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本质规定与世界历史意义
2023-07-18李澜钰柳泽民
李澜钰 柳泽民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鲜明主题。“走自己的路”是我们党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生成的基本逻辑。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导向,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指引,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逻辑;本质规定;世界历史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但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化,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回答:一条是西方自近代以来形成的资本驱动下的“以资为本”的现代化及对外殖民扩张的现代化老路,一条是我们党历经百年探索找到的一条“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探索“走”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问题上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充分体现,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以资为本的现代化老路的根本超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导向,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是引领人类走出西方传统现代化老路困境的人间正道。
一、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何而来?如何生成?现代化建设走的既不是西方现代化的老路,也不是某些西方媒体所扭曲抹黑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带领人民群众走出的独立自主的新路。
(一)历史前提:“走自己的路”的逻辑起点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却不能脫离实际国情,随意决定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近代以来,封建专制统治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较为落后,自然经济使人们自给自足,产生了小富即安、宗派亲族、无协作无交换的小农思想,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瓜分资源,妄想在中国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碰撞,滋生了民族虚无主义。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为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不断进行探索,对国情的理解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最终,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革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表明没有一条道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没有一条道路的实施可以一劳永逸。如若一个国家的发展脱离群众与国情,只是跟在其他国家背后亦步亦趋,其结果必然是这个国家的败亡或是成为他国的附庸。因此,中国共产党吸取经验教训,立足人民与具体国情,将国家发展进步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不断地理论创新与探索实践,走出了最适合本国的现代化道路。
(二)“老路”不通:“走自己的路”的内在必然
追溯历史,自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与工业革命后,西方社会率先一步踏上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出现了一种实现现代化唯有向西方学习的错误认识。许多发展中国家脱离本国具体实际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没有成功促进现代化发展,反而顾此失彼,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时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对内离不开对无产阶级资源与权利的压迫剥削,对外离不开侵略战争与殖民奴役,并霸道地排斥具有不同意见的民族与国家,在世界上强制推行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政治规范,严重脱离了各国国情。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在我国是水土不服的,我们也拒绝西方现代化中心式的傲慢说教。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打破了资本主义垄断的局面,使一个新兴的社会制度从理想变为了现实,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革命运动起到了重要的鼓舞与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在短期内一定程度恢复了国民经济发展,解决了国家安全问题,却不利于我国的长期发展。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却带有个人崇拜与官僚主义的行政命令体制都是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失败的关键因素,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失败也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苏共二十大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逻辑从“以苏为师”向“以苏为鉴”转变。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地吸收三十年来实践探索的经验教训,成功跳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描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图景。
(三)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生成
鸦片战争后,中国碍于内外压力,被迫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实践。众多仁人志士展开以救亡图存、自强求富为主题的改良革新活动,依次向西方器物、制度、思想学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的发展。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并没有改变,在自然经济束缚、封建思想压迫、外来势力入侵的恶劣环境下,改良运动并没有成功。
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思想上由被动化为主动,积极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建设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伟大的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成功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阶段性任务,建立了具有崭新风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出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第一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参考苏联经验,于1953年至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成功描绘了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的美好蓝图。1960年,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在这四个现代化内涵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中,其前缀从未改变,即“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这“社会主义”是什么?又要怎样才能做到“社会主义”?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受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意志不坚定者迷恋起了西方资本主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4]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善用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并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非公有制发展,注重按劳分配与再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邓小平也提出将小康社会看做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此后,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展开了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蓝图。
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内容,并强调创新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劲动力。实践证明,任何人都不能中止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于2020年建成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稳步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离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又更近了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实践表明现代化道路并不唯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是一条能够走向成功的创新之路。同时,我们须知: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照搬他国模式,而是总结经验,从现代化中学习现代化,既要发展又要坚持独立,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二,我们需要把握好现代化规律。西方用百年时光走过现代化的历程,我国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便走上了高质量的现代化之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规律成熟客观的把握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体现。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具有包容性。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可亲、可近的道路,与其他道路并非对立,而是共成的。
二、中国特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规律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在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上,人口规模大是客观前提,以人为本坚持共同富裕是价值旨归与重要特征,物质富足与精神富足的全面发展是内在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协调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和平发展是坚实的外部保障。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
真正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与动力。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超过十四亿的人口规模,而这巨大的人口体量注定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兼具复杂性与挑战性:一方面说明我国发展任务更为繁重,解决人员流动问题、平衡东西部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改革难度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现代化发展潜在优势很大,远非西方国家“人为物制”的现代化道路可以比拟。当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坚定且不可动摇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取向。我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民办事、为民谋利,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皆是为了人民;其次,我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速度之所以快于西方,就是因为人民的强力支持与拥护,发展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是人民拥有无限的经验与科学的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是人民拥有无限的力量,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我国现代化生产发展中释放了丰富红利。三是人民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监督者,我国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监督权,现代化建设好不好皆由人民来评判。不论是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还是举国同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筑成的坚不可摧的人民防線,人民群众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无限的创造活力与发展动力;最后,人民群众也是现代化事业的受益者。当下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建成了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朝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目标更近了一步。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由资本掌控所导致的严重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切切实实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澎湃动力的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之路。
(二)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共同富裕的推进也离不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统一。其中,物质文明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离开了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推进不过是空中楼阁。新时期,我们一方面需要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第一,坚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进一步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坚持按劳分配与再分配相结合,调动经济市场的活力,以先富带动后富。“先富”是促进“后富”的有效手段与机会,“后富”是给予人民的权利与保障,两者共同推动“共富”社会的形成。第二,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拓宽就业渠道,缩小贫富差距,深入推进贫困治理,带动低收入人群与偏远地区共享经济福利,持续推行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实现循环消费。第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基础性、普惠性与兜底性,改革劳动合同制度,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把共同富裕的实现建立在劳动者共同劳动的基础上。既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又防止过高的保障目标使社会跌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第五,坚持高水平的开放,建立国内国外双循环模式,经济改革成果由全民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需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发展的反作用。受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影响,人们的精神主体性遭受压迫,精神家园的荒芜无法为人们的心灵提供治愈的港湾,社会受到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浸染。我国需要走出一条弱化甚至摆脱物化逻辑影响的道路,克服西方现代化所滋生的精神危机,使人的精神家园突破物的包围。第一,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约束来促进文明的养成,以法律来规定文明的边界,划定基本的底线标准。第二,需要柔性的引导。要严把意识形态领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文化,合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要健全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劳动者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须知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人们自身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源所在,一味“躺平”食他人牙慧不可取。第三,需要激发人们的内生动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精神力量,使其精神更加富足。“富”在道德修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富”在意志品格,使人们自强自信、不畏艰难。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之路,首先要保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将理论融入百年实践探索之中得到的科学智慧。这种“共生”不是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在原始时期与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自然更多是一种敬畏,自然环境的变化往往很容易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资本主义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国家不断地取用自然资源,企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然界对经济来说既是一个水龙头,又是一个污水池,不过,这个水龙头里的水是有可能被放干的,这个污水池也是有可能被塞满的。”[5]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生产力量与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过度进行開发与生产,不断排放工业垃圾,并进行生态殖民,将污染转嫁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资本的逻辑看来,获取剩余价值,无限制地资本扩张以谋求利益是永远放在第一位的。但自然界的环境承载力却是有限的,毫无限度地排放垃圾与榨取自然资源终将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崩坏。因此,西方一味追求发展的现代化之路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生存与发展是世界最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之一,生存是前提,发展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我国已然踏入新时代的洪流,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保证生存的同时兼顾发展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本土社会经济情况相结合,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人类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存发展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二要树立绿色发展的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辩证看待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三是坚持全面治理的系统观,注重田、水、山、土、林、草的有机联系,综合治理、循序渐进;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民生观,不忘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五要坚持多边主义的共治观,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建绿色地球村。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逻辑,守住了“绿水青山”,便能提高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在2008年至2018年间,“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的全国均值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6],基本实现了协调发展。新时期,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出现的“二元悖论”难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也有助于美丽中国的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蓝天。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
人类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交往,国家之间的发展离不开交往,当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世界交往的现成状态才是真正的人类共同体。回顾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不仅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政府的腐败、人民的积贫积弱,最后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可见断绝世界交往是脱离实际并不可取的。新时期,世界交往空间不断扩大,新的交往主体层出不穷;交往形式的丰富促进交往内容从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由经济向政治、文化、生态领域拓展,同时,面对人类生存的共同威胁,交往主体期望在世界交往中汇聚集体智慧与力量;交往目的与动力出现深刻变化,世界交往促使发展中国家参与构建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善国际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现代化交往与人类美好社会建设的期许和指引,其强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世界交往则构成不同主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当下,世界离不开中国:在政治外交方面,我国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中的宗旨与原则,不强迫他国走我国现代化之路,而是包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国家,坚定走可亲可近的和平发展之路,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在经济方面,我国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断发展以“一带一路”为基础的对外经济区,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联通,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在文化思想方面,我国与各国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不同的优秀文化,有效减少了文明冲突。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需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与科学技术,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全球化问题诸如自然灾害、疾病传染、恐怖主义都会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则有助于聚合各国力量克服世界问题,并为我国带来安全的发展环境。
三、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迈入新时期,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配置,出现了许多新的机遇。而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同,国家交流中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也随之增加,国际治理秩序有待深度调整,新的挑战层出迭现。然而必须了解,纵使如今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移、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科技革命浪潮持续推进,但以大历史观的总体角度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种种机遇与挑战,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经济落后国家提供新的现代化途径、壮大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切中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拓展了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是面向人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状态与政治制度、经济水平、自然条件具有一定联系,所有现代化的建设都是由人完成的,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目的与动力,现代化的成果交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让世界对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一方面,现代化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富裕,物质是精神富裕的基础与制约条件,精神力量是获取物质财富的动力,二者的平衡发展促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二者关系是双向的,人依附于自然,个体需要的满足和经济生产活动要在生态环境允许的程度内进行,而人又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自然,影响周边生态环境。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造人,最终人们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绿色发展的成果也由人们共享。
(二)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参考和现实机遇
现代化建设是世界各国为顺应历史发展与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其他既想要经济发展又想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民族与国家提供了普遍性经验。苏联解体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全盘引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不仅没有实现国家的繁荣发展,还失去了国家的独立性,加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从而陷入发展的僵局。在这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屡遭挫败的危机形势下,我国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在理论、实践与内在本质等方面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后来居上地将沉重的后发劣势转化为强劲的后发优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带来光明前景。此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强调合作共赢,在沿线国家建设开放平台,促进国际分工与贸易,使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到全球化的价值链之中。这不仅是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冲击,也有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促进发展中国家和谐共赢,最终实现共同现代化。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也鼓舞了世界范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粉碎了“中国崩溃论”的阴谋,其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永不过时,终结了所谓现代化就等同于西方化的教条逻辑。
(三)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现代化自西方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与生产效率,将人类从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的时代,但这种西方文明是在资本的无限制的罪恶积累下形成的:它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却也让贫困者更为贫困;它冲破了宗教的精神束缚,却使人们被困在物质欲望编织的大网中;它展现了人对世界强大的能动的改造力量,但也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资本的逻辑注定资本既是能够促进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又是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必将被新的文明所替代的消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意味着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光明前景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日渐式微。第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与优越性体现在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实现,现代化的推进是为了人民,最终的发展成果也全部惠及群众,人民既是建设现代化道路的价值主体与主要力量,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是否取得成效的评判主体。第二,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综合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都为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全面的社会生存条件与发展条件。第三,我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遵守文明发展规律,又尊重文明道路发展的多样性与共享性。不仅为他国提供了新的现代化途径,证明存在多种现代化的文明道路,也使整个人类社会由对立冲突的消极逻辑向和平发展、共建共享的积极逻辑转换。中国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路,正在并必将继续深刻改变世界,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立足本国国情,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现代化基本规律得出的具有中国智慧的创新路径。不仅打破了“中国崩溃论”的错误论断,为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向前迈进提供了新的可能,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回顾过往百年,变的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不变的是始终坚持的初心与使命。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领导下,我们终将在2035年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交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满意答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5] 奥康纳.自然的理由[M].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95-296.
[6] 魏振香,史相国.生态可持续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數据实证[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4):14.
[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