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维吉尔《农事诗》中农作物意象建构的古罗马农耕文化探究
2023-06-23王欂罗梓心
王欂 罗梓心
摘要:在西方的发展进程中,古罗马时期至关重要,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石,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农业是古罗马的经济命脉,在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及耕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农耕文化成为古罗马文化中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作为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的文学创作秉持古罗马文化精神,他的杰出作品《农事诗》与时代相契合,融农作物意象于人民的日常劳作和生活之中。遵循自然万物循环发展的原则,人们逐渐摆脱对自然的依赖,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拉开帷幕。在这个过程中,古罗马农耕文化的魅力尽显。诗歌往往能够集中反映某一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研究维吉尔的农事诗歌,对了解古罗马时期的历史背景、探究古罗马农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维吉尔的《农事诗》为研究对象,分析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麦子、豆类和亚麻三种农作物意象,探究《农事诗》中的农业关怀、诗意农业和语言艺术等相关文化特色,及其通过农事活动反映的古罗马农耕文化内涵,并以生态哲学观为指引,阐释古罗马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维吉尔;《农事诗》;意象建构;古罗马;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I546.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2-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外早期古典诗歌中的农业景观建构——以《诗经》和维吉尔田园诗歌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102991123X
农业是古罗马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农耕文化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古罗马人将农业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进而获得生存发展、繁衍生息的机会。维吉尔建构农作物意象,描绘了古罗马人参与农业劳动的场景,创作了一篇篇精美的农事诗歌,彰显了古罗马农耕文化的深厚内涵。本文从维吉尔早期作品《农事诗》出发,分析诗歌中的农作物等相关意象,探究诗人如何依托农耕活动等场景建构农事诗歌的文化特色,及其背后蕴藏的古罗马农耕文化内涵,并基于生态哲学观,思考古罗马农耕文化的精髓。
1 維吉尔《农事诗》中农作物意象建构
所谓意象,就是将客观具体的物象和寄托情感的抽象表达结合起来,利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塑造的一种具体的艺术形象。不同的意象寄托了不同的情感,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歌语境中有不同的文化意味,鲜明生动的意象通过简朴的语言文字进行输出表达,能增强诗歌的张力。维吉尔的《农事诗》中频繁出现农作物相关意象,而诗人着墨于诗歌中的每一处意象暗含同一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文化意蕴。农事诗歌是对某个历史阶段人民生活和劳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在《农事诗》的第一卷中,诗人描写了谷物耕作、气象星辰和农耕之神,维吉尔在充满教谕色彩的诗中,描述了和谐安乐的农耕生活场景[1]。在不同的劳作场景,作为诗歌意象的农作物不尽相同,不同的农作物指向特殊的农事经验并夹杂着农耕文化,为古罗马农耕文化增添了趣味性。本文选取麦子、豆类和亚麻这三种意象,探究《农事诗》中的农作物意象建构。
1.1 麦子
麦子寓意丰收,是农业耕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物之一,象征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们期盼每年都能实现麦子的大丰收,以获得安定幸福的生活。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最明亮的世界之光,你们引导四季划过天空,利伯和富饶的克勒斯,借着你们的恩赐,大地才将卡奥尼亚的橡子变作肥美的麦穗。”其中克勒斯是西方神话中的农神,诗人写出了人民祈求神明保佑的心愿,在神明的恩赐下,橡子变成了麦穗,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不难看出,麦子在古罗马的农耕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后诗歌中多次提及麦类作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利用曲犁等农耕工具尽可能多地播种麦子,在暴风雨袭来之前匆匆收获,以减少损失。但暴风雨总是突然而至,导致农田里最后只剩下空瘪的麦穗,使人们付出沉痛的代价。无论是丰收时节,还是战争时期,诗人以麦类农作物为中介,建构起两种对立的农耕场景,展现了不同的农耕生活。
1.2 豆类
在诗歌中,豆类的寓意不尽相同,象征着不同的情感和事物,红豆代表深情和相思,绿豆代表幸福美满的生活和纯粹的感情,蚕豆则代表源远流长的情谊。《农事诗》写到“你在繁星下播种金黄的谷物,同一块土地上你曾播种蚕豆,豆荚中包含着欢乐的豌豆,还有野豌豆娇小的胚胎,苦味羽扇豆,柔弱的植株和沙沙作响的茎秆”,其中的蚕豆或豌豆泛指大多数农作物。在夜空下,人们辛勤劳作,听着农作物之间的低语,期盼丰收,体现了古罗马人对农耕的重视,农耕凝聚着人们的心血。在更多的豆类作物意象书写下,维吉尔指导人们采用经验式耕作模式,探索全新的农业发展路径。
1.3 亚麻
在诗歌中,维吉尔巧妙利用亚麻意象表情达意,反映了古罗马人的农业生产状态,体现了辛勤耕作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表达了人们对朴素生活和美丽的自然景色的向往。《农事诗》以亚麻为索引,描写农业从兴盛到因战争衰败的现实,反映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沉重打击。
维吉尔的农事诗歌为理想化的农业生活赋予了新的含义,委婉地表达了古罗马时期人的思想情趣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诗意畅想。
2 维吉尔诗意农业的文化特色
在语言融合下,农耕情怀得以抒发,对农耕生活场景的叙述,透露出生命哲理。维吉尔的《农事诗》始终追求富有诗意且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艺术建构,采用多元化的叙述手法,利用借喻、移情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用生动而充满灵性的语言反映发人深省的教谕思想,传达出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笔者探究其诗意农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意蕴,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2.1 借助神灵表现古罗马农业关怀
古罗马人民寄希望于神灵并祈求神灵庇佑,在播种农作物之际,常以祝祷词等形式祈求天降甘霖以收获丰硕的果实。“以看护田地为职责的神祇,不分男女,来吧,所有不借种子滋养幼果的神祇,连同所有从天上给播种的果实降下丰沛的甘霖的神祇。”古罗马人认为,丰收是农业神灵的恩赐。祈神是古代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一种仪式,向自然万物或神灵,乃至天象星座,倾诉内心期许,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祈神活动并非纯粹的求神祭天,反映了人民对安定农业生活的期盼,维吉尔农事诗歌中的农业祈神诗亦深刻反映了古罗马时期的农业人文关怀。
2.2 于自然景物、气象星辰中勾勒诗意农业
《农事诗》多次借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进行侧面烘托,关注自然循环之下农业本身的流程建设。透过这些现象,诗歌的文化内涵得以显露,读者也会自然而然地被诗意化的语言吸引,自发体会古罗马农耕文化意蕴。诗歌描述了人民勤劳耕作的场景,强调了农事活动中农业、人与自然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思考。《农事诗》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时空限制,于气象星辰中感悟农业耕作,寄托作者的情怀和精神。
2.3 语言简朴,富有灵魂
在历史思想和精神内涵表达方面,《农事诗》深入浅出。维吉尔的诗歌语言简朴,如同教谕,有较强的可读性,极具表现力且平易近人。维吉尔在《农事诗》中写道:“还有许多事最好交给寒夜,或者当旭日东升,曙光为大地撒上晨霜之时,夜间最宜收割轻质的麦茬和干草,因为长夜里从不缺乏湿气。还有人在火光边度过寒夜,手持锋利的铁器削制火把,同时他的妻子则以优美的歌喉排遣长时间劳作带来的疲惫,梭子在织框间飞驰,或让伍尔坎排出甘甜葡萄汁中的水分,用叶片撇去沸腾铜锅里的浮沫。”维吉尔痛心于人们为战争付出的惨痛代价,希望战争结束后人们身边有家人相伴,能够过上平凡幸福的生活。他将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赋予诗歌中的一草一木以灵魂,让它们成为农业生产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古罗马时期,虽然农业生产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但农耕文化仍然世代相传。另外,维吉尔的农事诗歌还展现了古罗马人的艰苦奋斗精神。维吉尔的农事诗歌不仅阐述了自然循环中的农事活动,还呈现了农耕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历程[2]。
3 古罗马时期农耕文化的内涵
纵观维吉尔的田园诗歌,绝大多数诗篇紧密联系农业生产,集中歌颂了古罗马时期的农耕精神。古罗马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围绕农业展开,归根结底是因为古罗马帝国以农业为经济命脉。上至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重视农业生产。古罗马时期,上层领导者的治国理念也为孵化古罗马时期的农耕文化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土壤。
农耕文化以一种具象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农事活动中,又以一种抽象的精神传承支撑着古罗马人世世代代辛勤劳作。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顺应自然变化和进行人为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业发展情况。农耕文化包含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自然发展观、勤耕与休憩结合的农业耕作观、顺应发展的科学循环观等内容。维吉尔诗歌较为直接地表述了农业生产机制,以古罗马人的实际农业生产为文学创作背景,寄托了农耕文化精神以表情达意。
维吉尔的《农事诗》具象地向读者阐释了农事活动的历程,其中不仅包含庄稼如何耕种和收割,还体现了古罗马人对自然、农事与生命的哲学思考。自然界中的万物皆有发展之道,农事耕作虽是人为,但也离不开自然繁衍生息的规则约束,每一次农事耕作,便是一次孕育新生命的过程,若与之对抗,破坏其他的自然循环发展历程,只求一方胜出,会直接导致农业衰颓。农事耕作应顺应时令变化,在不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挥劳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为农耕发展创造良好的契机,以达到万物和谐共生的目的,这也是坚持走农业发展道路的关键。
《农事诗》以农业生产为主要题材,其创作没有停留在解释田间劳作上,而是融入古罗马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教谕之法指导人民从事农事活动,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事詩》还提到了农业耕种技术,如曲犁、犁铧、钉耙等,维吉尔借此诗集,将农业耕种技术和农业文化结合四季气象变化传递给古罗马人。维吉尔并未字斟句酌地过度修饰诗歌中的每个字,而是采用最简洁的语言,利用自身的经验体会及农事调查研究,运用最真挚的语言描写了古罗马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促使相关劳作精神世代相传。维吉尔的诗歌具有一定的价值,梳理了古罗马农耕文化脉络,赓续了新兴之火。
4 生态哲学观下的古罗马农耕文化
哲学是以较为抽象的思维方式客观反映世界,凝聚着时代精髓。生态哲学观则是基于原始生态价值意蕴客观分析世间万物,在哲学的基础上强调生态性理念的重要性,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将两者有机结合[3]。古罗马时期的传统农业立足于自然万物生态系统循环发展,人们关注气象星辰变化,对四季更迭产生不同的感悟,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耕种适宜的农作物,避免天灾人祸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古罗马农业生产方式含有生态性农业特征,农耕文化也必然存在生态文化意蕴。
古罗马时期,战争频发,受耕种技术落后以及后期无法精细培养等限制,有限的自然资源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然而在农业发展得更加成熟并且不断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古罗马农耕文化遵循了自然发展规律。人们顺应“天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农业与万物有机结合的生态文化观。从微观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强调翻土、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业生产集天象、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不断总结发展经验,形成系统耕作观,与万物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实现科学持续发展。
5 结语
研究表明,维吉尔的《农事诗》对多种农作物意象进行建构,展现了古罗马时期的农业生产场景。本文以麦子、豆类和亚麻为研究意象,并进行分析,诗人并未直接堆砌和罗列意象,而是将情和意结合融入意象,反映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参与农耕的思想情趣。另外,本文基于生态哲学观,从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角度思考了古罗马农耕文化的价值意义。
古罗马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农耕文化又在古罗马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以同一时期的农事诗歌为研究基石,探讨其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鉴于笔者处于本科阶段,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有限,对《农事诗》的研究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 杨宏芹.“卡昂尼的鸽子”:试论维吉尔的先知诗人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2021(4):133-160.
[2] 刘自成,兰方群.论古罗马文化的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2-69.
[3] 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155-160.
作者简介:王欂(2002—),女,四川达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罗梓心(2002—),女,四川绵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