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07-10周梦华
周梦华
摘要: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教学问题,阻碍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观念的革新。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基于互联网技术优化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数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向。为加强师生互动,匹配学生实际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充分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 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融合的意义
1.1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数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有效推动了教育领域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途径。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阐述中可知,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面对新课标提出的高层次教学要求,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依托互联网技术等海量资源的优势推动数学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师开展“互联网+”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对课堂教学创新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数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基础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软件和硬件支持。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在线教育平台、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智能白板等先进教学用具的出现,有效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价值。目前,信息化教育理念已普及,无论是混合式教学模式,还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在长期应用期间展示出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
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融合发展形成的智慧型课堂理念已经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依托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丰富原有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甚至还能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以便观察学生的行为动机。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融合具有可行性。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2.1教学方法存在滞后性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但依旧存在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因自身对教学理念存在认知偏差,导致教学活动依旧以传统填鸭灌输的方式开展。这一现象致使学生难以从多个维度理解教师所讲内容,教师也无法结合学生实际学情调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虽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优化解题策略,但学生在后续学习期间可能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又难以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致使有关问题积压越来越多。
2.2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
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教材为主,从本质上来讲,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依旧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为学生讲解各种数学知识。虽然这些教师对于初中教材内容已经烂熟于心,能够体现出自己较高的教学能力,但长期应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后续学习期间逐渐出现疲劳感,教师也难以有效挖掘數学教材中的其他教育价值。
2.3互联网运用存在局限性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有效推动了初中数学教育现代化发展。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依托互联网技术将传统静态式的教学向动态教学方式转变。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虽然能够利用多媒体屏幕以及电脑为学生播放数学课件或者有关教学视频等资源,但依旧存在教学质量较低,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现实困境。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仅仅局限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并没有结合数学学科各章节知识的特点,依托互联网技术这一工具实现新型教育策略的落实。最终致使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被分散,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 混合式教学概述及设计原则
3.1概述
混合式教学起源于美国,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期间能够将传统学习活动与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传统面对面教学与网络学习两种独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目标。混合式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其次,能够实现师生交互以及人与资源等多种方式的交互;最后,能够呈现以学生群体个体差异性为导向的教学内容。
3.2设计原则
首先,教师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设计混合式教学。学生主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内容的规划,都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以此改变传统板书—教材式的教学方式,避免阻碍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在设计混合式教学案例期间,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需要以启发式、项目式或者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传统被动式学习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初中生群体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不同学生认知思维以及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性开展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较低。
设计混合式教学案例期间,教师需要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根据每位学生的认知思维以及学习动机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对学生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才能够确保班级每位学生的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开发混合式教学案例期间,教师应当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每位学生的行为动机以及课堂表现情况,以便在后续随堂测验设计以及课后作业布置期间提供数据支持。
最后,教师需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新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数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计算方式的应用,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学生需要做到利用理论分析实际并用实际验证理论,以此从多个维度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升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初中生抽象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案例开发期间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自身已有知识结构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混合式教学策略为例,从数与代数选择一个课时,探究混合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4.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分为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设计和教学工具选择。数与代数这一章节位于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6章节,学生在学习该章节前已经了解了平方根与立方根等概念,意识到部分数与之前学的有理数有所不同。学生正处于思维发散阶段,虽然能够认识部分数学新知识,却难以正确表示出来。此时就可以利用混合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需要在此期间提出无理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整个实数。通过无理数与有理数在数轴创作的对比,帮助学生梳理数与数轴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数与代数这一章节知识点众多,还需要结合实际教学进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学生将各种知识点进行串联。
4.2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主要为线下教学,课中阶段主要分为回顾线上学习、课堂互动、小组合作归纳知识点以及类比推理概念引入4个环节。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学生群体开展课堂互动,教师需要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并在组间探讨期间对数学界常见的无理数形式,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定义方式,得出实数的定义。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三角形分类的方式,在不同标准下得出实数分类。探究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制作软件制作教学动画,为学生演示。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整理本次課的知识点并书写自身学习心得,小组之间每位学生都需要评价对方在本次课中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思维变化。
4.3课后阶段
教师在课后阶段需要通过线上教育平台以及QQ、微信等社交媒体软件为学生布置作业。为落实因材施教教育设计原则,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成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
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为其提供多组数,要求其找出两数相乘乘积为一的数,观察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无理数与实数之间的概念。
对于中等生,教师则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数轴,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中的表示选择正确答案,以此判断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实数与数轴一一对应的概念。
对于优等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多组数字放进正数、负数、有理数以及无理数集合中,以此培养优等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信息科技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不断优化原有教学理念,以混合式教学策略为主,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领域的有机融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最终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定国.探究互联网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20(21):215.
[2]林永生.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J].中国新通信,2022,24(8):194-196.
[3]刘媛媛,楚素芬.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J].中国新通信,2021,23(20):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