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在高校教师中的传承
2023-06-27陈开华
陈开华
摘要:自古知识分子是古琴传承的主要载体,当前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承担古琴艺术的传承与教育。首先,高校教师群体有学习古琴艺术的需求与情怀。古琴雅乐的艺术熏陶,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及自身的美育、德育修养,并将文化自信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其次,高校教师古琴传承的内容既有乐理琴曲的传承,也要有文化精神的传承。经过实践,高校教师中传承古琴艺术教学成效显著,起到了从回归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到把古琴文化精神传承与发扬的作用。
关键词:古琴艺术;高校教师;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3
一、高校教师应成为传承古琴艺术的主体
古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知识分子修身、乐教之器,所谓“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风俗通义·琴》)。[1]高校是培养知识分子的重镇,也是知识分子云集之地,应该是古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场所,而知识分子则是古琴传承的主要载体。如果高校有更多的教师能弹古琴、能教古琴,同时培养更多弹古琴的学生,这对于传统雅乐文化的复兴和古琴艺术文化的传承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高校享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具备传承古琴文化艺术的各种条件。由于高校有场地、经费支出,加上师生文化素养比较好,近二十年来引发了国内各大古琴名家进驻高校开班传承古琴艺术,从而使古琴这一古老乐器重新焕发光芒。
然而,高校教师能成为传承古琴艺术主体主要基于他们自身的内在要求和需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热爱传统文化,向往古琴艺术。有些教师从小就很喜欢古琴,认为古琴历史悠久,不仅仅是一门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他们内心向往弹琴之人都比较优雅知性,向往琴声悠悠清亮绵远。在日常工作之余偶尔浮躁之时哪怕听几首恬淡平和的古琴曲子,内心也会渐趋向平静舒坦,希望通过接触、学习古琴,真实体会古琴的魅力。总的来说,追崇传统文化、向往传统文化中高雅的情怀激发了高校教师学习古琴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他们传承古琴艺术的使命担当。
二是学古琴有益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心态,以利于工作。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古琴恬淡、平和的音乐,有助于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因此,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通过古琴玄妙高雅的音乐,以对治当今世俗的生活引发的人心浮躁。他们迫切希望能通过古琴学习有助于净化自身的心灵,希望伴随古琴“轻、微、淡、远”的音色,用定静的力量穿越尘世,静心、修心。同时也希望通过借助古琴学习以提升个人修养,以便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并尽己所能推广古琴艺术文化。
三是学古琴以弥补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之不足,弥补遗憾。如有些教师自小生活在农村,加之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所受教育过程中难有机会接触到古琴艺术教育。此外,理工类大学中理工科的教师占比比较大,过去的学习与自身教学皆以理工类课程为主,很少有机会接触传统艺术。而教师古琴传承恰好有这样契机,帮助这些教职工弥补传统艺术教育的不足与遗憾,并借助学习古琴的机会,重拾对古圣先贤的敬仰,并激发坚定传承古琴艺术文化的信心。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不少高校教师有学习古琴艺术的迫切心愿,希望以一抹清音寄情怀:基于中华文化基因,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琴,进而希望自己接近古琴和传承古琴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重温中国古琴雅乐,弘扬中国人文精神,美育自身,提升意志和精神。古琴是传统文化抒发意志、修身养性的一个标志性乐器,若得古琴之熏陶,练心修养。正如瑞典汉学家林西莉说:“透过古琴的乐声,找到通往安详、宁静之道。他们的心灵,因此可以更妥帖地应付现代世界那一切沸腾的高压。他们的心灵也可以更接近他们自己固有的文化”。 [2]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须有“弘毅”精神,“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达则兼善天下”,应贯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当下高等教育提倡要培养社会的精英分子,培养有家国天下理想情怀的君子,培养克己修德之文人雅士。教育部提出要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3]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教师要成为美育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美育修养和道德情操。越多高校教师了解古琴音乐文化并有一定的造诣,于纯洁自身道德、涵养心性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落实大学美育教育,真正实现“修己以安人”的教育目标。
二、古琴艺术在高校教师中的传承方式与内容
古琴传承的主要体现包括古琴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古琴文化精神的传承两个层面。古琴演奏技艺的传承主要包括古琴常识和弹琴技能两方面。古琴常识主要包括古琴的创制、构造、音色以及弹琴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弹琴演技能则主要掌握弹琴的指法、曲目以及弹琴的精神意识活动,简言之包括弹古琴的手法和古琴艺术蕴含的心法。具体传承方式和内容可从三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通过传统师徒方式和课堂小班模式进行古琴演奏技能的传承。注重师徒相传式,是课堂注重示范-模仿式教学,师徒相传是古琴得以传承至今的有效方式。古琴历来是有内涵、有传承的音乐,古琴的技艺传承都经过师徒相传来成就。师徒式传承则是通过演示、模仿的教和学结合的方法。古琴演奏技能的学习要从模仿开始:先从右手指法开始,到左手按音、泛音,指法的着力点准确、力度适中、指型规范等都要从陌生到熟练掌握。古琴基本指法的学习是弹好古琴的基本功。“對古琴学习者而言,两千多年以来指法为上,一大关键是记指,所有一切都要经过老师的传教,所谓口传心授”。学习指法最好的方法是模仿,即“透过迎合和纯粹复制达到的”。[2]
《古琴音乐艺术》记述了作者的教师学琴的情景,堪称师徒传承的典范:“教师教琴时只指授数句,只弹三次,从不多弹,余侍立在侧,凝神静听每句之音节及指之动向;教师弹罢让座,令余试弹,有不合处教师必在旁指点,俟无误,及再授数句,于试弹无误后返家练习。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学竟全曲往往须造师门多次。学竟全曲,始令余抄全曲谱归家练习。”[4]这是传统师徒相传的教学方法,其首在于“模仿”式或者“复制”式学习,领会教师口传心授的内容,并加上个人的勤学苦练,如是必学有所成。
结合当今现实,由于高校古琴教师很难满足一对一的师徒传承方式,因此课堂小班的传承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小班的传承模式不仅解决了古琴教师稀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能让更多的高校教师受惠,且比较有效地在高校推展开来。诚然,一对多的课堂课程传承方式,其缺点是难以做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教学。因此在小班传承的基础上,尽量在课中课后结合师徒传承,使学琴者准确把握弹琴技巧。定期举办古琴雅集,巩固和逐渐提升教师的演奏水平。
第二,古琴乐理和古琴曲谱的传承。传承古琴艺术,首先要对古琴乐理有一定了解,且要逐步深入。由于古琴乐理知识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七弦五音、13徽分布的原理等有一定难度的乐理知识,则根据学习的程度进行相应的讲解。由于多数高校教师的乐理知识几乎零基础,需要适当讲解现代乐谱的基本常识。在古琴减字谱的基础上要结合简谱或者五线谱,让学琴者便于理解音准、节奏等。其次,古琴琴谱和代表性曲目的传承非常重要。古琴从唐代起一直沿用减字谱,各古琴流派都有相对稳定的琴谱留存于世。可以因地、因时制宜选择相应的琴曲加以传承。让教师循序渐进地识谱、记谱,从右手指法到左手指法,由简至繁、由浅入深渐进学习和练习,至少掌握古琴琴学入门技法。
第三,古琴文化精神的传承。古琴文化精神融入每一首琴曲中,如古琴入门曲《仙翁操》,其中仙翁指的是宋初著名道家学者陈抟,他继承了汉代以来的道家易学传统,专事黄老的清静无为之苦修,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琴曲《仙翁操》曲调平和淡雅,曲意悠远恬静,传达了道家的思想文化内涵。因此,传习此曲的同时也传承了道家的思想文化。此外,弹奏《仙翁操》看似容易,尤其是岭南派的《仙翁操》,蕴含了古琴的主要基本指法。弹奏此曲,可深入体会明代琴家徐青山提出“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则和至矣”的弹琴心法。[5]
可见针对高校教师开展古琴教习,帮助高校师生实现古琴艺术梦想的同时,实现了古琴艺术的有效传承和美育教育。“面临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今天,琴乐教习不仅要完成与传统乐教的传承递续,还要实现古琴作为教育手段对于人的美育”。[6] 当下古琴乐教正在高校以各种传承方式重放异彩。
三、古琴艺术传承的成效
古琴艺术传承的成效,首先在古琴演奏技艺上要有所体现。一般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坚持花时间练琴的教师可以熟练弹出《仙翁操》《秋风词》《长相思》、移植曲《沧海一声笑》等入门琴曲。如果能坚持两学期学习的可以弹《良宵引》《酒狂》等琴曲。坚持时间更长的教师,能弹奏《慨古吟》《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普庵咒》等曲目。“古琴和其他高水准的乐器一样,需要一生的锤炼和投入才能演奏得至善至美,但能如此锤炼和投入的人少之又少。然而,通过粗浅地接触古琴音乐,让我们不但有机会见识到这样一种极其独特而曼妙动听的音乐,且有机会与整个中国古典文化亲近起来。”[2]可见,有效的古音音乐传承,能给高校教师带来身心方面的益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提高专注力。现代生活节奏快、外在诱惑很多、工作生活压力大,高校教师免不了有浮躁的心态,学古琴却能让他们从浮躁的日常生活回归到比较宁静的时刻。高校古琴艺术传承教学,不过分追求进度,而是注重让大家“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按时来上课”“练到滚瓜烂熟就好”,讲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古琴的课堂上强调弹琴时“精神要宁静,身体要端正”“四声要纯洁,情谊要专一”。[7]弹古琴眼睛要看谱、看弦,左右手要互相配合,脑袋要记着指法和曲子,用上了大部分器官专注弹琴,这样对改善散漫精神状态有很大帮助。通过持续弹琴,提高专注力,慢慢养成平和的心态,戒除心浮气躁。从这个意义上看,业余时间多弹古琴对高校教师而言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十分有益。
二是缓解压力,身心愉悦。在学琴的体验中,教师感觉很快乐,受益匪浅。随着学琴的深入,逐步增加了对古琴文化精神的了解,也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弹古琴也给他们的生活注入新的活力,在弹琴过程中缓解工作生活的压力,也感受到内心的畅快宁静。有的教师渐渐地找到感觉:每次练琴都觉得内心平和愉悦。有了愉悦的心境,更容易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善,并让自我思想得到升华。在弹琴过程中逐渐体悟到这样的感受,说明古琴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三是磨炼心志。学琴的过程是不容易的,尤其开始学习阶段很费力:指法不规范,有的音也弹不出来,两个手总是不协调等;而且刚开始弹按音时,手还会起泡,很难把握手指按弦的着力点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意志力和勤奋练习才能克服。有了一定的基础,要想弹好一首曲子,还要记谱、熟练节奏才能表现曲子的韵味等。可见学古琴很需要毅力,这个过程对于磨炼自我心志十分有意义。
四是助力科研与教学。古琴自远古流传至今,音器、音色、谱子等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其旋律轻柔、节奏悠缓、余韵绵长,能产生静心和缓解精神压力的作用,对于提升科研和教学大有裨益。此外,还能拓展古琴的相关理论研究。一位教师从古琴的钢丝琴弦中探索弹琴的原理:在材料力学中钢一般为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当用右手“抹挑勾剔”琴弦时,相当于给两端固定的弹性材料施加了瞬时外载荷,它将引起一个沿着琴弦传播的弹性扰动。古琴有13个徽位,对应在琴面上的不同位置,左手按于不同徽位上的音色是不同的。初学古琴徽位经常按不准,尤其是在用退(进)复、撞等手法时,此时弹奏出来的声音会变形。当左手手指将琴弦用力按于古琴上,相当于给琴弦添加了一个固定端约束的边界条件,即琴弦的有效弦长发生了改变。1713年泰勒导出了弦振动的物理公式:[8]
其中为弦的振动频率,分别为弦的密度、截面积、张力和长度。根据公式可知,当古琴琴弦的质地、截面积和张力都确定时,音调就随着琴弦的长度而改变。当左手徽位没按准,相当于改变了正确音色的弦长,弹奏出来的音色自然就会失真,即不和谐。左手手指在用退(进)复、撞等手法时讲究“得音入木”,强调的也是通过手指施加有效的外载荷将琴弦的有效长度进行改变……这是通过学琴能从自身专业角度提出古琴与力学关系的新思路,突显了古琴艺术传承能给高校教学科研和教学带来的新思路。
由上述可见,开展高校教师群体古琴艺术传承,让古琴乐教传承实践逐渐深入高校教师的心灵,高校教师通过弹古琴观照自己的心灵,并且有助于“回归平静祥和、接近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2]最终实现文化内化的自我美育和外化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这无论是对古琴艺术传承还是高校美育教育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汉]应劭.风俗通义[M].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
[2][瑞典]林西莉.古琴[M].許岚,熊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3]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05):19-23.
[4]叶明媚.古琴音乐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
[5][明]徐上瀛,著.溪山琴况[M].徐樑,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13.
[6]黎敏.基于乐教传统的视野谈古琴在当代美育完型中的立美重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147-155.
[7]顾梅羹.琴学备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8]刘延柱,陈立群,陈文良.振动力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