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语词“小鹿儿心头撞”语源考

2023-07-14刘艳红王子娴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源图腾崇拜

刘艳红 王子娴

摘要:俗语词“小鹿儿心头撞”在《善本戏曲丛刊》中共出现四处。现能够查找到的文献显示其最早出现在元曲中。之所以能用“小鹿儿心头撞”表示人内心的“惊慌”“畏惧”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先民们对鹿的图腾崇拜的影响,图腾崇拜之物常常使人心生“敬畏”之情;二是与鹿本身的特性有关,鹿易受惊吓,胆子较小。就语言表达机制而言,前一原因基于的是转喻机制,后一原因基于的是隐喻机制。

关键词:“小鹿儿心头撞”;俗语词;语源;图腾崇拜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背景下弋阳腔传奇方俗词研究”(编号:17BJ23)。

“小鹿儿心头撞”这一俗语在《善本戏曲丛刊》中共出现4次。[1]其中,在《摘锦奇音》内《伯喈书馆相逢》一节写作“小辘儿心头撞”。该写法还在元代施惠《月亭记》第七折《兴福遇隆》中出现过1次:“只见那厮手里拏着都是鎗和棒,諕得我战兢兢小辘儿在心头撞。”《摘锦奇音》为明代龚正我选辑,《月亭记》为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本。在明代《洪武正韵》中“辘”与“鹿”同音,都为来母屋韵入声字。显然,“小辘儿心头撞”应为“小鹿儿心头撞”的同音替代,两者可视为同一词语。

《元曲妙语辞典》将“小鹿儿撞心头”解释为“心里像有只小鹿子那样不停地撞动。喻指情绪激烈,心动过速,内心忙乱,无法平静。”[2]118《惯用语辞海》则认为“小鹿心头撞”是用来“形容因恐惧、紧张、慌乱等而心跳加剧”[3]416。作为俗语词,“小鹿儿心头撞”究竟源出哪里?其为什么可以用来形容人内心的“惊慌”“畏惧”?本文拟尝试分析。

一、来源

关于“小鹿儿心头撞”的出处,《中国典故》将其定为出自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一卷“王生听了,惊得目睁口呆,手麻脚软,心头恰像有个小鹿儿撞来撞去的。”并指出这个俗语后来“形容非常惊慌”[4]161。《元曲妙语辞典》则认为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明唐顺之《种编》“梁武帝相貌威严,侯景入见,出曰:“为帝迫困于斯,见之汗湿衣,若小鹿之触我心头。”[2]118

明代类书中确有相似的词语“鹿撞心头”。明万历中闽建黄直斋刊本《新锓增补万锦书言故事大全》卷之一“畏惧”条有“若小鹿儿之撞吾心尔”,明万历三十一年序余氏萃庆堂刊本《锲旁注事类捷录》卷之三“鹿撞于心”条有“若小鹿儿之触吾心耳”,明万历三十六年重刊本《新刻类辑故事通考旁训》卷之七将“鹿撞心头”解释为“心不宁曰心头鹿撞”,引文录有“若小鹿儿之触吾心耳。”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八与明唐顺之《稗编》对“鹿撞心头”的记载也相近,为“若小鹿之触吾心头”。显然,这些类书都认为“鹿撞心头”最早是出自南北朝侯景之口。

若《稗编》《新锓增补万锦书言故事大全》《锲旁注事类捷录》《新刻类辑故事通考旁训》所辑录侯景言辞属实,那么“小鹿心头撞”这一俗语确应出自南北朝时期。但上述四部书都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刻本,这些刻本皆为类书。类书是一种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籍,书中按照内容或者字、韵对某一类或各种类别的资料进行辑录,一般都会对辑录内容的出处进行标注。我们检索上述四书,并没有明确标示侯景所说的“小鹿之触吾心头”出自哪部典籍。梁武帝、侯景皆为南北朝时代人物,二人经历在《梁书》中都有记载。《梁书·武帝本纪》中并没有梁武帝面见侯景的记载。但在《梁书·列传第十五·侯景》中有关于梁武帝见侯景,侯景畏惧武帝的记载:“初,台城既陷,景先遣王伟、陈庆谒高祖,高祖曰:‘景今安在?卿可召来。……及出,谓厢公王僧贵曰:‘吾常据鞍对敌,矢刃交下,而意气安缓,了无怖心。今日见萧公,使人自慑,岂非天威难犯?吾不可再见之。”这段记载中,侯景面对梁武帝的时候,是感到“怖”“自慑”的,其心情与上述所谓“小鹿之触吾心”意义相近,但却没有用“小鹿之触吾心”或“鹿撞心头”来形容这种心情。由此,将“小鹿儿心头撞”或“鹿撞心头”这一俗语认作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并没有确据。

若“小鹿儿心头撞”不是出自南北朝时期,那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通俗编》卷二十八指出元曲中有相关用法:“高则诚《琵琶》、马致远《汉宫秋》、石君宝《秋胡戏妻》、郑德符《梅香》俱云‘小鹿儿心头撞”。《三言两拍妙语辞典》举出较早的用例为元代,如《汉宫秋》第3折“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紫云亭》第4折“相公把孩儿呵腹内想,越教妾小鹿儿心头撞”;《秋胡戏妻》第4折“吓的我慌忙,则这小鹿儿在心头撞”[2]118我们在“爱如生典海数字平台”中以“鹿撞”“小鹿撞”“小鹿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发现241条相关用例。这些用例中最早的时代,确如《通俗编》《元曲妙语辞典》所言,出现在元曲之中。

二、鹿与图腾崇拜

用“小鹿”来生动、形象地表示“惊慌”“畏惧”一开始可能与诸多民族的先民对鹿的图腾崇拜有关。

蒙古族认为鹿是一种长寿动物,把它作为氏族繁荣兴旺的象征,在大葬的石碑上凿刻留存,并加以崇拜。[5]348满族唐古禄氏供奉鹿骨,相传其祖先吃鹿奶长大,才得以留下他们这一支。[6]1069陶金曾指出,东北少数民族如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地处山林,很早便知驱鹿,普遍信奉鹿神。[7]303汉族自古就将鹿视作祥瑞之兽。汉代郑众《婚物赞》说“鹿者,禄也。”《淮南子》云“鹿鸣兴于兽而君子美”。白鹿更常被当作祥瑞之兽。《宋书·符瑞志》“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则至。”《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卷一百载西王母乘白鹿朝见黄帝“(西王母)慕黄帝之德,乘白鹿来献白玉环。”宋洪适《隶续》“李翕五瑞碑”祥瑞图中,白鹿与龙、嘉禾、甘露共处一个画面。

无论是蒙古族、东北其他民族还是汉族对鹿的崇拜,都与鹿的特性有关。由于鹿一雄多雌,《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就说“俗称麀鹿孕六月而生子,鹿性淫,一牡常交數牝”。《诗经说约》卷五“《大全本草》注曰:‘萱草一名鹿葱,其花名,宜男,怀胎妇人佩其花生男也。”《述异记》云“鹿千年化为苍。又五百年化为白。”《春秋运斗枢》“夫鹿者能寿之兽,五色光晖。”鹿成为了长寿的象征,被人们视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与生命相关的很多事情,都与“鹿”元素有关。古代定婚的聘礼要用成对的鹿皮,用来象征夫妻和美;《山海经?南山经》中的“鹿蜀”则被认为“佩之宜子孙”,意求多子多孙。也正因为鹿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它被视为辟邪圣物。《汉书·西域传》“乌弋地……有桃祓。”孟康注“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明周祈《名义考》“予谓桃拔、符拔当作桃祓、符祓,以是兽能祓除不祥也……祓除不祥,故谓之辟邪永绥百禄,故谓之天禄,汉立天禄于阁门。”汉画像墓门上的天鹿,即天禄,有辟邪镇宅及升仙之意。

既然鹿被很多民族都视为神圣的崇拜之物,那么其后来在表达上演化出与“畏惧”相关的语义就不足为怪了。崇拜背后往往隐藏着敬畏,杜尔凯姆认为图腾崇拜是一种见之于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具备七个特征,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人们认为图腾是自己的伴侣、亲人、保护者、祖先、助手等,具有超人的能力。人们尊敬、崇拜、乃至畏惧图腾”[8]135。这种对神灵的敬畏在《诗经》中就有反映:“我其凤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周颂·我将》)。孔子也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钱穆先生解释道“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9]119

总之,人们因将鹿视为图腾加以崇拜,便自然对其心生敬畏。而一旦作为图腾对象的“鹿”离自己太近——“撞心头”,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心理的不安。据此,当人们心生“畏惧”时,“小鹿撞心头”就可以作为一种生动的表达形式来形象化地描述这种内心感触,这实际上就是语言表达中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即以原因(“小鹿撞心头”)转喻结果(“惊慌”“畏惧”)。

三、鹿与善惊

《〈元刊杂剧三十种〉词语研究》指出:(“小鹿撞心头”)“心头”又作“胸脯”“心中”“心上”“心前”。[10]224如,元孟汉卿《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恰便是小鹿儿扑扑地撞我胸脯,火块似烘烘烧我肺腑”,清陈端生《再生缘全传》“看他急得这般形,好呌我心反悔,意担京,小鹿胸前撞不停”,明蒲俊卿《新刻全像刘秀云台记》“忽听鸦鹊悲鸣,不觉的小鹿波波在心上颠”,清佚名《红楼幻梦》“妙玉此时小鹿儿在心前乱跳,不觉走入亭中。”“胸”有“心中,胸怀”义,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有“下开迷惑胸,窙豁斸株橜。”[11]9234不难看出,“胸脯”“心头”“心上”“心前”实则都与“心”相关。

动词除“撞”外,还有“跳”“揣”“攒”“触”“触动”等。如,元关汉卿《裴度还带》“不由我小胆儿,心中怕諕的我小鹿儿心头跳”,清唐英《巧换缘》“小鹿儿春心跳冲,双飞无翼御长风”,清《儿女英雄传》“想到这里,心了就像小鹿儿一般突突的乱跳”,明王九思《中山狼》“无端小鹿心头揣”,明李素甫《元宵闹传奇》“因甚心头小鹿攒”,明唐顺之《稗编》“见之汗湿衣襟,若小鹿之觸我心头”,明李素甫《元宵闹》“望不见修竹吾庐三径中,可的小鹿儿在心头触动。”

“撞”具有“敲击”义,如《墨子·非乐上》:“然则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瑟琴,吹笙竽而扬干戚。”[11]8869“揣”“触”都有“撞击、捶打”义,如《老子》“揣而鋭之,不可长保”[11]8743,《左传·宣公二年》“(鉏麑)触槐而死。”[12]15352“攒”用同“趱”,义为“赶紧,加紧”。元无名氏《神奴儿》“[张千云]正在司房里攒文书哩。”[11]8946“跳”也有“快走、疾驰”义,《史记·荆燕世家》“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跳驱,驰至长安也。”司马贞索隐:“跳,谓疾去也。”[11]14430此外,与“小鹿”“心头”搭配的还可以是形容词“忙”,如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未惯雨云乡,小鹿心头忒煞忙。”“忙”同样有“急促、急迫”义,唐李咸用《题陈正字山居》诗“几日凭栏望,归心自不忙。”[11]10014

上述与“心”搭配的动词、形容词,无论是具有“击打”义,还是具有“急速”义,皆是“小鹿”与“心”发生关联后产生的后果。此后果往往让人“心”中“发慌”,从而产生“畏惧”。所以,“小鹿”“心头”后来干脆与具有“畏惧”义的形容词搭配起来,如清李玉《牛头山縂纲全集》“怪的那老乌鸦噪不休,惊得俺小鹿儿忡不歇”,“忡”有“畏惧”义。动词“撞”前还可加含有“惊慌”“畏惧”义的修饰语,如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猛看见皇后与一阵宫女蜂拥而来,吓得他面如土色,扑碌碌小鹿儿在心头乱撞,急忙里没甚主意”。

为何选择用“小鹿”“击打”或“急速冲击”“心”来描述人内心“惊慌”“畏惧”的感受呢?除了鹿崇拜的原因之外,还因为鹿性情温顺、胆小易惊,喜安静、善奔跑,企盼安全、和煦和清新的生活环境。古人对此多有论述。先秦《鹖冠子》“鹊之巢可俯而窥也,麋鹿群居可从而系也。鸟鹊性情瞿,麋鹿性惊决,故此主言之。”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十食治引胡居士云“鹿性惊烈,多别良草。怕食九物,余者不尝。群处必根据山岗,产归下泽。飨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净故也。”宋王安石《字说》曰“鹿性警防,相背而食,以备人物之害。盖鹿群居,善走者也。分背而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备物之害己。”宋陆佃《埤雅》“麞,麕也。齐人谓麕为麞。麞如小鹿而美。或曰麞性善惊。葢麕鹿皆徤骇,而麕胆尤怯,饮水见影辄奔。”同时给出了鹿善惊的理由——“道书曰:‘麞鹿无魂,又曰‘麞鹿白胆善怖。”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别集》“走兽门”中“鹿条”下引《格物总论》“鹿黄质斑斑,然白点性多惊烈,能别良草,常食名物,诸毒不食,处必山岗。”同样,崔灏《通俗编》卷二十八对俗语“麞麕马鹿”条的探讨也从侧面证明了“鹿”同“仓皇、畏惧”之间的关联。《游览志余》中亦记载“杭俗言人举止仓皇者曰‘麞麕马鹿,四物见人则跳趯自窜,故以为喻;又曰‘鼠张猫势亦此意也。”

综上,由于“鹿”具有的“善惊”这一鲜明而突出的形象色彩,使其词义具备了联想、引申的现实基础,用“小鹿”的“惊慌”“畏惧”来隐喻人内心的“惊慌”“畏惧”。

四、结语

《善本戏曲丛刊》中所见俗语词“小鹿儿心头撞”源出元曲。“小鹿儿心头撞”可以用来描述人内心“惊慌”“畏惧”感受的原因有二:一是与先民对鹿的图腾崇拜有关,是因崇拜而敬畏;二是与鹿的“善惊”特性有关,“善惊”意味着易于“畏惧”外界事物。从语言表达机制来看,前一原因与转喻机制相关,后一原因则与隐喻机制相关。

参考文献:

[1]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2]沙长歌.三言两拍妙语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

[3]吴建生,温端政主编.惯用语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

[4]谭龙曼.中国典故[M].合肥:黄山书社,2012.

[5]崔明昆.中国西部民族文化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6]马昌仪选编.中国神话学百年文论选(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8.

[7]陶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C]//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编.萨满教文化研究(第1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金泽.宗教禁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9]廖名春.孔子真精神——《论语》疑难问题解读[M].贵阳:孔学堂书局,2014.

[10]许巧云.《元刊杂剧三十种》词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8.

[1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刘艳红,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子娴,东华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胡承佼;校对:芮瑞]

猜你喜欢

语源图腾崇拜
江南运河流域“非遗”龙舞的图腾崇拜及文化变迁探究
亦声字微探
浅析俄罗斯女性饰品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从红山文化中的图腾崇拜探索早期宗教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独角镇墓兽造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