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探索
2023-06-26李震
摘 要: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形式,具有很强的社会和文化属性。然而,目前对于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探索和研究还相对薄弱。因此,对这种独特的雕塑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分析其创作与表现特点,探讨其应用前景,剖析其历史发展背景、创作与表现方式,揭示了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特点和规律。当代纪念性雕塑在表现社会现实、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同时,该类雕塑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希望未来的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独特的雕塑表现形式,为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当代纪念性雕塑;中国雕塑;研究探索
中图分类号:J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3
一、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概述
(一)纪念性雕塑的定义与分类
紀念性雕塑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段表达对重大历史事件、伟大人物等的纪念和敬意的艺术品种。按照材料的不同,纪念性雕塑可以分为石材类雕塑、金属类雕塑、人工合成材料雕塑等。在形式方面,又可以分为浮雕、圆雕等。而按照内容进行划分,又可以根据纪念对象的不同分为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纪念等类型。
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纪念性雕塑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我国就出现了大量的纪念性雕塑,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都江堰出土的东汉时期“李冰”石像等。不仅如此,它们的量和质也随着历史和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提高。
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逐渐成为人们逝去年代、重要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等的纪念形式。虽然在这些纪念的对象上有所不同,但纪念性雕塑的空间功能和精神内涵有着相同的价值。这也是为何关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原因。
我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注重历史文化意义的表现,贴合时代发展,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注重雕塑的传统艺术技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注重雕塑新形式、新表现方法和新材料、新科技的拓展运用等。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不断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1]。
(二)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始终与中国时代进程密切相关。
20世纪初期,中国的纪念性雕塑形式受西方艺术的影响,主要是以具象写实为主,表现内容上与当时的社会动荡背景密切相关,雕塑家的艺术表达相对集中在表现救亡图存的内容上。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和文化变革,这也对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纪念性雕塑开始受到社会关注,并且艺术家也开始尝试各种新颖的表达方式和手法。例如,刘开渠、王临乙等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四川美术学院创作了《收租院》,中央美术学院创作了《农奴愤》,叶毓山创作的《毛泽东》像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水准上登峰造极,而且紧密联系了时代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背景。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为当代纪念性雕塑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此时期的雕塑家开始思考如何用当代艺术的方式表达传统主题的内涵,从而引领了一股现代的创作风潮。例如,叶毓山创作的《歌乐山烈士群雕》,大刀阔斧的表现手法纪念碑式的表现形式,将新时期的审美观念与传统历史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2]。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的运用,呈现出多方向的趋势,在表现内容上不再局限于表现历史和当今时代,大量出现表现对未来憧憬的表达,受众群体也逐渐地更加细化,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随着时代的发展,声光电、3D打印及雕刻、多媒体技术、智能化等运用到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表现中,使得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追求的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出了该时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和变化。
(三)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这使得中国的雕塑艺术随着历史的洪流不断地飞速发展。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也不例外,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保守的雕塑艺术形式和手法,而是在形式和艺术语言上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其次,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往的纪念性雕塑更多地强调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而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中,艺术家更加关注情感的表达,向观众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再次,在社会意义上更加广泛。纪念性雕塑不仅仅是用来纪念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它还可以传达更加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作品通过深入挖掘思想和文化精神,探索深层的社会价值观,从而体现更加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最后,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艺术家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和技法,尝试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理念。此外,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也在跨界融合上做出了不少尝试,与设计、建筑、文化创意等领域进行合作,为纪念性雕塑带来更加多元化的展现方式[3]。
通过对纪念性雕塑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洞察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二、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与表现
(一)创作理念与思路
“创作理念与思路”是纪念性雕塑创作的核心和灵魂,它关系到雕塑作品的质量和价值。在当代社会中,纪念性雕塑的创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它不仅需要传达出有关人物、历史和文化的信息,还必须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和艺术语言的创造。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雕塑家探索并吸收当代艺术的语言和技法,使其创作更具有当代性。他们从传统文化和历史中汲取营养和灵感,在表达纪念性的同时,也融入了的人性化、情感化、生命化的艺术语言,将作品深刻、生动地展现出来。
(二)材料选择与使用
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与表现方面,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雕塑家必须全面考虑材料的品质、特性、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雕塑家通常会依据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要求来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基于材料本身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与表现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材料的选择应该基于作品的主题和要求,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则需要雕塑家有更加出色的技术和艺术表现力,以使其作品在材料的基础上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4]。
(三)雕塑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中,表现形式和技法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元素决定了雕塑作品的形态和风格,也决定了作品能够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反应。在创作表现形式方面,在材料选择和技法运用方面,当代纪念性雕塑更注重材料和技法的多元化,以达到更具有当代性的质感和表现效果。例如,当代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使得雕塑的制作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同时也为雕塑的表现形式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中,表现形式和技法的多元化与实验性,是创作者所追求的方向。这种创作理念也是在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这种多元化、实验性的趋势在当代纪念性雕塑领域中还将继续发展,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妙独特的作品,同时也推动着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和进步。
三、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新与局限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新与局限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在当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雕塑家借鉴了西方的创作理念与方法,同时也在创作中加入了中国特色,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价值与时代性。然而,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新与局限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在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首先,雕塑家在传统雕塑基础上融入了当代的美学理念与技术手段,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其次,雕塑作品不再局限于表现历史人物或事件,而是对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艺术表达,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意义。最后,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作品的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既有传统雕塑的造型美,也有现代雕塑的抽象美和装置美。
另一方面,在创作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首先,部分作品缺乏内涵和表达,过分依赖形式和效果,导致作品虚浮空洞,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其次,由于观念和语言的限制,一些作品显得过于模板化和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最后,由于一些雕塑家对材料和技术的掌握不够精通,作品的制作与细节有时显得粗糙和不尽完美[5]。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创新与局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在不断寻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审视自身局限,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使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精神。
四、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方向与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升级,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的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
未来,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多元化的潮流越来越明显,传统的纪念性雕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的需求。因此,未来的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需要更多地融入当代艺术元素,采用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社会文化与艺术进行更好的融合;也需要探索更多的材料和工艺技术,以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的独特作品。在未来的当代纪念性雕塑中,需要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敢于尝试和突破,开拓新的艺术思路和表现形式。
未来的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需要在多元化、文化传承和解决挑战等方面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只有不断地融入时代的潮流和变化,同时保持艺术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为社会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6]。
五、总结与展望
(一)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歷史地位与意义
当代纪念性雕塑是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承前启后、承古启新的特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表现形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和彰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文化符号。通过纪念性雕塑,人们可以看到历史的铁证,通过感性的接触,感受历史的演变和民族情感的流转。
其次,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意义在于其对于时代的反映和对当代艺术的推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纪念性雕塑的主题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它不仅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更是当代人们对于历史的诠释和对于未来的期许。对于艺术家而言,不断探索、创新形式,适应时代需求是他们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纪念性雕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最后,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在于它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纪念性雕塑更是其中一个历史传承的表现形式。在这个表现形式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风格与文化基因。在现代艺术的催化下,这种传承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为文化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7]。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更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时代产物和反映。它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创新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二)未来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前景与建议
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发展前景和建议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雕塑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需要秉持创新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在保留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加入当代雕塑艺术的最新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更加具有思想意义。
同时,注重雕塑艺术作品的公共性和社会效益是发展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关键。通过在公共区域展示作品,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和力量。这种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还可以承载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
另外,在未来的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发展中,也需要更多引入新的科技手段,如数字雕塑技术、3D打印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让雕塑作品更加丰富、多元化,同时也可以带来更高的制作效率和品质。
最后,加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提升创作力也是未来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发展的关键。只有保持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作品质的提高,才能使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在未来的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翁剑青.中国现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形态的流变[J].西北美术,2019(03):27-29.
[2]刘光炜.论中国当代纪念性雕塑的仰视性特征[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03):85-89.
[3]王艺宁.中国传统雕塑的当代性探析[J].中国文艺家,2018(06):124.
[4]张开源.论中国当代雕塑的具象与抽象语言的表现[J].艺术品鉴,2018(12):83-84.
[5]翁剑青.中国现当代雕塑与公共艺术形态的流变[J].西北美术,2019(03):27-29.
[6]张弦.空间与记忆——浅议中国纪念性雕塑的公共功能及文化内涵[J].美术观察,2021(06):71-72.
[7]王同兴.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现状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3):100-101.
作者简介:李震(1982-),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具象写实雕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