术难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眼睛学会了,手没学会”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而科技人员下乡和其他途径不同,科技人员来到农村后大多采取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或选取典型案例开展专业讲座。这两种方式对于解决农业生产中遇见的实际问题是最快速、最准确、最科学的。对于农民来说,和那些虚拟或枯燥的文字和视频不同,这两种方式是最直观的。同时,科技人员下乡对于农民而言,实操性更强,农民可以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直接上手实践,及时巩固知识,更符合农民对科学技术学习的主观意愿。

(三)科技人员下乡服务的效果十分较明显

一是农民希望参加科技培训,并且十分积极参加下乡服务活动。科技人员下乡发挥实效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11]24。因此,农民是否愿意参加科技培训和服务活动是评价下乡工作效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通过调查,湘、鄂西民族地区农民参与科技培训程度、频次都相对较高,其中参与4~6次的人数最多,占受访者的54.7%,1~3次的占36.8%,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在对“最想参加的科技培训”这个问题的调查中发现,与“获取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这个问题相比,科技人员到现场指导和组织专业讲座两项比例有明显增加,依次为98.1%和78.3%,分别涨幅5.6%和14.1%。这些现象与第一点相互佐证,说明湘、鄂西地区农民对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工作的认可度较高,农民对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被充分带动起来了。

二是民族地区科技增收效果明显,农民对收入的满意度提高,对未来信心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12]146因此,促进农民增收也是科技人员下乡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评价服务效果最直接的指标。调查显示,通过科技培训及服务活动,当地农民普遍实现增收,其中增收1000~3000元占受访者的68.9%,3000~6000元的占11.3%,6000元以上的占4.7%。由此可见,科技人员下乡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这些农民进行收入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68.9%的受访者对现阶段的收入是满意的,还有65.1%的受访者表示对未来几年提高收入是有信心的。这表明,在经历了科技带来的增收后,农民的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注入了科技力量。

(四)农民对科技下乡服务有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农民是农村的建设者,是强农富农的主体,是发展“三农”的源头活水,也是“三农”发展的推动力量[13]12。因此农民的需求就是服务的导向标。同时,在这个科技發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民族地区乡村的全面振兴也需要更多科技的下乡。据问卷结果显示,在技术需求方面,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生态农业技术等方面,依次是58.5%、56.6%和50.2%,栽培、育种技术和养殖技术分别占34.90%和33.02%,其他电子商务技术等占10.38%。即使现在湘、鄂西民族地区仍以传统的农耕经济为主,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拓展向二、三产业进军,更有人抓住电商平台兴起的机会走向探索智慧农业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新型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兴起已经势不可挡,广大农民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单个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开始重视对农产品加工、销售技术的学习,这就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进更多科技人员下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三、加强和完善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工作

当前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从现阶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人才基础薄弱,人才结构还不尽合理,人才的整体素质以及激励人才下乡服务的制度机制还不完善,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便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做好科技人员队伍建设

当前民族地区的科技人员队伍无法完全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队伍不强、人员组成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如现有人员平均年龄普遍偏大,青年科技人员流动性大,本土人才匮乏,进而导致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普遍存在。同时,现有成员缺乏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对新兴技术把握不够,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加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启动‘神农英才计划,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14]。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如何做好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做好科技人员队伍建设还要重视战略人才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种子安全工作,而现阶段我国种子技术大多受制于国外技术。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打好种业翻身仗,就必须从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着手,重视农业专家的比例问题,促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局面早日实现。最后,做好科技人员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精准引进紧缺人才,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打破地域等各方面限制,吸引更多的人才共同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完善科技人员下乡平台建设

民族地区科技人员下乡平台已形成一定规模、形式相对丰富,但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互联网平台、电子商务服务站等新兴平台利用不够充分等。现阶段,科技人员下乡平台搭建不够深入、不够充分,缺少固定场所,流动性较大,从而造成科技人员下沉力度远远不够,并且难以发挥实效,进而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完全。这些情况对下乡服务深度开展、科研成果汇聚交流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具有不利影响的,很难保障科技下乡后续工作的开展。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整合利用各类资源”[15]。而要做好这几项工作的关键,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科技人员下乡平台的建设。平台是实现科技落地的重要途径[16]239,推动下乡平台建设是有效促进科技人员下沉的重要举措。首先,必须设立科技人员工作站,使科技人员有固定的工作场所。还应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直面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持续高效地做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工作,进而有效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解决下乡周期短的问题,建立长期跟踪、服务机制,打造一个高效、快捷的下乡平台,与科技人员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同发力,提高基层创新能力,增强当地科技底蕴,集聚科技研发力量,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进而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三)进行制度建设,为科技人员下乡提高制度保障

部分地区虽已在多个文件中提到“推动科技人员下乡”,但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如缺乏对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评价体系不健全,对科技下乡服务创造的价值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仍以论文发表、项目获奖等方面为主要标准。同时农村的用人单位对科技人员怎么用没有发言权,以及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束缚较多。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科技人员下乡的步伐。

要破除科技人员下乡的机制障碍,首先,要积极为科技人员松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同时,还应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赋予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避免“一刀切”现象发生,改进激励政策,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其次,还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四唯”现象。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17]1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地指出改进人才评价体系的根本方向,极大的改善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最后,要向用人单位授权,就是要做到用人单位的事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科技人员下乡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尊重科技人员、重视科技人员的社会氛围

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对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工作普遍是比较认可的,但也存在因各种原因造成农民对科技人员产生疑虑的现象需要解决。比如,科技下乡发挥效果需要一定的周期,但短时间内农民没有看到效益,进而对此产生负面情绪。同时,对于青年科技人员来说,受农民中存在的“唯年龄论”现象影响严重,造成青年科技人员害怕项目失败、成果不突出的心理负担。可以看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促进科技人员下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好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从小处着手,为科技人员创造有利的工作、生活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9月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18]7-8这是做好人才工作最重要的社会条件。对此,首先,应建立专项工作基金解决下乡住宿、用餐等没有发票的报销问题。并在待遇方面,适当根据下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成果提高科技人员收入,确保其薪资高于原有水平。同时,还要树立一批下乡的科技人员的典型,选取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成果突出的,设立如“农业科技服务进步奖”等专业奖项,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弘扬其下乡的先进精神,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最后,还应向农民普及科技人员的重要性,并指出青年科技人员是科技队伍中的生力军。通过这几种方式切实营造尊重科技人员下乡、重视科技人员的社会氛围,减轻科技人员的心理负担,安心科研,从而贡献更多的科技成果,以此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深化,促进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001).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01).

[6] 习近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J].求是,2022(7):4-17.

[8] 褚君浩.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N].人民日报,2021-11-11(009).

[9][11][1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農”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0][17][18]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13] 阎占定.习近平“三农”思想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4):9-13.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001).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2-06(001).

[16] 熊毅俊,刘建峰,何秀古,等.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20,47(12):237-244.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