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情·融景·创汇·实践

2023-06-26杨正琼

艺术大观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艺术素养鉴赏能力

摘 要: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不仅涵盖了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而其独特的视觉艺术、审美意象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山水画中表现的地理风貌、意境情感上升到自然与生命的本质,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中学美术教材中收录了较多的山水画民间著作,培养学生鉴赏山水画的能力,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征,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内涵。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风景画,虽然都是画山、画水,但山水画是抒情的。对山水画的理解,要认识到作者的思想境界。山水画中呈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爱国之情以及艺术内涵,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形式美和自然美的追求,陶冶思想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鉴赏能力;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3

新课标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学习不仅要求中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更需要发挥学科育人的特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美术是色彩的世界,是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美术学习的基础,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发现能力。初中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因学科学习压力大,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笔者从山水画鉴赏课出发,立足基本学情,重构教学课堂,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以课堂作为延展,注重美术实践活动的生成,融入跨学科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现状

(一)尚未挖掘出美术教材价值

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本学段的美术学习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但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过于注重呈现“表达方式”,也就是美术绘画的基本技能,导致美术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大同小异。美术教材中的多样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社会资源和本土资源,这些资源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技能的培养,不仅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学科育人的特性没有得到深入挖掘,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1]。

(二)呈现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

美术课堂基于学科的特性应是丰富多彩,且富有活力的。但在实践中会发现,我们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毫无趣味而言。初中美术教师和学生接触得少,且每一位教师带几个班级的美术课,一个班的课时安排较少,按照教材特点基本可以说是一周一课时,如果遇到文化课教师占用课时,很多时候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在教学课堂中教法单一,目标明确,学生的主动性无法被激发。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输出,学生临摹实践为主,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学生口头表达或文字表达的过程,尤其在鉴赏课中,缺乏完整的课堂构建。课前无资料搜集环节,鉴赏画作的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全靠教师授课完成,对于画作的分析也多以教师直观传授为主,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感受交流较少,缺乏课堂的有效评价导致课堂模式枯燥单一。

二、初中美术学科学情分析

初中生学业压力较大,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很多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较低。在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的随机问卷调查表中,82%的学生认为美术课是无趣的;79%的学生表示想上美术课的原因为学习压力小,课堂中能够得到放松;26%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美術课,喜欢用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11%的学生则表示美术学科没有用处,不想上。从问卷中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在经过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在中学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完成平面画作,且对于美术作品内容能够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实践中,学生表达内心的机会较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

三、浅谈山水画的艺术价值及艺术素养

山水画秉承“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理念,是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沉淀。每当目光停留在那些名家所作的山水画中时,可以品味出画里所蕴含的民族之气、古典之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国画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在满足基本的生存物质条件之后,第一时间追求精神领域的高一级享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群族的文化。中华五千年文化,便是这种众多潜意识经过洗练、去粗存精总结出来的精华,而国画,作为直观视觉艺术的代表,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也是社会传播面极广的“载体”。国画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载体,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绘画艺术。绘画是有生命的,只要你“入了画”,就可以近在咫尺看青山、观碧水、听鸟鸣,历经树叶初绽枝头时的欣喜,感受鲜花含苞待放时的躁动,体会渔夫泛舟垂钓时的安宁。古人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他们通过对内在世界的了解,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理论、思想,更不会依附于情感,而是回归到生命本身的自满自足[2]。

山水画的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是一个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与生活阅历的集中体现。山水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内里蕴含着丰富的诗意和境界。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境界特指意境,是衡量艺术之美的一个标准,是情和思的融合,是物与象的表达,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更是内心与自然山水共鸣的情感表现。艺术素养的培育不是一个具象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快速的过程,艺术素养涵盖语言、美术、音乐、舞蹈等,于美术学科中最能够培育艺术素养的途径当属山水画,于一画中情感抒发,于艺术作品中感受艺术的相融和审美意象的创新。

四、立足山水提升艺术素养

(一)寄情:心之所想

“山水画便是山水的真情流露”,山水画的情感表达方式是艺术家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画家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山水中,表现于画作中。画作中意象的选择,更是包含了作者对人文、社会的思考。中学美术中有较多的大师山水画作,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山水画》中精选了北宋·巨然《层崖丛树图》、清·王晖《秋山问到道图》、南宋·马远《踏歌图》、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等,不同时代名家的山水画汇聚于一堂鉴赏课中。以《雪景寒林图》为例,整体画面层次分明,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墨韵浓厚,画中的景色,气势苍茫,雪后山林的气象一目了然。作者不拘于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以物寄情,借以大自然山水之壮来烘托心中的抱负,志存高远,对于事物的观照是一种超脱肉体的精神上的洞悉,这就是我们说的“心中所想”。也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落到山水中,于鉴赏课中,需要引导学生以画面布局—景物呈现—情感表达来进行欣赏。

(二)融景:目之所向

山水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赋有其特有的画法和特点。就以春山为例,春天的山光彩嫩绿,生机盎然,在画法中多以润笔、淡墨为主,山石多为嫩绿色。与之相对的秋山,光彩黄韵,山脊显现,逢秋悲寂寥,因此山石笔线多以简洁为主,以枯黄、朱砂等为光彩。从山水的景物特点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我国很多山水画中都蕴含着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情景交融也是山水画重要的特色之一。比如《千里江山图》意刻画的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渺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地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这一作品是作者送给恩师宋徽宗的礼物,更是作者广阔胸襟,热爱祖国山河的真实写照[3]。

(三)创汇:情之表达

很多教师在开展山水鉴赏课时,将其变成一堂国画山水教学课。鉴赏课应以欣赏为主,学生能够通过山水画作看到诗人的心中所想和目之所及,立足画作本身,体会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艺术之美。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改变教学思路。比如,由学生自主选一首山水意境的古诗,鼓励学生为古诗插图。古诗是文字的画,山水画是图画的诗,二者相融,最是恰当而美好。于表现手法上并不执着于水墨,水墨的教学更倾向于学生领会笔墨情趣,对于初中生而言,让其选择自己擅长的绘画形式,如线描、马克笔、简笔画等,重现山水的意境,弱化山水国画的学习难度。山水画是国画中分支最多,意境最广,景物最为繁杂的分支之一,学生于课堂中临摹的方法不切合实际,而表现局部或者某个特点又难以呈现完整内容。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意境描绘,让学生走进画,感知情怀;走出画,表现情怀。

(四)实践:于景生情

山水画的一山一水被赋予情感之后,所表现出的形态也不同。于山水鉴赏课中形成实践活动,以游学的方式走进山水间,体会山水中的波澜壮阔,开阔胸襟,增长见识。弘仁的黄山系列作品《黄山图册》是以写生为主,每一幅作品中都有写生的地名,而且每一幅图在构图以及绘色上均有不同,可以看出每一幅画作都是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重新构思,融入个人情感进行景物的提炼。实践的要义正是在此,以游学的形式带领学生走入山川,真实地感受到大美山河带来的震撼,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提升艺术素养,培养爱国情操[4]。

五、改革教学观念,融汇多学科理念

(一)改革教学观念,重在艺术表达

摈弃传统教师授课的“一言堂”教学课堂,创新教学理念,让课堂有声有色有趣。作为美术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学情,选择的合适的教学方法。传统的美术课堂多以临摹为主,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忽视,离开示范画就无法进行创作,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知道如何下笔,长久如此,学生的绘画自信和绘画兴趣均被打击。教师应将教学的重心,由教什么转变为表达什么,启迪学生观察生活,学会用美术的形式来抒发个人情感,在观察、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进而达到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效果。

例如,于山水教学中,以本土山水资源为例,引导学生于课堂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描绘山水的特点,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以互动形成初步的创作意识。于创汇环节,不拘泥于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进行美术作品的表达。国画难度较大,对学生作品的要求较高,放宽选材范围,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促进学生个性化艺术表达的形成。教师不是授课者,而是艺术的欣赏者,用美术专业眼光和术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同伴的作品,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融汇多学科理念,让艺术融入生活

初中生,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作为教师不仅要上好课,更要学会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美术课堂不仅仅是艺术的课堂,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于美術课堂中融入多学科,诗词、音乐、舞蹈、科学、实验等,有机结合,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用美术的形式进行多样的表达。比如,利用图像意识记住较难的数理化定理内容,借助绘图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等,让艺术的表现形式辅助学科学习,增加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机会。

古诗词的学习方式多以记忆为主,于美术课堂中融入诗画的形式,引导学生为诗配图,为图找诗,领会古诗词背后表达的思想感情,于创作的过程中代入作者的角色,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诗文配图、音乐配图、定理配图,多样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更有趣味,让美术点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赢得学科生存空间,提升学科应用能力

初中美术最大的问题是课时少,内容零散,学生没有时间去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校园举办主题作品展,利用美术绘画的形式记录运动会,于多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美术内容,与其他教师构建“双师”课堂辅助教学等。“办法总比困难多”,为学生赢得美术创作的时间,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逐渐掌握表达方式,让技能与意境相互融合,呈现不一样的教学新样态[5]。

例如,在初中游记类课文的学习中,和语文教师“合作”,以美术的创绘表达融入语文学科的实践中。在《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教学中,融入亭台楼阁的特点,以艺术手法再现诗人笔下的景观。“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艺术的生命在创作,创作的生命在实践。美术学科主动出击、为学科赢得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创绘表现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美术,是美的艺术,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教师应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形式,立足教材,深挖核心价值,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性,让学科更有趣味。美术教学看似每一堂课都是独立的,然而课程内在的联系和递进总是能够让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和富有创新力,站在更高的维度,将相关元素分为不同的主体,结合学生基本学情,形成系统的教学知识,将课堂教学中的不同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连接,让教学节奏更加紧凑,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优群芳.浅谈初中美术艺术素养的教育现状与评价研究[J].文学少年,2019(17):1.

[2]杨秀敏.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J].流行色,2019(02):158-159.

[3]胡邵琴.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策略探究.[J].求知周刊,2017(36):129.

[4]张永禄.浅析初中美术山水画欣赏情境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9(10):99.

[5]战一帆.浅谈初中美术课堂山水画教学[J].好家长,2018(92):36.

作者简介:杨正琼(1977-),女,贵州贵阳人,本科,中级职称,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艺术素养鉴赏能力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之管窥
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分析
浅析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必备的艺术素养及其培养方式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中国山水画留白技巧探讨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