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美术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
2023-06-26蓝学会
摘 要:本文旨在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出发,提取广西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作为珍贵的非遗元素融入美术课程资源,在“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的课程设计中进行实践研究。本文从吸收新理念、新方法,重视实践活动,拓展多元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不同学习领域,进行课程的实践研究。卓越美术教师在对课程进行研发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教育意义,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向学生普及非遗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卓越美术教师;美术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3
一、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传承优势
(一)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国家文化自信理念和相关政策大背景的支持下,让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非遗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优秀非遗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契合点渗透在我们当代美术教学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是一个关乎千秋万代的美术教学工程。我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只有努力传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非遗文化保持坚定的信心,才能脚踏实地地通向未来,让美术教学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二)广西非遗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资源的特色
广西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特色,造就了具有民族特色且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少数民族的非遗文化资源,有造型美观、凿榫打眼、穿梁接拱、榫卯衔接、布局牢靠、耦合严密、壮丽辉煌的独角楼、风雨桥、鼓楼为主的侗族木构建筑群;有起源于对始祖祭祀、源远流长、包含瑶族传统文化精粹、增进民族团结的人文盛典——瑶族“盘王节”;有源于桂西南本地土戏与外来戏曲声腔相融合、美术造型简洁鲜明、表演线条粗犷有力、淳朴雄壮的邕剧;有风格独特、图案精美、结构严谨、色彩绚丽的民族格调纹样的壮锦,其主要有蟒龙纹、万寿纹、福田纹、水纹、云纹等20多种壮族织锦技艺。这些优秀的广西非遗文化为卓越美术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天然的资源。非遗文化元素进入美术课程资源,不仅可以增加美术课程的文化厚度,还可以丰富美术课程的内容。
(三)非遗传承与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是无功利的情感教育。蔡元培曾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培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美术工作教育者理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对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非遗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贯穿着人民生活的许多领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认知,彰显了人民的智慧。美术教育是审美认知提升的主要途径,让非遗文化成为美术教学课程资源的目标,是进一步让非遗文化通过美术教育的方式达到基本普及认识和增进理解,从而去实现美术教育的文化传承这一功能。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创作的历程,是发掘美和缔造美的过程,而美术教育,即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二、“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中小学美术非遗课程拓新
(一)“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中小学美术非遗课程指导理念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在优质的教育教学平台上,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能精进的美术教师。人才培养整体方案的思考、定位和设计,建立在对我国近几年来的教育政策文件精神领会、对教师教育的行业新规和教育部师范认证的各项考核指标的内容解读之上,分为推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维度。“美术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美术教师就是美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3]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更加灵活地选择适应本地教学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形成传统的民族非遗文化与现代的思想意识相融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二)“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中小学美术非遗课程拓新策略
1.采风考察与现场实地参观
“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成员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传承老艺人家中,让学生走近非遗,感知非遗文化。学生专注地听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瑶族盘王节”代表传承人盘良安讲述黄泥鼓的由来,以及黄泥鼓纹样图案的设计与制造过程,另外,在学生的邀请下,传承人还表演了长鼓舞。同样的形式,师生们前往广西河池南丹白裤瑶“勤泽格拉”第三代传承人黎芳才的家中聆听他学艺的历程和白裤瑶舞蹈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并现场观看了黎芳才等艺术家表演白裤瑶“勤泽格拉”。
采风活动属于对审美对象进行加工的初步阶段,表现为一种初级的创作形式。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对某个事物有所了解,才能使其产生感情和创作冲动,进而激发自身的感性认识,创作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来打动观赏者,因此,只有让学生走近“非遗”,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才会创作出更有深度的美术作品。
2.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就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殿堂,为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对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文化熏陶和知识传播提升人们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通过博物馆解说系统知识讲解可以充分展示文化特色,将博物馆文化产品与文物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理念、精神内涵的大数据信息传播。[4]
我院“卓越美术教师精英班”学员带领学生前往广西民族博物馆进行馆校课程实践,此次师生观摩的“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也是我院新文科项目师资培养的“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学活动之一。由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广西民族博物馆以及四川博物院共同举办的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包含了四个板块,汇聚了一百多件珍贵文物。精英班师生认真观摩每一件文物,听导览员讲解文物的背景信息,观看三星堆文化的介绍视频并做文字记录,真切感受青铜文明的魅力。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教师成员现场教学,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感受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面貌,从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角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该活动是对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的积极响应,也是美術教育学院实践教学的一次新探索,让学生身临其境,了解了非遗“青铜”文化。
3.校内外导师讲授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校外非遗传承人与校内教师共聚一堂,共议同促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探讨以合作促共赢,以交流促提升。校外非遗文化教师进入校园讲授非遗文化,丰富教学情境,拓宽学生视野,这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以此为契机,积极把广西优秀非遗文化带进校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校培养一批有志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践行者,为国家和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做出切实贡献。这是一次推动非遗文化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激活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扩大广西非遗文化影响力、传播力的创新之举,让非遗文化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中得到延伸和发展。
三、非遗文化与“卓越美术教师技能精英班”课程的实践
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提取,设计成美术教学课程,通过美术课堂,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知识。在中小学美术学科考试大纲中,重点了解《美术课程标准》中四个学习领域所触及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等学习领域开展课程设计。广西“瑶族盘王节”“壮族三月三”“白裤瑶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非遗文化作为教学背景,设计特色中小学美术课堂,让学生感受非遗文化魅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绘画艺术、雕塑艺术、手工艺以及民间美术中的劳作艺术等一切与造型表现有关的美术种类,涵盖了构图、颜色、造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我院“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学员前往广西河池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五小学进行“瑶族盘王节”美术资源课程开发:《瑶乡盘王情——轻黏土盘王造型制作》,该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运用多种媒介材料引导学生传达观念与情感是这个课程的重要目标。本课程先以介绍盘王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盘王的由来与传说,从正面角度分析盘王的特征,通过情景方式带入盘王的角色,领悟盘王的雄伟风采。利用轻黏土和丙烯等材料,塑造盘王造型,表现盘王高大伟岸的形象。这次的美术课堂也从平面的美术造型过渡到立体造型,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力与对美术造型的表现力。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主要包括基础图案、竹木技艺、纸工艺、泥塑、陶艺以及各种民间美术工艺等。课例《多彩的民族符号——绚丽的瑶伞》,是我院“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学员独立开发的美术课,属“设计·应用”的领域课程。通过美术课程有目的地探索引导,让学生了解瑶伞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利用纸张等综合材料,自主探索、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合作创新的创作能力,设计出一个精美的瑶伞。课程以广西河池瑶族“盘王节”盘瑶族伞舞瑶伞为指导,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通过本节课程的知识线索,在游戏互动中激发自身探索欲,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绘画主体的教学模式,开拓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丰富画面的能力及总结广西河池瑶族“盘王节”瑶伞的装饰纹样造型特点的能力。把“看图欣赏讨论探索→设计实践”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欣赏、鉴别和评述美术鉴赏,这个领域不仅有助于内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它从初始的赏心悦目逐渐地深入情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5]
我院“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学员前往广西西乡塘区明天小学进行“壮族三月三”美术资源课程开发,开发了课程《壮族三月三——歌舞升平》,该课程以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场景为指导,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为了庆祝“壮族三月三”这盛大的节日活动,人们在这一天穿上秀美的壮族服饰,聚集在各地特定歌圩场上举行赛歌、赏歌、赛舞等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抛绣球、抢花炮、打铜鼓等接地气的民风民俗。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歌节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将“三月三”课程引入中小学校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欣赏艺术表演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认知,加之丰富的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使学校教育更具民族特色,增添课堂活跃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校美育中学生对“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活性传承,增加“三月三文化”在学生中的群众基础,提高学生参与“三月三”歌圩节日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只是起点,重要的是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开发当中,创设别具特色的美术课程,让学生在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同时,感受何为质朴之美、匠心之美,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续和对工匠精神的发扬。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课程中,让美术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关注、尊重、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全方位、多层次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不仅做到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自主激发创作灵感,使学生形成鮮明的个性。将我院“卓越美术教师技能培训精英班”学员的专业美术课程融入民族地域优秀文化的教育中,将非遗传统文化元素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结合,传承民族瑰宝,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29):18-22.
[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M].东方杂志,1912.
[3]曹永攀,邢芸瑕.文化人类学视野下卓越美术教师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7(04):124.
[4]王宁.浅谈博物馆解说系统教育功能特性和优化策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6):76-79.
[5]段鹏.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理解与分析[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7(07):46-49.
作者简介:蓝学会(1969-),男,辽宁铁岭人,硕士,副教授,美术教育专业,从事绘画创作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