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整固创练策略

2023-06-26李智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材资源

李智明

摘 要 近几年高考反复强调“教考衔接”,统编版教材价值突出,内容丰富,是语文高三写作备考的极好资源库。作为教师,要守正创新,积极研究开发,科学梳理、整合教材资源,并通过改造创新,使之助力高考写作。笔者研究发现,通过“梳理主题,涵育人文素养;整合课文,丰富素材资源;借鉴文法,促进语言建构;升级创练,提升思维品质”等教学策略,对教材写作资源加以整固创用,可有效提高高三写作教学与备考效益。

关键词 教考衔接 教材资源 守正出新 整合创练

审视2022年全国高考写作试题,我们发现,它与统编教材中的内容存在着或显或隐的关联。

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一词,教材中就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学》)等,这些内容与“本手”有关联;又比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教材中有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屠呦呦,还有如马克思、毛泽东等革命家,“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也许有人觉得这里有牵强附会之嫌,但若深入分析高考的考查价值,便不会做如是想。认真比对教材、教学用书、课标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就会发现,教、学、考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

但是,教材中的写作资源散落着统编语文教材中,它们不会自动转变为高考备考资源。需要我们系统而有序地梳理归类,整固创用,才能有效发挥其教学价值。

一、梳理主题,涵育人文素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造性地把28类(项)“人文主题”作为学习内容,选用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着眼于“三大文化”“三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注重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情操、奋斗精神等体现国家民族基本价值观的培育,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在高三写作复习中如何用好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资源,除了对“人文主题”的梳理、提炼、归类、整合外,笔者带领团队,开发了“读写融通微写作”一文一写一积累的项目。比如必修(上)第三单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我们以“坚守本性,自由不羁”为主题,指导学生撰写读写融通文段。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42岁的李白怀揣着早岁“安社稷”“济苍生”的青云之志,奉诏入京,欣喜奔赴政治理想,怎知遭遇的却是官场权贵的排挤、是玄宗视其为“文学侍从”、是三年后便被赐金放还。长安三年如一梦,梦想幻灭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放怀言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他在游仙中雕琢人格,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所守者是宝贵之本性,所歌者是生命之尊严。太白绮丽梦,潇洒慰平生,我们的人生亦如登山,一路上可能有旖旎风光,也可能有险怪奇绝,纵使岁月驱驰,李白的自由不羁与潇洒风流总能照耀后人的征途。

进入高三,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这样的读写融通写作,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主题”,并进行写作实践,使之成为文创成果。两天一篇,一篇200字,百篇则有2万字,师生合力统整两年或三年的所学所思所得,记录下成长的思想印迹,以写促思,实现读思写一体化。

在运用中,上策是日积月累,人人参与;中策是自选主题撰写成文,然后印成学案,彼此分享讨论修改;下策是分课撰写,然后印成学案,彼此分享。

二、整合课文,丰富素材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学生总是为在考场上缺乏素材而苦恼。虽然平时老师推荐不少时文新材,自己也做了一些積累,但书到用时方恨少。同时,也有不少学生,积而不会用,因为他们前期对这些事件或人物缺乏必要的了解与思考。其实,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这些内容,不仅课上学过,有的还摘录过、感动过、赞叹过、质疑过、使用过……一旦唤醒,自然心手相契,浮想联翩,下笔顺畅。

笔者带领团队做了“一文一句一人一事典”,即基于一篇诗文,凝练出文中一句或一段,关联作者一生写一典型事件,人文事情合一,以此累积关键素材。为能更加契合高三备考,这四者之间最好选择与人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力求不重复,提高与学生阅读思考体验的适配度,确保不随意、不分散、不偏离。一文一凝练,由于文体不一,内容各异,要分类进行为宜。比如,史传、新闻、通讯类等文本,事典可以就文取材,学习与运用定点概括方法。

1.课文事典示例

青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战斗12年,他和萧子升、蔡和森等同学组织新民学会,大家经常到长沙近郊的橘子洲等地聚会,评论国事,撰写慷慨文章,抨击黑暗制度,宣传革命真理。创办《湘江评论》,担任主编和撰稿人,以诗人之笔投向社会人生,汇入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大潮之中,并站在潮头。由此,他从莘莘学子转变为社会活动家,摆脱个人奋斗的狭隘圈子,走上为国为民谋求解放之路。(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课文警句妙语选辑示例

如《“探界者”钟扬》一文: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高三备考,借助语言文字,尤其是警言妙句,用审美或哲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这样的梳理与建构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充盈素材存量,增进备考信心。

三、借鉴文法,促进语言建构

语文教材是典范而珍贵的语用资源宝库,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代表同一时期顶级水平,独具匠心,展现了历代文人精巧构思与语言妙心,是语用的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范本,具有鲜明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比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韩愈的《师说》是“提出——分析——解决”层进思维与表达的佳作;必修下册第五单元李斯《谏逐客书》是运用对比思维与层进式表达的佳作,全文围绕“过”字,反复阐明逐客之过,理足辞雄,令人信服;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是总分层进式佳作,论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整;而《答司马谏议书》更是难得的破立结合层层推进名文,立论和批驳结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驳论型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选必中册第三单元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由表及里层进思维与表达的范例,通过论述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盛衰之理”多由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还有诸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鲁迅《拿来主义》、张岱年《修辞立其诚》等,都是现代文中论述性文章的典范之作,又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四、升级创练,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思维的发展,促进品质的提升。在语文课程里,语言运用与思维活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借助语言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统编教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层面做了很多的努力与改进,比如教材把“思辨阅读与写作”作为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理性思维、思辨能力,要求学生表达“讲究逻辑”,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论证辩驳。又比如选择性必修中第一单元,要求学生通过研读经典理论文章,获得思想启迪,提升思维品质。写作上,要求学生能够“深化理性思考”,力求透过表象探究事实真相,推导事物发展趋势,敢于质疑,勇于追問,对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等等。此外,还有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古人言论的评说与辨析,诸如此类,都是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所思所想、能思能想、应思应想”的。

近几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境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突出思维品质,注重考查思维过程,提高人才选拔质量。所以,我们在高三写作备考中要高度重视写作思维的训练,其中尤以逻辑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为最。比如作为学习任务群重要组成部分,“思辨阅读与写作”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涉及理性思维、思辨能力,表达还要“讲究逻辑”,力求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论证辩驳。而对中学生而言,有逻辑、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有计划、有针对地训练才有望达成。

我们团队曾依托教材,以相关任务群的主题与写作任务为依据,对其加以研究整合升级,指导学生思考实践,在改造教材相关内容与形式的语用活动中培养理性思考与表达能力。

1.对“人文主题”加以创新升级

比如必修上的8大人文主题分别是:

青春激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我们的家园/乡土的中国/学习之道/自然情怀/语言家园

可以采用“顺向关联”的思维使之成为二元互补的双主题:

青春·奋斗/劳动·创造/生命·诗意/参与·美好/乡土·传承/学习·完善/自然·心灵/语言与文化

可以采用“反向关联”的思维使之成为二元对立统一的双主题:

奋斗青春·躺平青春/劳动奉献·享受/人生多舛·生命诗意/家园·建设/乡土·传承/学习·完善/自然·心灵慰藉

可以采用“多元关联”的思维使之成为多主题:

青春·奋斗·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命·困境·诗意/家园·参与·美好/乡土·当下·传承/学习·难题·完善/自然·心灵·和谐/语言·文化·自信

可以跨单元或任务群组合,组成综合性主题:

青春激扬+学习之道/劳动光荣+我们的家园/生命的诗意+自然情怀/乡土的中国+语言家园/青春激扬+我们的家园/生命的诗意+语言家园/劳动光荣+自然情怀/乡土的中国+学习之道……

2.对“写作任务”进行改造升级。

比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第四题:

本单元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从本单元课文中另选一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题目自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致知在格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本题着眼于古为今用,鼓励学生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古人的思想财富。鼓励学生选取正面典型阐述圣贤经传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社会问题有所关照与反思,是一项与学习任务群及单元主题契合度极高的好任务。

但从高三备考的角度,又有明显的硬伤:其一是所选语句都源于课文,其二是在“百家”层面,有欠缺,比如少了法家的语句,其三,写作要求思维单一,缺乏具体情境与关联思维要求。

我们可以对其加以升级改造。示例如下

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4)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韩非子)

中华经典语句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当下,我们正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请围绕“中华文化与时代发展”写一篇文章,在学习分享会上发言,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准确理解语句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四新”背景下,高三备考迎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我们要改变对教材所学的漠视与随意删减,破除对往年高考试题的膜拜与盲从,深入研究课标,依标施教,应教尽教,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教考衔接,引导学生回归正途,把所学所思所言融会贯通,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真诚写作,才可能顺利应对以素养为导向、五育并举的新高考,实现备考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而我们的写作教学也要循道求索,教考衔接,守正创新,才能确保在备考路上行稳致远。

[本文系福建省普教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基于统编教材的高中语文读写融通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21-117)的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州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欢

教材资源
浅析高中数学教材资源的合理深化
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野菜文化资源在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发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引教材活水,滋养学生作文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之我见
精心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乐学情感研究
如何利用各种资源指导学生口语交际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进行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