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的梳理、评析和学习策略
2023-06-29洪祖臻
洪祖臻
关键词:高考语文 语用题 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
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是2020年高考开始出现的新题型,甫一出现,便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渐成热门题型,2020年2份新高考卷共出现3题,2021年4份全国高考卷共出现2题,2022年4份全国高考卷的其中3份共出现4题,各地的模拟题更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何为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对具体的语言运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试题。借用《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的话,它以“强调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为考查依据,以“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为命题形式,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为考查目标。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也往往被称为表达效果分析题,因为它题干中一般要求考生分析某种语言运用的表达效果,但两者其实有所区别,前者涵盖的范围要比后者广,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除了分析表达效果,还可以分析言语的构成特点,言语的运用方法等。
其实,在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成为一种独立题型之前和之后,语言运用的分析评价都会适当融入到其他题型中,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中的文学类阅读题中,第7题选项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这就是在对运用拟人手法的言语进行分析评价。而2020年起,它成为一种独立题型,则体现了命题的自觉性,考查的专门性。
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作为一类试题,设问方式灵活多变,考查内容丰富广阔,那么,它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哪些题型?各有什么特点和得失?考查了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我们又该如何学习备考?本文将主要以高考真题和笔者参与命制的泉州市高三监测试题为例,做一些梳理、评析和探討。
一、题型梳理和评析
(一)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分析题
在近三年高考的12道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中,这一种题型共出现6次,目前最多。题目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19题和Ⅱ卷20题“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2021年新高考I卷的20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等。
这一种考法,当它2020年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有关修辞手法的考查,此前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辨析能力,这一次却意外地要求考生分析它的构成和表达效果。但这一题型在2021年和2022年再次出现的时候,却有可能陷入模式化的窠臼。如:
(2022年新高考Ⅰ卷)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设问:先提出“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后做出回答,有引起注意,引发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作用;排比: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失败带来的后果有层次地展开。
这一题的答案,半数以上的词句是“套话”,是“万金油”,只要考查设问和排比的表达效果,它们经常可以套用。这一种考法有陷入模式化的风险,即答题有套路,答案有模板,考生只要记住常见的十几种修辞手法的构成和作用,答题就有了现成的方向和词句。这不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因此,这一类题目应该避开套路和模板,这一点做得比较好的是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第22题,题目如下:
(2022年新高考Ⅱ卷)那早晨的露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修辞手法:排比。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
排比的效果最常见的是增强气势,本题却主要考查其拓展和深化文意等方面的效果,而且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语料进行分析评价,这就让试题和答案变得新鲜灵活。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这两题前者模式化,后者反模式,关键在于语料的选用,前者选用的语料为科学家的人物传评,尽管语言流畅,但特色不足;后者为小说《呼兰河传》片段,语言生动别致。选择适当的语料,针对有特色的语言现象,考题方能更有特色。
从复习备考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将这两道题合并训练,从前者学习修辞手法的常规效果,从后者学习非常规效果,先人格后出格,“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对语言的运用规律可以有更深入的领会。
(二)同义形式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
何为语言的“同义形式”?彭兰玉和王立军的《修辞应用通则》一书有如下定义:“我们把能够表达相同信息的不同语言形式,统称为同义形式”汉语是一种表达方式特别丰富的语言,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每种表达方式的效果又往往不同。宋朝时有“黄犬奔马”句法工拙的争论,“马逸,有黄犬遇蹄而亡”等七种表达呈出了七种不同的效果;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在《中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一书中,曾就“武松打死了老虎”一句,做出了三十多种不同的表述。同义形式的表达效果比较分析题的考查正是基于汉语的这一特点。
这种题型又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以“原句和改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的设问形式出现,它始见于2020年新高考I卷的第20题:
(2020年新高考I卷)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这一道题考查的是句式调整(语序调整)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强调的重点”“适用的位置”“语体风格”等几方面来组织答案,答题思路比较广阔,答案不落窠臼,又有章可循。“强调的重点”“适用的位置”“语体风格”这几个问题,以笔者长期在一线教学的经验来看,大部分高三学生应该都有所思考,但又没有重点训练。因此,这道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教学的作用,引导师生关注更广泛的语言现象和问题,而不要将目光只集中在常见修辞手法上。
第二种设问方式是不设改句,但同样引导学生对同义形式进行分析。如:
(2022年全国乙卷)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
18.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本题题干不设改句,但其实隐含着原句与改句比较的要求,试题讲评时可引导学生将“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与“我脸洗得干净吗?我眼睛亮吗?我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两句作比较,由此可以体会前一句说话的急切性和连续性。
再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第20题“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考查的是在具体的语境中“祖父”和“他”这两个词使用效果的不同。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第二种设问方式依赖语料本身的语言特点,对语料的要求更高,更能体现“因文命题”的特点。
从复习备考的角度来看,这个题型,设问方向单一,但所考查的内容却丰富广阔,可以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考查语序调整、句式调整、词词运用等的表达效果,这提示我们应关注更广泛的语言现象和问题,应有大修辞观。
(三)语言形式分析评价题
先看2022年新高考Ⅱ卷的第21题: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长是一个同时发生的逐渐变化的过程,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参考答案:①多个句子都把“祖父”和“我”相对叙说,突出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②用相似句式“我……,祖父……”再三叙说“祖父”和“我”的年龄变化,凸显了变化的过程。
本题是对前两种题型的反其道而行之,它不问表达效果如何,而是先直接在题千里点明表达效果,再问“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这种题型,截至2022年,高考卷中只出现这一例。2023年泉州市高三语文监测三试卷的第20题,命题思路与此类似,试题如下:
(2023年泉州市高三语文监测三)男人们衔着烟卷,半挽羞裤腿,将肩头的锄头、背篓、扁担、铁铲或犁耙放在地上,坐着、蹲着、站着,或者斜靠在一棵大树上。
20.文中画线的部分,把“男人们”休憩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运用准确而丰富的动词,如“衔着”“蹲着”“斜靠”等,将休憩时的姿态动作写得生动逼真;②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休憩时随性、惬意的形象,画面传神可感。
这两道题,前者考查特定的句式和特定叙述方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后者考查词语运用和描写手法,一方面,它们在提示我们要有大修辞的概念,不能只关注常见的修辞手法,另一方面,其中对叙述方式和描写手法的考查,甚至已经超出了一般修辞学的范畴,而是范围更广的“语言中形式和语义、语用的关系”。
从命题的角度来看,这种题型意在引导学生分析语言形式,更鲜明地呈现了新高考卷的考查重点——“‘新高考卷体现出明显的回归语言本体、重视语言运用的特点,尤其是对语言中形式和语义、语用关系的重视,更是前所未有的”。
从复习备考的角度来看,这些题目提示我们,语用题与文学类阅读题有相通之处,两类题目本来就并非泾渭分明,此处更是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共同复习。比如,可以用“动词的连续使用的表达效果”“句式和叙说方式的关系”等微专题来贯通两者的复习。
二、学习策略
(一)观念上,大修辞概念和新语言学视野
据笔者观察,不少学生将修辞等同于比喻、拟人、排比等十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而没有广泛关注语音、词语、句子等各个层面的修辞手段。吕叔湘先生说过:“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多少是同义的)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或叫做‘文体“语体)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跳出狭隘的修辞观念,学习各种修辞手段,才能应对现在的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
章熊先生指出:“修辞学的任务不是为了指出‘这是什么,以划分概念为满足,而是要研究运用语言老手们的经验,分析它‘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前的语用题,常常考查不同修辞手法的辨析,可算是“划分概念”;现在的语用题,更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语言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这样使用有什么用意和效果。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正是新语言学任务下的产物。
近年来的语用题,逐步取消散题单题,从2021年高考开始全部改为一拖三和一拖二,即所有的题目都放在语篇中考查,让考查的落脚点从句子变为更大的篇章,鲁小冬指出,这种转变有其学理动因,“这就涉及国际语言学界最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也是目前汉语学界研究的热点——篇章语言学”。传统语言学以句子为研究对象,“忽略语境因素而使得一些具体问题得不到正确的揭示”。这种语言学的发展和高考试题的变化,提示我们,对语言运用的分析评价,不能局限于句子本身,而应放在具体语境中考量。
(二)方法上,条分缕析和融会贯通
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考查的范围看似广阔无边,其实主要落脚于广义的修辞,包括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语序的调整,长短句的选用、整散句的选用,主被动句的选用,表达方式的选用等。学习时笼而统之,不如按照修辞手段的不同条分缕析,甚至可以以微专题的形式集中学习某一类修辞手段。下面试作词语选用分析评价的微专题学习简要设计(见表1)。
其它诸如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序的调整,长短句的选用、整散句的选用,主被动句的选用,表达方式的选用等,也可以以微专题的方式分门别类地学习,以达到精研深究的效查。
而融会贯通,在此主要指不同文体和不同题型的整合式、联通式学习。事实上,高考试卷中的几大题型之间本来就不是壁垒森严的,如前所述,语言运用的分析评价,在作为一种独立的题型之前和之后,都可以融入到其它题型中。因此,我们的学习也可打破文体和题型的疆界,如上面表格中“击”与“飞”表达效果的辨析评价,其实也属于古诗阅读题中的“炼字”问题,“喜新厌旧”和“推陈出新”的选用,其实也属于语用中的词语运用题。融汇贯通式的学习,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习一个知识点,运用到多种题型中。
三、反思和展望
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拓宽了语用题的考查范围,创新了考查方式,将语用题的考查引向多姿多彩的境地。在引导教学方面,它要求我们要有大修辞观,要求我们注意语言中形式和语义、语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语言素养的提升。但凡事过尤不及。2022年新高考Ⅱ卷,5道语用题有3道这类题型,占比如此之大,这是否又会导致考查内容的单一狭隘?这一考查方向考得多了,则势必会挤占其它方向的考查。
一份高考卷应在各种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上实现大体的平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今的语文高考题,不但考查语言怎么用,还考查语言为什么这么用(即语言运用的分析评价),这是一个良好的趋势和变化。“语言怎么用”和“为什么这么用”或许可以成为语用题考查的双翼,我们期待语言运用分析评价题能更灵活多变,也期待高考题能在“语言怎么用”的考查上做出最好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