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2023-06-23徐放孙瑜王秋淼

艺术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徐放 孙瑜 王秋淼

摘要: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场所特有的某种氛围,场所精神决定了场所的本质,能较好地展示场所创造者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以及个人情感,是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交流的一种体验过程。基于场所精神,可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营造各种景观功能空间。校园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以校园空间的移动为前提,旨在营建一个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它取决于景观自然条件、校园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等主要因素。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引入场所精神,有助于营造不同功能的特色景观空间、延续校园文化、带来强烈的场所精神体验,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文章以济南市历城区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分析其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新校区的总体布局、校园内的景观轴线等方面,探析场所精神在新校区发挥的作用,分析其场所精神从何处体现、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采用了何种手法,从而为大学校园进行具有场所精神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案例支持,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大学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强烈的空间体验。并将人文思想与情感注入其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场所精神;大学校园;校园规划设计;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2-0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山东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立项,项目编号:X20044Z0101;2021年度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R2-1

1 将场所精神引入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作用

大学营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展示自然环境的抽象性与象征性,展现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生态之美、文脉与历史相融合的文化之美[1],体现出强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场所精神运用到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营造各种景观功能空间。校园内的空间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文化娱乐空间、学术交流空间、社会活动空间、人行道路空间、车行道路空间等。规划设计和建设综合学区时,要准确体现校园的人文本质,同时也要考虑校园地理条件、人文和历史背景等因素。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可居”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人们对观赏之物的精神需求[2]。通过提供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优化体验式教育机制[3]。方向感能帮助学生对高校环境产生信任感;认同感是高校师生等主体对环境的重要情感,是坦然认知心理的升华;归属感是认同感持续的结果,是认同感升华后对所处环境的依赖感;参与感是对场所精神的实践,为高校环境和景观设计增添生气和活跃氛围[4]。

第二,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中的运用包括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两个方面,景观设计通过优化外在环境丰富内在环境,内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以大学精神为支撑[5]。学校特有的场所精神源于建筑及其周围事物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与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提供强烈的精神体验,并使学生对学校形成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第三,场所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校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并建立独特的教学管理体系。校园内的建筑物、基础设施、花园等环境要素,都是有特定意义的历史与人文标志,可以充分表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投入校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以此传承与发扬学校的历史文脉[6]。

2 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体现

2.1 区位及气候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南侧和东侧是城市绿化用地,北侧是城市区域的规划中心和居住区。南临城快路经十东路,北、东二面是世纪大道和凤鸣路,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如图1所示。学校地势高低起伏,西南高、东北低,东西向高差约20 m,中南段有植物繁茂的雪山嵌入其间,已建成地区的环保风景管理中心。东面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冲沟,构成自然小山谷,基本特征是一山一谷[7]。校园区位优势突出,设计天然韵致,建设恢宏大气,自然环境优雅畅通,生态化、园林式的校园将变成众多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8]。

济南属于暖温带气候区,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济南四季气候的特点是: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期长。其主要气象指标如表1所示。

2.2 规划设计理念

学校整体规划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在细致勘测和分析地方自然环境状况的基础上,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及园林造园手法为指导,重视生态化校园环境的构建,尊崇学校的历史文脉,科学合理布置,情景相融,遵循“承传学校之文脉,融通学府之景象”的校园规划设计宗旨。在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发扬校园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学校建设中,打造底蕴深厚、生态化特征突出的现代校园环境[9]。

2.3 规划布局

学校总体规划对称均衡,采用了灵活的布局形态,由二纵的主景观轴线、二横的次要景观轴线组成,将校园的景色贯通于“二横、二纵”的四条景观轴线上,如图2所示。为展示“三泉映雪”的设计立意,有意設计日泉、月泉、星泉三个集中绿地的生态长廊绿地系统。沿生态长廊的东西走向是学校整体规划中的两条纵轴,二者都环绕雪山东侧,把日泉、月泉、星泉三个广场绿地和映雪湖畔巧妙联系起来。两条纵向景观轴线构成校园内最主要的风景欣赏途径。两条横向景观轴线,其中一条穿过学校入口处、月泉广场、图书室前喷泉景观、圆形的书库门和雪山的入口处,另一条则穿过逸夫楼、电影院门楼、映雪湖、星泉广场。这四条景观轴线与多数道路流线吻合,这也是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一大特色。无论是驾车还是漫步,都可以看遍校园内的景色,最大限度地利用道路交通的便捷性及校园景观的观赏性,提高整个空间的使用率。

在功能分区方面,形成“八区一山”的空间布局结构,其中八大功能分区为广场区、办公教学区、生态科研区、生态防护区、生态休闲区、生活管理区、中心景观区、体育活动区,“一山”则指的是雪山。每个功能分区既相对独立、保持个体性,又通过景观轴线相互联系,保证了校园规划的整体统一。

2.4 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2.4.1 景观轴线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四条景觀轴线,如图3所示,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来阐述“三泉映雪”概念,诠释山东建筑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映雪之轴”展现了校园中心景观的特色,“文化之轴”展现了校园特色历史文化,“建筑之轴”展现了校园的建筑特色,“智慧之轴”展现了对学生未来的期望。

(1)“映雪之轴”。位于雪山北侧的映雪湖畔,被设计为校园的地域长廊,用来展示济南的地域文化。以映雪湖为主体,用荷花、柳树等来体现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地域特色。设计还引入济南“泉”文化,在铺装、景观灯柱、座椅上都有体现,从侧面对济南历史文化进行真实写照。

(2)“文化之轴”。介于雪山与历史建筑之间,主要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给人以归属感,轴线将校园内的历史建筑串联起来,充分展示学校的悠久历史,体现场所精神[10]。以每个建筑为点,通过绿篱凹凸进退加以分割,设立大小不一的停留空间,向来访者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停留空间对应建筑设立种类不一的雕塑小品,或放置特色条石凳子,铺设卵石,以细微的设计体现所蕴含的场所感。

(3)“建筑之轴”。位于学校主入口,轴线中的月泉广场是学校的礼仪性广场,是向外界展示的一面窗口。最外侧置有镌刻校名的建筑景梁,加上广场中心的树池、喷泉、雪山,将轴线划分为四段,寓意“建筑之基(入口)—景观之魂(树池)—无限的创造力(喷泉)—建筑未来(雪山)”,阐释筑基建业美好愿景,富含场所感。月泉广场整体设计取“建”字的隶书写法,如图4所示,采用规整式的结构,利用轴线对称在广场设立方形花坛、草坛等,利用地势层层递进,象征着建筑层层累积,在最高处利用楼间的间距形成框景,正前方的喷泉与雪山形成建筑中的山环水抱格局,体现出学校的建筑特色,蕴含着深刻的场所精神。

(4)“智慧之轴”。位于学校主要的教学办公区域,内有曲径穿林,指引通向雪山深处,象征学习只有不断探索方能得出真理[11]。不同的游憩空间里分设立意小品,营造多层次、多尺度、适宜的学习空间。

2.4.2 中心景观区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考虑人的需求是场所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中心景观区邻近生活区,靠近映雪湖,对亲水性的考虑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生活区的一侧,利用缓草坡深入水面,拉近与自然的距离;教学办公区设计岸线,收放有致,营造丰富的亲水空间[12]。在开阔的大水面周围,景观小品采用“泉”文化的设计含义,与地域特色相贴合。在水体空间的营造上,使水体空间与周围景观环境相互渗透。生态长廊中的两条景观轴线动态延展,逐渐向周边渗透,且在教学区域和水面间,搭建起多层次景观生态绿网,使周围的景观内外空间层次丰富。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景观,为师生提供多元感官互动体验,使师生通过观、摸、听等,将无形的精神转化为有形的作品,从而对师生产生积极影响,与全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一致[13]。

2.4.3 建筑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1)老校区校牌陪伴着山东建筑大学走过一段建工岁月,见证了山东建筑大学的发展历史。将其移到新校区榴园的山石之下,整体镶嵌于石壁之间,保护了校牌,更保存了这一段历史,展示了校园的历史文化。

(2)源远亭作为新校区建设的指挥部旧址,在总体规划中并没有将其拆除,而是利用场所记忆在旧址上进行二次设计。源远亭代表新校区建设时期的艰苦历史。亭内记录了山东建筑大学的历史,传播校园文化精髓,希望广大学子将学校的精神发扬光大。亭内底座构件的红砖源自和平校区的红楼,是传承,更是延续,将场所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3)老别墅拥有80多年的历史,利用山东建筑大学的建筑整体平移技术将其迁至此处。这不仅体现了建筑整体平移技术的先进和为保护传统建筑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内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引导性与场所感。

2.4.4 植物配置中场所精神的表达

在整体植物的选择上,特别注重生态与景观的和谐,除了尊重地域文化、选用乡土树种外,根据分区的不同,从师生需求出发,进行选择性的树种种植。在教学办公区域,多采用乔灌结合的形式,大多种植芳香杀菌保健类植物[14]。通过低矮灌木类植物如瓜子黄杨、石楠、小叶女贞球等与中小乔木合理配置,围合出不同尺度的休憩空间。生活区域多种植榆树、栾树、雪松等高大乔木,对该区域进行有效的遮挡,保护学生的隐私。在中心景观区种植柳树、鸡爪槭、红枫、水杉等湿生树种,水生植物以荷花、香草为主,营造出具有济南地域特色的观赏空间。

3 结语

通过对山东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场所精神的探讨,不难发现体现场所精神的方法。

第一,规划出优美适宜的校园景观环境是建设场所精神的基础,应该始终将自然生态贯穿在校园景观空间的规划之中。

第二,尊重与传承校园历史文化,不应该摒弃历史,要对校园历史脉络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延续发展。这些特定的空间环境或建筑,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学校,从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学校的内聚力,这是场所精神表达的重要意义。

第三,从情感角度出发,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规划设计更加人性化,注重校园交往空间的多样性与可参与性。尊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适应其独立性和集体性,注重人体的尺度感,展现场所精神的精髓。

大学校园不仅作为客观物质而存在,还具有一种精神。对大学校园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环境,能培养学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可以有效促进人与社会的多元与统一发展,在和谐、相互依存的环境中沟通。同时,在场所中交流和工作时,改变人们由于视觉、听觉等因素对场所产生的记忆特性,使校园内的场所特性也处于动态构筑与维护之中。

参考文献:

[1] 乔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表达[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2] 李运远,魏菲宇.论场所精神在高校校园整体设计中的体现:以中央民族大学新校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5):98-99.

[3] 张敏.基于场所精神的高校环境塑造与景观设计分析[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5):71-74.

[4] 岳娟.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高校外部交往空间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8.

[5] 王元春.基于场所精神湖南大学空间文化环境营造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

[6] 郭苏明.场所精神的延续:由高校传统校区更新谈起[J].华中建筑,2008(2):142-144.

[7] 王坤花.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景观的传承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8] 鲁敏,杨盼盼,李东和,等.高校校园园林景观总体规划概念设计: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3):197-203.

[9] 李子潇,黄磊昌.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6(2):71.

[10] 康学伟.绿色生态理念下的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绿色建筑,2013,5(3):43-44.

[11] 周阳雨,杨隆.论大学校园的生态化景观规划设计: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12):65-67.

[12] 谭韵雪,刘周.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在校园景观规划的研究[J].居舍,2019(14):106.

[13] 蒋广学.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68.

[14] 杨柳.大学校园植物造景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作者簡介:徐放(199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国家公园体制。

孙瑜(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王秋淼(1998—),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讨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