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古代典籍,读懂《乡土中国》

2023-07-14唐家龙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教学

摘要: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书目《乡土中国》不易读懂,引用多、引文难是一个重要原因。《乡土中国》中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至少有70条,对学生的理解接受形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解决好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问题,是读懂《乡土中国》的关键。

关键词:《乡土中国》;中国古代典籍;引语;教学

*本文為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以《论语》为核心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乡土中国》不易读懂,除了其本身具有相当的思想理论深度外,引用颇多也是一大原因。书中引语既涉及《圣经》《独立宣言》《国富论》等众多西方典籍,更涉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道德经》《庄子》《史记》《战国策》《红楼梦》《单刀会》《三字经》《申斋集》《释名》《项脊轩志》《镜花缘》等中国古代典籍。对高一学生而言,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不但形成很大的语言文字障碍,而且思想内涵丰富、深刻,令人费解。可以说,解决好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理解问题,是读懂《乡土中国》的关键。

一、《乡土中国》所引中国古代典籍出处梳理

引自《论语》的共有39处。其中出自《论语·学而》的有“习”“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富而好礼”“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等11处;出自《论语·为政》的有“为政以德”“从心所欲,不逾矩”“无违”等3处;出自《论语·八佾》的有“祭神如神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等2处;出自《论语·里仁》的有“忠恕”“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等2处;出自《论语?公冶长》的有“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等2处;出自《论语·雍也》的有“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约之以礼”等2处;出自《论语·述而》的有“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等2处;出自《论语?子罕》的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1处;出自《论语·颜渊》的有“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司马牛问仁……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父不父,子不子”等6处;出自《论语·宪问》的有“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处;出自《论语·卫灵公》的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思想首见于《道德经·第三章》,作为固定结构首见于《论语·卫灵公》)等2处;出自《论语·阳货》的有“孝”“心安”“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等4处;出自《论语·微子》的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1处。

引自《孟子》的共有10处。其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有“善推而已矣”“孝悌忠信”等2处;出自《孟子?尽心上》的有“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乐而忘天下”“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兼善”等3处;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的有“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爱无差等”“言必尧舜”等3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有“为民父母”1处;出自《孟子·告子上》的有“食色性也”1处。

引自《大学》的共有4处:“修身”“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中第3处包含前2处。

引自《中庸》的共有2处:出自《中庸·天命章》的“天下之达道”和出自《中庸·问政章》的“父子、昆弟、朋友”。

引自《礼记》的共有4处(不含引自《大学》的4处及引自《中庸》的2处):出自《礼记·檀弓上》的“曾子易箦”,出自《礼记·檀弓下》的“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大传》的“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出自《礼记·祭统》的“不失其伦”。

引自《道德经》的共有3处:第三章的“无为而治”和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此外,还有引自《史记·儒林列传》的“为政不在多言”,引自《战国策》的“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引自先秦歌谣《击壤歌》或《庄子·让王》的“日出而起,日入而息”,引自元代刘岳申《申斋集》的“生于斯,死于斯”,引自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的“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引自《红楼梦》的“人怕出名,猪怕壮”,引自《三字经》的“子不教,父之过”,源自《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胜似有言”等至少8处。

综上,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至少有70条。

还有一些词语,虽然作者加了引号,但特殊的文化意味不太强,如“几希”“逆旅”“矢忠”,本文不将其视为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的引语,其在文中的含义基本上就是词典含义,学生掌握其词典含义即可。

二、《乡土中国》引用中国古代典籍概况

《乡土中国》收录的14篇论文中,《乡土本色》《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等9篇论文引用了《论语》。如果将引用范围扩大为中国古代典籍,那么,除了《家族》一文未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之外,其余13篇论文均引用了中国古代典籍。其中,《乡土本色》《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礼治秩序》《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等7篇论文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均在5处以上,《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2篇论文引用中国古代典籍更在20处以上,因此,阅读难度也最大。

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就引用了“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推己及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忠信”“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天下归仁”“父子、昆弟、朋友”“兼爱”“为人谋而不忠乎”“忠恕”“主忠信”“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兼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爱无差等”等22处。此外,尚有“司马牛问仁……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子曰:‘我未见好仁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忠矣。”“桃应问:‘舜为天子……乐而忘天下。”“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可谓亲爱之乎?”等6处大段落引用,共计至少28处。

同一引语可以在不同的论文中反复引用,也可以在一篇论文内反复引用。如“生于斯,死于斯”既出现在《再论文字下乡》——“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也出现在《血缘和地缘》——“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如“为政以德”既出现在《差序格局》——“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也出现在《长老统治》——“‘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如“孝悌忠信”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两次出现——“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正等于要说明‘天下时,还得回到‘父子、昆弟、朋友这些具体的伦常关系”。如“无违”在《名实的分离》中五次出现——“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如“主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两次出现。如“克己复礼”既两次出现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还出现在《礼治秩序》中;“修身”既两次出现在《差序格局》中,还出现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无讼》中。同一引语的反复引用,所起的作用往往并不完全相同。

三、对《乡土中国》所引中国古代典籍的教学建议

如果不懂“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的含义,便很难读懂《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的“《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有‘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屡次对于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因此,应该让学生掌握这些引语的含义。“与”这个重要文言词汇也可以顺带掌握。

如果不懂“富而好礼”源于《论语·学而》中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含义,不懂“颜渊问仁”这段引语的含义,学生读到《礼治秩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就不会真正明白“人服礼是主动的”“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等论断的含义,也不会明白其论证依据。

如果能明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的含义,则不但能掌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无讼》等论文中多次出现的“修身”概念,对《乡土中国》一书中的核心概念——“差序格局”也可以有很好的理解,对其以“己”为中心这一特点可以有直观的认识。

如果能明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孟子·滕文公上》)的含义,那么就能理解《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儒家的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爱有差等”的差序人倫关系,对于“差序格局”一文也会另有一番体会。

《乡土中国》所引中国古代典籍甚多,这些引语难易不同,引用频次不同,能否理解这些引语对阅读《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的影响也不同,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对于已经学过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不必言,对于熟语、简易的文言如“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人怕出名猪怕壮”“子不教,父之过”等也不必管。而对于学生尚未学习过、不易理解且对阅读影响较大的引语则最好找出其原典,弄清其含义。这样既可以较好地读懂《乡土中国》,也可以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求最终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将《论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与《乡土中国》相结合,能增强《乡土中国》的说服力,也能凸显作者中西融通、学识渊博的形象。弄懂这些引语的原典与含义能更好地读懂《乡土中国》,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亦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可以说,与中国古代典籍相结合,是读懂《乡土中国》的重要策略和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杨伯峻.论语译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4]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20.

[5]陈国庆,张养年.道德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司马迁.二十四史全译·史记[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7]缪文远.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庄子.南华经[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9]刘岳申.四库全书·集部·申斋集(卷九)·王遵墓志铭[DB/OL].(2016-09-19).http://www.doc88.com/p-3136997573346.html?s=rel&id=1

[10]关汉卿.窦娥冤——关汉卿杂剧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作者:唐家龙,重庆市第三十七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责编:芮瑞;校对:夏家顺]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