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立意”

2016-11-28边建松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严凤英立意审题

边建松

一、说“立意”

我们先从吴宇森的电影《赤壁》谈起。起先,吴宇森想拍一部以弱抗强的大无畏英雄主义为主题的电影,最终主题却改为以博爱与和平,而主人公周瑜就是为和平而战。周瑜在片尾说了一句话:“我们都输了。”这被认为是《赤壁》以战反战主题的集中展现。但是,著名编剧芦苇感到这句话很可笑,“我觉得吴宇森根本把赤壁之战的主题给弄错了。赤壁之战的主题是为了生存而战,为了尊严而战,正是这种精神才使赤壁之战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在芦苇眼里,吴宇森“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把握赤壁之战的精神实质,他让《赤壁》变成了一部卡通片”。且不说芦苇的意见如何,但至少我们看到,《赤壁》的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里,我们不妨说是立意直接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与此类似,作文的立意同样重要。从古至今,这样的论述太多了。古代,庄子《天道》里说:“语之所贵者,意也。”陆机《文赋》小序中说:“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元朝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月程》卷二里说:“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诀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如通篇立意间架未完,临期逐旋模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切戒!”王夫之《姜斋诗话》里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些经典之中的论述提醒我们立意的重要性。

立意确实重要,但到底立什么“意”呢?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和立意类似的说法很多。有“立意”之说,如杜牧《答庄充书》的“凡为文……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有“用意”之说,如王昌龄《诗格》的“用意于古人之上,则天地之境,洞焉可观。”有“创意”之说,如李翱《答朱载言书》的“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有“命意”之说,如范温《潜溪诗眼》的“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有“炼意”之说,如邵雍《论诗吟》的“何故谓之诗?诗者言其志……炼辞得奇句,炼意得余味”。有“得意”之说,如葛立方《韵语阳秋》的“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文字之要也”。有“发意”之说,如陈绎曾《文说》里的“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在这里罗列一大批古代文论的说法,只想特别指明,这些说法的核心意思是:所谓“意”,便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

——如此含义丰富地多层次理解“意”,恐怕大多数教师有违和感吧?

因为据我所知,当下的很多教师心中对“意”的认知,应该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之类,等同于“主题”等术语。如下面就是一种代表性的说法:“主题是作者通过全文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内容主体或基本意图。”这是一本针对小学教师的教材,有相当的普及性。在这里,“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写文章要先立意”就变成了“写文章要先确立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几乎每位写作研究者都有“立意”环节,还有一些则是用其他词语替代“立意”一词,如刘荣才认为是“确立中心”,吴立岗认为是“提炼和表现中心思想”。其实,“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的说法,不是一个写作学的术语,而是来自文章学的术语。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文章(文本),读者是批文入情,按照文章的演绎顺序去把握文章的意思,最后得出的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之类了。很多教师就是按照这种说法去教学,结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写作指导效率相当低。

所以,常人对“意”“立意”的说法,和我们本文要谈的“立意”是不一样的。确实,立意“包含两重意思:从文章分析的角度看,它是指文章的基本思想;从写作环节看,它是确立文章所要表现的基本思想的过程”。(《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我们要注意的是,立意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呈现。从文章学观点看,它是成型的、静止的;从写作过程看,它是趋向成型的、动态的。如果把立意静态化,就从根本上搞错了立意的功用了,写作教学的效率怎么能够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牢牢记住下面一个基本观点:立意是观点和材料的“指挥部”,整个写作活动都必须围绕立意的充分表现而起作用;同时,立意也是处理写作中各个环节的标准和依据。立意就这样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里去了。

二、说“审题立意”

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或者命题者往往采取给出题目让学生写作的方式。所以,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审题立意”。一篇学生作文,如果审题立意出了毛病,即使文笔再好也得分很低。2003年高考,南京考生费滢滢是一位才女,她的作文文笔细腻,获得过大奖,作文《平台》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当时的作文要求以“感情亲疏和对实物的认知”为话题,而费莹莹的高考作文只得了25分,主要问题就集中在偏题上。费滢滢作文的基本立意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的疏远”上,她强调的是“人们因为感情的淡漠而忽视了节日”,而不是“感情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偏离了题意。当年报道此事的标题是:《小作家,大失误——高考作文不扣题的惨痛教训》。

评判作文时,为什么审题立意偏差的文章得分就低呢?这是因为“立意是对文章材料的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的过程,往往反映着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1991年)若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是模糊的。评价是反面的。理想是落后的,将这些体现到文章里,文章得分还会高吗?因此,大家才会对偏题作文下手如此之“狠”。

应该看到,很多教师都为学生的审题问题苦恼,认为学生普遍存在审题不清的毛病。比如有一年上海中考题为“心里美滋滋的”,教师都认为审题不难。但是,学生的写作成绩却只能在平均分上下浮动。郑桂华老师看过那些学生的文章后发现:“其实,孩子们对题目是能读懂的,只是选材上很一般,问题出在切题上,而不是审题不清。学生实际上是在怎么围绕题目行文方面出了问题,不少学生文中有很好的材料,但就是不知道在行文中怎么去切题。”(郑桂华《写作教学的新进展》)请大家看下面一个具体的实例,先来看命题材料:

人们喜爱绿树,因为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做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

把握上述材料的内涵,准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看到文题的第一步就是审题立意。很多学生都认为命题材料在阐明“吸收”和“给予”之间的关系,但是应该重点讲“给予”,要突出“给予”的高尚品质。这个自然无可厚非,说明审题不难,不会偏题。但是我们发现交上来的作文里,其中有学生写了这么一段文字:

是呵,绿树从土壤中吸收了养料,而它们的吸收不正是为了给予吗?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种为了给予而勤奋吸收的人不胜枚举。严凤英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艺术家,她为我国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她的给予正是来自一种可贵的吸收。山西省榆次市瘫痪病研究所治瘫专家高锡朋大夫,三十年如一日,对截瘫病因深入研究。还有中科院副研究员赵忠贤,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的科技知识。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这段文字举了三个“为了给予而勤奋吸收”的事例,粗看感到简洁明快,但仔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问题不是出在立意上,而是出在对立意的阐述环节上。浙江特级教师任富强对此有深入的分析:“这三个例子看似典型,其实只是说明有人在‘吸收,却都没有写出‘吸收是怎么回事,‘吸收要注意什么,要具体‘吸收什么。”如“严凤英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艺术家,她为我国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她的给予正是来自一种可贵的吸收”。这句话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严凤英的身份,第二句是介绍严凤英的地位,而这两句和第三句的观点根本搭不上!若是要证明观点,必须写严凤英如何“拜师学艺”方面的例子。

所以,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这个基本观点:立意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呈现。我建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重点不妨放在“如何使‘意鲜明地立起来”的文章成形环节上。

下面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作家周树山在《走出乡村》一文中回忆参加一次考试时候,自己在审题立意的环节是如何思考的:“写作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是《重访严师》,一是《心事》,任选其一,在两个半小时内,写出一篇短篇小说。我选择了《心事》。写作前,我颇费思量,考试已过去十来分钟时,我还没有动笔,我想找到表现‘心事的最好形式。经过沉思默想,这种形式最终被我找到了。我用一个女知青给母亲的短信和几篇日记组成了这篇小说,表现这个女孩子隐秘的初恋情感。在剩下的时间里,我文思顺畅,写满了几大张八开纸,完成了这篇小说。”(《随笔》2016年2期160页 )

这段文字比较详细地叙说了审题立意的具体思考过程。第一步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话题)。虽然现在大多是命制新材料作文或者驱动型作文,看似只有一段文字,但还需要有选择合适自己话题的步骤。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作文,就有两种选择,一是就必须选择“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来写一封信,二是必须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实际上,这一步很多学生都做得不错。

第二步是找到表现“心事”的最好形式。我们很多教师将这一步推给“构思”环节。其实,整个写作活动都要围绕立意展开,构思是立意的延伸。不存在没有立意的构思,也不存在没有构思的立意。审题立意一方面承接着命题者的意图,另外一方面承接着作者的文意。更何况,立意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静态的呈现。将构思孤立起来,就是将审题立意静态化。不仅构思环节离不开立意,如果出现修改环节,同样离不开立意。所谓修改,就是使用的文章材料和形式可以让立意更鲜明。

所以作文时,我们千万记住,不要让立意止步于“审题立意”的环节,让它延伸一下,渗透到写作的各个环节。因为,立意具有隐蔽性、弥散性。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311812)

猜你喜欢

严凤英立意审题
铜陵有色工人的好姐妹
——严凤英
青年严凤英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先生艺术成就座谈会内容纪要
“三招”学会审题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意高文自胜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