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认识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重要意义

2017-05-20蒙慧刘卫东

中州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蒙慧++刘卫东

摘要: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基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制度逻辑的考量,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这些准则呈现出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统一、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统一、反向约束与正向激励相统一、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等四大特征。这些准则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反馈,是推动和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的基本遵循,是新时期党内法规系统化建设的重要篇章。以这些准则为依托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有利于党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

关键词: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生成逻辑;内在特点;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06-06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要求,在1980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80版《准则》)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这是党中央继巡视工作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问责条例之后,党内法规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建设领域的具体实践,更是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在党内法规建设过程中的时代彰显。本文将分析《准则》的生成逻辑、内在特点及其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准则》的生成逻辑

80版《准则》作为基础性党内法规最早颁布于1980年2月,1983年11月又按照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部分关于党在现阶段总任务的规定作了修改。该准则自实施之日起对推进拨乱反正和建立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党的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其相关条款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因此,基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制度逻辑考量出台一部新准则十分必要。

1.历史逻辑: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需要

党内政治生活在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中处于基础保障地位。党内政治生活是否健全、是否正常,不仅关乎党的自身建设,也影响着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相关、一体同承的逻辑关联。因而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非常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及其制度建设,并在不同阶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提出了“党内生活政治化和民主化”的命题。之后,随着党内实践的发展,中央又确定了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些基本规范。在根本组织原则方面,明确将民主集中制内涵界定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并把“四个服从”作为民主集中制的首要原则;在宗旨方针方面,要求党内思想斗争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指导;在方法使用上,确立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手段。1957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提高党经受风险的能力,又提出了打造“六有”政治局面的要求,即“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但是,自党的八大之后,党内政治生活逐步丧失了民主性和规范性,在“文革”时期各项规范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1976年,随着“文革”的结束,恢复党内正常政治生活成为必然选择。当时,胡耀邦同志在多个会议上提出执政党拥有正常的政治生活是最大的政治,这对《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的筹划和起草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这对恢复党的优良传统、保持党的先进纯洁、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透视历史我们会发现,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及其制度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虽然这一传统在“文革”时期曾遭到破坏,但并没有遗失。这一传统得到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认同,并成为推动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的今天,党更应该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从而为攻坚克难提供坚实保障。

2.政治逻辑:改善现有党内政治生活状态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当作重要任务来抓,党内政治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许多新气象。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解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中出现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要锲而不舍把这项党的建设基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①制度建设无疑是实现“抓紧抓实抓好”目标的重要手段。一是制度建设具有治本的作用。虽然通过强力转作风、反腐败等措施也可以起到改变党内政治生活状态的效果,但其中的随意性较大,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领导者注意力的转移而产生效力递减效应。而党的制度一经制定和颁布,便具有了权威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使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不会因为时间、领导者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保证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常态化。二是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实践经验上升到党内法规层面,即以制度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为以后改善党内政治生活提供新的法规依据。

3.制度逻辑:80版《准则》的规范价值与约束效力的缺失

80版《准则》作为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准则,虽然起到了良好效果,但由于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的变化,它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其部分內容与现行党章规定不符。80版《准则》中的一些规定明显落后于党章的时代精神。如关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内容的表述,与现行党章中党的建设必须坚决贯彻的四项基本要求无论是在内容完整度上还是在用语规范上,都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其中的一些规定具有历史局限性。例如,80版《准则》的条款五次提及林彪、“四人帮”等反党分子和反动集团,而且要求全体党员反对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别活动,这些规定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但时过境迁,像“以派划线”“派性的幽灵不散”等说法早已归于历史范畴。“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等规定,也是针对“文革”时期党内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而制定的,与今天的党内生活也有不合之处。三是其中的很多规定已不适于依规治党的要求。1980年以来,党的执政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纪党规的建设更是取得长足进步,依规依纪治党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但从80版《准则》整体内容来看,有关党规党纪的论述并不系统,对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没有凸显出来,这极大地影响了80版《准则》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规范价值和约束效力,所以,重新颁布《准则》是制度逻辑发展创新的必然结果。

二、《准则》的内在特点

相较于80版《准则》,《准则》的出台背景、基本内容、任务指向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准则》不仅对规定内容进行了重大创新,而且也显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1.继承传统与时代创新相统一,体现系统与规范特征

与80版《准则》相比,《准则》虽然在篇幅字数和文本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而是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从继承方面来看,新旧《准则》都要求全体党员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严格执行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注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等。之所以在新旧《准则》中都强调这些规定,是因为,它们不仅关乎共产党员的党性意识,更关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根本,因而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全体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从创新方面来看,《准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指向,不仅把以前分散在其他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的有关党内政治生活的规定归类到本准则之中,而且从党内政治生活的任务、目的、内容、要求、组织保证、制度保障、载体形式、途径方法等12个方面,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了系统性、体系化建构,表现出内容翔实、要求到位、表述合理、话语内容和形式更规范等特点。例如,80版《准则》曾要求全体党员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决反对“本本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这些要求在《准则》中依然有所体现,但它们被明确扩充、升华为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等两大项。而在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面,《准则》提出全体党员应加强理论修养和专业学习,在具体的学习制度上又提出了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专题报告制度和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分析研究和情况通报制度等。另外,《准则》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并以专项单列出来,这也是在依规治党的背景下《准则》的重大创举。可以说,《准则》的各项规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为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提供了基本的规范,也为新形势下管党治党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统一,落实管党治党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到,全面从严治党就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教育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②这个讲话中所提到的思想教育,应是指在具体制度之外所进行的一种治党形式,而《准则》的内容则实现了二者的结合。一是《准则》在总纲部分就要求“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③,并“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④。《准则》之所以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对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有序开展具有固本培元的深层价值,它能够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政治追求,帮助党员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准则》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提出了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制度,诸如党内学习制度、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等。《准则》之所以重视制度建设,源于制度建设是最有效、最长久、最稳定的管党治党方式。近几年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也表明,纪律、规矩和制度是管党治党三大最根本因素和最重要环节。总之,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既体现了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我们党在深刻掌握从严治党规律基础上拓宽管党范围、提升治党效能的现实需要。

3.反向约束与正向激励相统一,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生命力

党内法规作为党的建设的制度载体和管治之道,其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在全党形成了约束与激励机制。《准则》聚焦党内政治生活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通过严明党的纪律和规范各项制度安排,对全体党员既是反向约束,也是正向激励,是约束与激励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准则》的各项内容是对党员干部行为的一种约束。《准则》从党内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微小细节处着手,尺度更严、标准更高,像“不准”“不能”“禁止”等否定性用语就出现了70多次,对党员和干部的日常行为规范划定了“底线”和“红线”,从而起到了全方位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准则》的相关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成长的一种激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面对党员干部“为官不为”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即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与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与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以此鼓励和保护那些敢做敢当、勇于创新的党员干部,并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最终要体现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和推动事业发展上”⑤。《准则》秉承这一理念,新增了很多对党员和干部的激励性、保护性规定。如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又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真诚关爱,鼓励干部干事创业、大胆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⑥这些要求和规定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氛围与政党关怀气息,调动了党员干部谋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可以促使党员干部对党组织和人民负责,正确行使权力,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关心和爱护,有助于不断丰富和扩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提高政治生活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4.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效应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必须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要善于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抓住重点和主流,根据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准则》刚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一是《准则》提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首抓领导干部。《准则》是针对全体党员设计的制度规范,但是作为管束对象的共产党员有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之分,所以,管党治党的重点自然就落在了处在更高地位和掌握更大权力的领导干部身上。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不少问题,根源就在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身上。习近平同志认为,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⑦。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一大法宝,不仅可以使领导干部克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弊病,更是领导干部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辨别力的有力武器。二是《准则》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仅要严管领导干部,还要求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准则》从序言部分就着重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党的高级干部。⑧在12项规定中,很多具体要求都把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为重点对象。例如,在落实组织生活会制度上,要求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好民主生活会;反对“四风”要求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身作则。《准则》对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在帮助其增进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标杆意识的同时,更要求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遵守规则、规范,为全党全社会做出表率,发挥示范效应。对领导干部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也更加凸显了《准则》的鲜明特色。

三、《准则》的价值意蕴

《准则》作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则安排,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有益经验,是党内法规建设的重要篇章,不仅为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且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关键意义与深远影响。

1.《准则》是新时期管党治党成果的反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外严峻的客观形势和诸多挑战,解决党内存在的现实问题与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而且把党的各项基本制度和党内法规视为管党治党的最有效力的武器和根本性的战略支撑,通过构筑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落实“全面与从严”的治党理念,从而开创了党的建设新常态。习近平同志说:“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⑨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把制度建设提升到战略性、根本性的高度,通过制度法规来提升治党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良性发展,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重要经验。《准则》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的建设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反馈。一是《准则》的出台过程彰显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作为党中央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阶段性总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透过程序我们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中央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内法规仅此两部,而且通过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加强党内监督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阶段的重要部署,其背后彰显的正是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的理念思路,也把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提升到新的层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政治价值。二是《准则》的内容规定显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和过去若干年来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有益经验的制度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曾提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对党员干部提出“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的要求,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准则》将之内化为其内容的一部分,第三项“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第四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中,都对这些内容作了更细致的延伸性规定。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党内法规的层面,进一步增强了党内法规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因此,《准则》的出台是管党治党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总结,从本质上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2.《准则》是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的基本遵循

《准则》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体系建构为路径选择,以实现党内政治生活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为目标指向,既坚持政治性和原则性,又富含时代性和创新性,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应当坚持什么政治原则、树立什么政治形象、开展什么样的政治生活、最终建构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态进行了精准回应和系统回答。《准则》从12个方面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了全方位部署:把坚定全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作为根本保证;把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作为主要目的;把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与规矩、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民主集中制根本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与保障党员权利、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保持清廉政治本色作为基本规范;把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作为重要举措。这12个方面主旨鲜明、体系完整、聚焦重点、措施得当,不仅坚持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定,而且结合现实需求不断与时俱进,从治党广度上来讲涵盖了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管党效度上力求从严从紧,将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建构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有机整体和一整套成熟配套的制度规范体系,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优化执政环境的系统性行为准则,更是推动和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的基本遵循。

3.《准则》是党内法规建设系统化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建设取得了质与量的突破,不仅在党史上第一次对党内法规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更陆续修订和颁布了50多部党内法规。《准则》作为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建设的重大创新,对于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尤为重要。一方面,《准则》是完成党内法规系统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2013年,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要求党内法规建设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逐步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时下《准则》的出台,基本完成了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不同位阶、等级和属性法规相互衔接的“制度群”建设目标,是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迈向“严紧硬”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准则》是形成法规体系化合力的关键举措。《准则》是对80版《准则》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是相互关联和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对于当下和未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具有同等效力。从法规性质上来说,《准则》是对党章的有效延伸、深化扩展和具体表达;从法规效力上来讲,《准则》具有强约束力和高规范性,因而对于其他党内法规兼有原则性规定和程序性指导的双重意义。如《准则》规定党的各级组织选拔领导干部必须要有严格的标准,而且程序要规范,要坚决履行组织原则和政治职责。这些规定、要求作为“高位阶”党内法规的要求,最终会在“低位阶”党内法规中具体体现出来,并得到执行。所以,《准则》的出台,不但将党内法规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和程序细则联结贯通起来,使之相互衔接、彼此契合,而且更有利于增強党内法规的体系合力,确保每一部法规都能成为“良法”,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规指导。

4.《準则》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党面临着如何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⑩因此,以《准则》为制度遵循,通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党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和关键阶段,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正是契合了党的建设的时代主题。只有依托《准则》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党的建设的根本基础,有效提高党应对风险和化解危机的能力,才能保障执政安全;只有按照《准则》的内容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全面”治理与“从严”治理双向发力,使党展现出全新的、优良的政党形象,才能巩固执政地位;只有遵循《准则》的各项规定,通过有效执行各项要求,强化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工作与服务本领,锻造出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从本质上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所以,依托《准则》和其他党内法规来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可以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基,从而为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助力护航。

注释

①习近平:《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人民日报》2016年6月30日。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71页。③④⑥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20、21、41、20页。⑤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43、138页。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⑩田培炎:《管党治党的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求是》2013年第14期。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Abstrac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of Steadily Administering the Part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reenacted and promulgated "the Code of Conduct for Intraparty Political Life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logic, political logic and institutional logic. It embodies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unifying the unity of tradition and the times, the unity of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unity of reverse constraint and positive incentive, the emphasis and the two points. It is an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inner-pa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new period, which is the basic follow-up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ner-party political life, and also is the resul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hat′s m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and standardize the inner political life of the party to consolidate the ruling position and enhance the ruling ability.

Key words:inner-party political life guidelines; the logic of generation;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value implication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价值意蕴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读懂名师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