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 提升作文素养
2017-01-04史娟娟
史娟娟
[摘 要]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铺垫,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使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荷花》一课为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积累语言并进行实际操练,从而使学生易于习作、乐于习作。
[关键词]习作 教材资源 作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6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语言,并挖掘教材中的作文元素,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就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走向语用的境界。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对于像《荷花》这样语言优美、结构清楚的课文。我们在教学中更要注意无痕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感染。
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荷花的古诗文背给大家听。通过部分学生的介绍,大家对荷花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再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从学生的眼神中、“啧啧”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陶醉于荷花的美中。欣赏之后,学生们纷纷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写荷花,你准备怎么写?”学生交流后,教师提示说作者笔下的荷花更美。至此,教师以浓郁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又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渗透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在无形中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二、在阅读教学中为习作积累语言
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闪烁着智慧、情感的魅力,而且每一篇或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渗透着不同的习作练习点。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悟词句的精妙,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视词句教学,明确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例如,在《荷花》一课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两句话把荷叶、荷花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在教学“挨挨挤挤”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图理解,再想象什么情况下是“挨挨挤挤”。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了什么是“挨挨挤挤”,又想起平时在公交车、集会上那挨挨挤挤的情景。这样的学习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对于“冒”字,教师首先让学生给“冒”换词,再通过动作表现怎样才是“冒”。学生在充分读书后,通过比较 “冒” 与 “顶、钻、长”等的不同语义,感悟到“冒”的内涵,并进一步用动作将自己对“冒”的理解展现出来。这样,通过看图画与对文字的理解,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无限的发挥,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积累了语言,学生的作文素养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的操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阅读教学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以给学生提供范例。这样,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心中有了参考的依据,便能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表达起来也会更有创意。
例如,《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是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作者介绍的三种荷花的姿态,并进行充分的朗读。接着,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荷花还有很多种姿态,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了“千姿百态”。然后,为了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中对于荷花的三种姿态的描写,教师边出示荷花的图片及文字,边帮助学生积累课文语言。之后,教师又用图片出示春天的花,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荷花的描写,也写一写春天的花。
学生从课文中学会了方法,找到了依据。课文的学习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保障,使他们掌握了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知道了可以模仿这种写作思路,将自己平时所观察到的景物描写出来。在作者的示范下,学生会感觉自己眼中的景物也很优美,有了可以模仿的样板,他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用笔描绘出眼中的大自然。这样,学生练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以后也会格外注意观察,写作兴趣更是越来越浓。
以生为本,尊重儿童文化,遵循儿童各年龄段的主导活动和心理特点,挖掘教材资源,是扎实地进行习作教学的又一条重要途径。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保持一双慧眼、一颗匠心,更要拥有一个创新的脑袋,不断挖掘教材资源,开创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充盈教学泉源,让学生创作的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使学生的作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