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23-06-26马振富

艺术大观 2023年15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摘 要: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能够真实反映嫩江流域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民俗文化。在对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关系到我国音乐艺术的未来。因此,本文首先针对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今后的传承与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想要做好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不仅需要从音乐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需要与社会学等理论充分地结合起来,还要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分析嫩江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对嫩江少数民族音乐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此来摸索出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创新传统音乐艺术的有效路径,在有效保护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价值内核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新鲜活力,实现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持续发展。

一、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特征

(一)音乐形式独特

以赫哲族为例,其音乐形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调式和音阶的角度来看,对于五声音阶应用较多,对宫、徵调式的应用最为频繁。如果研究赫哲族早期的民歌可以发现,大多数民歌中只有“1、2、3”三音列或“1、2、3、5”四音列构成的短小古朴的曲调。第二,从音乐节拍的角度来看,音乐节拍相当规整,主要运用4/2和4/4节拍。第三,从音乐旋律的角度来看,赫哲族民歌主要以波浪形旋律为主,这与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等有明显的不同,这与赫哲族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第四,从音乐的曲体结构角度来看,赫哲族音乐常以单个乐句反复或变化反复构成乐句群结构,这样的曲体结构更为流畅和抒情。第五,从歌词的角度来看,即兴创作是赫哲族音乐的主要特点,固定填词的音乐曲目非常少见[1]。

(二)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

音乐艺术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与传统音乐是一种相互联系、难以分割的关系。民俗音乐主要分为传统民歌和说唱音乐两种类型。民俗音乐是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音乐中最常见的是传统民歌和说唱音乐,如嫁令阔、伊玛堪、扎恩格勒等。嫩江流域赫哲族的嫁令阔与其他民族的民间小调相似,都是反映人民的生活日常、婚丧嫁娶等,具有非常强的叙事性,传唱难度较低。嫩江流域达斡尔族的扎恩格勒则是一种说唱歌曲类型,通常为一人演唱,以民间传说故事作为创作题材。与嫁令阔不同,扎恩格勒演唱形式更为灵活,自由度更高,演唱者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往往会即兴发挥,能够更加细致地描写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更能够烘托艺术氛围。

伴奏乐器是嫩江少数民族民俗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口弦琴应用最为广泛。口弦琴在不同少数民族中有不同的称呼,如“木康吉”等。口弦琴在民俗音乐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伴奏音乐的节奏感。以赫哲族为例,赫哲族人喜欢通过演奏口弦琴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但能够起到有效的娱乐效果,还能够缓解生活压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商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嫩江少数民族音乐中口弦琴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2]。

(三)商业化元素逐渐突出

在商业化时代背景下,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众多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项目被融入商业活动中,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音乐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现阶段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商业化发展现状来看,歌舞表演和音乐旅游等项目发展迅速。以赫哲族文化村为例,村内有音乐艺术团定期向游客表演民族歌舞。相比于传统的民族音乐项目,商业活动中的音乐项目往往结合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喜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變,以此来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除此之外,互动型音乐旅游项目也相当热门,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在了解游客需求的基础上为游客定制表演方案,目的是能够让游客参与到音乐表演项目中。相比于其他音乐项目,这种互动型项目不但能够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还能够让游客充分地参与到音乐表演中,为他们提供难忘的旅游体验。

可以说,在当今商业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商业化的实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市场变化趋势,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当然,商业化的出现也有效激发了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动力,二者之间相辅相成[3]。

二、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形态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形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大多以五声调式和极具民族化特点的旋律为主,更适合与民族舞蹈伴奏进行搭配。现如今,随着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嫩江少数民族音乐在曲调和和声等方面都具有了更多现代化特征,舞蹈和音乐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框架,往往会结合音乐的主题和表演的对象进行灵活的变化。现如今流行的嫩江少数民族音乐曲目大多是传统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民族音乐相互融合的结果,一方面,保留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更能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以赫哲族的“神杖歌舞”为例,相比于传统演出形式,现如今的“神杖歌舞”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首先,在时间上,过去的“神杖歌舞”的演出时间多在半小时以上,如今大多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其次,在表演形式上大大简化,传统的“神杖歌舞”更注重宗教色彩,在服装上有着严格的要求,现如今表演者只需要穿着简单轻便的民族服饰。在道具的使用上同样如此,演出道具大多只需神仗和神鼓。演出时间和形式的简化,能够有效地减轻表演者的演出负担,将表演重心放在艺术效果的营造上,更能够让观众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4]。

通过对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调研可以发现,商业化已经成为现如今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存在方式。歌舞表演等音乐项目大多呈现在商业舞臺之上,这与传统少数民族的日常音乐艺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变异,宗教色彩不再浓厚,少数民族人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状态了有了极大的变化,想要进一步推动传统音乐艺术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越来越感兴趣。从地方的角度上来看,想要把握住文旅业发展的机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艺术传播,必须在把握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出独特的地区文化旅游风格。在这一过程中,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的商业性逐渐增加,音乐艺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向市场化方向靠拢。需要注意的是,适当的商业化有助于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反而会扭曲嫩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价值,不利于音乐艺术的可持续发展[5]。

三、现阶段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土壤”的消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最初是用来表现少数民族人民的信仰、喜怒哀乐以及民族习俗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产生的“土壤”被逐渐消解,音乐艺术的内核、功能以及艺术性无法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二)过度商业化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性的提升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嫩江当地政府的重视,近年来大力推动音乐艺术与旅游产业的相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商业化愈加严重,从过去的日常民俗音乐演化为商业舞台表演。这一转变虽然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但是过度的商业化也导致少数民族音乐失去了艺术内核,难以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嫩江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6]。

音乐艺术的“土壤”一旦消解,音乐也变成了一种形式。嫩江少数民族音乐中,不论是赫哲族的嫁令阔“赫尼那”小调,还是达斡尔族、蒙古族的说唱音乐歌舞,都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音乐艺术不再能够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少数民族最初的音乐功能已经消退,音乐表演者也无法真正地融入艺术创作中,往往是匆匆完成表演任务,毫无艺术感可言。

(三)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功利性过重

传承人才的大量流失是当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一大困境,这一困境的形成则主要是传承教育功利化所导致的。一方面,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缺乏系统性,传承难度较高,对于传承人才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对年轻人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年轻人对于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往往难以产生兴趣。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几乎家家都能歌善舞,积极参与民俗活动。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更喜欢城市化的现代生活,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也以流行音乐为主,在内心深处缺乏对传统音乐艺术的认可。除此之外,当地教育系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也缺乏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教育资源来培养音乐艺术传承人才。即使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也普遍存在教材不配套、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四、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音乐艺术传承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艺术的传承与教育不仅关系到嫩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续,也与嫩江地区人才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首先要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撑;其次,做好教育宣传工作,让年轻人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提升他们传承传统音乐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在发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工作,提升教学效率,将嫩江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7]。

(二)学校应加强课程的创新和教材的开发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充分结合嫩江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联合相关艺术组织共同创新教学课程,优化音乐教材。具体来讲,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当下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将传统音乐教学内容与现代音乐元素进行适当的结合,既要充分调动起年轻人的学习热情,也要将嫩江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精华融入教学内容中。同时,要加强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待遇等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育队伍。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对文化传播模式进行创新,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民俗活动、旅游项目等平台,提升民族音乐艺术的影响力。例如,可以在当地民俗村打造音乐艺术博物馆,借助民俗节日举办音乐表演活动等。

(三)允许和鼓励对经典音乐曲目进行创新改编

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环境。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难以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想要实现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存续,必须要有开放的态度,敢于接受改变,善于发展创新。只有借助高质量的创新与改变,才能够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因此,可以鼓励音乐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经典音乐曲目进行改编和创新,提升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传播动力,提高音乐艺术的生命力。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对少数民族经典音乐曲目进行创新和改编并不意味着允许对经典曲目进行肆意更改,创新与改编必须体现出艺术性和文化性[8]。

五、结束语

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时代发展的冲击下,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形式愈加式微,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保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音乐艺术的有效创新的需求更为迫切。与此同时,当代年轻人审美倾向的快速改变,使年轻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丧失热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更需要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嫩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深入剖析当前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科学系统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方案,打开思路,积极合作,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创新质量,以此来实现嫩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晶.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展望[J].戏剧之家,2022(12):187-189.

[2]张智玲,杜雨来.赫哲族民族音乐的艺术性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01):183-185.

[3]李雪洁.赫哲族嫁令阔音乐艺术解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1):135-140.

[4]孙亚男,李娜.黑龙江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研究——以蒙古族为例[J].当代音乐,2022(02):68-70.

[5]包明德,张柯然.黑龙江省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135-136.

[6]屠玉婷.达斡尔族音乐文献综述[J].当代音乐,2017(23):86-88+91.

[7]杨娇.论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精神发展历史中的传承与创新[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5):6.

[8]包明德.论嫩江流域蒙古音乐变异[D].中央民族大学,2014.

作者简介:马振富(1995-),男,甘肃白银人,硕士,助教,从事音乐表演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