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赛何以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2023-06-25高士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

高士晶

摘 要 职业技能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是竞赛的一项核心技术,也是建构职业教育与竞赛协作关系的关键中介。在竞赛发展逐渐引起关注的当下,澄清竞赛实践性知识何以有效助力职教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必要。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载体,竞赛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公共性等先赋优势。近年来,相关主体基于职教需求已展开前期实践性知识生产行动。但在竞赛全球浪潮背景下,我国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发展并不充分,在参与主体、生产内容、主导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一定限制,折射出竞赛与职教事业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关键期,在发展不确定性持续存在的语境下,从知识生产转型视域出发,研究推动竞赛与职业教育形成更具协同性和迁移性的高效发展路径,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实践性知识;职业教育;生产活动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26-07

职业技能竞赛(以下称“竞赛”)是各类技术技能资源流通和交涉的复杂场域,也是构建现代技术文化资本体系的重要途径,更是职业教育(以下简称“职教”)领域展示其实践理性和经验的关键路径。其中,竞赛知识作为推进竞赛与职教沟通协作的一种关键中介,其内部知识生产活动却始终是一个“工作黑箱”。研究者们尚未彻底探明黑箱内部运行过程,借鉴迁移基础薄弱。因此,从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角度探究竞赛核心技术内容,有助于职教系统遴选、加工、传播乃至创新竞赛内部隐性技术和经验,进而从竞赛供给侧助力优化职教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这对于完善我国职教发展模式、提高竞赛质量,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问题源起:竞赛何以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当前,我国职教改革迈入质量变革的深水区,学校、政府、个体、行业企业等利益主体都深涉其中,矛盾关系错综复杂,改革难度较高[1]。改革主体如何处理好各类社会关系,进而深度解放职教生产力,发挥好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实现发展周期更短、质量效益更高、代价更小的改革目标,是需要合力攻克的公共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实施迈向全球高端产业的发展战略,既要不断激发国内人才的创新活力,也要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及技术创新的集成效应和外溢效益[2]。国家政策从宏观上为职教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支持职教事业探索新的高质量改革范式。而竞赛则为这种新型改革范式构建了一种较为关键的现实选择。

(一)跨界联结:竞赛与职教的协同关系

新世纪以来,在职教改革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改革理念,试验不同模式和载体,进而激发并释放职教的内在活力。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载体,竞赛能广泛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技能经验,从技术、组织、制度等层面有效促进行业产业转型提升,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竞赛发轫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工业产业工人练兵活动[3],成长于改革开放后产业腾飞铺垫的历史机遇,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具有高度的组织性、专业性和社会性[4]。

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制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5],这就从国家顶层政策角度明确了职业教育与竞赛之间的长效协作关系。不论从缘起还是过程轨迹分析,我国竞赛体系与职教事业始终保持跨界协同联动发展,它们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和内嵌性特征,从不同角度共同服务于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时期,基于竞赛的变革潜力,要进一步激发并高效利用竞赛的“职教效益”,就需要突破其传统建设理路,用更开放、更科学规范的方式引导竞赛实现创新性变革,助力职教发展。

(二)关键中介:实践性知识牵动下的竞赛与职教

知识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要素[6],职教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同时,知识生产不仅是竞赛保持竞争力的一项核心技术,同时也是传输竞赛社会价值的重要工具。因此,知识是推进职教和竞赛深化沟通与协作关系的一项关键中介。

当前,全球社会的知识生产活动正在发生整体变革,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在生产特征上具有突出的情境性,在生产主体上具有明确的自觉性,在生产组织上具有复杂的混合性等特征[7]。其中,竞赛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知识具有的专门化生产场域,它是一个将参与者的认知和行动通过完成与真实产业活动高度相似的竞争性项目的方式,深度勾连起来的跨领域社会化场域。本研究以竞赛专门量产的实践性知识为切入点,从竞赛知识供给侧视角探究实践性知识的生产活动,分析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基本问题,考察当前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遇到的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

二、概念卷入:竞赛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特征及价值取向

知识是现代职教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竞赛发展离不开知识供给侧的支撑。其中,实践性知识是行动主体基于真实竞赛场域而生产的类型化知识,其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的情境性、公共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随着产业技术发展,竞赛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在竞赛发展中不断裂变和更新,但其始终深刻影响着职教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效率和质量水平。

(一)生产什么知识:竞赛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根据知识论分类,知识一般包括理论性知识和能力性知识[8]。其中,能力性知识就是本研究聚焦的实践性知识。不同学者对实践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其中,加拿大学者维尔卢珀(Verloop)在充分探究教师实践知识的基础上,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构成某类主体实践行为的所有知识和洞察力,是隐含在主体背后的各类知识和信念等的集合[9]。

本研究聚焦的竞赛实践性知识是指具备生产理性和生产能力的竞赛专业人员借助现代知识生产和管理工具,从专业、工种及学科等角度,主动将与竞賽密切关联的技术技能、组织管理和制度文化等经验,提炼集成后所形成的抽象化符号型载体[10]。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主要是指行动主体自觉从大量情境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内容,经过主体自身对其进行项目化、专业化等方面的精细加工和处理后,进一步转移、内化到新的实践主体知识库的完整行动过程[11]。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工作依赖各类主体自觉参与竞赛、反思竞赛、超越竞赛,进而能够完成知识的甄别、生产、积累、流通等各项工作,从而推动竞赛显性活动与隐性知识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与转化。

当前我国各类竞赛在办赛、备赛和参赛过程中,具有高度理性自觉的知识生产者会顺势生产多种类型的竞赛知识,也就是通常所称的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参与主体从底层实践出发逐步积累提炼生成的抽象化知识。理论性知识主要是与竞赛试题等直接相关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生产和流通一般只存在于抽象世界,具有符号意义上的客观稳定性,由于其不依赖行动主体而存在,周期性变化较少。

(二)生产怎样的知识:竞赛实践性知识的生产特征

实践性知识是影响竞赛各类参与主体行动方式、行动效率乃至整体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能够有效对接职教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训内容,对职教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中,竞赛场域生产的实践性知识在生产内容上具有高度的情境性,在过程上具有突出的自觉性,在组织上具有鲜明的混合性。实践性知识的这些属性决定了竞赛的发展走向,以至于谁掌握了量足质优的竞赛实践性知识,谁就拥有统筹竞赛文化资本的实力。

第一,竞赛实践性知识在生产内容上具有高度情境性。竞赛情境是实践性知识生产的基础。“所有的适应都是知识”[12]。实践性知识作为一种类型化知识,其生产过程根植于真实竞赛活动,且与竞赛本身同构。同时,它还与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内嵌。在具体的项目比赛情境中,竞赛不仅生成项目所包涵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同时还生成丰富的组织行为、运行管理、沟通协调、监督仲裁等具有高度情境依赖性的实践性知识内容[13]。目前,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各类竞赛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竞赛周期中,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的方式和内容具有较大差异。由于竞赛周期首尾两端是理论工作最密集的时期,其知识生产强度最大、质量也最高。

第二,競赛实践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突出的自觉性。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依赖理性主体具有在知识生产上的自觉性,也要具有知识生产所需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风险承受力[14]。其中,实践性知识生产过程需要主体将物质化的实践活动分析加工后经高度提炼生成抽象的知识,整个生产过程具有突出的综合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如果行动主体缺乏探索的动机,也不具备相应的理性自觉和较为丰富的专业或工种知识技能的积累,或长期得不到积极反馈,也就无法胜任知识生产的具体工作。

第三,竞赛实践性知识在生产组织上具有显著的混合性。当前我国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主要以个体化或团队化的生产模式为主,他们具有高度的生产目的性和发展韧性,但缺乏系统的制度化组织体系,主要以非制度化的分散组织形式推进。不论是个体还是部分团队,他们能够在没有明确激励的境况下,主动将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这已经体现了知识生产者在具身转化活动中展现的原初质量追求和创新意识。

(三)为谁生产知识:竞赛实践性知识的价值取向

由于竞赛是一项高度集成化的社会活动,不论是竞赛组织管理者、专家还是选手,面对竞赛中制度、组织、管理、技术技能、设施设备等资源的运行过程,都具备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知识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可高度知识化处理的支持体系中,主体知识生产行动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究竟为谁生产知识,成为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的一个关键点。本研究根据主体在生产竞赛实践性知识时秉持的价值取向,将实践性知识分为情境取向、专业取向、个体取向和社会取向四种类型。

情境取向是竞赛实践性知识为了满足竞赛情境需求而采取的价值取向,这是以客观情境为本的取向,具有突出的竞赛内部适用性。情境取向是竞赛知识生产的基础取向,也是较为原始的粗加工取向。情境取向主要基于竞赛情境,初步提炼适应情境并能再次应用于相关竞赛和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知识。

与情境取向相比,专业取向是主体为了服务于相关专业发展生产实践性知识所坚持的价值取向,具有较为突出的外部适用性。与较为原初的情境取向相比,对专业取向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更深度地加工、转化和传导处理,使得专业取向的知识能够比较直接地应用到专业发展中,进而实现竞赛与职业教育的无缝转化对接。专业取向对主体的能力要求较高,即主体既能适应竞赛要求又能高质量地整合和生产实践性知识并应用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因而与其他取向相比,专业取向生产知识的专深程度最高[15]。

个体取向的竞赛实践知识主要是指为满足个体发展需求而筛选生产的知识,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其中,个体取向的竞赛实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体模式,个体主观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和结果在知识生产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适用于满足特定角色模式的知识需求,具有较为突出的角色迁移局限性。

社会取向的竞赛实践知识主要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生产的知识,包括为满足企业、学校等的需求而生产的群体性知识内容,具有突出的公共传播特征[16]。与其他取向相比,社会取向的竞赛实践性知识可迁移性最强,但这也意味着它为了考虑社会普适性而削弱知识的深度。

三、困境审视: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发展的攻坚难点

随着我国竞赛规模的扩大和赛事体系的完善,竞赛活动逐步从传统的精英化圈层走向大众化的社会生活,进而从初始的规模化扩张线路转向进阶的实质化内涵路径。在竞赛事业破圈化的发展过程中,竞赛对成果的积累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直接传导到竞赛实践性知识的生产活动上。然而,目前国内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生产主体、内容及模式、知识甄别、存储及流通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并不具有高度外部制度性和内在自由性,因而与内涵式的质量发展阶段还有一定距离。探究当前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发展的阻滞问题,有助于推进竞赛知识生产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达成与职教需求高质量匹配的结果。

(一)生产主体的冲突:传统分工与跨界协同

随着国内竞赛体系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竞赛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资源整合平台,越来越明确地朝向多主体深度协同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实践性知识充分满足这一目标。依据前述对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的理论化分析,我国竞赛实践性生产活动主体所对应的理想化人性假设是综合化的理性人,即:假设竞赛知识生产活动的参与主体始终具备主动将竞赛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综合能力,他们能够判断并将竞赛活动中具备知识生产价值的部分通过知识化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理想的理性人只存在于理论假设中,实际竞赛参与主体更多是基于传统分工的单一“角色人”,负责有限的工作内容。

竞赛的传统参与主体主要基于竞赛角色分工,具有诸多的局限性。一是主体生产力具有比较显著的不稳定性。在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中:一方面,由于知识生产本身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创造性工作,行动主体容易呈现不规律的生产路径;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沟通、激励和保障机制,行动主体主要依赖自身兴趣及相关利益目标去推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缺乏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生产力的工作协同机制,因而整体生产力的稳定性和生产质量容易波动。二是主体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区隔性。参与主体在竞赛活动中主要负责一个角色的工作,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功能活动是相互区隔的,如专家或裁判等专业人员只能生产与自身角色相对应的实践性知识,具有鲜明的情境化价值取向,而不具备生产更综合、更协同的实践性知识的背景和能力,无法保证产出更完整、更有机的高质量的实践性知识。三是生产技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竞赛参与主体生产实践性知识主要是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教师生产相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这些领域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但个体间的理论水平及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对竞赛的理解深度不同,使用的生产技术包括理论技术、分析技术等,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未能与当前的数字化系统及智能处理技术等结合起来处理大规模竞赛内容,进而限制了竞赛实践性知识的生产质量。

(二)生产内容的冲突:情境依赖与应用创新

目前,我国竞赛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组织等为参与主体的规模化社会活动。在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中,不论是学校、政府还是企业,参与主体主要生产三大类的竞赛实践性知识:一是专业技术类,二是组织管理类,三是技能文化类。其中,学校依托参赛项目及参与人员等,主要聚焦生产专业技术类和技能文化類实践性知识,并直接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我国政府作为竞赛的参与主体之一,主要负责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因而聚焦生产相关的制度、机制等实践性知识。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通常基于赞助活动及参赛活动等,主要生产专业技术类的实践性知识。

在实践性知识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发展初级阶段,不论何种主体,其生产内容都本能地走向依赖竞赛直接情境所供给的技术、设备和文本等资源的路径上,而没有资源或能力关注产业等竞赛间接情境所发出的更深入的需求。这种对直接情境的本能依赖,决定了当前我国竞赛实践性知识水平始终徘徊在较低发展层次,因而对外界传输形成的宏观印象是:实践性知识生产的量多但是不精,生产的知识面广但不强。

我国竞赛知识生产内容的核心供给源是产业,伴随国内外产业技术升级,国内竞赛考察的技术技能水平也相应提高。但由于参与主体日常缺乏高质量的生产理论和产业环境,因而对产业技术变革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将产业技术技能变革状况有效传导乃至转化为实践性知识,进而应用到职教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前国内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内容的滞后局面。不论哪种知识,都很难推进它们进行主动型的前沿生产创新,这极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创新的发展。

当前,职教迈入产教研等高度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需要竞赛从供给侧提供更具应用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实践性知识。但受竞赛传统发展路径的限制,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仍未能真正进入以服务最新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的路径当中,仍然仅仅以竞赛这一单一来源为起点,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生产惰性区域,缺乏强力扩展实践性知识内容的意识、能力和制度。

(三)生产模式的冲突:行政主导与市场冲击

根据竞赛知识生产的主导力量分析,目前国内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行政主导型,二是市场主导型,三是行政和市场混合主导型。行政主导型主要是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保证相当数量的竞赛智库推进知识生产行动。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力量的提升,国家逐渐放权、各类社会力量逐渐增权,竞赛日渐走向由市场力量独立推动以及由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共同策动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和特征。行政模式驱动的竞赛知识生产活动在一段时期内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运行状态。尤其是在竞赛知识生产市场化力量尚未发育健全的时期,竞赛知识生产非常依赖行政主导模式给予的结构性支撑。不同模式主导的知识生产的权力机制不同,尤其是知识的行政选择与市场选择之间的博弈和协同直接影响竞赛知识的生产来源、方式、质量和效率。

在市场主导模式形成初期,行政模式并未完全信任市场化决策,对市场决策的盲目性和商业性等取向存疑。但同时,市场模式能够为知识生产活动带来竞争上的选择优势,尤其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相当多竞赛并没有相应的市场竞争力,它们面对市场化需求,并不能及时调整其实践性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17]。但市场主导模式仍然存在以下两方面隐忧:一是知识生产的非透明性和非共享性。市场主导知识生产活动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商业社会发展,它的原始动机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出发点有着根本的不同,因而在知识生产模式及过程中存在非透明性和非共享性的风险。二是知识生产的市场化价值取向与教育公共价值取向。一方面,这是由于市场主导模式涉及的商业化利益群体较多,存在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被特殊利益集团垄断的危机;另一方面,知识生产又主要面向职教活动,具有教育上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而市场化生产考虑研发销售等成本,不能保证其具有绝对的公益性。

此外,行政和市场的混合模式能够较好地弥合行政模式和市场模式存在的不足,控制市场模式的过度商业化苗头,同时也能推进行政模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相对而言,混合模式能从社会效率层面共同促进竞赛知识生产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其也存在权力共存和博弈的合作危机,处理难度并不低于单一主体主导模式。

四、路径优化: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的发展治理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竞赛在相关产业行业及政策的全面带动下,迈入了较长期的规模化扩张阶段[18]。这一时期国内竞赛体系不仅在人才、技术技能、组织管理及设备资源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还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竞赛溢出效应,具有突出的地位优势。但从上述困境分析可知,当前竞赛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职教发展,仍是竞赛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回应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发展困境的过程中,我国不仅通过对外开拓国际竞赛经验,广泛积累各类资源,还要进一步梳理国内竞赛体系,开展政策、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行动,全面推动职教在竞赛知识供给侧上向国际化、公共化、开放化的方向转型。

(一)柔性重塑知识生产定位,引育生产文化

面对竞赛知识转化职教服务的现实问题,一方面说明国内竞赛体系对成果转化定位始终缺乏前瞻性的系统考虑,另一方面体现了国内竞赛体系的文化理念仍与职教体系距离较远,圈层壁垒较深,无法实现自然协同和融合,这种文化环境限制了竞赛和职教实现更高质量协同发展。因此,调整乃至重塑国内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定位势在必行。与此同时,精准分析当前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与职教事业的联结关系,建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环境,具有更深远的社会价值。

第一,柔性重塑竞赛体系服务职教发展的供给侧定位。当前我国职教事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质量变革是其面对的首要问题,破解该问题需要多个供给侧的鼎力支撑。其中,我国竞赛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沉淀,不仅形成了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成果,还形成了较为稳固的竞赛文化体系。从社会、国家等层面多层次柔性重塑竞赛对职教发展的供给侧定位行动,有助于推动竞赛从主体、资源、模式等具体层面,主动向职教传输相关成果,进而保障职教事业整体发展。

第二,科学引育竞赛实践性知识的生产文化。我国技能竞赛已经历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上,具有较突出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但在竞赛知识生产上,不论是生产理论规律还是生产实践,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和进展,缺乏实践性知识生长的有利文化环境。竞赛实践性知识不论在竞赛还是职教活动中,都具有杰出的生产力,它需要精细建构匹配的文化土壤来支撑其发展,进而从个体自觉行为走向更具规模的专业团队事业。

第三,试点推进实践性知识生产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元逻辑融合场域。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逻辑与职教建设逻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实现融合发展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融合的过程。在过渡性发展区间中,尝试以典型赛事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为试点,开展分析和梳理工作,有助于及早推进竞赛从职教发展的角度生产各类实践性知识,进而直接应用于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合理组织知识生产模式,控制生产风险

新世纪以来,一种超越学科、强调跨界社会合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公众—大学—产业—政府”四位一体的第三代知识生产模式[19]。这意味着新知识生产模式成功走出精英化知识生产圈层,走向更加重视大众知识意见的社会化范畴。传统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模式更注重行政主导型模式,职教对市场主导型或混合型模式的认可度较低,极大限制了竞赛知识生产能力和效率。新时期,为生产高质量竞赛实践性知识,打破国内竞赛知识资源被局部垄断的不平衡状态,就必须规范遴选各类高水平参与主体,统筹组织主体间的分工协同,才能真正满足一个项目或工种生产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性知识的需求。

首先,根据赛事特点,合理选择实践性知识生产模式。基于公共教育的多元发展状况,职教对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模式的需求较为多元。与行政主导型和混合型模式相比,市场主导的知识生产模式更适合生产产业技术前沿知识,但这类实践性知识的教育应用性较弱,需要经历社会接受度检验,才能真正进入公共教育世界。此外,行政主导型实践性知识生产模式的稳定性高但灵活性差,因而也有应用场景的限制。

其次,尝试打破角色区隔,强化主体间协作。竞赛是一项综合性社会竞争活动,其与专业性的职业教育在知识组织逻辑上存在根本差异。随着国内竞赛办赛水平的提升、技术标准的提高,不论是行政主导型模式还是其他模式,在建构竞赛实践性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要打破专业界限,拉动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组织等组建综合性技术团队,才能将新时期更前沿、更综合的竞赛活动转化为专业化的职教知识需求,进而实现供需均衡态,促进竞赛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转化事业持续发展。

最后,高度控制市场主导模式的商业化风险。与行政主导型模式相比,由于更易掌握先进设施设备等,市场主导的竞赛知识生产活动能更有效地生产更前沿的实践性知识,但同时也深刻内嵌了商业化的逐利基因,这就存在非公益性和不透明化的风险。在当前职教发展中,控制知识生产的成本和应用范围风险也是其隐忧之一。面对市场主导型知識生产模式,提前确定生产目的和生产成本,是职教管理者需要积累的重要经验。

(三)规范建构知识生产机制,强化制度补偿

为服务职教发展,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需要配套诸多发展机制,具体包括:顶层设计机制、人员遴选机制、知识分析机制、组织合作机制、重点项目运行机制、培训机制、市场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构逻辑存在诸多差异,在资源、人才、时间、空间等方面还存在互斥情况,因而需要在统筹整体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把握局部各项机制建设工作。

第一,梳理工作机制,统筹工作逻辑。国内竞赛知识生产工作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不同竞赛能够生产的实践性知识的类别、规模及流通属性等不尽相同,亟需国家竞赛管理部门统筹安排。专业知识生产者在把握不同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统筹分配具体工作环节及工作内容等模块。其中,实践性知识生产以参与主体为核心,依赖良好的经济、文化、资源等外部条件,梳理基于专业知识的逻辑、产业创新的逻辑、道德教育逻辑以及市场的逻辑等,进而统筹知识分析机制、组织合作机制、项目推广机制等内容[20]。

第二,建设通用工具,提高机制工作效率。由于当前各类竞赛实践性知识相关机制建设分散,通用性较差,因而整体工作效率不高。一方面,是因为竞赛性质存在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竞赛从未从职教角度深度分析和统筹知识生产工作,因而日常知识生产分散、低效且非系统。基于此,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有必要建设通用化的知识生产工具及其规范化模型等,以有效提升竞赛系统的实践性知识生产效率,从主体个体摸索阶段进入规范化科学生产阶段。基于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建议将竞赛组织制度、赛题设计、设备使用及技能训练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权限管理,进而推进阶段性的知识分析和转化工作。

第三,强化制度支持力度,提高政策传导效率。政策是推动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活动的顶层推力。不论是职教发展还是竞赛知识生产,都需要主体探索生产高质量知识,而主体的生产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因而迫切需要制度给予持续有力的约束和支持。因此,为推动竞赛知识生产活动从个体化的兴趣阶段迈入专业化的规模建设阶段,需要国家出台系列政策给予基础支持。此外,除了制度建设,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的传导效率,进而保障日常竞赛实践性知识的生产和流动效率,让竞赛实践性知识生产运作有章可循,真正落到实处。

參 考 文 献

[1]蔡中兴,尹明柴.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瓶颈与突破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8(3):139-14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2-09-05].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金属加工.我国焊接大赛40年[DB/OL].(2021-11-23)[2022-8-20].https://www.baidu.com/link?url=Y-n8I5VhNhEqlhAoNRWAnGgmu0NtQt4p8HUw7ur26bwhEpcCOUKteqzXs8A5pRVBd2fm7prKgi57Fpyp6umQRq&wd=&eqid=9313e3b10003810200000006628da54a&tn=02003390_53_hao_pg.

[4]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5]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2-08-2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6]舍勒著,刘小枫编.舍勒选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99:1368.

[7]白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转向与机制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22(5):14-22.

[8]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9]VERLOOP, N., ETC. Teacher knowledge and the knowledge base of teach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1(5):19-22.

[10]吴立保,吴政,邱章强.知识生产模式现代转型视角下的一流学科建设研究[J].江苏高教,2017(4):15-20.

[11]姚梅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3(2):60-64.

[12]HENRY PLOTKIN. Darwin machines an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28.

[13]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的通知[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17):17-25.

[14]魏春艳,方益权,衡孝庆.基于知识形态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机理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2):89-94.

[15]李玲琪.把世赛基地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职教内涵发展优势[J].职业,2022(11):4-7.

[16]陈鹏.身体人·职业人·社会人:职业教育个体关照的三重向度[J].职教通讯,2018(19):1-7.

[17]李天航.面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定位与发展方略[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2(2):43-50.

[18]刘新昌.大力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服务技能人才成长——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综述[J].中国培训,2022(4):15-16.

[19]殷朝晖,潮泽仪.知识生产模式Ⅲ背景下国外三大一流学科战略联盟的建设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21(4):78-84.

[20]曾天山.试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5):98-107.

How Does the Skills Competition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China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as the Inspection Center

Gao Shijjing

Abstract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is a core technology of the competition, and it is also the key intermediary to construct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petition. When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ons is gradually attracting attention, it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clarify how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of competitions can effectively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highly specialized service carrier, the competition has distinct advantages such as professionalism and publicity. In recent years, relevant subjects have launched preliminary pract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ctions based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needs. Howe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wave of compet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knowledg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competition in China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ere are certain restrictions in terms of participating subjects, production contents, and leading modes, which reflec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eti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ersistent development uncertainty,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ing and promoting competi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form a more synergistic and migratory efficient development path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s competition; practical knowledg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duction activities

Author  Gao Shij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Worldskills Competition China Research Center and Tianjin Vocational Education“Craftsmans Teacher”Research Center in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教育
职业技能竞赛对两岸高职教育的影响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的研究
基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指导的高职院校教师
职业技能竞赛对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促专业教学考核体系的构建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