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音乐到语文

2023-06-29宋媛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歌曲诗歌语文

宋媛媛

关键词:歌曲 诗歌 语文

一、摘抄本中的“歌声”引发的思考

班级中每周交一次摘抄本,其中有个同学很喜欢摘抄歌词。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他所摘录的歌词,或深沉,或安静,或明媚,或忧伤,的确都有着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而且点评也很用心。例如,在《烟花易冷》的歌词下,他点评:“优雅从容,内敛克制,安静却有力量。时空处处都有你的影子,让人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他的摘抄本像是一种索引。通过他的摘抄,我了解到许多我之前从不曾听闻的歌曲,例如奥特曼的中文主题曲《奇迹再现》,虽旋律似有耳闻,但是从不曾留意,更不曾关注过歌词。因为他的摘抄,我去网上听了此歌,发现阳光积极的文字伴随燃力十足的乐曲,反映的是对人间正义的坚信与坚守、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朴素愿望。也隐约明白为何那么多的成年人也喜欢这首歌、喜欢奥特曼,绝非游戏之态,而是其中寄托了他们维护正义、守护世界的单纯而美好的梦想。这一定程度上与对武侠文学的喜爱无异!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乐似乎天然地与语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另外,《论语·阳货篇》有记载:“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据此,忽然明白原来人和人之间除了执手相见,还另有一种婉转而郑重的交流方式,那就是“歌”。这种“歌”将那些言说不尽的千丝万缕全落在抑扬婉转的歌声中,穿过空间,也穿过了时间。

古人情至深处而言之、叹之、歌之、舞之、蹈之。随着读图、读屏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在社会文化场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歌曲的娱乐化标签导致我们常常将歌曲排斥在语文的视野之外。提起歌曲欣赏,似乎就惯性地将其视作只是音乐课范畴。其实,歌曲中歌词的本质类似于诗歌,亦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

再如,备受文艺青年喜欢的民谣歌手周云蓬所演唱的《九月》就是直接来自于海子的诗《九月》。另外,纵观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例如诗、词、曲、赋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与“音乐”紧密相连。而在如今语文的学习中,除了吟诵,我们似乎很少关注“流行歌曲”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吟诵课,纵然拥有古典的雅致,但是曲调的特点,似乎又很难在今天的青年学生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另外,既然吟诵是古人的流行曲调,诗词是古人的流行歌词,那么对于当下流行的歌曲,为什么不能发掘其中的语文元素呢?

二、语文学科视野下的流行歌曲

我们常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语文理应关注当代文化,而歌曲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精神景观,是语文学科的应有之义。并且,语文作为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要特点的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属性。这与歌曲的表情达意、感化人心的作用不谋而合。

北师大肖川教授就曾在《歌唱是心灵的阳光》一文中直言“歌唱”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说:“在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歌词的赏析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歌词……它可以陶冶情性,可以培养趣味,可以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当下的很多歌曲虽然泥沙俱下,但是不乏歌词、曲调俱佳的作品。歌词,其实就类似于一首首精巧的现代新诗。好的歌词,不仅仅能给大家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震撼力,给读者、听众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与古典诗词亦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烟花易冷》这首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方文山:

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如你默认,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浮屠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

歌词表达的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主题。歌词非常善于通过多感官结合的方式促进读者的空间想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而宁静的环境,让人穿越时空置身于细雨蒙蒙、布满青苔的幽暗小巷。正如,那位同学所点评的那般:“安静却有力量”。

此歌词与中国的古典诗歌一脉相承,不仅蕴含了众多古典意象,又融合了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的相思、守望的主题与情境,甚至与戴望舒《雨巷》的空间感亦有几分相似。内心万千情思诉诸笔端凝结成一个个方块字,而带给读者与听众的触动却是绵延无止境的。

同一首歌曲,常常会有不同的演绎者。而学生对不同演绎者的选择其实就是自己走进歌曲、理解歌曲的一种反映。曾经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为同学们提供了民谣歌手燕池与中科院陈涌海教授的两个完全不同风格的版本。一个嗓音空灵悠远却带着排遣不去的孤独寂寞,一个奔放粗犷带着酒过三巡的酣畅淋漓,对于这两个完全不同处理方式的喜好,其实就蕴含着学生对这首诗歌、甚至对李白其人、其文的理解。

无论是摇滚版陈涌海教授还是民谣歌手燕池,他们的演绎其实已经渐渐超越了千年前李白的表达。此“超越”意指挣脱了前人李白的拘泥,更多的是在基于自己的生命经验,演绎的是独属于自己的“将进酒”。我相信李白很难“摇滚”,也大概率不会“民谣”。与古人不一样的现代演绎,恰恰在鲜明的对比中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感受“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時代的产物,因而表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既然古诗词是彼时的流行音乐,可以口耳传颂,那么当下的众多优秀歌曲也应该可以成为我们语文课鲜活的学习资料。尽管当下流行歌曲的娱乐性质以及同质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严肃性与深刻性。但是,不得不说,依然有很多优秀的歌曲正在用一种消费语境中的特定话语方式延续汉语言文学的诗歌传统,不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小众化、个人化的刻板印象,丰富了语文的课堂,而且流行歌曲在中学生群体中的接受与传播为中学生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带来巨大的精神唤醒力。

三、流行歌曲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1)歌曲进课堂: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

随着多媒体手段在课堂的日益普及,语文课堂的形式日益多元丰富,声光电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歌曲既可以迅速地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升华课堂。例如,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播放中科院陈涌海教授的摇滚版《将进酒》。在陈教授的沧桑浑厚的嗓音中感受李白的孤独、悲愤与狂放。歌曲生动的演绎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以唱促背,更能够促进对李白其人其文的理解。

课堂中的流行歌曲不仅仅有助于课文文本的深入研究,更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可以播放古风同名歌曲《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回环往复、忧伤婉转的曲调中感受苏轼对亡妻挥之不去、深入骨髓的思念与哀伤。同时,对比阅读古今两首词,概括异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今人的歌词创作:

多情人又立风雪中,瘦骨一竿两世重,问我平生,或在葳蕤灯火中,无情人兜头赴大梦,梦里故人几相逢,前尘明动,绰绰风姿千万种。

在古今词作对比中鼓励同学自由创作,因而,一位同学模仿创作了一首绝句:

一身衰朽深夜中,沦落天涯几万重。病骨支离白发疏,明眸倩影何时逢。

另有一位同学模仿歌词创作了一首现代新诗,备受好评:

一个人的深夜,

月光将我的空空荡荡照得明明白白。

蚀骨的失眠铺天盖地,

天涯两地,轮回难懂。

你好久不来我的梦里。

那些清冷的风与单调的虫鸣,

冰冷得犹如那尊石碑。

没有答案就索性继续冷着,

没有指引就索性继续站着,

没有一点头绪就索性继续僵着,

除了缄默,我手无寸铁……

遗憾并不昭明,但天地安静,

一些说不清的悲悯影影绰绰,

一些道不明的忧伤忽隐忽现,

暴风雨没有浇灭的哀愁,大雪也束手无策。

多么庆幸,在这样的梦里醒着,

我已准备好了纸和笔,

准备好了丹青与画笔,

我要在醒来之前,

画下你所有的容颜。

歌曲,自古以来就是“文字”与“曲调”两相融合的产物。作为语文老师,虽然不通音律,但是“曲调”的直抵人心有时尽在不言中。歌曲,不仅为学生沉浸式体验课文营造理想意境,也在调动学生感官中刺激生成新的语感,助力学生迅速理解、体会文字背后的复杂委曲的情感。

在语文课堂中引进流行歌曲,从最简单的“倚声”到“鉴赏”再到“自度新曲”,不得不说,流行歌曲拓宽了课堂的音域与视域,也正在成为接续汉语诗歌传统的一种全新的、不容小觑的存在。新诗虽自胡适提倡已逾百年,但是诗歌的“失语”与“边缘化”有目共睹。私以为,以流行歌曲接续文化断裂,接续诗歌传统也未可知。

(2)歌词人文:作文素材的有效拓展

丰富的歌曲实则是一座巨大的作文素材库。虽然现如今流行歌曲芜杂纷繁,但是依然有許多名家的经典之作,例如黄霑、方文山、林夕等人的作品,还有许多名家诗歌被直接谱曲演唱,例如海子的《九月》,木心的《从前慢》,他们的遣词造句都值得我们学习、品味,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鲜活素材。

例如,在关于“群体与个人”的作文中,有同学引用到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中的歌词,写到:

“群”作为一项社交的基本单位,往往被赋予了和谐一致的景愿。然而在这统一的满园春色背后,却往往埋藏着个体迷失的隐患。这种迷失伴生着多层次的对个体的消耗,它并不只是字面上的物理状态,而是一种个体价值的流失,更是不折不扣的精神危机。正如五月天《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中所言:“你合群的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的走着/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合群的你“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而且,有同学不仅直接引用了五月天歌曲《倔强》做文章标题,还在第一段直接引用其中的歌词:

五月天以近乎嘶吼的嗓音呐喊着:“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坚持对我来说就是以刚克刚/我如果对自己妥协/如果对自己说谎/即使别人原谅/我也不能原谅/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狂/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

单刀直入的歌词直击人的心脏,让人痛彻心扉的同时,也让我们彻悟到身处群中容易迷失自我。这时,便不妨远离群体去流浪。流浪汉虽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但他属于他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那么就坚实的做那个倔强的独一无二的“个”吧。

是选择做独具个性的自己还是选择做合群的一个?这些歌词已经给出了答案。

再如,在“城市与乡村”的写作中,有同学受到许巍《旅行》的歌词启发,辩证地看待“城市”与“乡村”,提出“城市”与“乡村”是不能割裂的一体两面,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相融、相鉴的两种文化场域。该同学引用歌词,写道: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乡村以其中静致远的专有属性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重要的文化场域。这里是无数人的心灵栖息之所。但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的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在城市与乡村之中,我们没有必要情难自已忧郁彷徨。城与乡从不矛盾。此刻,我就站在城市的寂静之处,眺望乡村的蓝天白云。

这些歌曲都是中学生非常喜欢的、耳熟能详的歌曲。它们在陶冶同学们情操的同时,正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启迪思辨智慧。

(3)诗性逻辑:诗意表达的有趣启发

2016年,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颁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在伟大的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歌词的积累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型的引用,还有诗性表达的启发。

例如,曾经让同学们思考歌词中“我爱你”都有哪些不同的表达,同学们给出了很多答案:

张学友:很想带你去吹吹风。

李宗盛: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周杰伦: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品冠:你是我这一生等了半世未拆的礼物。

周华健:你是我一生不停的脚步。

杨宗纬:一长一短一撇一捺都是你。

柳爽: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

我们会清晰地发现,“我爱你”却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诗意呈现,“我爱你”在不同的作品中呈现出多元而诗意的表达,摇曳生姿。这其中寄寓着隐秘而坚实的内在:从古代到现代,从诗词曲赋到如今流行歌曲的歌词,诗性逻辑其实是潜藏其中一脉相承的。

这种“诗性逻辑”是如何实现的?(尽管纠缠于典故、字词句的解释,容易让文字的整体意境支离破碎,甚至碎尸万段,但是有时候细研文本在所难免)除了诗词中常见的众多修辞手法之外,流行歌曲的歌词还隐寓着一些现代新诗的独特表达,例如对惯常语言规范的反叛、对日常的和无“诗意”的场景的关注和重新发现。而这些独特表达对现代文的写作将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与推动。

流行歌曲的“通俗”是其重要特征。但是,“通俗”并不代表“烂俗”,并不能因此抹杀“流行歌曲”的众多闪光点,更不应该忽视“流行歌曲”中众多明媚的“诗性逻辑”。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正在以不落窠臼的现代方式接续中国的诗歌传统。

例如,在“城市与乡村”的写作中,有同学在城乡二者间,更欣赏乡村以其宁静致远的专有属性成为人类精神家园。她在这篇题为《那些花儿》的文章结尾写道:

夕阳中,归鸟远去,我站在高高的山丘俯视我的村庄,看着小河从远处的石缝间缓缓的经过我的院子,砂砾淘洗得干干净净,那些花儿明媚的盛放。我和麦田静静的等着,等着无边的月色轻轻柔柔的落下来,等着自由的风儿穿过密密层层的枝丫拥抱我。

在小作者的笔下,乡村不再是笼统、含混的概念。小作者驾轻就熟地将乡村落笔于归鸟、山丘、小河、砂砾、花儿、麦田等日常意象中。众多普普通通的乡村“俗物”,却在不经意的排列组合中别具一番意蕴,令人神往。尽管文章整体是一篇议论文,但是文章结尾却以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田园风光,将看似冰冷的理性说理升华得温暖柔情。

诗意不来自世界,而来自诗人的注视。歌曲的细腻敏感可以濡染听众的诗性思维。以如此诗性思维打量生活,以一颗同样细腻敏感的心灵观察生活,文字自会形成涓涓流淌的风韵。

四、语文学科视野下流行歌曲选择的标准

不能将流行歌曲简单粗暴地认定为“靡靡之音”,更不能将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热爱,粗暴地判定为“沉迷”。从中学生的心理与流行歌曲的特点人手分析不啻于一种正本清源。中学生,身处十七八岁的青春期,正是如花的年岁,升学的压力、懵懂的情愫、成长的烦恼,都是此时此刻的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生活母题。物质世界和心灵深处那些勾连错综的难言之隐的情绪需要借助流行歌曲倾泻而出。通过观察中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歌曲,不仅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的关系提供新的观察入口和美学路径,更对观照中学生整个群体的生存境遇以及精神状态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语文学科的视野下,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精挑细选流行歌曲。

1.兼具浓郁诗情与思辨哲理

歌曲中的歌词与诗歌颇为相近,都注重抒情性与凝练性。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歌词既一定程度上接续了诗歌傳统,也以一种消费语境中的独特方式推广普及了诗歌的大众化。语文学科视野中所聚焦的歌曲首先应具有浓郁的诗情与审美价值,能够以文字为听众或读者带来美的联想与享受。但是,不能仅仅止步于美的联想与享受,这不免流于“娱乐”性的消遣。更要蕴含思维层面的思辨哲理,让学生在听完之后能够获得思维上绵绵无绝期的启发。例如,前文所提到的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这世界笑了/于是你合群的一起笑了/当生存是规则/不是你的选择/于是你含着眼泪飘飘荡荡跌跌撞撞的走着/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

是选择做独具个性却孤独的自己还是选择合群的一个?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也许是很多人曾面临的问题。歌词生动写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曾遭遇的挣扎、犹豫、茫然。何人不曾遭遇这样的至暗时刻,歌词所反映的挣扎已经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而是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你、我都会遇到的人生困惑。这样的歌曲不仅贴合青春期中学生的成长历程,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还以独特的声人人心的方式帮助他们在思维的交锋中梳理了困惑,走出至暗时刻。

2.兼具审美共性与社会意义

歌曲应有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的音乐生命力,具备年轻学生所喜爱的旋律与歌词,否则歌曲难以成为语文的“助教资源”。但是仅仅具备“音乐生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契合语文学科的要求,具有审美趣味与社会意义。语文学科视野下所选择的歌曲既要能淋漓尽致地抒发个人化的内倾性、沉潜性的情感,让听众在其中获得心灵共鸣,更要能关注时代,参与当代文化,在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找到立足之地,即社会意义。这不仅关乎个人性灵情操的陶冶,还呼应立德树人的社会诉求。例如,王菲为电影《我和我的父辈》演唱的主题曲《如愿》,不仅旋律悠扬动听,歌词扣人心弦,而且深情款款、含情脉脉地诉说着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令听者不觉潸然泪下。再如,在学习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的夏衍先生的《包身工》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文的最后选择与同学们分享《国际歌》这样集悲愤与力量于一身的雄浑之歌,在这样的歌声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底层劳工的同情,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这样的歌曲更是一种引子,一种启迪,旨在启发学生顺着旋律、歌词关注历史、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在听、说、读、写的共同参与中多维度理解课文。

北师大的肖川教授曾经说:“我相信,一个热爱歌唱的人,内心不会孤寂;一个热爱歌唱的人,会陶养出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一个热爱歌唱的人,不会有太多负面的情感。我提出的学校文化的12字真经‘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它带着生命的温度。”

文章的最后,搁笔之际,忽然想起《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面对高耸入云的巴别塔,上帝震怒,为了干扰建设而变乱了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语言彼此不通。来路苍茫,在广阔深远的文明中,“歌曲”绝不仅仅是我们亲近母语、对话祖先的载体,更是我们跨越种族的共同话语,是我们精神共时体存在的对话场所。而如果孕育文明的校园里“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真真地让人觉着世间的所有美好都环环相扣。歌曲,是此时此刻的我们都不能忽视的精神景观,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语文性的关注。

猜你喜欢

歌曲诗歌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甘肃文县白马藏族文化的艺术特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论通俗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现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