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2016-03-24薛斌玉
薛斌玉
摘要:以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为例,就某些地段植物景观所呈现的特色场所精神进行了解读、分析,并阐述了植物配置与场所精神联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场所精神;园林植物;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1 场所精神概述
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特·舒尔茨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一词狭义可至“基地”,广义可至“土地”、“脉络”。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到古罗马人的信仰,说每个独立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是这种灵魂赋予人与场所生命。“场所精神”则是对场所内涵上的诠释,是人参与其中对其外露特征的感知,也是身居其中人们“集体潜意识”的载体。
这种精神性存在于场地独特的自然、文脉等方面,是游人伫立其中产生认同感的前提,需要场所与游人的互动与体验才能完整的呈现。
2 场地特征
2.1 场地本身的地理空间特征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位于北京,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温暖半湿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遗址与其北侧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端仅一街之隔,以南遥望北京中轴线,城墙遗址长达9km。带状公园由一条名叫小月河的古河道贯穿,先前是护城河,与元土城相伴700余年。
2.2 场地的历史文脉特征
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奠定了后来北京城的规模。明清对都城的改造基本未超出元代的规模。建都时,郭守敬从昌平把水引到玉泉山一带,再由玉泉山脚经高梁河进入城内,解决了都城的用水问题。接着,郭守敬的老师刘秉忠依据水系定下了都城大小并将其作了规划,积水潭折拐处为全城几何中心,亦即风水中的立极点,再通过该点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现存的元大都遗址便是当年元大都安贞门附近城墙的北边缘。
2.3 场地的区位特征
元大都遗址公园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部的绿色屏障,故而公园向游人展现其历史文化遗风的同时,融合了时代性的人文奥运精神,是北京市建成的第一个人文奥运景观。
3 元大都遗址公园特色地段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
3.1 缤纷——通往景观节点的欢喜之路
深秋时节笔直的路两侧,五角枫和紫叶李红黄相应,与背景绿色在秋景里刻画出几分自然生命的绚烂,使得遗址公园即使凝聚了满身的积淀,依旧带着现代游览者的人情味。
3.2 谐谑——一团紫叶枝后藏
位于小月河北岸步道边,环路一隅,深秋苍翠的绿色中藏了一团火红的紫叶小檗。加之随性落在上面的金黄色银杏叶的点缀又平添几分俏皮。形态粗放的月季像篱笆一样挡在被修剪得圆润优雅的灌木球前面,形成了极其微观的田园风趣。很好地起到了对遗址肃穆感的柔化作用,加深了现代人眼里对遗址公园的亲近感。
3.3 墨舞——地形树形的致幻错落(图1)
地形鼓出一块舞台一般特别含蓄的台地,微妙的起伏暗示着空间被细微的分离开。从路的一侧望去,那些树形的舞者中前景、中景、背景得到了明显的区分。
3.4 莽苍——玉骨傲立径茫茫
“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白杨树皮灰绿平滑,树干笔直耸立。顺着小月河南岸的环形小路走,一片白杨林的前后两侧全是国槐。枝干黑与白,粗糙与细腻的对比十分鲜明。站在黑白的交界处往白色树干的一方望过去,小路所穿过的地带在树干与枝叶的点缀下呈现出一点飘渺的氛围。恰迎合了伫立于此的心态——700多年的实体变迁一眼望过去苍茫不可寻,好在对记忆的追寻仍可被召唤。
3.5 碑迹——桧柏顽石携怅
望元大都遗址公园有几处乍一看并不精致的顽石,配着阴森的桧柏。顽石敦实颇具重量感,坐北朝南似略带坎宅的意向,前方朱雀位舒展开阔。此外还隐约有明代张风《读碑图》中类似无字碑的意向,似是把游牧民族的痕迹默默然藏于未经雕琢的粗犷顽石之中。
4 总结
遗址经数百年的演变到现在,大致是一个从完整到散落再被捏合的过程。作为遗址公园,应既有先前的灵魂传承,又能迎合时代的精神。要使得那些格局文脉得以尊重并延续,景观宜是成全这种时空对话的桥梁。要使这种对话得到成全,场地的潜质就该被充分地挖掘提炼,使其在每个季节每种天气下都能与人有话可说。
场所精神是体现一个场所独有气质的关键,因为游人体验不止局限于某些特定节点,那些充斥了符号的所谓主题思想,更涉及到每个能够触及到的细部;“移步易景”的意义也不单指视觉上的应接不暇,更在于身处景观场所中那些不经意间被唤起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