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二元结构思维模型 破解高考作文立意难题

2023-07-14杨操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立意

摘要:随着时代向更加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要相应发生变化。为顺应变化,新课标提出增强学生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新要求。为更好地区分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服务选才的目的,高考作文命题开始向二元结构模式以及多元结构模式转化。为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摆脱以往一元结构审题立意思维,避开一些常见的思维误区,构建新的思维模型,搭建新的立意支架,让学生养成对现实问题进行系统化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二元结构;立意;思维模型

近年来,二元结构作文题在高考语文作文题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重,且有向多元发展的趋势。如2019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争论;2021年新高考I卷强弱之变,全国甲卷有为与可为,浙江卷得与失的思考;2022年新高考I卷的本手、妙手、俗手,新高考II卷的选择、创造、未来,全国甲卷的移用、化用、独创,上海卷的发问与结论,都需要处理二元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特殊的二元对立到普通的二元对举,或是多元并举,都对习惯用一元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考生构成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避开立意的误区,而且要为学生构建新的思维模型,搭建新的审题立意的支架。

一、避开二元结构作文立意的误区

受一元结构思维影响,学生在二元结构作文立意中常出现一些思维误区,为了方便阐述,特将所涉及的二元分别命为A与B,与立意相关的点为C。第一种常见误区是只写A不写B或者只写B不写A,这是最低级的思维错误。第二种常见误区是认为A重要,B也重要,看似处理了两者的关系,但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思维并未将二元结构所具有的对立统一、优势互补、轻重缓急、主要次要等关系展现出来,依旧在用一元思维模型对二元结构进行思考,这样立意不仅没抓住问题的关键,也不利于文脉的贯通。第三种常见误区是将A与B关系换成D与B的关系,偷换了其中一元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比如将独创与共享的关系偷换成创新与共享的关系,将实用与审美的关系偷换成现实与审美的关系。第四种常见误区是将A与B的二元关系极端对立化,变成非此即彼的关系,“将原本充满线性与非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混沌世界做了一个机械的分解,一分为二”[1]。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存在诸如“生”与“死”这样的极端对立,但大多数时候,二元关系都只是存在相对性或相关性,尤其是在信息化背景下,若单纯将A与B进行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处理,实则是一种摒弃现实关照的惰性思维。

这些常见误区的出现,暴露了学生在面对二元结构作文题的共性问题——处理二元关系上的思维欠缺。虽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适当地为学生搭建一些支架,提供一些思维模型,是能够对学生的审题立意起到一定帮助作用的。

二、构建二元结构作文立意思维模型

模型一:A与B存在对抗性,因为C实现转化或统一

A与B存在对抗性是最难处理的二元结构作文题,对学生的思維水平要求高。最具代表性的是2021年新高考I卷强弱之变和浙江卷关于得与失的思考这两道题。相比之下,全国卷的立意难度低一些,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让A与B实现转化的C。具体而言,“滥用其强”(C1)可能会使强转向弱;“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C2)则会让弱变成强。所以,此题的立意是否就是论证如何抑C1加上如何扬C2呢?这样的立意当然没有偏离题意,但是在选拔性考试的背景下,这样的立意竞争力偏弱,考场作文立意“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则应该在他人停止的地方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命题中的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2]。所以,只看到强弱的转化还不够,还要看到两者的统一。体味题中语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再借助毛泽东的观点以及所处的时代,进行超越哲学层面的理性思考(C),与青年的学习生活、社会背景产生关联,启示学生在弱中乐观自信、自强不息,在强中谨慎自省、不断超越。所以真正让A与B从对立走向统一的C则是一种高远的认识,这是一种即将迈入大学的学生如何在人生或时代困境中保持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强劲的发展背景下能够有居安思危、不断超越的远见。即,无论自身强弱,都要保持乐观自信的精神,善于利用外在条件转化,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换言之,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仅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而且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

与全国卷为对立的二元提供表面上的转化条件不同,浙江卷只是简单地呈现关于得与失关系的三种看法: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很明显,第三种看法更具合理性,考生可以将“淡化得失,重视过程”作为统一得与失的C,但是这样的立意在考场上竞争力偏弱。这时继续深挖:所谓的得与失,大多由一个人的心态所决定。心态好,失反而有所得;心态不好,得却会让人失去更多。所以面对得失,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但这只是用C实现了两者的转化,要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正如一考生在《跳过得失且自在》中写道:

说到底,得失是过程……人生须获得超越一般功利得失的动力,方能目及浩瀚星空、心怀广宇,超脱俗世价值的束缚,于困境中获得自在。

该考生赞成用过程实现得与失的转化,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过程层面,而是将得与失统一在更高的价值体系中。换言之,若将得与失只作为个人获得感进行认知,层次尚浅;超越于此,若一个人有更高的价值追求,那么得与失于他而言仅仅是实现更高价值追求的过程,最终个人的那点得与失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得到了统一升华。众多的革命先辈、英雄志士舍小家为大家,为民族大义不惜舍生忘死,就是最好的佐证。

所以,在A与B存在对抗性的作文立意中,找到让二元实现转化的C很重要,但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找到让两者实现统一的立意才更具竞争力。

模型二:A与B都重要,因为C,A更重要

除了要思考二元对立的作文立意问题,也要思考二元对举的情况,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非黑即白,多数时候还是A与B都有其存在价值。这时候学生的立意不仅易陷入上文提及的第二种误区,还可能陷入贬低A,抬高B的误区。以2019年关于劳动思考的题为例,若考生既论证脑力劳动的重要,也论证体力劳动的重要,则违背了命题人的意图;若贬低脑力劳动,以此抬高体力劳动,这不是让正在考场写作的莘莘学子言不由衷,为分数说假话吗?

平均用力不行,贬低对方不妥,那么怎么立意才合理呢?不妨先看2019年深圳一模的作文题的立意。该题需要考生处理“独创”(A)与“共享”(B)的关系,依据命题人的意图,明显倾向于“独创”更重要,因为在美国疯狂打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的背景下(即C),虽然“共享”是当下的趋势,但拥有“独创”的能力才能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此题在处理A与B的关系中,必须放置在C这一具体情境下思考,用同情原则先承认B即“共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将重心放在对“独创”的肯定上,可供参考的立意如下:(1)共享诚可贵,独创价更高;(2)在共享的浪潮中握紧独创的冲浪板。

将上述模型用在2019年的劳动话题上同样适用,在处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争论中,必须放置在C即人们过于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立意的侧重点自然偏向体力劳动。在思想多元化背景下,需要背景C为共识的达成提供保证,若脱离背景C,则会让写作陷入各执一词的争论中。有C作为背景,可以减少议论文写作中的论证漏洞,保证论证的观点是认知共同体在特定语境达成的“真”的共识,而这种思想的“真”不能脱离语境以及认知共同体的知识构成。换言之,此观点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为“真”,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真”有可能脱离共识成为谬误。

模型三:A与B既有优势也有劣势,C为A与B的优势互补

在众多的二元关系中,比较难处理的是A与B各自存在优势,但深入思考又会发现两者又有各自的短板。立意时不能简单地将A的优势与B的劣势进行对立,从而只得出要发扬A的优势的结论,而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挖掘A与B各自的优势,让两者形成互补。

2022年上海卷虽然因为疫情姗姗来迟,但却激起了我们对于发问与结论的思考。一些考生会对“结论”给“发问”带来的戛然而止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对好奇心的扼杀,所以肯定发问的力量,倡导保护我们的好奇心。这样的立意将“发问”与“结论”看成对立关系,肯定前者的优势,否定后者的劣势,虽有合理之处,但在选拔性考试中竞争力偏弱。考生仍然需要在对手停留的地方进一步深思:两者难道不能是互补、包含或其他关系?试想,如无发问,何来结论?若无结论,发问之人何来动力?若父母不对发问的孩子给出细心的解答,这个孩子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推而广之,若一个人总处在发问的阶段,谁来为最终的结论负责?若一个社会总是冒出问题,却无权威给出结论,社会是否会陷入恐慌?若一个社会全是约定俗成的结论,是否会抹杀创造力甚至形成一种独断?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当人们在网络上享受着快速获取结论的便捷时,需不需要对这些结论保持批判性思考?由此不难发现,单纯地将A与B对立或捍卫A贬低B都有欠深度。

应该看到,“发问”中既有对好奇心的守护,也有不用担责的无知;而“结论”既有对好奇心的阻断,但也有终止众声喧哗的责任。所以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C应该是:既要守护“发问”的权力,也要扛起得出“结论”的责任。两者需要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模型四:A与B相互依赖,彼此成就

在处理A与B的关系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联系尤为重要,除了对立、主次、互补等常见关系外,还需要建立更为深刻的有机联系。所谓有机联系就是“相互不是游离的,而是共生的,不可脱离”[3]的联系,而这种有机联系不仅要在历史文化语境中探寻,更要放置在当下的现实语境中挖掘。

2021年全国甲卷关于“有为”与“可为”如何建立有机联系,就需要借助材料提供的背景进行思考,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A是B得以成立的条件或者背景,具体而言,可以分析“有为”为“可为”提供了哪些外部条件。当然,要让立意更具竞争力,还应进一步分析,虽然时代为“有为”提供了诸多外在条件,但要真正“可为”还需要青年自身拥有哪些内在保障?虽有“有为”的青年,但需要“可为”的时代来成就;即使有“可为”的时代,但无“有为”的青年,“可为”将失去应有的意义。两者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考生立意能达到这个层次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但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还要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挖掘。

题目通过共产党百年历程留下的诸多宝贵遗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在启示和激励当下青年:革命前辈能在看似不“可為”的时代让自己积极“有为”,更何况“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在不“可为”中创造“有为”,用“有为”的精神创造更加“可为”的时代。由此,将“有为”与“可为”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看到两者存在的相互成就的关系。“有为”虽然依赖“可为”的时代,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看到,“可为”的时代需要真正“有为”的青年去成就,身处乱世的先辈可以,生逢盛世的吾辈亦能。

三、由二元向多元转换的立意思考

通过2022年的全国卷以及新高考卷不难看出,当下的作文题目有由二元向多元发展的趋势,其实这种趋势早在2017年的全国卷中就有所体现。考生可以选择具有共性的概念如“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所具有的创新性进行一元化立意,但竞争力偏弱,所以可以选择“美丽乡村”“空气污染”进行二元对立结构立意,用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实现两者的统一。

时至今日,我们面对“本手、妙手、俗手”“移用、化用、独创”这些多元结构的时候,是否能从上述思维模型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呢?答案是肯定的。以如何处理“本手、妙手、俗手”为例,首先看到,无论是“妙手”还是“俗手”,关键都是“本手”,“本手”是前面两者的基础,只是存在好的基础与不好的基础的区别。所以与其说是要处理“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关系,毋宁说是处理“本手”与“妙手”的关系,而“俗手”作为反面教材起到警示干扰的作用。“本手”作为基础,“妙手”作为创造,两者相互依赖,彼此成就。打好本手的基础,才有妙手叠出的可能;有对妙手的追求以及所带来的欣喜,人们才会更加重视本手,避免俗手的出现。

所以面对多元结构,如何实现多元关系的有序化,需要用系统化的思维进行思考,而系统化的思维需要对多元关系进行全局考虑,在无序与混乱中找到联系,在一般联系处找到深刻的逻辑性强的潜在联系。要处理好多元关系中的多组两元关系,避免出现对概念进行简单分类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余党绪.“二元思维”可能是个泥淖和陷阱[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5).

[2]孙绍振.在二元对立和多元有序之间[J].语文学习,2016(8).

[3]孙绍振.二元对立和多元要素的系统化——谈2017年高考作文题[J].语文建设,2017(22).

(作者:杨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立意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对策研究
意高文自胜
意高文自胜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说“立意”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