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言语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2023-06-26
【任务群解读】
本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该任务群重在引导学生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本单元内容主要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试图在真实的情境和生活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它是个活动单元,由三个活动构成: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这三个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由“识”到“用”到“辨”,前后衔接,相关勾连,情境的复杂程度逐步提升,任务的综合程度逐渐加大,意在引导学生由浅表认识走向深度学习,不断提升媒介素养。
【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信息时代,每天海量的信息汹涌而来,来源驳杂,质量良莠不齐……出现各种信息茧房效应、情绪枷锁效应、信息放大效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媒介信息的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较之二十年前更为显著。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学生常常居家学习,对外界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互联网,如何做到理性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新闻立场,就显得更加重要。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媒介。学生需要知道媒介的类型,不同媒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会利用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二是信息。基于对媒介的认识,学生应能理解、辨析不同媒介信息的特点,辨识不同信息报道的立场;三是媒介素养。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和媒介信息的辨识,最终落脚于学会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基于此,我们把本单元的大概念或核心学习目标确定为提高媒介素养。
何为媒介素养?最早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的是英国文化学者利维斯(F.R.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他们于1933年出版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首次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他们认为,媒介素養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疫苗”的角色,人们通过“接种”便可获得对大众媒介良莠信息的辨别能力,从而保持独立思考、批判的精神。而不同的媒介时代所需要的媒介素养也有所变化。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把大众媒介区分成两个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出现之前的大众媒介时代为“第一媒介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为“第二媒介时代”。第二媒介时代的典型特征是没有传播中心,几乎人人都是传播者,于是形成了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在第二媒介时代,真实的生活与虚拟的空间相互叠加,人机互动增加,使得媒介素养除了具有辩证思考信息的传统能力之外,在虚拟社会交往、参与虚拟社会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它实际上包含了媒介认知、运用、创造以及媒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中学生而言,如何将不同媒介的信息有机整合到语文课堂上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如何辨识不同媒介信息的真伪良莠,如何参与不同媒介信息的制作与发布,以及应对虚拟空间特有的交流方式等,这些都是全媒体时代的关键能力。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联系课程标准,明确所属学习任务群,筛选学科“大概念”
1.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是个活动单元,对应“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课标作了明确说明,主要聚焦于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了解和辨析上,非常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生活。课标同时给出了教学建议,暗含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2.教材分析:(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即理性面对全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各种媒介与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能够以正确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实与虚假,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2)从结构顺序看,本单元由五个板块组成,分别是“单元导语”、三组学习活动和一组参考资料。当然,主体是三组学习活动,其他内容都是为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提供引导与支持的,因此是学习的重点。(3)这三组学习活动可以归并为五个学习任务:①以一则新闻事件为切入点,调查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认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②根据不同媒介特点改编同一则校园招聘启事,感受不同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劣及对语言表达的影响;③以校园戏剧节为背景,为班级的参演节目策划撰写多媒体宣传方案;④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辨识网络等新媒体中虚假信息的经验,归纳媒介信息辨识原则;⑤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媒体知识,编制一份能提供可靠信息的常用媒介清单。
3.学情分析:(1)生活经验:学生从小接触各种网络电子设备,对媒介的使用大多不陌生,但会因缺少辨识能力、合理使用媒介的意识而导致错误理解媒介信息,甚至沉迷的情况;(2)语文经验:由使用媒介阅读与表达的经验,但缺乏使用媒介建设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手段的意识。
4.单元大概念:(1)单元人文主题——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借助不同媒介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作出决策,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2)语文大概念——媒介素养: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辨识和评判信息,顺利实现跨媒介的表达与交流;(3)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二、围绕大概念,提取学习元素,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学会辨识虚假信息,围绕一则社会新闻,阅读若干来自不同媒体、发布于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文体、持有不同立场的报道及评论,分析影响信息价值的因素,从而发现虚假信息的某些特征,归纳真假信息的鉴别方法。
2.结合生活素材,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尝试将一则新闻发布于不同媒介,在运用中感知不同媒介需要使用的语言形式的差别。
3.根据目的与需要,运用跨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三、预估学习结果,确定表现性评价任务
总任务: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一场世界盛会,各国冰上运动强手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展拳脚,作为东道主的我们,积极参与,助力冬奥!可在疫情当下,我们无法前赴第一现场北京观赛,你作为上海市进才中学驻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请尝试利用多种媒介平台,为同学们报道前方赛事。
子任务1:2022年2月8日,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创造历史,为中国代表团摘取冬奥会第三金。请你将这则喜讯通过校园广播、“雅典园”校报、JCommuite进才中学公众号进行发布。请选用符合媒介形式的文案,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回应单元目标2)
子任务2:本届冬奥会强将辈出,也有许多后起之秀和业界黑马,请你制作一期“熠熠生辉的冬奥明星”特别栏目的网页或海报,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充分展现冬奥运动明星们的风采,并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地点进行发布或张贴,尽可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冬奥明星的精神面貌;并在栏目中制作“冬奥会比赛项目”知识卡片,向同学们普及冰雪运动项目,鼓励大家秉承冬奥精神,参与全民运动。(回应单元目标1、3)
子任务3:本次冬奥会的比赛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事件,其中2月10日一则内容为“苏翊鸣比赛裁判长承认给冠军打高了”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起了全民热议。请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搜集相关报道,辨识新闻报道背后的媒介立场,并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撰写专题报道,发布在进才中学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平台上,与同学们一同交流讨论。(回应单元目标1、3)
四、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
1.单元引读课:处信息时代,思媒介生活(1课时)
情境与任务: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有刷不尽的视频,看不完的文字,难辨真假的各种信息……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辨清真假信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呢?请各位同学搜集一则或数则网络信息,并给出你得出真假结论的依据。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下面我们来看看四则古代信息传播的小文章,谈谈你有何启示。
步骤1:自由读所给的附件1(内容见教学资源),写出自己的感受。
步骤2:面向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但有时也带给我们误导和烦恼。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老师所给的附件2里的几则材料,你觉得这些材料可信度多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验证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呢?与其他同学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这些信息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步骤1:展示附件2的几则材料。(内容见教学资源)
步骤2:学生小组讨论,从信息来源、逻辑推断、事理常识等角度分析上述材料的可信度。
步骤3:教师补充分析这几则案例,并总结这几则案例的具体特點。
步骤4:师生共同合作,概括辨识媒介信息真假的方法。
学习活动三
情境与任务:以“文明上网,拒绝谣言”为主题,分四个小组,分别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方面,研讨获得可靠信息的渠道。针对媒介信息被扭曲、夸大、隐瞒等情况,从个人与政府两个层面谈谈如何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规范机制。
步骤1:各小组研讨后派一个代表就本组任务列出一个真实信息源的表单。
步骤2:各小组派代表从个人与政府两个层面谈谈如何建立网络信息传播规范机制。
2.单元突破课:传奥运精神,为冬奥助力(3课时)
任务情境:2022年冬奥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一场世界盛世,各国强将在中国的土地上一展拳脚,作为东道主的我们,理应积极参与,助力冬奥!可在疫情当下,我们无法前赴第一现场北京观赛,你作为上海市进才中学驻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请尝试利用多种媒介平台,为同学们报道前方赛事。
学习活动一
情境与任务:2022年2月8日,18岁天才少女谷爱凌创造历史,为中国代表团摘取冬奥会第三金。请你将这则喜讯通过校园广播、“雅典园”校报、JCommuite进才中学公众号进行发布。请选用符合媒介形式的文案,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
步骤1:了解新闻的基本要素,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这条喜讯的具体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单1。
步骤2:小组讨论,思考不同的媒介各有怎样的传播特点?可借助表格进行总结。完成学习任务单2。
步骤3:各小组选择一种媒介形式,撰写报道文案。
步骤4: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交流,比较不同,小组互评,填写评价表1。
学习活动二
情境与任务:本届冬奥会强将辈出,也有许多后起之秀和业界黑马,请你制作一期“熠熠生辉的冬奥明星”特别栏目的网页或海报,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充分展现冬奥运动明星们的风采,并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地点进行发布或张贴,尽可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冬奥明星的精神面貌;并在栏目中制作“冬奥会比赛项目”知识卡片,向同学们普及运动项目,鼓励大家秉承冬奥精神,参与全民运动。
步骤1:发起“我最喜爱的冬奥明星”问卷调查,注意问题设计能够最大程度帮助栏目的报道,可以设计问题如“你喜爱这一运动员的理由”“你是以何种方式得知这位运动员的”“请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位运动员打call”,等等。调查时不妨扩大范围,可以调查身边不同年龄、职业的人,以获得更为多元的信息。
步骤2:收集问卷,整合问卷信息,确定栏目所需报道的运动员,并运用不同媒介搜集运动员信息。
步骤3:小组合作,确定设计方案,拟写明星运动员推荐语,选择合适的图片、音视频材料,跨媒介制作网页或海报。可借助学习任务单完善方案。
学习活动三
情景与任务:本次冬奥会的比赛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争议事件,其中2月10日一则内容为“苏翊鸣比赛裁判长承认给冠军打高了”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起了全民热议。请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搜集相关报道,辨识新闻报道背后的媒介立场,并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撰写专题报道,发布在进才中学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平台上,与同学们一同交流讨论。
步骤1:比较关于“苏翊鸣事件”报道的几个新闻标题,你认为哪则报道最可信?为什么?
(1)北京冬奥会|苏翊鸣教练恳请终止批评裁判。(新华社体育频道)
(2)破案了!加拿大裁判承认故意给苏翊鸣压分,原因曝光惹怒众人!(网易号:开心的国宝)
(3)山西如何拥有更多苏翊鸣?(《山西日报》)
(4)深度解读:为何苏翊鸣会遭遇裁判压分摘银,谷爱凌则不被裁判打压(搜狐号:潜伏者)
步驟2:阅读《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一文,提炼“新闻真实性衡量表”,并根据A、B两篇新闻报道进行填写,完成学习任务单。
步骤3:观看新闻视频《中国选手苏翊鸣痛失冠军,裁判长承认:给加拿大选手的分打高了》(上海热线),与新闻A进行比较,说说两种媒介表现形式的差异。完成学习任务单5。
步骤4:小组合作,跨媒介搜集“苏翊鸣事件”的新闻评论,从中选取典型报道作梳理,关注报道背后的媒介立场。完成学习任务单6。
步骤5:小组讨论,交流成果。
步骤6:撰写“苏翊鸣事件”专题报道,发布在进才中学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平台上,关注评论区的评论,与同学们一同交流讨论。
3.单元活动评价:自评问卷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完成了本单元学习,你收获了多少呢?请你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附教学资源:
1.李岭涛、张 祎.数字时代媒介素养的演进与升维[J],当代传播,2022(02)
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专家视点】
媒介素养作为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并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在高中阶段,不单单语文学科涉及媒介素养的培育,信息技术学科更是把媒介素养作为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它体现的是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素养,也是媒介素养。因此,当面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任务群时,我们既 要有语文的学科立场,更要有立足于语文学科立场,对该任务群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进行反思与行动的自觉。
首先,要立足于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行跨媒介阅读。全媒体时代,作为传播介质的媒介,已不限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有电脑、手机、网络;其文本形态既包括静态的纸质文本、图片,也包括动态的声音、动画、视频等电子文本,甚或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实物文本。阅读的内涵也已不再局限于对书面文字的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而是拓展到了对图片、表格、声音、视频、实物等多种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应用。因此,在语文课上所谓的跨媒介阅读,其目标有二,一是能“跨”,学生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灵活自然地进行阅读切换;二是能“整合”,学生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要求,整合不同媒介的信息,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立足于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跨媒介交流。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跨媒介的阅读具有高参与性、自主性、多样性和快捷、便利的特点,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现者、写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这种阅读与交流的高度融合,往往让学生经常性处于不自觉的自我表达之中。语文课上,我们要引导学生自觉自为地进行自我表达,要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进行不同表达方式的自由切换,如由文字独行转为图文并茂或建超链接,由文字转换为影像、短视频,由平面表达转为立体呈现。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媒介的阅读与交流,能辨识和查证信息的真伪良莠,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形成自己的见解或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交流实践之中。
总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重点在“阅读与交流”,学生学的是语文,而不是新闻传播学或媒介信息论,仍然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它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手段,语言文字的阅读与交流是其基础,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其旨归,学生要在言语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从上面的单元整体方案设计以及教学现场来看,两位老师在这方面有比较强的自我警醒和自觉的意识,颇为难得,具体体现为:其一,单元任务的分层设计,其落脚点处处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如子任务1写出符合媒介特点的新闻播报文案,子任务2制作一期“熠熠生辉的冬奥明星”特别栏目的网页或海报,尝试运用多种媒介充分展现冬奥运动明星们的风采,子任务3面对争议事件,大量搜集媒体信息基础上,以特约评论员的身份撰写专题报道等。其二,具体活动设计上,常常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本出发点。如通过跨媒介搜集“苏翊鸣事件”的新闻评论来进行专题评论写作的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围绕“主要观点”“受众对象”“媒体立场”“我的看法”四个方面进行多篇评论文章的内容梳理,涉及学生对信息梳理、整合、分析、评价等多个层次的阅读能力。其三,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多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基本呈现形式。
以此看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其实是架起了语言文字和不同媒介之间盘旋贯通的“立交桥”,探究的是语言文字在不同媒介中的实践特点与规律,提高的是学生面对不同媒介时的理解、判断、质疑的能力,以便更加实用高效地进行沟通交流。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始终是其核心目标,只不过学生的阅读载体更丰富多样了,阅读与交流融合的程度更深了,观点的碰撞也更为剧烈、更有冲击力了。
[作者通联:胡根林,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龚佳丽,上海进才中学;
谷小爱,上海尚德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