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协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7-10王淏孙月华薛灵辉邢玲玲

物流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王淏 孙月华 薛灵辉 邢玲玲

摘 要:文章简略阐述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介绍了当前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从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以及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等方面对基于校企协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50-4;G712文献标志码: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2.042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and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the current era.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path of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building training bas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ctively implementing course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and building a double-qualified faculty team,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ers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training of talents

0    引    言

现如今我国物流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于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摇篮,当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供需错位问题。基于此,人们有必要充分融入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促进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同现代物流管理企业具体岗位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1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论支撑

1.1    需求导向理论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应当适当融入需求导向理论,其主要指的是从社会、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在充分同外在要求相适应的同时,促使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同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当前诸多西方国家都开始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真正地与市场人才需求对接,使得人才培养同社会发展之间出现相互脱节问题,极大程度地造成了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现象。

基于需求导向理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充分满足以下两方面需求: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当有效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实现人才技能培养同企业具体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须立足于需求导向理论,在深入调研分析现代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

1.2    协同教育理论

校企协同教育理论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其主要指的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高职院校同多种教育力量、大量企业资源的有机融合,在相互协调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对于学生的教育,切实展现出各个主体的优势,促进教育效果进一步提升,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不断缩小专业人才培养同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校企协同教育,但根据实施情况来看,其在参与性方面相对欠缺,实施力度也有所不足,这便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而本文则旨在通过强化校企协同,搭建育人共同体,充分展现校企一体化的资源优势,助力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2    校企协同下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开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并没有实现同现代物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其中存在的对接不到位和人才不足等问题逐渐加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还对高职院校現代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被广泛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多成果。强化开展校企协同育人能够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2.2    满足人才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这使得物流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朝着专业化、国际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但根据当下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其依然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更好地适应当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人才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呈现出了严重的错位问题。目前,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基于自身对于人才的渴求开始不断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当中,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在该方面的投资。这既符合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也能够充分满足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而通过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真正实现现代物流业和专业人才协同发展的目标[1]。

2.3    对接企业岗位

高职院校在校企协同模式下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确保其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在校企协同模式下,可将物流企业岗位标准和岗位项目充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技术技能,提升企业岗位需求能力的匹配度;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行业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缓解物流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2]。

3    校企协同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3.1    人才供需错位

对于我国的物流行业来说,其虽然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进一步发展。而高职院校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以迅速实现对物流产业变革的及时反应,与此同时,现阶段,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之间有着较大偏差,人才供需方面存在不匹配情况。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便在于行业创新发展速度极快,而学科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人才培养始终处在被动跟随的状态下,无法紧跟物流行业发展的脚步。而在当前物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和创新化特点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始终面临着与物流行业发展人才需求错位问题。

3.2    校企合作融合度低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有着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强化校企融合模式的应用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实时动态地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其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与此同时,其还能够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校企合作实践方面始终有一定局限性,具体包括广度不足、深度不够以及层次不高等,这便严重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效果。

在很长时间内,社会对于物流行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初级层面,认为其仅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需求相对简单、门槛较低,所以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都没有积极开展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储备工作,这使得校企协同育人呈现出末端化状态,企业在对物流管理人才有大量需求的同时却并没有真正深入参与到育人环节中。由此可见,校企协同模式下的浅表化和低融合度问题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免影响后续物流行业发展战略中人才的稳定供给[3]。

4    基于校企协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对于常规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所践行的教育理念更加侧重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知行合一等方面的相互融通,其中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高职院校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当充分融入现代物流企业有关岗位的技能标准,切实构建能够支撑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課程和企业生产一线的有效对接,强化落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和岗位之间的高质量对接。

其次,高职院校应当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结合现有条件有效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基于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和标准针对性地制定实训课程教学标准及实施方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效果,促进课程和大赛之间的有效融通。

最后,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时还应当引入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和标准,在综合考虑职业技能证书认证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对有关课程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切实促进实训教学同职业技能认证之间的高质量融合,积极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的落实,基于相应的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有效搭建起岗课赛证基础上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4]。

4.1    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聘请物流企业一线专家组建专业的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依据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行业发展、职业素养、工作岗位和就业创业”的基本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项目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文化素养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顶岗实习”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双基地+双导师+多岗位”的实践训练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2    强化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三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体现高职特色,更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紧紧围绕物流专业的技术技能难点开发教学微课、动画课件和技能视频等信息化资源。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还应当强化使用各种先进信息化技术,转变过去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校企协同育人下的高效课堂,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5]。二是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引入教学微课、动画课件和技能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没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会严重制约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也很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要结合区域内物流企业特点,通过引入通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开发具有区域特点的信息化资源。三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应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通过加强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将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考核标准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4.3    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高职院校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并行,积极与产教融合型现代物流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设施设备,构建真实的物流工作场景,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营流程[6],使学生的实践训练对接企业岗位的职业,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高职院校还应当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合作的物流企业共同搭建校外实训教学基地,通过开展实习、工学交替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学习的机会,此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物流企业岗位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欲望,对我国物流行业的长远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校企协同育人最根本的在于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应当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深入合作的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弥补其在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为后续高效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职院校应该聘用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实训指导教师,让这些能工巧匠定期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和企业文化教育,加强学生企业认同感,为后续学生到企业实习、就业做好铺垫。

4.4    积极落实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通形成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育人合力,对于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要想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培养,就需要高职院校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属性,严格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等内容。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要积极落实课程思政,不断渗透物流企业的文化特质,内化物流职业品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例如:积极邀请物流行业专家、能工巧匠参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认知实习中安排学生赴合作物流企业参观学习,零距离接触“职业岗位”,了解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物流职业人物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物流岗位实训及现代物流业务运作内容,将现代物流行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训练计划项目,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推进校企协同发展和产学对接。

4.5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行业、融合企业、围绕学生的就业、创业构建沟通联系机制;树立教师就是工匠,工匠就是教师的理念。高职院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申报和新形态教材开发,推进“三教”改革。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设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基地,真正实现工厂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工厂的培训体系,最终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高职院校应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积极开展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成立“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带动教师能力的提升,打造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科学规划“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保障机制的顶层设计,合理构建创新教师团队建设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从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健全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明晰责任、权限和任务,确保“双师型”教师团队项目建设落实、落地;高效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能够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7]。

5    结    论

综上所述,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助于更好地对接企业岗位,真正强化人才在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突破当前物流管理行业普遍面临的重、难点问题。因此,未来高职院校需要积极联合本地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也应当基于自身的用人需求主动投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英.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任务与措施研究——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22(29):178-181.

[2] 李瑞吉.新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1+1+N企业领办”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

场,2022(30):169-171.

[3] 黄昕.高职社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研究——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科技,2022,45(15):161-163+171.

[4] 李勤玲.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专业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研究——以郑州经贸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

实践,2022,5(18):116-118.

[5] 刘秋平,白士强,魏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扩招人才培养探究——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扩招

生为例[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71-74.

[6] 任继永.产教融合背景下“学训赛证研产”六位一体智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分层培养研究[J].中国航务周刊,2022(35):55-57.

[7] 朱佳俐.高本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6):42-44.

收稿日期:2022-12-15

基金项目: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视角下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2021gszyjy-59);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专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2022-52)

作者简介:王     淏(1982—),男,甘肃武威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职业教育。

引文格式:王淏,孙月华,薛灵辉,等.基于校企协同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3,

46(2):152-155.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