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陈芸形象看《浮生六记》中的苦难与温情

2023-06-20王静怡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王静怡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字三白,处世颇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清雅闲致,好游山玩水,喜交友论诗,与其妻陈芸相爱甚笃,至死不渝,他在书中细致地描绘出了一个活泼可爱而又温柔贤淑的独一无二的陈芸,细节之处未经文字的雕琢,却更显夫妻二人感情深厚。沈复在各篇章中不厌其烦地向读者诉说陈芸的细腻可爱,陈芸也因此被林语堂先生称作“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书的名字来源于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的这篇短文所述乃是他和诸堂弟在桃李园中相聚品诗、共叙天伦的乐事。沈复取其“浮生”二字,也可见此书欲写天伦之乐,“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及养身记道,但后两卷在流传过程中已无踪迹,现今可阅读的只有前四记。

沈复在四记中多是叙述为欢之事,其描绘的闺房之乐、诗酒之乐和游玩之乐,使读者处处可以窥见夫妻恩爱之景,领会陈芸的不同尘俗;而在坎坷记愁中,沈复用平淡的口吻将陈芸之逝向读者缓缓道来。读者在读完前两记趣事之后突然阅见美好的幻灭,不禁哀叹不已、感慨万千。书中所叙既有温情也有苦难,其中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陈芸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陈芸形象所凝聚的感情正是《浮生六记》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一、“掣襟肘见”日子里的雅趣

沈复为人喜爱独出己见,不愿追随他人,看待事物持“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浮生六记》)的观念,这种向往自由的个性让他漠视功名利禄,不被尘世所束缚,安贫乐道,自在逍遥。然而,也正是这种个性让他不屑于计较金钱这种俗物,即使自身已经很困难,当有人需要帮助时他还是愿意倾囊相助,这就使得夫妻二人常年缺乏经济支持,生活也难以为继。即便生活困苦,沈复和陈芸依然能够苦中作乐,互相敬爱二十余年,如梁鸿和孟光举案齐眉,感情随着时间延续越发绵长,夫妻的心有灵犀、情投意合从各种日常小事中可以体现。

陈芸的嗜好与沈复相同,二人都偏爱研习书卷、品月评花,成婚当夜便因一本《西厢记》打开话题,并肩调笑仿若密友重逢。谈论古文时二人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陈芸懂得更少,沈复便悉心讲授,丝毫不觉得疲倦。七夕节时,沈复镌刻了两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印章作为往来书信盖章之用,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当夜月色甚佳,夫妻二人便并坐水窗边,谈论云霞,不亦乐乎。沈复爱与朋友聚会品诗论画,陈芸便不带半点儿犹豫地当了自己的钗子做沽酒的费用。沈复能不辜负朋友聚会的良辰美景,有大部分是陈芸的功劳。

陈芸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率性自然的女子。沈复于神诞节日受邀去为水仙庙进行插花布置,回家之后跟陈芸极力渲染盛会美景,多加称赞。听罢,陈芸因自身不是男子不能去参观而倍感遗憾。此时,沈复提出让陈芸女扮男装,陈芸便欣然答应,由此二人得以共赴佳节美景。这在以前并不能算是平常之事,可见陈芸的鲜活可爱、不拘一格。

陈芸对沈复十分了解,且能够察言观色、推敲眉目,沈复只需对陈芸使个眼色,她便能够心领神会,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在沈复遇事不决之时,陈芸总能因时制宜,解决他的困惑。沈复进山扫墓捡回纹路可观的石头做观赏石,却苦于用油灰处理会使斧凿痕迹暴露无遗,陈芸便献计一条,“拣择些顽劣的石头,把灰捣末,乘湿糁在石头上,让石头与盆颜色相同”(《浮生六记》),沈复即刻照做,拾掇了几天,造成一座假山,神游其中,仿若登上蓬莱仙岛。沈复闲居家中时,案头桌上时刻摆放着插得精妙的瓶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陈芸见后指出可将画画里头的草虫之法应用其上。沈复听后大喜,随即按此法制成。之后,但凡看见这瓶花的人无不拍案叫绝。除此之外,陈芸还有“活花屏”之法、雇馄饨担子等颇有意思的法子,这些锦囊妙计给平淡的生活解决了许多难题,增添了许多乐趣。沈复在书中不禁感叹道:“现在怕是未必有如此会心的女子了。”(《浮生六记》)可见,陈芸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妙人。

二、零碎家事下的恭逊豁达

陈芸不仅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女子,同时她也拥有着古代妇人在处理家庭伦理之事时的恭逊和对他人之错不作追究的豁达。然而,正是这样的恭逊豁达也让她遭受了许多不该遭受的苦难,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她太过谨遵妇道不懂变通,在一些琐事中步步退让,以致最后跌入痛苦的深渊。

陈芸四岁丧父,自小便担负起养育家庭的重任,“三口仰其十指供给”(《浮生六记》),其中艰辛只言片语便可窥一二。这样的家庭环境使陈芸成长为吃苦耐劳之人,同时也容易将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以致太过考虑他人而忽略了自己。

陈芸作为新妇时有些恪守陈规,沈复说其“像迂腐的儒生,拘泥多礼”(《浮生六记》)。偶尔,陈芸為沈复披衣理袖,她必然连声说“得罪”,有时彼此递巾给扇她也定会起身相接。当沈复调侃陈芸每日吃腐乳和卤瓜这两样臭东西时,陈芸习惯性地将自己的位置降低在沈复之下,将自己嫁入沈家比作蜣螂化蝉,讲说自己还吃腐乳是因为不敢忘记本来出身,并且嫁到此处才有福气得以尝到卤瓜的味道。由此可见,陈芸性格的底子实际上还是带有古代女性的顺从。

有时候,陈芸在家中处理一些琐事时,常常宁愿做一些自我牺牲,将委屈吞进肚子里也不愿因争吵而丧失在公婆那里的欢心,这样却常常事与愿违,对他人的错误不作解释而造成许多误解,反倒使自己陷入窘境,得不偿失。沈父让陈芸代写沈母的家信,沈母却因家中偶然的闲言碎语而生疑,误以为陈芸在家书中叙述有误,于是不让陈芸再做代笔。沈父不知其中缘由,见笔迹有变反以为陈芸不屑代笔写家信。沈复知道其中缘由后本欲代陈芸解释,却被陈芸拦住,说是宁肯被公公责备也不愿因此失去在婆婆那里的欢心,到最后都没为自己辩解。沈复的弟弟启堂向邻居妇人借钱,请陈芸做担保人,但当邻居来催债时启堂却没有及时还钱,陈芸于是向沈复说明了此事。沈复向启堂提起这事时,启堂非但没有愧疚反而觉得陈芸太多事。之后,陈芸再写回信。沈父收到并阅读后,见陈芸谈及启堂和邻里的事,误以为是陈芸偷偷借钱并诽谤启堂,且在信中对公婆称呼不当,大怒,将陈芸斥责出门。沈复和陈芸只得暂住于友人的萧爽楼。

陈芸在处理家事时常常想要面面俱到,却因不够圆滑,经常适得其反。沈父欲寻求一个在外地能够服侍起居、照顾日常生活的人,沈复便将此事秘密告知陈芸,请她托媒人物色,而后找到一个姚家姑娘。陈芸因不确定事情能否成功便没有事先禀告沈母,等姚家姑娘来了也只是托词说邻居家姑娘来玩儿,等将姚家姑娘送去沈父衙署里时陈芸又听了别人的建议,说姚家姑娘是沈父一向合意之人,沈母见了自然感到惊讶不解,怀疑是陈芸的不是,因此陈芸也就失去了在沈母那儿的欢心。

从为婆婆代写家信、为启堂担保和为公公找妾三件事中可以看出,陈芸在处理一些家中事务时确实不够妥当,但她在更多时候还是一个善良大度之人。给启堂的媳妇下催妆礼时家中缺少了珠花,陈芸便将当初自己所受彩礼中的珠花取出交给沈母,并無迟疑;当见着徐秀峰纳了一个美妾,陈芸便也想为丈夫物色一个,并始终挂记在心上;当沈复身上出水痘时,陈芸便吃斋为其祈福;家中许多琐事令人烦心,陈芸却始终不曾有怨言,只默默寻找解决之法,将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事实上,陈芸和沈复都是纯粹之人,鲜少对别人抱有猜疑,当沈复的友人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时,沈复总是愿意倾囊相助,尽管有时也会遇到朋友拿到钱之后就不管事的状况,但也有些曾经帮助过的人让沈复和陈芸在绝境中重见希望,如曹老翁、范惠来等,沈复能做到如此,也有陈芸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原因。

三、颠沛流离中的随遇而安

“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辩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赍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浮生六记》)从乾隆五十七年(1792)到嘉庆八年(1796),沈复和陈芸辗转各地,流离失所,这段受尽苦难的日子,更能体现出陈芸的细腻和超脱。

陈芸先是因为遭到公公误解而被逐出家门,暂居于鲁半舫的萧爽楼,而陈芸的血疾又因娘家发生变故悲伤过度而复发,两年后沈父渐知前因后果把夫妻二人唤回家住,再又恰逢昔日好友憨园悔约嫁给豪门者,于是陈芸心中郁结,导致病时发时停,闹得形销骨立。沈复连年找不到谋生的工作,只好在家旁设置了一个书画铺,三天的收入还不抵一天的开支。因家中贫寒,困苦不堪,陈芸便发誓不再求医问药了。此时,恰有沈复之友周春熙要请人绣一部《心经》,陈芸便拖着病体绣经书来补贴家用,本就孱弱的身子雪上加霜,又增添了腰酸头晕的症状。

沈复有朋友手头困窘,要借五十金,请沈复做担保人。沈复想友情难却便答应了,谁知朋友竟拿着钱就此远遁了,放贷人时不时来问担保人,此事便被沈父知道了。正当沈复解释之时,陈芸的盟姐华氏派人来问候病情,沈父听闻是陈芸的姐妹,误认为是憨园派人来的,以为陈芸还和娼妓称姐妹,怒上加怒,再次将夫妻二人逐出家门。陈芸在离家之前将儿女和家中之事安排妥当了,因担心高利贷不愿放担保人走,便将离家时间选在了早上五更天,悄悄离开。

陈芸在离开前安抚女儿青君时并没有抱怨,只是说自己命苦,幸得夫君怜爱,此去并无顾虑,并将走后的一些事情托付给了青君。老仆妇见此情此景都不住落泪。离去之时快到了,陈芸和沈复共同饮粥,分明是悲伤的情境,陈芸却还能打趣说二人缘起于一碗粥,如今又喝一碗粥而离散,若要写传奇小说都可以取名为《吃粥记》了,不禁叫人感叹世事无常。

离家之后,二人的生活也过得非常拮据,四处求人。他们在华家寄居了一段时间后,沈复找到了一份代掌笔墨文书的工作,夫妻二人这才搬去邗江,不料不久后沈复被裁员,二人再次失去生活的物质保障。尽管如此,陈芸还千方百计为沈复谋划,强颜欢笑对其加以慰藉,自始至终没有抱怨过一句。陈芸在临终之时,还在感慨自己这一生能得沈复这般的夫婿,已没什么遗憾了,又言沈复之所以被父母怪罪也是因为自己的缘故,嘱咐沈复在自己死后要尽早回家,并另外续弦,娶一个德容兼备的女子走完一生。话说到此,二人不禁惨然大哭。陈芸在悲痛交加中逝去,面前只有孤灯一盏,举目无亲,看着叫人心痛不已。

陈芸在疾病缠身、漂泊无依的日子里没有怨天尤人,到一处便寻找一处的出路,勇敢地面对现实,不责怪他人,在沈复低谷时加以抚慰,在病魔缠身时设法补贴家用,在临终前还想着身后一双儿女、堂上公婆,以及丈夫的日后生活之事,实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坚强女子。

陈芸在学说话时,听讲一遍《琵琶行》便能背诵,可见其天资聪颖。在做刺绣的闲暇时光中,陈芸渐渐学会了吟咏诗词,写出了“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浮生六记》)这等句子,富有才气,文采斐然。而陈芸的蕙质兰心绝不只体现在笔墨之上。陈芸从小时候起便无所凭依,年纪稍长习得女红后开始依靠十指养活家中三口人,由此形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嫁入沈家后也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并无缺失。在生活中,陈芸也是一个富有趣味的女子,善于苦中作乐,脑中常常出现一些奇妙的点子,不仅解决许多问题,还带来许多乐趣。

陈芸的性格是温柔谦卑的,但有时也可以说是懦弱死板、不知变通。在被公婆误解猜疑之时,陈芸本可以自己去解释清楚事情的缘由,但她不仅自己没去,甚至在沈复想去为她辩解之时还被她拦住,称不愿因违逆公婆而失了欢心,自己默默地忍受委屈。这之后的许多苦难与陈芸的软弱性格密不可分。

陈芸与沈复性格相合,在一起时能够畅所欲言,精神生活十分富足,但在物质生活方面,夫妻二人过得实在说不得好。沈复常年没有收入,经常是陈芸做一些女红来补贴家用,以至于当陈芸卧病在床时也没钱求医,最后在痛苦中溘然长逝。家中有什么事情需要用钱时,陈芸常常将钗子典当换钱,甚至在给启堂的媳妇下催妆礼时缺少珠花都是她用所受彩礼中的珠花补上的,她的贤淑与大度实际上却也实在是缺钱的无奈之举。

陈芸温婉贤淑,懂得勤俭持家,沈复富有文人风骨,对待他人慷慨大方;但换个角度来看,陈芸也有软弱的一面,沈复也缺少作为男子汉应有的担当。因此,二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温情多,苦难也多。

陈芸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悲剧,从小时候起便生活困苦,长大好不容易盼来一位好夫婿,过了些许悠闲的日子,却被命运捉弄坎坷走完后半生。或许正是这种美好的幻灭所带来的张力,才能带给人更多的震撼与反思吧。

猜你喜欢

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陪“断根”男友重振雄风,险境真爱鉴证实录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低调做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