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友好视角的上海里弄更新策略研究
2023-06-23尚可代阳
尚可 代阳
摘要:文章基于儿童友好视角分析部分里弄更新现状,提出儿童友好与风貌保护并行的优化设计策略;从历史风貌保护的研究背景出发,结合国内外历史风貌保护实例与儿童友好研究,调研与分析上海3处里弄更新现状。探讨儿童友好空间与历史风貌保护实践对现代社会与设计领域的重要意义。为平衡“保护”与“儿童友好更新”之间的关系,提出双向设计、共享生活、风貌保护、新旧结合这四点设计策略,构想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及更新设计的新趋势与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上海里弄;历史风貌保护;更新设计;儿童友好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2-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上海风貌保护区非保护类里弄街坊活化更新与评价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C760012;2022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模型制作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202207002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儿童需求的关注度不断攀升,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的行动倡议与2022年推行的《上海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上海提出了“加强儿童友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深化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改善儿童安全出行环境,推进儿童友好自然生态建设”的开放共享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目标。作为上海独特历史文脉的里弄空间,在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如何适配安全、友好的城市儿童出行环境,成为新的社会热点议题。
这些里弄是城市发展的时代记忆,留存了鲜活的社会气息,承载着上海独有的历史文化。鉴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改造措施,本文结合当前对里弄历史风貌的保护研究,依据“活化更新”与“儿童友好”的改造理念,从新的模式与角度对上海里弄的文脉保护与再利用提出新的策略与议题,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结合提供更多研究思路与经验。
1 国内外儿童友好与历史风貌保护分析
1.1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城市理念源自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的提出,在国际倡议下引发全球各国的实践行动。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0多个城市获得“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国际认证。美国丹佛作为儿童友好型城市,在構筑儿童空间方面,以“见学地景”的模式推动拓展城市开放空间,利用见学地景,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游玩场所,打造具有文化活力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也陆续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如上海的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其从儿童视角出发,构建了若干儿童友好公共空间服务站点。但目前国内仍需加强对儿童友好城市理念的实际应用,在设计实例等方面仍存在探索空间。
1.2 历史风貌保护
在当代城市建设中,历史风貌保护不再与发展对立,而是被视为优先于其他发展模式。其中,对“保护”的定义不再单一,而是充分利用城市现有资源,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延续城市脉络,适应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早在1962年法国就确立了保护区的概念,在实践方面,将改造对象细化为多种梯度,如以历史纪念物的名义受到法定保护的历史建筑、因建筑价值或者景观等特征而需要保护的建筑、没有特殊价值可以被拆除或改造的建筑等,进行多样化的改造升级。
国内如北京在保护更新历史建筑风貌方面,细化为多种要素,在不破坏传统历史特色的基础上,将改善内部设施条件作为目标,综合规划,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根据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关保护行动。
1.3 儿童友好视角与历史风貌保护结合
一方面,里弄属于历史街区范畴,与城市其他空间有所不同,需要保护与巩固历史风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里弄的基础设施无法适配现代需求,无法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需求。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的儿童健康理论,本文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在保护里弄独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弥补其功能上的劣势,构建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公共空间。
2 上海里弄实例调研
2.1 上海徐汇区里弄更新实例
上海徐汇区在里弄风貌保护中,通过统一墙体、街道公共家具、社区小品等色系,保证里弄的视觉整体性。在保留里弄原本格局的基础上,合理拓宽狭窄的过道,保留部分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见图1a),如居民自己布置的小桌椅、配置的绿植、墙体装饰等,提升了里弄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在局部方面,为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选择了同色系的管道和线路,并沿着墙体走向将它们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为了在视觉上更加整齐统一,还将多孔板、木艺网罩等材料覆盖在墙面以遮罩管道和线路(见图1b)。此外,在墙面上设置了信息墙、公告栏等功能性设备,进一步增强了里弄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更新后的里弄,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社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但里弄内供居民社交的区域只限于各户门前私有的小桌椅,而不是所有居民都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家具,尤其缺乏儿童游乐型公共家具,不利于儿童游戏。同时,巷弄拐弯处是儿童活动最容易出问题的场所,狭窄的过道没有合理规划人车分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2 上海春阳里更新实例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春阳里是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其因典型的历史建筑肌理与石库门里弄特色,现已被列为上海市风貌街坊。立面部分修缮更新原有墙面(见图2a),外墙的线路管道被漆上与墙砖相同的颜色,规整排布,统一了里弄内遮阳篷与外墙的空调外机框架,整体显得齐整有序。平面上(见图2b)在弄口处以独特的花纹地砖替代原有井盖,美化了园区路面形象。利用柏油路与水泥砖,简易进行人车分流,色系相近,具有整体感。部分低层门户被改造成商业空间(见图2c),满足居民不同的消费需求。信息化升级了社区的文化类设施,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实时更新公告(见图2d),方便信息传播,赋予颇具年代感的里弄科技感。
春阳里的改造项目是对上海里弄更新的一个新的探索,但在细节方面,仍缺少相应的儿童互动装置与儿童公共活动空间,存在儿童活动空间不明确的问题。
2.3 上海步高里更新实例
上海步高里作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上海里弄之一,属于典型的晚期石库门建筑风格[1]。更新后在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仍然保留大量原有历史风貌——被藤蔓缠绕的老虎窗与沉稳的红砖在蓝天的映衬下(见图3a),似乎能嗅到岁月的气息。为解决居民在里弄狭窄的空间内晾晒衣服困难的问题,设置了集中晾晒亭,也为居民提供了一处社交空间,提高了有限空间的利用率。在里弄的不同节点设置了多个垃圾处理区(见图3b),运用与外立面相同色系的红砖围合装饰,使功能设施与环境融为一体,避免了使狭窄的过道显得更拥挤杂乱的问题。
步高里作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改造模式上基本采用的是文物建筑保护的修缮模式,虽然投入较大,但高密度的混居模式仍为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存在受光度较低、视觉空间闭塞、不利于儿童成长等问题。
综上,可见纯粹的修旧如旧与新时期居民生活方式的结合仍需进一步探索。
3 上海里弄历史风貌保护与儿童友好更新策略
日本著名建筑史家村松贞次郎曾提到对近代建筑的保护再利用,并不是全面保存,而是完整保留相对重要的文化财产,对一般的历史性建筑融入新生力量,使其在现代社会重获新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结合2005年提出的“儿童友好度KiSS(Kinder straat scan)”评估值六项原则,从步行、安全、社交等方面满足儿童成长环境需求。对于里弄的更新,则要求在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同时,进行相应的修复重建,这对城市历史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基于以上观点,本文提出以下几点里弄儿童友好更新策略。
3.1 双向结合——注重纵向设计
儿童的行为多种多样,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喜欢跳跃、奔跑等。而成片里弄聚集性强,受里弄原始格局与城市空间约束,有的里弄通道非常狭窄,布局不合理,导致儿童活动空间单一,缺乏趣味性。同时,由于没有合理规划停车位,因此强行占道停车也会造成空间侵占,威胁儿童安全。在横向空间内,里弄街坊以围合形式存在,与外界有明确的界限划分,且在高度控制等方面有严格规定,附加开发可能性较小。面对有限的横向空间,在更新设计上通过顶升、逆作法等特殊施工工艺,从纵向方面出发,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块开发地下空间,设立儿童娱乐空间、安置儿童友好设施,打造社区公共空间,为开展文教活动提供便利,弥补居民生活品质、环境对儿童影响的缺失。
3.2 共享生活——激发社区活力
空间是建立人与社会交往关系的桥梁,对儿童来说,社交对建构自我知觉具有重要作用。里弄人员密集,人际交往是里弄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满足里弄内居民与儿童的社交需求,构建社区共享空间必不可少[2]。“共享”一词最早生发于经济学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共享”演变成了一种发展理念,体现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人文价值观[3],由此,共享的生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能够产生正向影响。在里弄的有限空间内,应构建相应的儿童友好型共享家具,从而营造儿童友好的和谐社区环境,强调居民参与,为里弄空间带来环境质量的增值,从细微处改善儿童成长环境,激发里弄生活活力。
3.3 风貌保护——延续历史价值
历史建筑是城市记忆的最佳承载者,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风格与身份。在如今的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下,可以根据文化价值进行分类,对不同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段。尽可能保留可用于现代生活建筑的外观特征要素,改造升级内部结构;对于修复难度较大的建筑,可以考虑拆解复建,修旧如旧。此外,保护石库门、老虎窗、山花等特色历史建筑细节,对延续历史风貌价值及增强儿童对环境的认知与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3.4 新旧结合——注入新生活力
在里弄的更新设计方面,应通过新旧结合的手法,利用新理论、新技术,建设老区新貌。例如营造生态环境,既有助于加深儿童对自然世界的感情,又能创造里弄良好的微气候。可在局部配置镜面材质、感应灯光等,增加里弄内部采光量。此外,可以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里弄空间,如监测里弄内部空气质量、噪声等,更好地构建儿童友好空间,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设置相应的交互装置,增强儿童对里弄的认知,让他们了解所在里弄的发展史,增强文化自信和里弄凝聚力。
4 结语
上海里弄的更新改造已不再采用传统的大拆大建的方式,如今正在寻找一种更新与保护和谐、相互促进的平衡点。从儿童友好视角对里弄进行更新设计,能为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里弄就是它独有的名片,寻找一条既不封闭守旧又能适配新时期新要求的新路,对延续历史风貌的价值具有深刻意义。用辩证的思维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出儿童友好与历史风貌保护的平衡之路,仍是今后城市更新建设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回音.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9.
[2] 章彰,杜文婷,丁伟.未来社区视域下的代际共享家具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1):122-127.
[3] 石楠.共享[J].城市規划,2018,42(7):1.
作者简介:尚可(1997—),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代阳(1983—),女,辽宁台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乡人居环境、城市更新、展示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