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

2023-06-25王霞 何莎薇 徐国庆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选择性

王霞 何莎薇 徐国庆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中职吸引力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主体选择性视角对中职吸引力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为毕业生的教育选择相对受限。具体而言,相比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难以较好满足公众选择高学历的普遍性教育需求、选择院校地域及所学专业的个性化教育需求、选择参军等多样化教育需求。这与职业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中职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中职升学考试的效力有限直接相关。基于此,提升中职吸引力应增加中职毕业生获取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加快建立与普通高考同等效力的职教高考系统。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选择性;教育需求;教育文凭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46-06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修改为“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这一改动被部分群体解读为“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类似“中职消亡”的言论反复出现,主要源于公众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矛头直指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以下简称“中职吸引力”)不高这一事实。基于上述背景,提升中职吸引力势在必行。本研究将基于主体选择性视角重新审视中职吸引力问题,挖掘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及深层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主体选择性: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分析的视角转向

主体选择性是人在活动中能动性的体现,教育的主体选择性主要指教育认识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定向反映能力,是教育主体依据自身需求和主客体条件自主地从诸种教育客体的内外部关系及其动态发展的可能性出发,去判断和采取那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最全面地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的主体能力[2]。简而言之,教育的主体选择性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并非消极地服从或顺应,而是依照内在价值尺度进行判断和选择,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中职吸引力之所以不高,主要是因为教育主体认为中职不能很好地满足其教育需求,根源在于教育主体的价值判断。本研究从主体选择性视角分析中职吸引力问题,有助于揭示该问题长期被遮蔽的教育主体性要素,挖掘主体认为中职吸引力不高的真正原因,从而更加深入地洞悉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客观因素,并提出完善建议。

(一)主体性的遮蔽與归复

转向主体选择性视角有助于彰显中职吸引力问题中的主体性要素。长期以来,学者在分析中职吸引力问题时存在遮蔽主体性的现象。已有研究主要将“主体不愿选择就读中职”作为一个无需深入阐释的事实性前提,并基于该前提进一步探讨中职吸引力问题。如有学者基于中职吸引力不高的事实性前提,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是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3][4],政府对中职吸引力具有实质性的调控能力[5],社会文化观念对中职吸引力影响深远,其中我国中职吸引力不高主要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6],印度则主要受种姓制度的影响等[7]。总体来看,上述研究主要从政府、社会文化、中等职业教育等客观环境入手探讨中职吸引力问题,实则遮蔽了中职吸引力问题中的主体性要素,即没有揭示中职吸引力低迷的真正原因——主体究竟为何不愿意选择就读中职?而中职吸引力问题又属于价值问题,体现了作为客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对于与其相关联的价值主体的积极意义和有用性[8]。受教育者则是进行价值判断的主体,关注受教育者这一主体性要素才是分析中职吸引力价值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转向主体选择性视角是探源溯流、深度剖析中职吸引力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客观环境的洞悉与完善

转向主体选择性视角有助于洞悉、完善现有客观环境,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9],充分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致力于为每个人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本研究将中职吸引力问题的分析视角转向主体选择性,有助于关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落实文件中“面向人人”的发展要求。具体而言,该视角通过挖掘教育主体的合理需要,分析得出制约个体选择就读中职的关键因素,并借此洞悉当前客观环境中的局限,即中职哪里没有满足主体的需要、为什么没有满足。只有这种基于个体选择性视角下的问题分析,才能更好地关注教育实践中具体的“人”,才能洞悉客观环境中真正制约主体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才能进一步通过改善问题营造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真正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教育选择相对受限成为制约中职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基于主体选择性视角分析“公众主体的需要是什么”及“中等职业教育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发现,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公众日益丰富的高等教育需求与中职为毕业生提供的教育选择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中职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一)主体需要: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日益丰富

公众丰富的高等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对高等教育的普遍性需求、个性化需求和多样化需求三个方面。第一,普遍性需求指公众普遍追求高学历的教育需求。有研究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相关数据发现,82.47%的公众希望子女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10]。2017年底至2018年初的教育调查数据显示:超过92%的家长期望子女可以读大学,超过98%的高中生希望自己可以读大学,其中超过60%的家长和高中生希望可以就读“985”“211”等名校[11]。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公众追求高学历的教育需求更为普遍。第二,个性化需求指公众依据个人偏好等产生的对高等院校地域及所学专业的选择需求。已有研究发现,家长、学生在择校时具有地域偏好和专业偏好,部分群体愿意选择发达地区的高校,另有部分群体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高校,群体地域偏好差异较大;而在专业偏好方面,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选择自己喜欢或认可的专业[12]。从整体趋势来看,公众希望在高校地域和所学专业的选择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第三,多样化需求指公众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产生的转专业、出国留学、参军等教育需求。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公众的教育需求愈加多样,如部分学生到大学报到时,会向学校提出转专业申请;部分学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出国留学的意愿有所增强;还有部分学生在参军报国思想的引领下,产生了较强的入伍意愿,一项针对1836名高职生的调查显示,82.3%的学生愿意参军入伍[13]。综上,公众在基本的高等教育需求被满足后,产生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选择需求。

(二)客体条件:中职提供的教育选择相对有限

在公众高等教育需求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为毕业生提供的教育选择相对有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公众普遍追求高学历的教育需求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当前,中职毕业生升学大多只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进入本科学校,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20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抽样调查显示,近两万名中职毕业生中约65%升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只有约10%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则显示,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270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仅占本科学校总数的2.5%,而普通本科学校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的名额又十分有限。因此,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中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的机会少之又少。第二,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公众的院校地域选择、专业选择等个性化教育需求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目前,中职学生可通过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等途径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但基本只能选择本省内的相关院校。如山东省2022年自主招生考试只面向本省内的中职应届毕业生,且原则上一个专业只能对应春季高考中的一个专业类别,这种要求下参加自主招生的中职毕业生只能选择本省内相关职业专科院校的特定专业[14]。第三,中等職业教育在满足公众转专业、参军等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如湖北省相关条文规定“中职单招、技能高考的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相比普通高中毕业生,很多省份中职毕业生的转专业需求受到制约。关于参军,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女生较之男生更易受到影响,具体而言,女兵征集数量非常少,大约只占男兵的3%,导致其入伍难度很大,其中高考相对成绩是女兵初审的关键内容,高考相对成绩与普通高考成绩在全省的排名有关,而参加单招等非普通高考的女生被认为不具备普通高考成绩,即高考相对成绩为0,基本没有机会入伍,这制约了部分中职毕业生多样化的教育选择需求。

三、选择性视角下中职教育吸引力问题的根源

中职毕业生教育选择相对受限体现为中等职业教育在满足公众普遍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方面的能力相对受限,而这三点又分别与职业教育文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中职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中职升学考试的效力有限等根源性问题紧密相关。

(一)职业教育文凭弱势地位与公众普遍性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

溯源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文凭弱势地位,且与公众普遍追求高学历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新中国成立后,为快速培养工业化进程所需人才,国家将目光投射到培养周期短、人才实用性强的中等职业教育上,创办了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培养技术干部、管理干部和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其毕业生实行统一分配,享有干部身份。总体来看,这两类学校的毕业文凭都具有极高的含金量和社会公信力,满足了当时公众的就业需求。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实行“统一分配”的局势一去不返,此后中职学校毕业生大多成为流水线上的普工,职业学校文凭迅速贬值[15],与公众的教育需求产生裂缝。随后,1999年的高校扩招进一步扩大了职业教育文凭弱势地位与公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在扩招之前,公众认为与其进入普通高中去竞争渺茫的大学机会,不如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快速获取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渠道;而扩招之后,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的概率大大增加,相比中职毕业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导致能力较强的学生都会选择普高以增加考入大学的概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收容”差生的次等教育[16]。扩招后出现的高职又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垫底教育”,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文凭愈发贬值,与公众追求高学历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公众追求高学历的教育需求有增无减,但职业教育体系尚处在建设阶段,可供中职毕业生选择的本科层次院校少之又少,与公众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依旧非常大。

二者之间的冲突关系是当今文凭社会难以消弭的产物。文凭社会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将文凭作为公众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该背景下文凭被赋予重要价值。首先,文凭被赋予商品的“实质性价值”,通过文凭可以获得满意的职业和经济收益。如当今大部分学校聘用中小学教师的硬性门槛为本科学历,本科文凭毕业生比专科文凭毕业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及更高收益。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教育收益中仍存在显著的文凭效应——在控制个人受教育年限的条件下,获取的专科、本科文凭能给个人分别带来约17%、52%的额外收益[17]。其次,文凭还被赋予符号的“象征性价值”,教育可通过文凭完成社会分层,使文凭成为社会区隔的象征。如公众常常将文凭与个体的社会地位、实际能力等联系起来。基于文凭的多种附加价值,公众短期内对文凭的渴望不会消退,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扭转职业教育文凭的弱势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职业教育文凭弱势地位与公众普遍性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暂时难以消弭。

(二)中职区域经济服务取向与公众个性化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

随着公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公众在院校地域、所学专业选择方面的教育需求之间产生较大冲突。在论述二者冲突之前,有必要对中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重新加以审视。首先,不可否认,中职教育在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大量急需人才方面存在合理之处,但该取向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发展背景下亦存在不合理之处。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大特征,包含劳动力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全国逐渐实现自由流动,农民工便是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典型产物,而职业院校毕业生作为比农民工具有更大劳动力价值的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实现自由流动的现实必要性同样存在[18]。2019年,一项针对陕西省59402名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情况调研结果显示,有60%的中职毕业生直接选择在本省就业,有近40%的学生在省外或境外实现就业[19]。可见,在劳动力要素流动不断加强的现实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关于异地就业的意愿需求不可忽视,完全将中职人才培养定位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并非十分合理,该取向尚存在调整空间。

在取向可调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冲突发现,该冲突由来已久且日益明显,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工具价值与人本诉求间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自诞生之初便背负了服务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之后鉴于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又给该使命增加了区域限定性,即强调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开始施行以地方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于“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才更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的逻辑,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被强化[20]。在该功能定位的引领下,中职课程内容积极与地方产业对接,与其他地方产业发展联系薄弱,各地的专业课程内容一致性不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基本只能支持其在本省内就业或升学。另外,中职为学生提供的升学选择大多也局限于本省内的相关院校,基本没有跨省择校的机会。总体来看,中职毕业生受课程内容及升学选择的地域局限性的影响,长期扮演着地方经济“服务者”的角色,工具价值被充分挖掘;同时人本诉求被制约,尤其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毕业生自我意识愈加强烈,渴望在高校地域和所学专业的选择方面拥有更大自由度的人本诉求被激发,导致与中职区域经济服务取向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强烈。为此,有必要根据区域人才流动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其价值取向进行调整,调整时要多关注个体发展,为中职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三)中职升学考试效力有限与公众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

当前,中职毕业生可通过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等途径升入高等教育,但这些考试的成绩基本仅能支持学生升学,在其他方面的效力有待提高,制约了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如关于参军,由于当下自主招生等考试的效力远不如普通高考,且两类考试的成绩转换存在壁垒,导致参加非普通高考的女生基本丧失参军入伍的机会。对一位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女生的访谈表明,自己曾经是体育生,身体素质十分优秀,拥有强烈的参军报国的热忱,但由于没有参加普通高考,高考的相对成绩为0,无望通过女兵初审,这种无力感使她受挫。总体来看,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考试效力有限,与公众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产生较大冲突。

进一步分析发现,公众参军等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存在是合理的,二者之间冲突强烈,主要源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考试效力不高。第一,升学考试的选拔性较低,导致其权威性远不如普通高考。选拔性低与考生竞争意识薄弱有关,当前很多考生对本科、专科这类学历概念非常清晰,但对不同梯度高职院校的质量参差没有深刻感知,以至于认为就读哪所高职差距不大,竞争意识薄弱,难以发挥升学考试的选拔性功能;选拔性低还与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的设计有关,当前考试内容的类型与难度梯度都缺乏科学设计,导致考试本身的筛选性不强,高校等外界主体对考试成绩所反映出的学生水平的认同度较低。第二,升学考试的系统性较差,导致外界认可度不高。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考试在省市层面是统一的,但在全国层面的统一性有待提高;且由于各种升学途径尚处于建设阶段,未形成系统性强、清晰明了的职教高考制度,导致公众对考试途径的了解比较模糊;另外,中等职业教育升学考试与普通高考之间的系统性也不强,致使两类考试成绩不能相互转换,严重限制了公众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四、选择性视角下中职教育吸引力的提升策略

拓展中职毕业生的选择空间是提升中职吸引力的突破口,本研究从提高文凭地位、调整价值取向、增强考试效力三方面探讨中等职业教育客体如何拓展毕业生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公众主体的需要,提升中职吸引力。

(一)增加中职毕业生获取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

虽说文凭在某种程度上肢解了人的完整性,但公众短期内对文凭的认可度不会消退,因此职业教育应顺势而为,通过增加中职毕业生获取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提升自身吸引力,同时也要兼顾多元化证书的发展。首先,逐步扩大本科层次高等教育对中职毕业生的开放程度。可通过增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数量,为中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院校提供更多機会;还可通过增加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优质普通本科院校对中职毕业生的招生数量,满足公众普遍追求高学历的教育需求。需要补充的是,增加中职毕业生获取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并不仅仅是中等职业教育在文凭驱动下的被动发展,更是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迫切诉求,当今产业发展需要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用人需求,这就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主动承担起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21]。其次,不断完善专升本机制,使接受高等专科教育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整个教育体系的公平性、畅通性入手为中职毕业生创造更多获得本科教育文凭的机会。最后,要关注证书的多元化发展。当下正处于文凭社会阶段,基于文凭的多种附加价值,公众对其热情有增无减,但从长远来看,文凭社会终有一天会被学习社会所取代,由大学正规教育文凭“独尊的社会筛选地位”构成的金字塔式学历结构形态,将逐步让位于多元、多维、放射状的学历结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将会相得益彰,通过多元证书共同反映个体的综合素质[22]。职业教育在其中大有可为,不仅可以承担部分正规教育,还可通过承担诸如在职培训、资格认证等非正规教育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在重点改善自身文凭地位的同时,还可兼顾多元化资格证书的发展,以满足未来个体更加丰富的学历需求。

(二)关注中职服务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

关注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需从提升中职的基础性和面向性入手。其中,基础性是指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大学教育奠定基础[23];面向性是指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只关注当地社会发展的局限性,使其面向更为宽广的区域。我国应通过增加中职毕业生教育选择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够公平地享有升学选择的权利。具体而言,在地域选择方面,要增强面向性,打破中职毕业生升学只能选择本省特定高等院校的现状,逐步使其拥有跨省择校的权利。在专业选择方面,要避免中职毕业生选择范围过窄的情况,可尝试在所学基础内容能够支撑高等教育学习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专业选择的范围。第二,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与面向性。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基础性定位,在类型上、层次上实现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同时还应体现人才培养的面向性特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应局限于当地经济发展,要依据公众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具体分析,如针对公众渴望在高校地域选择方面拥有较大自由度这一问题,尝试将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置于更广阔的区域视野,为其创造在本省之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第三,关注授课内容的基础性与面向性。可针对高等院校的学习内容为中职学校开发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接受高度专业化的大学教育。同时在内容开发时,要关注到国家、甚至国际层面的产业发展情况,避免所授专业知识过于局限,限制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三)建立与普通高考同等效力的职教高考系统

中职升学考试效力不高制约了公众的多样化选择,因此应着重从系统性和选拔性入手建立与普通高考同等效力的职教高考系统。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系统性。当前其内部系统性不强,这与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的制度有关,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相关规定基本都是省市范围内建立的地方政策,国家宏观干预有限。为进一步加强考试招生制度的系统性,国家层面应对关键内容进行统一调控,如协调分配各省的录取名额[24]。跳出内部系统来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也不强,集中体现为两类考试的成绩不能相互转换。对此,应在理论指导、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两类考试成绩之间的等值关系。其次,要通过激发考生竞争意识、提高考试效度等途径加强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选拔性。在激发考生竞争意识方面,可加大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就读优质高职院校的意愿,使其产生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在提高考试效度方面,要关注各个考试环节的技术质量,如要科学严密地命制试题、标准化地施考、精确高效地阅卷、科学地使用考试结果等[25]。尤其要关注试题命制环节,通过邀请高水平专家在考试理论指导下完成整个命制过程,严格把控试题的信效度。

参 考 文 献

[1]王新波,王敬杰,张浩,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五[J].教育研究,2022(5):4-16.

[2]刘旭东,何波.论教育发展的主体选择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5):1-5.

[3]谢良才.论职业教育结果公平与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6(4):105-110.

[4]蒋春洋,柳海民.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对策研究——基于福斯特职业学校谬误论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2(9):99-102.

[5]傅建东,和震.基于量化标准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45-52.

[6][8]南海,白汉刚.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7):50-53.

[7]Jambo S,Pilz M.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in industrial training institute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2018,16(1):4-18.

[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2-11-13].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10]徐水晶,周东洋.教育作为阶层代际传递的中介作用研究[J].社会科学,2017(9):91-100.

[11]余秀兰.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的民众教育心态[J].高等教育研究,2021(11):39-48.

[12]趙泽群,孙宇飞,邱懿.高职专业选择满意度影响因素、问题与展望——学生个体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82-86.

[13]李春江,刘军,于甘雨.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军入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7):16-23.

[14]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高职(专科)单独考试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21-10-26)[2022-06-22].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1/10/26/art_11990_10294446.html.

[15]孟景舟.中国职业教育独特的价值与使命[J].职教论坛,2021(6):23-28.

[16]陈技伟,冯帅章.高校扩招如何影响中等职业教育?[J].经济学,2022(1):21-44.

[17]沈红,张青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家庭资本交互作用中的文凭效应[J].教育研究,2015(8):22-32.

[18][20]孟景舟.职业教育关键问题的十大反思[J].职教论坛,2020(1):6-15.

[19]郭为.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0(10):10-13.

[21]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1-11.

[22]龚怡祖.学历的社会功能与历史形态初探[J].教育研究,2002(2):31-37.

[23]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向:类型教育的视角[J].教育研究,2021(4):118-127.

[24]徐国庆.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键制度的职业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25]吴根洲.高考效度问题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5):25-29.

How to Improve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elective Perspective

Wang Xia, He Shawei, Xu Guoqing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cruci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selectiv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key factor restric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educational choices of graduates are relatively limited. Specifically, compared with ordinary high school 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not better meet the general educational needs of the public for choosing a higher degree, the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needs for choosing a college location and majors, and the diverse educational needs for choosing to join the military. Thi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eak pos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ploma in the labor marke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imited effe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examinations. Based on this,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crease the opportunitie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to obta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iplomas,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at is equivalent to the gener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ttroctiveness; selectivity; educational needs; education diploma

Author  Wang Xia, master student 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He Shawei, master student 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Xu Guoqi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选择性
选择性听力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