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纹”化自信

2023-06-23季涛频

艺术科技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摘要:文章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应用,通过深挖中西汇融、异趣盎然的《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蕴藏的巨大价值,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创设计、品牌对外输出、文化国际传播提供思想智慧和审美启迪。文章以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角,分析《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源流与意义,探究200多年前广州外销壁纸实现中国文化输出的原因,提出新时代设计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以文质兼美的文创产品为载体,用鲜活的、个性化的视觉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展示文化自信,增强国际文化认同,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为品牌价值赋能。针对目前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转化与创新应用的问题,要实施“深度挖掘”战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价值;实施“引进来”战略,放眼世界,珍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实施“走出去”战略,满足新时代审美意志与社会需求,设计出既具有独特的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意蕴,又符合海外消费者审美意趣的文创产品。

关键词:外销壁纸;跨文化传播;东方异趣;中西汇融;“纹”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2-0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特色创新项目(人文社科)“基于文化IP的广东省博物馆文化创意品牌设计价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WTSCX220

0 引言

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中国外销壁纸(外销画)是中西贸易跨文化交流独特的视觉媒介,是西方了解中国(广州口岸)的独特窗口之一,深受西方社会的青睐。用今天的话来说,广州外销壁纸在当时属于定制的国际奢侈品。早在17世纪末,一位作家在《世界报》(World)上说:“中国壁纸在豪宅中极为流行,这些房子里挂满最华丽的中国和印度纸,上面绘满着成千个根本不存在的、想象出来的人物、鸟兽、鱼虫的形象。”[1]

1755年,另一位作家在《行家》(The Connoisseur)上预言,“中式风格在占据花园、房屋和家居后,即将侵入我们的教堂,不妨想象一下,一座中式墓碑,上面雕着游龙、吊钟、宝塔和汉字,会是何等优雅别致啊”[2]。基于“中国热”浪潮形成的“中国风”曾风靡18世纪的欧洲,可见当时中国文化输出的震撼力。

1 源流与意义

外销壁纸,清代称“贴落画”或“通景画”,西方人称悬挂纸画(Hanging Paintings),是17—19世纪经中国广州口岸外销至欧美的纸本绘画装饰品,早期通常以花鸟题材为主,中后期以风景、人物风俗以及织丝、制陶等传统手工业题材为主,成套制成,可以贴满整个房间,形成连续的景象。

200多年前,一套广州外销壁纸中的精华之作被英国夏活伯爵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购买,从海上贸易物区广州十三行,经“一口通商”广州港,沿海上丝绸之路,随商船漂洋过海,最后悬挂在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夏活庄园之首夏活伯爵的主寝室墙面(著名的“中国房间”,现为英国一级历史建筑)。这套珍贵手绘外销壁纸中的12幅农业耕作与茶叶生产贸易画作,在两个多世纪之后(2011年)重回中国广东,由广东省博物馆征集回购收藏,命名为《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博界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清代中国外销壁纸实物,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亮相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

它见证了早期中西美术、视觉设计文化交流,见证了早期中英商贸交流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见证了早期广州品牌、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广州绘制‘洋画的百年以上的丰厚传统宜当更多地研究,俾使中国和西方不会失去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一重要篇章。”[3]“它们与优秀的卷轴画不能相提并论,但其画风、技法、材料、制作等还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因为它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东西方在美术领域艺术交流的一个侧面。”[4]“如果把关注度集中在贸易与商品上,那么中国风格壁纸设计可以归为英国模仿外来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且是作出了积极贡献的商品。”[5]

探析200多年前广州外销壁纸实现中国文化输出的原因:其一,旅行家、传教士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其二,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新航线不断开辟,大量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其三,“中国风”风靡背后是中国国力强盛时代欧洲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追求;其四,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岭南精神特质,以及广州实施“一口通商”政策。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和文化现象,深挖具有文化特色和商业性质的《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的意蕴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美学价值:中西汇融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在继承《御制耕织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选取西方感兴趣的耕织、商贸及清代广州口岸、市井风情等元素,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既具东方异趣、中国意蕴,又有广州本土化审美情趣,因中西合璧而独树一帜,满足了西方对东方遥远神秘古国的热切向往和审美异趣的追求。

2.1 中西汇融,中国意蕴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采用绘图形式翔实记录、传播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像,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中國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瑰宝。“图绘以尽其状,诗文以尽其情”,劳动者耕作、蚕织的场景以及详细的生产过程被细腻、生动地绘制出来。耕织图不仅在农业科普、技术推广、政治宣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楼璹的绘图流行的原因并不在于它所包含的实践信息,而在于其所反映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秩序”[6]。

从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府于潜县令、画家楼璹考察当地的农耕蚕桑丝织事业,亲手创作《耕织图》(1133—1135年),得到历代帝王的嘉许和推崇,便开启了以耕织为绘画题材的系列创作。从宋至清,至少有数十套不同版本系统化的耕织图,清朝宫廷画家焦秉贞以西洋焦点透视法绘制的《御制耕织图》(故宫馆藏)对《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创作影响最大。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绘制于18世纪中晚期(1741—1748年),纸本水彩,纵116厘米,横150厘米。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趣味和对东方文明的好奇,广州画匠在传承《御制耕织图》的基础上创新。题材上,以中国农耕、丝绸、茶叶和瓷器生产场景为主题,尽显千年中国文化立命之本,加上清代广州口岸风貌、市井风情等热门题材;形式上,吸收西洋透视法、色彩晕染等绘画风格和技法,融合中国传统工笔花鸟与人物风俗画技法创作,用水彩手绘于桑皮纸之上;内容上,描绘150多个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的人物,展现出鲜活的、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具有构图精美、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画工精巧、技法写实等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极具审美价值。

从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到农民辛勤耕作图景,从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自然美景到安居乐业的日常生活美景,从孩童嬉戏、商铺林立到清代广州城繁华的商贸景象,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传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对和睦美好家庭生活的憧憬,对快乐幸福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和精神追求,彰显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神韵。“美是短暂与永恒的交织”,中国古代特别追求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劳作中营造美的氛围[7]。播种、收割、采桑、纺织、制陶、商旅等,都包含丰富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

2.2 东方异趣,岭南独韵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与《御制耕织图》一脉相承,借鉴其中的场景,但广州画师根据欧洲顾客追求东方异趣的审美需求融合创新,融入了很多独特的岭南文化元素,从中可以体验清代广府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窥见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壁纸中绘有岭南人收获荔枝后的场景,灵动有趣,极富民间生活气息。荔枝是大自然赐予岭南的最珍贵的礼物。千年荔枝帝王果,自秦汉就有贡荔的记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八年不见荔枝红。肠断故园东”。荔枝色如朱丹,寓意“红红火火”,谐音“利子”,寓意“大吉大利”。甘甜美味的荔枝寄托著岭南人独特的甜蜜回忆和海内外游子浓郁的故乡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壁纸中绘有凸显岭南传统广府民居特色的典型代表镬耳屋,尽显广府人千年来独特的哲学思维与文化隐喻。镬耳屋(亦称锅耳屋,因其山墙状似镬耳而得名,象征着官帽两耳)不仅具有防晒、防风、防盗、防火的物理功能,镬耳屋屋顶和四周雕刻的龙、鳌、牛、水草等花虫鸟兽、人物纹饰,还表达了“独占鳌头”的心理期待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唯有有名望、有功名、有地位的家族,方能依照品级高低、财富多寡建立高低不一的镬耳墙,演绎岭南亲水文化内涵,体现绵延千年的古老信仰,展示古老传统艺术的魅力。

壁纸中绘有寻常却极具生活情趣的场景,营造着一种“静中有动”的艺术情趣和自在悠然的意境,蕴藏着邻里乡亲的朴实民风,给人一种无以名状的心灵愉悦,让人忍俊不禁。一个农夫在田里割稻时偷懒,躺在地上休息,另一个农夫揪着他的耳朵让他起来干活,画面如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日常生活、民俗风情、市井风貌中包含着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从壁纸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人们的情感。

3 启迪价值:“纹”化自信

漂洋过海的广州外销壁纸在装饰西方人的房间、满足西方人对东方美好幻景的同时,深刻影响着欧洲的审美观念和视觉艺术表现,传播了中国文化。

3.1 洞察顾客需求,中西融合创新

“苏州样,广州匠”。清代广州匠工艺精湛,蜚声海内外。18世纪中期起,“网红文创产品”广州外销壁纸是“物美价不廉”的世界名牌,由于当时洛可可中国风的流行,并引领了欧洲的审美艺术潮流,中国壁纸风靡欧洲,欧洲人以拥有一间时髦漂亮的“中国房间”作为时尚审美品位的标准、炫耀财富的资本以及身份地位的象征。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8]广州画师以市场为导向,洞察西方顾客的需求与审美趣味,吸收西方透视法、晕染法、光影法及构图法等绘画技巧和形式,运用西方水彩媒材,以独特的地域文化视角,选取农耕、织丝、制茶、制陶、商贸,以清代广州口岸、市井风情为主题,结合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融合创新,满足了西方对东方遥远神秘古国的热切向往和审美异趣的追求,赢得西方人的喜爱,实现商业价值,凸显广州画匠的变革思想、灵巧智慧、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影响粤港澳三地外销画风格改变),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正是中西融合延续性的体现。

3.2 广州品牌输出,跨文化传播

“文化作为秩序(institution)、器物与精神产品,它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据此我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9]200多年前的世界名牌——广州外销壁纸,以浓郁的东方异域情调装饰西方人房间的同时,用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岭南文化),是西方人认知中国耕织、商贸、民俗风情、口岸风貌、社会文明等最直接的载体,促进了中西方美术、视觉艺术设计跨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互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西商贸繁荣,促进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3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纹→“纹”化自信。“文”,名词,一是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二是错画也;三是表现形式、外表;四是美德。“纹”,引申为纹样、纹饰等。“纹”化自信:“纹”以载道,以文创为载体,以个性鲜明的视觉艺术符号传达独特的中国文化意蕴;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展示文化自信。

南宋《耕织图》→《御制耕织图》→《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基于《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从国内输出国外,从具有政治宣传、农业科普、技术推广等功能的系列图谱,到悬挂在西方室内的装饰壁纸,成为用视觉艺术形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载体,是历代工匠、画师、设计师注重传承、融合、创新的成果。

从历史中汲取思想智慧、经验方法,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优质文创产品为载体,以活化新形式诠释新文化,展示文化自信。“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0]。

4 结语

“纹”以载道,“纹”化自信。针对目前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转化与创新应用的问题,新时代的设计师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设计出既具有独特中国精神符号与中国文化意蕴,又符合海外消费者审美意趣的文创产品。

参考文献:

[1] 白芳.异趣·同辉:广东省博物馆藏清代广式外销艺术精品展(下)[J].收藏家,2013(10):9-15.

[2] 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M].刘爱英,秦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65-167.

[3] 江滢河.评《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J].学术研究,2000(11):84-87.

[4] 袁宜萍.清代另类绘画:外销手绘壁纸[J].美术观察,2006(5):101-105.

[5] 蒋茜. 1700—1840年英国的中国风格壁纸设计[J].创意与设计,2017(4):70-75.

[6] 王加华.技术传播的“幻象”:中国古代《耕织图》功能再探析[J].文史哲,2016(2):10-17.

[7]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13-217.

[8] 庄子[M].王岩峻,吉云,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8-9.

[9] 赵晓菲.浅议旅游与文化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1(8):296.

[10] 汪信砚.习近平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17.

作者简介:季涛频(1969—),女,广东广州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智能营销传播管理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研究
“内外有别”原则的传统、困境与未来
韩系咖啡品牌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探析
《功夫熊猫》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商标品牌命名及其译词研究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探析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