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2023-06-23刘艺菲林雪莲陈奕

艺术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数字化

刘艺菲 林雪莲 陈奕

摘要:文化是国家历史的深厚沉淀,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核心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非凡,而旅游产业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推进文旅融合、大力支持我国文旅产业发展,是响应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号召、促进我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举措。数字化作为当今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能够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义重大。文章通过研究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趋势,利用SWOT分析方法全方位分析其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文旅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其数字化转型推动了产业升级与模式创新,进一步打破了时空束缚,带给游客全新体验,使文化在技术赋能和旅游承载的基础上有了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的呈现。但同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硬件水平限制、市场竞争加剧、监管体系不完善、技术人才短缺等劣势和挑战。基于此,文章從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长足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使文化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在文旅中“活起来”。

关键词:文旅产业;数字化;SWOT分析方法;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2-00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双碳战略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策略研究:基于两阶段非径向DEA方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0293053Z

0 引言

《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国家历史的深厚沉淀,是民族精神凝聚的核心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非凡。同时,旅游产业作为推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体现,更是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文化发展的数字化战略[2],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目光锁定文旅产业这一对推进优秀文化传承和发扬十分关键的产业,强调了数字文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洞悉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推动我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困境及未来趋势,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进而有针对性地从多维度提出推进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文旅产业长足发展,使文化与旅游在数字技术赋能下进一步融合,迸发新的活力,增强文化自信,使文化在文旅中“活起来”。

1 文旅产业现状、困境及发展趋势

1.1 文旅产业现状及发展困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文旅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粗放式景点经济模式已无法持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外旅游高质量消费需求,如何使我国加快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问题亟待探究[3]。长久以来,文化被视作旅游业发展的“附庸”,许多文旅景点仅以文化为“噱头”,未真正深挖其精神内核,导致当下旅游景点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不利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最终导致文旅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文化的核心驱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

1.2 政策加持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旨在顺应大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消费趋势,深化文旅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不断建设优质数字文化项目,引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1.3 疫情形势缓和带来新机遇

2023年,随着疫情形势向好,我国旅游市场逐渐复苏,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热度同比增长超过90%。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热度同比增长率高达134%,反映出我国旅游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文旅市场热度高涨,为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23年的“五一”黄金周,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山东淄博、上海、北京等地更是成了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为城市文化宣传提供了条件,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客流基础。未来,国家层面利好政策的出台叠加各地的积极引导,将为我国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1.4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创新转型成为新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社会结构概念不断实体化、精准化[4]。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旅产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文旅产业多元化发展,也使数字化转型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文旅领域要素的高效整合,深度激发文旅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活力[5],使智慧化管理和创新服务与文旅资源相互渗透、深度融合[6]。各大文旅企业及网络平台推出了线上数字文旅体验,多个大型博物馆积极进行数字文博的建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灵活多变的展现方式,使游客能够在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情况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了解文化精神内核。

2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SWOT分析

在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我国文旅产业亟待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分析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1 优势(S)

2.1.1 数字革新塑造前沿面貌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深度应用,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出虚拟景区、沉浸式体验、数字博物馆等多种文旅新模式,实现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带给游客文旅消费新体验。

2.1.2 市场导向引领产业发展

近年来,数字文化创意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中国数字文化创意行业市场规模较2017年同比增长137.78%。消费者对数字文创产品需求的增加促使更多的文旅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工作,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数字文旅周边产品,升级传统的文旅纪念品,为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驱动力。

2.1.3 文化底蕴提供不竭源泉

各地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前提。基于数字文旅资源的高度可视化和可交互性,数字文旅能够在旅游承载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更加立体化和全面化的呈现,也能够为延伸文旅产业链、促进其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机活力。

2.2 劣势(W)

2.2.1 硬件水平差异产生“数字鸿沟”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文旅发展的先决条件。硬件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将带来产业发展的“数字鸿沟”问题。在地域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受地域优势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及时享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逐渐形成了“数字鸿沟”。

2.2.2 隐私安全风险带来严峻挑战

文旅企业在收集、管理、利用客户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不仅会对客户心理造成伤害,还会导致文旅企业用户流失、形象受损,进而对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不利影响。

2.2.3 数字人才匮乏成为行业瓶颈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既有文旅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7]。当前复合型人才短缺,培养模式滞后,且人才流失严重、跨界竞争加剧,使得复合型人才缺口日益扩大,对产业转型发展形成严重掣肘。

2.3 机会(O)

2.3.1 消费需求改变倒逼产业转型

数字时代,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体验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愈发强烈,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品质化,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倒逼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8],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培育新的数字消费场景和旅游吸引物[9],以技术赋能传统消费形式创新。

2.3.2 新型传播模式助推产业升级

当前,依托新媒体平台、融合数据挖掘、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数字化媒体传播与数据驱动的以精准营销为主体的新型传播模式日益成熟,其用户覆盖面更为广泛,信息传播更为高效。此外,通过对用户行为偏好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迅速识别潜在客户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供用户定制等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市场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3.3 商业模式创新注入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支撑,而商业模式的发展变革又是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文旅产业商业模式逐渐从成熟的消费互联网模式向产业互联网模式融合发展[10]、从单一的双边盈利向复合的多边盈利转变[11],其资源配置、盈利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不断创新[12],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提供动能。

2.4 威胁(T)

2.4.1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导致竞争加剧

近年来,许多旅游企业纷纷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以增加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使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过程更加透明。一方面能够推动企业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创新产品与服务,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商品信息具有开放共享性,各企业在流量曝光度、信息汇聚、商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也会日益激烈。

2.4.2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制约行业发展

借助数字技术,文旅产品在传播手段上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在网络环境下极易被复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逐渐凸显。此外,用户数据的安全性、企业对其使用范围的界定以及文旅产业的市场规范等,都是转型过程中亟待研究的内容。

2.4.3 技术风险难以控制阻碍转型进程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采用各种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漏洞、数据泄露等风险。此外,数字化转型还需依赖云计算等外部资源,如果第三方服务商出现系统瘫痪或者服务质量不达标等问题,那么同样会阻碍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3 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对策

2020年初,疫情影响使传统文旅产业几乎停摆,数字新文旅勇立潮头,激发了市场的创新动能[13],带来了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14],也让人们看到了数字技术赋能文旅提质发展的重要意义[15]。随着形势的好转,我国文旅产业逐渐复苏,亟待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进行新一轮的赋能升级。通过对我国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困境、未来趋势的研究,以及对其数字化转型过程的SWOT分析,对推进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政策体系,重视理念创新,优化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环境

数字化文旅作为顺应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新模式,对文旅产业的迅速恢复及发展意义重大。相關部门应重视理念创新与政策激励,优化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环境。首先,根据当前其数字化转型发展情况,出台激励其创新性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重视政策的落地实施,持续跟进实施成效并进行灵活调整,实现政策支持效果最大化。其次,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大文旅景区进行数字化建设,助力数字文旅模式推广。最后,建立完善的治理体系,重视用户隐私安全保护和衍生数字产品产权保护,维持稳定的平台秩序与市场秩序。

3.2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首先,重视具有交叉学科优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相关学科建设,优化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研发体系,培养一批具有文旅知识及数字技术交叉学科优势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各大文旅园区积极合作,落实人才实践培养机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激发技术创新动力,利用交叉学科优势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文旅长足发展。

3.3 创新数字文旅商业模式,推进数字文旅迅速发展

创新文旅产业商业模式,以进一步推动文化推广、引导用户消费、推进文旅产业链升级至关重要。一方面,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维度切入,延伸、升级文旅产业链,开辟文旅文创周边、文化研学班、数字文博等创新板块,并不断加入创新元素,如在文创周边设计的基础上,开辟数字藏品等文化IP新载体,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加强数字文博建设,提升文博场馆综合价值;通过VR游览等形式推进实现线上线下文旅同步研学模式等。以数字技术助力熔铸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链,拓展消费者体验方式,丰富文旅商业模式内容,提升文旅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采用网络营销、情感营销和知识营销三者结合的营销新模式。如今,依托短视频、直播等的新媒体营销已成为新常态。众多文旅企业积极开辟线上渠道,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文旅项目及售卖周边衍生产品。在网络营销的基础上,善用情感营销与知识营销,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以文化内核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推动力,抓住文化精髓,打造多元文旅品牌,将文旅体验转化成无形的口碑和宣传动力,实现旅游与文化相互促进的营销新模式。

4 结语

文旅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承担着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数字技术迅速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在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号召下,数字化转型对推动文旅产业长足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对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利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其发展模式,进而从政策完善、发展环境改善、技术革新、人才培养、商业模式创新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赋能和文旅产业承载下,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俊宇,陈华.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N].工人日报,2023-03-03(001).

[2] 姬德强,佘浩东.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的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逻辑?挑战与进路[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3(2):14-21.

[3] 郑憩.加快推进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0(12):63-68.

[4] 王天泥.元宇宙背景下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2(3):111-117.

[5] 魏鹏举.数字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以文博文创数字化发展作典范[J].广西社会科学,2022(8):1-8.

[6] 赵娜,许哲铭.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J].经济师,2023(3):11-12.

[7] 刘天英.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J].文化產业,2022(25):1-3.

[8] 胡优玄.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2(1):182-184.

[9] 贺小荣,徐海超.乡村数字文旅发展的动能?场景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63-172.

[10] 杨晓东,崔莉.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快激发数字文化产业新动能[J].社会科学家,2020(1):132-136.

[11] 魏亚平,李睿.数字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变革与财务战略匹配[J].商业会计,2020(10):4-9.

[12] 陈知然,庞亚君,周雪,等.数字赋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管理,2022(10):70-76,90.

[13] 冯学钢,梁茹.促进我国在线新文旅市场主体建设的对策建议[J].旅游学刊,2021,36(7):1-3.

[14] 李檬.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元宇宙文旅产业链集成新业态[J].传媒,2023(7):19-21.

[15] 胡海燕,经渊.文旅融合的数字化变革:基于国际视野的文献回顾[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2-8.

作者简介:刘艺菲(2001—),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旅游产业管理。

林雪莲(2003—),女,安徽宿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陈奕(2002—),女,贵州遵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数字化
数字化:让梦想成为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转型发展形势下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