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性知识视角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015-11-03杜小玉等
杜小玉等
摘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而目前全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整体并不高。本文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视角,从实际使用、真正信奉、个人相关三个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阐述,并从培训、反思、协同互助等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启示;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645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8-0086-04
引言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变革,特别是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后,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工作部署,2014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教技〔2014〕6号”文件《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了“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2017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的阶段目标”。[1]当这些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后,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幅度提升。笔者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作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能够解决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问题。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与研究共识。从中可以看出:
①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具备多要素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顾小清、祝智庭等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基本信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2]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李芒等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后,总结出教师应具备七个方面的能力,即现代教育理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3]
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多元化的。学者王卫军、王燕等分析相关研究后认为:其影响因素有来自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等外部的因素;有来自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性因素,也有来自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性因素。[4][5]
③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提出是多角度的。学者马若明从教学过程出发,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学者王卫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里从技术、能力、信息角度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7]
④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是多方参与的。有关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据调查,目前大概有95%的学校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信息技术培训;有94%的学校要求全校的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信息技术培训;有50%左右的学校为学科教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的机会。[8]
从研究现状上看,我国目前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属于“应然”性的研究,即基于“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展开的,基础培训也大都是在“教师应该如何培养”的“应然”框架下进行的培训,但是教师应该具备这些能力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信奉和实际使用这些能力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而教师实践性知识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提高,可我们现在是“应然”状态下的研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所以笔者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新视角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指教师应该具备信息化教学素养、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能力,更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真正信奉它、运用它。
教师实践性知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认识的启示
1.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
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加拿大学者艾尔贝兹(Elbaz,F.)建构,康内利和柯兰迪宁(Connelly,F.M.& Clandinin,D.J.)推动,荷兰学者贝加德(Beijard)、梅叶(Meijer)等人拓展。然而,国内大致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多年的历史,但是对其内涵的界定,研究者们至今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认识。艾尔贝兹是最早尝试给教师实践性知识下定义的人,他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依照实际情境为导向的知识”。[9]康内利和辛涛、申继亮等人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出自教师个人经验、与个人紧密相关的”“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10][11]陈向明定义教师实践性知识为“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2]
综合分析以上不同学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的理解,发现定义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是“价值”“信念”“个人”“经验”“知识”,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不仅是个体教学实践的产物,也包括经过实践验证和理性思考积累的经验技巧和行动准则,还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等方面,所以笔者认为应从实践、价值、知识三个维度去认识教师实践性知识。
2.教师实践性知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认识的启示
教师实践性知识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往往需要人们改变以往的研究视角,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它。基于上面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的分析,笔者提出新视角即教师实践性知识在结构上至少应具备实际使用、真正信奉、个人相关三个方面,这对理解新时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有很大的启示,并由此构成了ARP模型(如下图)。
(1)实际使用(A部分)
从教师实践维度来看,教师的实践能力应该是实际使用的。实际使用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与教学历程中,由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教师角色、课程、学习等自身理解的指引下,通过教育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的,是指向行动的,它的获得无需其他人的直接帮助,是基于教师的经验累积起来的智慧,可以马上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13]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教师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的,要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具有实际使用的特性。
(2)真正信奉(B部分)
从教师价值维度来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具备真正信奉的特征。真正信奉是指教师道德、情感、价值和信念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包含着教师的价值判断,是教师依凭个人的生活经验、人生观念等,高度综合并内化为各种知识的综合知识形态。它统整了个体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和学校习俗,引领教师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组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实现。[14]它最终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在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15],并更好地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3)个人相关(C部分)
从教师知识维度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与个人相关的。个人相关表示的是教师实践技能并不是与境脉无关的,而是个人化的、情境性的知识,我们不能将个体与其生活的社会和环境分隔开来。例如,康内利和柯兰迪宁在《个人实践性知识角色对委员会政策的影响》中所说的,“它既存在于个人的行动中,也存在于对话的环境(circumstances by discourse)中,是对个体具有情绪内容(affective content)和情感意义(significance)的知识”[16],而且“个人”并不是说私人拥有,对其他人保密,因为这个知识就是教师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教师为什么要用以及怎样使用,只与其具有的技术知识、教学法和课程内容相联系起来才能体现出来。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与特定的人、物和具体的情境密切相关的,并在特定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必须与个人相关。
(4)教师实践性知识(D部分)
如上页图中A、B、C三部分的重合就是完整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它不仅是个体教学实践的产物,而且包括实践中通过理性思考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也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等方面。笔者认为,由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实践、价值、知识这三个维度可以构建出中小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具备实际使用、真正信奉和个人相关三个特征,并且这三个特征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必须以“打包”的形式呈现,不能脱离任何一方。如上页图所示,脱离了“个人相关”的E部分说明信息化教学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教师实践能力具有个体性,它一旦离开了生命体,就无法解决教学问题。F部分说明没有实践体验,不能“实际使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不再是有意义的教师实践能力,它有没有现实意义,能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实践检验了才能知道。G部分说明认知还没有形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师个体的生命经历和自身的体验、感悟不可分离,所以剥离了“真正信奉”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再也不能持续性地发展。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途径
1.实际使用目的下的培训
信息化教学能力最终是教师能够实际使用的。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察觉、认知的形成、策略的制定等都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参与,陈振华先生也说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在实践中建构(in Practice),关于实践(Oil Practice)且指向实践(for Practice)的知识”。[17]可见,要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重视培训的实践性,做到教师培训是为了实践、基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的宗旨。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中,笔者针对培训过程提出如下培训策略。
①培训前,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调研,搜集培训需求,以便提供最新且实用的知识。②培训中,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采取或案例教学或网络自主协作或课题研究方式再现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与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产生联系,从而拓展其信息化教学能力。③培训后,鼓励受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教学“成果”评比活动,写个人实践心得,大家互相交流,使整个培训都围绕实践进行。
2.真正信奉基础上的反思
从杜威的“反思性教学”到舍恩的“实践中反思”,无不提到反思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也说过:经验+反思=教师成长,因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实践反思。然而教师是否进行实践反思的最终动力来自教师个人,来自他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正确态度、时间保证和知识的准备等。[18]同时学校应坚持以终身教育观为指导,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只要教师愿意反思,这种内在动力就会驱使他们在反思手段(如网络反思、日志反思等)、反思形式(如自我反思、同伴讨论等)、反思内容(如培训知识、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实践和尝试;教师只有愿意反思,他们才会更积极地对教学活动及背后的观念、经验进行系统性、经常性思考并持之以恒[19],然后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不只与个人相关的协同互助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与教师个人相关的,但又不只与个人相关,它需要国家、学校、个人多方面的协同互助才能更好地实现,笔者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策略。
国家方面:需要国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机制,动态地调整教师相关能力标准与规范。虽然在2014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等,也相继开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系列培训,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无论是在政策保障方面,还是资金投入上,都与西方部分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学校方面: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进行正确引导与支持;优化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定时安排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组织校本培训,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教学大赛等活动,利用网络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注重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方面: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有兴趣,并愿意为此做出努力;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培训机会,积极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同时与其他教师交流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再次愿意把学来的教学技术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反思,从而提高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DB/OL].(2015-3-17).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41205_20577.shtml.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_13.
[3]陈丽,李芒,陈青.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_68.
[4][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5.
[5]王燕,李琼.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5):128_190.
[6]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8]万明秀.章洁.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02):158_160.
[9][14]Elbaz.F.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M].London:Croom Helm.1983:5.
[10][15][加]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何敏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2):5_16.
[1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13.
[12]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104_112.
[13]Beijaard,D.&Driel,J.&Verloop,N.Evaluation of Storyline Methodology in Research in Teachers'Practical Knowledge[M].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1999:47_62.
[16][美]威廉·派纳,等.理解课程——历史与当代课程话语研究导论(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80.
[17]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6_11.
[18]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05):103_109.
[19]李玉斌,杨小堂,等.信息技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60_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