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绮相宜,癯腴兼具—浅谈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对陶渊明的评价

2023-06-20秦德月

青年文学家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诗风文风诗文

秦德月

苏轼对陶渊明的诗大加推崇,他在《与苏辙书》中写道:“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孙德谦也在《六朝丽指》中对陶渊明的诗文有这样的评价:“陶靖节诗,东坡谓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余谓靖节不徒诗为然,即以此二语评其文,亦复若此。”笔者认为,孙德谦这一观点虽然是对苏轼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创新,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孙德谦对陶渊明诗文评价的观点的来源及历史轨迹推断

孙德谦对陶渊明诗文评价的观点最初可能源于南朝宋颜延之的评价,“文取指达……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适非心”(颜延之《陶征士诔并序》)。颜延之认为,陶渊明的文章主旨明确,文辞及意,他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为例,赞扬陶渊明文章的独树一帜、超脱的内心,以及远离尘俗的高尚的精神内核,所写的内容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一处不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虽然颜延之尚未对陶诗进行相关评价,但其对陶渊明的风骨和文章的评价已见雏形。

南朝梁萧统对陶渊明的文章更是大加赞赏,“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统认为,陶渊明的文章不同寻常,辞采精妙,出类拔萃,跌宕生姿而又光彩夺目,抑扬顿挫而又明白爽朗,远超非凡,一般的文章无法与陶渊明的文章进行比较。萧统赞扬陶渊明的文章直来直去,敢说敢写,并无太多的顾及和拘束,自然比京城中那些受到层层约束的含蓄官腔要更胜一筹。其意境或恬静安和如涓涓细流,或高洁铿锵如雪中松柏。他欣赏陶诗朴实的文风,但更倾向于发挥陶诗教化百姓的作用。萧统的评价相比颜延之更加全面、更有深度,但仍停留在对陶渊明文章的评价上。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写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除了陶渊明的诗外没有特别喜爱的诗,他偏爱陶渊明的诗,认为他的诗作看似质朴、平淡、清癯,实则绮丽、丰腴。苏轼认为,除了曹操、刘备、鲍照、谢朓、李白、杜甫等人,再没有能与陶渊明比肩的诗人了。苏轼已是在诗词界颇负盛名的大家,但他对陶渊明的作品格外欣赏,可见陶渊明的作品在苏轼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南宋真德秀在《跋黄瀛甫拟陶诗》中云:“以余观之,淵明之学,正自经术中来,故形之于诗,有不可掩。”真德秀认为,陶渊明诗中的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儒道的思想主张,陶渊明在创作过程中毫不掩饰地将所学体现在了诗中。此时可以看出,部分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更加侧重作品的思想来源,他们发掘出了陶渊明在诗中蕴含的儒道思想,评价的侧重点也有所创新。真德秀说过,“渊明之作,宜自为一编,以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为诗之根本准则”(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同时期的李公焕也有类似的评价,他认为陶渊明的作品可以自成一编,添加在《诗经》《楚辞》后,作为诗的根本准则。《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公焕将陶渊明的诗文与其相提并论,可见李公焕对陶渊明作品的评价之高。曾纮的评价与苏轼的观点更加相似,他曾说陶渊明的诗文“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四引)。曾纮认为,陶诗表面看起来干瘪“若枯槁”,而实际上充实丰腴,与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德谦在《六朝丽指》中对陶渊明的诗文有着这样的评价:“陶靖节诗,东坡谓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余谓靖节不徒诗为然,即以此二语评其文,亦复若此。”孙德谦在苏轼和曾纮的基础上,对陶渊明的诗文进行了更全面的评价。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文都是外表看起来朴素无亮色,实质丰盈有内涵。笔者认为,苏轼对陶渊明诗风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而孙德谦的论断有较大的纰漏,将陶渊明的诗风、文风混为一谈则显得有些武断。

二、陶渊明诗文风格剖析

陶渊明的《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是他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首先,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语言质朴,真情流露。全诗未用典故,没有辞藻堆砌,没有铺陈排比,也没有对偶起兴,仅用白描疏淡自然地精心勾勒,便使形象变得生动鲜明,跃然纸上。正如明代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中所评:“陶彭泽未尝较音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话虽如此,但“本色高”并不是天然偶得,也非随意写就,而是在博览群书和无数次创作后的反复推敲,最终洗尽铅华,回归本色自然。“唯手熟尔”才能追求“运斤成风”,方能无斧凿痕迹。尽管本色看似质朴无华,但并非枯燥无用。以首、二两句写景为例,虽无繁绮的辞藻,单是一个“贮”字,读者便如身临其境,仿佛仲夏回荡着蝉鸣的清凉林荫下的岩缝间贮藏着汩汩清泉,掬起一捧细细品味,则平淡中有甘甜,平凡中见奇趣。再如“卧起弄书琴”一句,“弄”字意为摆弄,看似普通,但放在此句中却将那种自在洒脱、无拘无束的乐趣相当巧妙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弄”字,既为此句增色,使整体更加生动活泼,又与上句“闲业”相应,使本诗完整性和逻辑性更强,越读越觉其“本色高”。

其次,全诗主要为实写,诗人虽未用比兴,但从意象上看,那繁茂的树林,清幽的林荫,徐徐的南风,悠悠的白云,结合结尾直抒胸臆的“怀古”,明显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我的勉励。言为心声,字为心画,因此这些意象与诗人质朴纯真的品格和高洁傲岸的节操不无关系。诗句中对有关诗人道德情操的话只字未提,但句句可以体现诗人的意志品质,这也能体现出其不工而工的艺术化境。刘克庄认为,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评韩柳诗》),这一观点与苏轼不谋而合。然而,陶渊明的另一篇作品则没有那么明白晓畅: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陶渊明《时运并序》节选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构成严整的对仗,“迈”有时光消逝的意思,“穆穆”有和美、庄严的意味。短短八字,过滤了战争的激荡带给诗人与读者的强烈的情绪。“袭我春服,薄言东郊”,披上春衣,来到东郊,让人心旷神怡。“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极为优雅而美丽地点出了当时的场景与诗人的心情:广大、明朗、包容、安静。其中,“涤”与“暧”字是点睛之笔。“洋洋”出自《诗经·卫风·硕人》中的“河水洋洋”,为水广阔貌之意。从写作手法和用词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这篇作品一改平日明白晓畅之风。诗人的文风安静而美好,一如他的理想。某种意义上,《时运》升华了《诗经》,重现了魏晋诗坛中的安宁之美,继承了《诗经》的“思无邪”,创新修辞,升华境界,整体还是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一观点契合的。

另外,陶渊明的《五月旦作和戴主簿》与前者也不同,诗文节选如下: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

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其中,“居常”即像平常一样生活,意为安贫乐道。《列子·天瑞》载:“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待终,当何忧哉!”“曲肱”即弯曲胳膊,代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论语·述而》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冲”为虚静,是在道家学说中经常能听到的一种说法,来源于《老子》中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短短两句话中兼引了儒、道两家的经典,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乐知天命的胸襟与情怀。全诗典故颇多,辞采华丽,格调高远而无俗笔,巧妙地揭示了人生哲理,最终思想精神升华到对生死的豁达,让读者不难觉其文质高妙。

若是能对孙德谦的观点能发出最鲜明、最经典的反驳的,当属陶渊明的《歸去来兮辞》。文章辞采华丽,巧用骈偶,虚实结合,节奏跌宕,运用对偶、反复等诸多修辞手法将一篇文辞兼美、意蕴丰腴的佳作展现在世人面前。与其辞体来源《楚辞》不同,《归去来兮辞》虽为辞体抒情诗,却一改郁结悲观之风,表达出诗人对清心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超脱。然而,诗人不仅想要隐入山野,也有着“请息交以绝游”和“世与我而相违”(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无奈和沉重。错落有致的长短句将文章的节奏变得跌宕起伏,也将陶渊明的潇洒恣肆与沉郁忧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三、孙德谦对陶渊明诗文评价的形成原因

在诗作上,东晋初,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等思想深受当时文士追捧,因而整体文风倾向于清谈;到了东晋中期,玄风盛行,颇受当时诗坛的推崇,导致当时诗歌本质日趋沦为传播渗透玄学的工具。正当整体诗风郁沉寡淡之时,陶渊明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诗风。不同于当时夸大其词、味同嚼蜡的铺陈说理,陶渊明将人生哲理和道德情操寓于清新的自然景物中,看似简单朴素实则回味无穷,是当时诗风中的一股清流。

在辞赋上,文人秉承汉魏遗风,意在继承、发展汉赋,重现往日辉煌,一时间,名篇佳作纷纷问世。然而,与汉赋相同,过度地堆砌辞藻和华而不实成了此时文风的弊病。陶渊明通过巧妙的处理,将汉赋中的排比和骈偶提取出部分用以增加音韵美、节奏美和加强气势,同时去除了繁复浮夸的手法和文字的使用,使文章整体清新淡雅,以更加精简干练的方式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由此可见,在当时截然不同的诗风、文风的影响下,陶渊明的诗风和文风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苏轼得出这个论断与其对陶渊明作品的研究不无关系。宋代和陶辞(即后代追和《归去来兮辞》作品的总称)的创作较多,苏轼在政治旋涡中发现了《归去来兮辞》中蕴含的独有魅力,他凭借自身高超的文学素养将陶辞的美展现给了世人,丰富了陶辞的内涵,也基本确立了和陶辞的文体形式,可见苏轼对陶渊明的作品了解颇深。苏轼深知《归去来兮辞》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言并无瓜葛,他并没有对陶辞作出类似的评价。孙德谦的《六朝丽指》对六朝骈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基于前朝作品继承发展创新的产物。陶渊明的文章可以说是六朝散文中的一股清流了,或许孙德谦的论断是他通过比较陶渊明的作品和六朝骈文后得出的,他可能认为陶渊明的诗文是相对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笔者认为,这样的观点较苏轼虽有所继承发展,其创新精神值得肯定,但将诗风和文风混为一谈的评价方式则不被提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孙德谦的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苏轼等前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他认为陶渊明的诗文均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但他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诗风不同于文风,同一个人的诗风和文风不一定相同,陶渊明也是如此。从正文的举例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可以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相称,但文章如《归去来兮辞》则运用了多种手法,文章虽不及同时代的辞赋夸张华丽,却也无法以平淡清癯作评。由此可以说明,陶渊明的诗文中有淡有绮,有癯有腴,他作品的精神内核是以向往自由、看清人生、乐观向上为基本格调的,但也可窥见消极情感存在其中。孙德谦的这一评价思路清奇独特,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严谨性。

猜你喜欢

诗风文风诗文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学苑诗风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从阮籍、嵇康与傅玄的诗歌看正始与西晋诗风的嬗变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