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的探讨

2023-07-13李秀聪俸毅徐科赵丽琴

时代汽车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践高职院校

李秀聪 俸毅 徐科 赵丽琴

摘 要: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立是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赢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高职院校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对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和思考:分析了建设的必要性和建设的基础,提出了建设的内容以及教师培养计划,最后总结了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企业流动站 产教融合 实践 高职院校

1 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的必要性

1.1 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产教融合的需要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办学以来,先后与多家铁路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企业尚未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如何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增强专业办学活力,是专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设,打破了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瓶颈,架起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新的桥梁,解决产教融合不深入的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需要

自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提出了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铁路运输生产专业性较强,专业教师除了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本专业教师有部分是刚毕业、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的年青教师;还有部分是有工作经验、教学任务较重没时间去现场的老教师;由于现场规章、标准、方法等更新速度很快,去企业刻不容缓。因此建设教师企业流动站,能提供一个更加方便、稳定的平台,进行行车、客运、货运的实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1.3 提高教师服务能力的需要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院和铁路企业的交流将会更加密切;铁路企业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服务能力。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教师综合发展的平台,使得教师在企业学习实践后,掌握熟悉了生产一线的技能和知识,充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反哺企业,更好地满足铁路行业的培训及服务需求。

2 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的基础

2.1 车站企业的支持

目前,南宁铁路局南宁、桂林、湛江、柳州车站,桂林、玉林车务段,广西沿海铁路股份责任公司防城港运输段等多家单位是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南宁局“2+1”助理值班员、连结员、客运员等也在我校进行岗前培训;学校还为铁路干部职工提供岗位资格培训等。校企合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资源优越。而铁路企业对学校教师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也较为看重,希望能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项目课题研究。

2.2 有精干的专业建设团队

专业教学团队是教师企业流动站的主导力量和重要保障,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一批年青肯干的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一支治学严谨、具有创新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题研究、论文发表、教学竞赛、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3 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内容

3.1 形成流动站制度

3.1.1 成立流动站领导小组

为保证流动站建设的顺利进行,成立教师企业流动站领导小组,决策和协调重大事项,对流动站成员进行管理和考核。教师企业流动站领导小组由车站领导以及学校、学院领导共同组成。

3.1.2 成立流动站执行小组

成立执行小组负责流动站的具体实施工作,如进站后的岗位实践、培训服务、项目合作、科研转化、教学成果转化等。本次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执行小组为铁道运营教研室骨干教师、缺乏企业经验的老教师、刚入职的从校门到校门的年青教师以及车站的部分职工。

3.1.3 形成合理的流动站制度

教师企业流动站制度涉及到了五个方面,包括政府部门、铁路行业、铁路企业、高职院校和教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所以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企业流动站正常高效的运行;具体思路如下。[2]

政府部门对铁路行业要制定行业方面的指导制度,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对铁路企业制定参与激励政策,给与表现优秀的企业政策或者资金方面的支持;对于高职院校,提出经费政策方面的支持,在物质基础上给与保障;对于教师个人,要制定“双重角色”的融通管理制度。

铁路行业需要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作为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对高職院校也需要制定行业支持制度,促进流动站建设;对教师制定在企业流动站的实践标准。而铁路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技术共享和教学科研合作的制度,找到共赢途径;与教师之间需要建立相关管理、考核的制度,对于进站的教师,以员工的身份进行管理,并在各个阶段进行考核与评价。

最后学校和进站的教师之间,也需要制定专门的管理考核评价制度;综合考核教师在流动站期间的表现。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门的奖励,并可在评优评先、评定职称时优先考虑。

3.2 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企业教师流动站,学校联合铁路车站共同培养师资,搭建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双通道,着力提升教师的行、客、货方面的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进入企业流动站后,一方面通过不断实践,把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等进行更新、完善、融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等。

针对流动站教师培养,设计了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3.2.1 进站(申报)阶段

在教师进站前,学校和铁路车站联合制定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设规划、规章制度、管理方案、考核方案、教师进站方案等;明确进站的要求、进站后日常管理、工作任务、考核办法等相关事项;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协调共管。

教师提交进站申请后,由学校进行审批;学校审批时,注重教师的分层次、分类别选派,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需求;然后再将教师进站名单报送企业审核,通过后即可签订进站协议。由于教师进站后,从“学校教师”转换为“企业员工”,则企业需要按照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对进站实践的教师进行管理,教师也需要主动接受铁路车站管理,执行铁路企业的决定。

3.2.2 进站岗位实践阶段

教师进入企业流动站后,由企业、学校、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分析和需求分析,制定岗位的实践计划。现以实际案例来加以说明,某年青教师为硕士毕业后进校从事客运方向教学;由于研究生学习期间缺乏岗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践,所以对于一线的客运员、售票员、客运值班员、列车员、列车长等生产岗位了解不够;因此进站后,先进行客运员的学习和实践,了解进站、安检、候车、站台、出站等主要作业内容,再逐步进行到其他工种;真正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

同时,建立导师与成员结对制,分配相应岗位能手担任进站教师的导师;确保在进站期间对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成员之间就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运行机制。

当教师正式进入企业流动站学习实践时,要熟悉相关岗位群、工种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流程,积极积累岗位的实践操作经验,学习铁路运输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等,深入了解铁路企业的文化、发展趋势、真实需求;做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融合。

教师在企业流动站岗位实践结束后,要进行阶段性的考核;由结对的企业导师以及流动站领导小组对其在实践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作为出站验收时考核依据之一,同时也是对教师在下个阶段工作安排的参考。最后,组织相关流动站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交流。

3.2.3 进站岗位带教阶段

专业教师在进站岗位实践阶段考核通过后,可进入岗位带教阶段,帮助铁路企业开展培训教学、指导,提供课题项目的智力支撑。一方面教师协助合作的铁路企业进行新员工教育与培训,将实践阶段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相应岗位的教学之中;同时还可协助企业对实习的学生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客运岗位,培养其实践技能。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继续参与铁路企业的岗位资格培训教学;并为助理值班员、连结员、客运员、货运员技能鉴定提供服务;为各工种的技术比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流动站中成立研发小组,开展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在此基础上还可继续延伸,申请相应发明专利等。

在带教阶段结束后,由企业和学校进行考核与评价,作为出站验收阶段的考核依据之一。

3.2.4 出站孵化阶段

经过企业流动站的学习、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在出站孵化阶段,需进行科研转化和教学成果转化。在科研转化方面,继续开发企业的课题项目,或与企业员工共同申请横向课题,产生新成果;成果转化成功后,企业和学校双方都可获得效益,实现互惠双赢。

教师出站后,回到了教学主战场,完成教学成果转化。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專业建设项目;并且在企业导师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铁路行业培养一批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制定更贴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课程标准,完善教学内容,强化岗课融通,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联合开发项目化教材,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为铁路企业员工培训和学校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积极进行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申请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开展课堂“革命”等等。

3.2.5 出站验收阶段

第五个阶段为出站验收阶段,教师提交在企业流动站实践的成果,包括论文、项目、课题、专利、著作、课程资源等;由企业、学校、流动站成员组成评价小组,从日常管理、进站岗位实践阶段表现、进站岗位带教阶段表现、出站验收成果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或者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时重点考虑。每年组织出站教师进行分享,总结在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或者分析进站后效果不佳的原因。

4 教师企业流动站建设成效

4.1 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立,让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专业教师成功到企业进行“锻造”,及时更新了铁路运输行车、客运、货运方面的知识,了解到了新的铁路运输标准要求和工作流程,掌握了大量的生产服务一线的实际案例;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于生产实际,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进站教师发表了多篇教改论文,在省级、校级教学能力比赛中获的多项奖励。除此之外,教师依托流动站平台提高技能水平,完成“双师”评定条件,直接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率同比增长33%。教师和企业员工组成混编师资团队,大大促进了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

4.2 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提升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

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立,加深了校企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和企业员工积极交流,掌握了各岗位的实际需求,学校和铁路企业合作开发了精品课程;建设了一系列国家级、省市级、校级教学资源库,如双语客运值班员资源库、双语列车长资源库、面向东盟铁路运营资源库等等;也制作了一批专业课程重要知识点的微课;这些课程教学资源不仅运用于学校的教学中,还在铁路局“2+1”培训、岗位资格性培训班中起作用,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并且学院的各专业教师通过进站学习,真正了解到了铁路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信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铁路企业一起修改和调整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标准;完善了实训基地、培训基地、技能鉴定考核;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

4.3 加大了社会服务力度,提供了智力支撑

依托教师企业流动站平台,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能力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撑;并且通过进站的学习和锻炼,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出站后继续为企业、社会提供多方面服务。校企双方多次在企业开展课题项目研究技术交流,企业负责员工与进站教师多次研讨,共同寻找攻克技术难关方法。除此以外,教师出站后,利用在企业学习的最新技术和知识,为铁路企业的岗前资格培训、岗位资格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中老铁路老挝籍学员培训等提供服务,真正做到饮水思源,反哺企业,反哺社会。

5 结语

教师企业流动站的建立,使校企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共享,达到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的共赢。在教师进站后,与企业员工之间增进了解,不断打磨队伍,从小到大,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深度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钦.高职院校企业教师工作站建设和运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3):81-84.

[2] 王克杰.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制度架构与可行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7(23):5-8.

[3] 柳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企业教师工作站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3):94-95.

[4] 段标.职业院校驻企业教师工作站建设实践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08):146-150.

[5] 沈瑞山.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60-6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实践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