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型化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态定位与办学策略

2023-06-25陆宇正 赵文君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

陆宇正 赵文君

摘 要 职业本科教育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成分,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必然举措。教育生态位理论有助于分析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互动机制,对锚定职业本科教育的生态定位,促进其良性生长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聚焦职业本科教育的缘起与发展现状,其产生顺应了国际化育人趋势,在国内得到稳步推进,并呈现规模扩张态势。然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着本土化融入不够、建设力度不足、类型特色表现不彰等问题。在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需要通过立足中国本土文化、注重产业需求导向、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式调整办学方向。面向未来,职业本科教育要基于“制度为先-共生为导-学生为本”三重逻辑,构筑内外部协同共生的职业本科教育组织生态。

关键词 职业本科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位理论;类型定位;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7-0060-07

一、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重要举措。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系统工程。随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事业经历了“探索发展—试点落地—稳步发展”三个重要阶段[1]。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既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因应,也是实现个体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现实要求。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正式施行,职业本科教育被赋予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化身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以职业本科为牵引,建设一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与职业专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对学生具有创造性要求,强调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教育增添了技能性要求,直接面向产业行业培养专门化人才。职业本科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的必然结果,将有效带动我国职业教育发生系统变革,因而更需全局性、全周期、全生态思维的关照。

然而,确立类型化地位却使得职业本科教育身处与其他教育竞相挤压、互相竞争的僵局之中,如何精准确立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的职业本科教育存在定位不明的倾向,与应用型本科相比,職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未能凸显独特之处,更多呈现为一种“借鉴”意义下的后生教育[2];另一方面,部分职业本科学校由高职院校“升本”与“转本”后建成,前期办学基础使他们天生带有专科教育的烙印,办学质量亟需得到切实保证[3]。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受制度惯习与办学阶段影响,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并不明晰。而在稳步发展阶段,职业本科教育亟需厘清自身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此获得有益于其自身成长空间。

自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Arthur G.Tansley)于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以来,其便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4]。生态位理论是继“生态系统”概念衍生出的理论产物。该理论认为,在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的生存都有其必需生存环境的最小阈值,扩大或缩小生物的生存环境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生态位理论要求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以整体化、系统化、动态化视野观察客观事物的运行与发展[5]。与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所提出的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理念不同,教育生态位理论(Educational Niche Theory)不仅偏重于分析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群落的互动机制,而且更关注系统中个体的主动性,强调分析教育生态系统应激或主动调适后的变化情况[6]。

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生态系统颇为相似,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外部要素构成了它的外部环境,而学校规章制度、教育资源、组织文化等内部要素则为学科与专业建设提供了内源性养料。同时,教育生态系统中还存在更低一级单位的教育群落,普通教育群落与职业教育群落共同构成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同教育群落并非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与教育生态系统不断交流互动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群落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不仅要考虑该群落中生源、师资等具有生命力的要素,而且要统筹安排教育财政经费、基础设备等物质性资源要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群落与普通教育群落分别享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类型化地位,并时刻参与信息与能量的运作交换,对于生态系统的生长有着特殊且同等重要的支撑功效。正是在生态系统与群落、群落外部、群落内部的互动下,教育生态系统与各个群落融为一体,创生出息息相关、互相影响、良性竞争的有机态势。

聚焦更微观的生态位组织层级,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群落中的生态种群,其生长情况既受教育生态系统影响,又作用和反作用于职业教育群落。重视职业本科教育生态位建设对打破学科化理论化教学的思维定势、营造良序竞争的教育生态环境、奠定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影响。基于对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本研究从教育生态位理论出发,考察类型化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所处的生态定位,并对职业本科教育未来的办学路径提出相应对策。

二、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现状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受外部资源支持且内部结构完整的有机场域。在“类型化”概念加持下,职业本科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其价值取向错位、发展目标移位、发展主体缺位等问题还未得到有效纾解。

(一)办学实践参照国际,本土特色亟待植入

高移趋势是当前国际职业教育升级的标志性特征之一,我国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同样也是顺应这样的教育变革倾向。由于我国现代工业体系源于国外,附属于工业体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舶来品”,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很多问题也参照国际经验加以解决,这使得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成为一种现实框架限制下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教育部印发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外,国家并未制定精细化的专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依照国际工业秩序和教育价值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办学,办学过程表现出一定的依附性。职业本科教育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了较为丰富、极具特色的办学经验,许多职业本科学校已开展国际经验交流计划,提炼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典型模式,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长效发展具有启发作用[7]。然而,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职业教育在办学方面存在排异性问题。普通高校的办学尚且具有一定的中西评判共性,相应的一流标准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职业教育而言,由于中西语境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职业教育实践体系、话语体系理应是各展特色的,若片面强调外部经验“输入”,极可能导致国内教育生态系统失衡,致使本土办学缺乏特色。教育生态位理论强调,在教育生态系统及其群落中,一个种群具有与自身发展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8]。职业本科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而设定的教育,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阶位与形象具有强化功效。但是,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时出现的“学术漂移”现象,也向我们敲响警钟:西方办学模式并非“灵药”,一味地模仿往往会阻碍教育的理性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办学趋同化与生态危机[9]。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大职业教育观”,将职业教育内部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子类型,以明晰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外部边界。在设计职业本科教育功能定位时,必须探索西方教育制度与中国本土基因的融合机制,推动打造更符合中国价值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认同与管理体制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品牌。

(二)建设难与高校抗衡,“同等重要”仍未落实

种群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该规律迁移至教育领域则表现为,为了应对现代工作世界的精细化分工,教育生态系统应囊括多类教育。然而,原本应和谐平等的教育群落却存在资源不公平现象。一方面,在教育财政经费投入上,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2020年为例,高职(高专)经费(1.90亿元)仅占高等教育经费(8.82亿元)的21.54%,投入力度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极不匹配[10]。另一方面,在院校建设上,正式投入招生的32所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在科研实力、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以及资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难以与普通高校抗衡,这种差距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然而,类型化地位赋予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职业本科教育已成为极具潜力、必须大力发展的实用性教育。“类型化”一词首先说明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一个层级,必须在财政经费、政策引领、资源配备等方面获得同等重视;同时,“类型化”也点明了职业本科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身份特征,职业本科教育是吸引广大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技能型教育。若无视职业本科教育的类型化身份,不采用对标互补的方式规制它们的生长走向,将极大扭曲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造成资源错配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11]。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在现实中,对于职业本科教育及其专业设置“类”与“型”的定位与内涵界定,却未有统一明确的说法,还存在“理不清与应用型本科的区别”“不明确是否为职业专业教育的延伸”“不确定培育创新性还是创造性技术技能人才”等困惑[12]。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与职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要求[13]。当前,应从致力于破解教育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职业本科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对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程度,增强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吸引力,使职业教育群落内部井然有序、互补支撑,突破教育阶层固化的藩篱,激发和凝聚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新鲜活力。

(三)办学模式趋同明显,类型特色表现不彰

当前,高职院校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取向存在一定偏差,正如高职教育曾经被认为是普通高校的“压缩饼干”一般[14],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在建设初期通常会经历一段模仿借鉴普通教育的时期。初期的借鉴无可厚非,但倘若走其他教育的办学老路,职业本科教育距离“引领创新”这一目标将渐行渐远。目前,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建立了以学科为导向的评价制度,这让以应用性、实践性为特色的职业教育深陷学科化、普教化泥淖。从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来看,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在行业面向、技术面向、职业面向、岗位面向等方面趋同化明显,缺乏类型化的个性特色和竞争优势。但实际上,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既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职业教育群落承载力的关键。从院校角度看,不同职业本科学校应具有差异化的办学特色,这是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从职业教育身份角度看,必须保持合理的生态分布和群落类型化布局,从统一管理走向多样生长。而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对外界的非理性借鉴,正逐渐消解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同时,不注重职业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将使优秀师资、生源流向资源富集的普通高校,这将进一步加剧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的马太效应,并压缩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优质资源。职业教育群落的良性生长要求职业本科教育具有一定的贯通衔接性,即要求其能通过不同层级的生态位来保持系统平衡,从而激活其演替进化功能。然而,由于当前专业教学标准缺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存在与应用型本科高度重叠、与职业专科教育高度分离的困境。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边界模糊,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内容等方面缺少相应的衔接融合机制,致使毕业生在培养规格和层次上脱节并缺乏技术技能梯度。然而,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的背景下,应采取何种方式促进职业本科教育成为社会需要且认可的教育?事实上,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当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已具有明确的属性定位,即培养专门化的技能人才,而职业本科学校毕业生的人才规格与要求仍不清晰,亟待厘清。

三、类型化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生长方向

教育生态位理论是将生态学运用于教育领域后产生的理论产物,有助于探究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与发展问题。无论是理论选取、实践验证,还是方法论锚定,生态学层面的智慧可以迁移到教育研究中,生态位思维天然地贴近教育的本真形态[15]。同理,教育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职业本科教育的研究,这种适切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处理上。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外源性与内源性因素的影响[16],作为个体序列的职业本科教育需要协调自身与职业教育群落、教育生态系统、政府、产业、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群落与个体的生长动力源于内部力量[17],必须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核心要素的配置情况。职业本科教育處于职业教育群落的高位,具有与普通高等教育对等的类型地位,也具备存在和长期发展的意义。

(一)立足本土文化基因,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隐性存在,可被认为是一种隐匿的社会契约,任何教育形式的出现或发展都要视文化融入为根本规律,以此生成职业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18]。在我国,职业教育群落有着特殊的文化基因,这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属性。第一,职业教育本身蕴含孟子的“人和”思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是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协同共生运行机制。以新职教法为例,其中大篇幅加入了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进入职业教育市场的责权利范围,这些规定打破了行政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传统管理格局,激发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活力。第二,职业本科教育是在“家国情怀”理念影响下催生的产物。政治属性及其政治功能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逻辑与办学方向,塑造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思想基因,而悠久的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濡染了职业教育的性格与品格,催生出符合我国发展观的教育类型[19]。在此背景下,淬炼职业本科教育的文化基因,有利于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时代大变局呼唤,树立职业教育类型化的信心与责任担当。第三,“本科”作为我国教育语境中的特殊标识,这一概念的出现有助于打破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思维定势。有研究指出,在我国职场中,高学历者会受到更高期待,同时高学历者被广泛认为能在职场上谋得更好的升职空间,并更善于应付职场中的复杂关系[20]。“学而优则仕”深刻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当通过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也能搭建入“仕”通道时,那么此类教育便更易获得社会认可,这也是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短暂辉煌的原因之一[21]。但在升学导向的影响下,现有部分高职院校希望着力升本,还有部分职业本科学校追求学术化、学科化教学。需警惕的是,职业本科教育虽具有“本科属性”,但切勿忽视自身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切忌在根源上形成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生态位重叠。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应坚持扎根本土文化基因与融合国际趋势相结合,在强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强中西方教育文化的对话,在吸收借鉴国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使职业本科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中开枝散叶。

(二)注重产业需求导向,通过专业建设改善育人生态

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我国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要义之一[22],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本科教育面临更高挑战。职业本科教育定位于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但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影响下,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产业的更新速度加快。这便使得职业本科教育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的适应性相对滞后,教育生态系统应对外部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专业建设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23]。事实上,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遵循学科逻辑,专业建设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应用实践为导向。与之不同,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则直接对接产业链中的细分岗位,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定位于职业标准,即主要参考人社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同时,岗位实践中存在大量复杂多样的问题情境,为此,职业本科教育应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然而,在生态系统中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群落或个体要谋求发展,就必然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身的竞争力[24]。通过分析两种教育类型的差异发现,职业本科教育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长需遵循以下逻辑:一是必须以产业中的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作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职业本科教育要精准对接高端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合作,整合多场域教育资源,培育学生跨界思维能力、跨领域合作能力、跨岗位整协能力等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二是必须通过推进专业标准化建设增强自身竞争力。专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载体和最小单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影响下,职业本科教育要继续遵循跨界人才培养的思路,保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不变,同时建构多个核心专业融合下的新型专业建设模式[25]。没有极强的竞争力与明确的办学定位,就不可能创生出具有引领作用的职业本科教育。因此,在类型化视域下,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应从办学实践入手,加强职业本科教育对接“两个高端”产业的适应性,这既是职业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外部生长环境,也是增强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实力的具体体现。

(三)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出发点

人才是经济社会与工作世界的最小“细胞单元”[26]。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教育机构的规模与绩效仅仅是教育生态的外在表现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附属品,若仅关注教育的绩效将会产生舍本逐末的不良影响。虽然西方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将职业教育活动视为一种投资行为[27],但教育的目的终究要落在学生的发展上。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首要功能。正如康德(Kant,I.)所言,职业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把“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28]。从职业本科教育的价值定位来看,其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高品质就业为导向,这虽然是职业教育本身的技术性与人文性相博弈的结果,但并不妨碍其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的[29]。所以,职业本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自觉摒弃纯粹的工具理性,探求人才培养的科学理性,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出发点。职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并非知识与技能的“存储器”,也不是在岗位上程序化劳作的“智能机器人”,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复合化素养等核心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类人才将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更具竞争力。加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其类型化定位,这也是职业本科教育受到社会认可的关键。与此同时,职业本科教育以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作为其发展的逻辑起点,通过变革职业教育群落的治理模式,形成长效的办学激励机制,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完善。通过发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与运用,以支撑和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够强有力地提升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在岗位中的创造力与创新性,有利于个人获得职场价值感、满足感与幸福感。由此来看,只有坚守职业本科教育正向、积极的育人属性,方可彰显其类型化身份。

四、类型化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策略

生态平衡是指系统环境与生物种群之间高度适应、协调统一的一种状态。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明确自身在办学定位、发展路径、育人模式、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突出办学特色,确保职业属性不动摇,稳健地生长于职业教育群落之林。

(一)制度先行:構建系统制度环境,形成百花齐放教育生长氛围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生物种类越丰富多样,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影响的能力就越强,自我修复能力与稳定性也越佳。与生物界相似,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性是维持整个系统平衡的重要基础,它决定着系统中不同群落的自我调节与发展能力。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结构合理、内部稳定、能够灵活应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生长环境,并形成与其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配套、协调的制度体系,以贯通中高本一体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具体而言,应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进一步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作出政策指导,尤其是对准备升格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应采取相应制度安排与政策指导,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潜能。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摒弃职业本科教育追求学科化与综合化的倾向,积极引导各院校办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不同院校开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使职业本科教育更灵活地应对产业用人需求,树立职业本科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

职业性属性必须成为政策制定着重强调的关键意涵。与普通本科高校办学中凸显的学科性相比,建设具有类型化特征的职业本科院校需要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面向”要素,使职业教育群落成为完全区分于普通教育群落的类型教育,在课程开发、教学设置、教师建设等诸多方面彰显出类型化特征,加快职业教育群落的多样性分化与高阶层进化。具体到办学实践上,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动摇,同时要通过专业建设引领和优化职业本科教育适应高端产业结构与工作世界的步调。在制度层面,地方政府可以将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区域发展规划和各类产业发展计划之中,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创新将产教融合机制纳入职业本科教育、企业生产、技术创新与应用三大体系中,发挥高层次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良好功能。打通专业建设与“两个高端”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隔阂,将有助于增强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定位意识,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共生为导:关注教育内部治理,锻造协同共生生态组织链条

制度规范、生态结构、流通信息等要素是教育生态系统有序运行的关键[30]。面对技术创新的生产需求,传统技能传授已无法满足新型工作世界的要求,亟需在职业教育群落内部开展组织变革与重构。职业教育包含职业学校、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第三方组织等多元利益主体,办学过程复杂,亟需建立协同共生的治理机制,促成和谐有序的育人生态。

第一,构建符合类型化发展目标的治理规范。教育生态位理论要求处理好不同群落、种群或个体之间教育权力与利益关系,合理调适生态系统内部的各项制度规范,实现教育内部的赋权增能、协商共治,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行动热情[31]。实际上,职业本科教育的治理主体在制度确立上还存在一些惯习,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学校内部要建立权力制衡关系,设置决策评估制度,打破办学中不同组织的人事、资产、设备等资源阻隔。第二,合理设置职业本科教育的治理结构。治理结构的本质在于权力制衡,而权力结构具有明显的嵌套特征,为破除“普教化”“学科化”倾向,真正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化地位,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治理结构应从类型定位出发,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赋予职业本科学校办学的政策制定权和办学自主权。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职业本科学校的准入备案、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等,行使正常的引导与监督权,以“负面清单”制度取代“权威工具”的强制性,通过分布式决策的方式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治理效率。第三,重视数据治理在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中的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群落与种群的无序发展势必会给整个系统的运行带来挑战,将“数据化”“流通化”“共享化”治理思维引入职业本科教育办学中,是有别于普通教育领域“高竞争”模式的另一种理性选择。数据信息是教育生态系统中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介,为了使职业本科学校实现办学质量提升,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学校平台数据的收集与反馈工作,指导职业本科学校的办学治理实践,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及时、动态、有序调整。

(三)学生为本:重视学生成长成才,增强职教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良性生态环境是物种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生态系统赖以生长的生态基质,同样也是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导向,对于“什么是质量?”这一问题已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从目标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质量就是满足需求”,这对于回答“什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质量?”同样具有启发意义。能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需求、劳动者高品质就业需求以及企业用人需求,才能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职业本科教育正是在人才培养质量的基质上生长,通过支撑产业升级、革新企业技术、服务区域经济、保障社会和谐,才能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实现自身的功能超越。而不同教育类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定位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在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羁绊是过分看重教育的經济功能,使得职业本科教育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但事实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能仅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层面去衡量,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企业用人的满足感等。

为此,必须系统优化职业本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宏观上,要理顺职业本科教育的具体定位。定位问题不仅回应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前景,而且规定了人才队伍的规格和特色,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特色主要是指在技能供给体系中寻找自身的独特位置,即职业本科教育在整体上要以培养专业化的技能人才为导向,与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形成错位育人机制,并坚守自身育人基本逻辑不动摇。在中观上,要关注专业建设质量。专业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功能都是以专业为基础的。因此,专业建设的改革思路会直接影响职业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要求国家尽快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并根据职业本科学校的自身优势,打造特色化的专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与社会吸引力协同增长的新局面。在微观上,职业本科学校管理层要反思职业本科教育的现代性价值,切勿被各种评价指标和量化数据所绑架,要选择与学校发展特色相一致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着重关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基础方面,切实融入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育人特征,让职业本科教育成为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发源地,成为孕育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的摇篮。

参 考 文 献

[1]曾天山,汤霓,王泽荣.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35-37.

[2]王旭初,黄达人.历史同源与类型竞合: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关系的厘清与重塑[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9):30-37+83.

[3]梁克东.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发展瓶颈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1(9):98-102.

[4]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40-43.

[5]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1.

[6]C.B.科克,P.D.穆尔.生物地理学——生态和进化的途径[M].赵铁桥,杨正本,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02.

[7]曾天山.职业本科教育发展之道[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371.

[8]李景春.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发展[J].教育科学,2006(3):26-29.

[9]王定华.世界格局变革下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若干方略[J].教育研究,2020(8):85-95.

[10]教育部財政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6.

[11]PHILIP G.ALTBACH, JAMIL SALMI. 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M].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1:325-326.

[12][23]邢晖,郭静.职业本科教育的政策演变、实践探索与路径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5):33-41+86.

[13][22]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EB/OL].(2022-10-16)[2022-11-09].http://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84.htm.

[14]马树超,郭扬.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J].中国高等教育,2009(17):14-17.

[15]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J].教育研究,2007(7):3-7.

[16]梁显平,林成华.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等教育体系失衡问题研究[J].高教探索,2020(03):5-9.

[17]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72.

[18]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J].开放教育研究,2022(5):12-19.

[19]杨蕾,黄旭华,郭志芳.“双一流”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定位与发展[J].高教探索,2018(5):16-21.

[20]谢立红,俞碧飏,薛玉.萧山区基层馆员“不平衡感”心理特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28-35

[21]郭丽君,周建力.困顿与突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位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22(4):93-101.

[24]宋亚峰,王世斌,潘海生.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与治理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26-34.

[25]杨冬.从科学范式到工程范式: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逻辑向度与行动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2(1):19-27.

[26]蔡文成,王婷鹤.公民·社会·国家:社会管理视域中公民社会的成长[J].甘肃理论学刊,2012(5):101-106.

[27]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93

[28]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29]朱德全,熊晴.技术之器与技术之道:职业教育的价值逻辑[J].教育研究,2020(12):98-110.

[30]陆宇正,曾天山.协同共生:职业本科教育办学治理的逻辑生成与运行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48-55.

[31]范国睿.教育制度变革的当下史:1978-2018——基于国家视野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文本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1-19+165.

Ecological Positioning and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Lu Yuzheng, Zhao Wenjun

Abstrac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 component of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measure to consolidate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ecological niche is helpful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various subjects in the ecosystem, and has theore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anchoring the ecological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its healthy growth. Focusing on the origin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ts emergence conforms to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of nurturing talents, has been steadily promoted in China, and shows a trend of scale expansion. However, curren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localization integration, insufficient construction efforts, and inadequate expression of typ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ypified developmen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needs to adjust its direction by focusing 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emphasizing industry demand orient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acing the futur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riple logic of “system first, symbiosis as guidance, and student-centered”, and build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llaborative and symbiotic organizational ecology.

Key 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cosystem; educational niche theory; type position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Lu Yuzheng,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Zhao Wenjun, PhD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下医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路径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