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3-06-20解雅莲
摘 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既能够满足学生参加英语水平考试的需要,还可以实现中华文化 “走出去” 的时代使命。本文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着手,探索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三种策略:主题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词句举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及文化比较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可以很好地反作用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两者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沟通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解雅莲,湖北商贸学院。
一、研究背景
通过语言的学习,培养具有理性思维能力、有气节、有信仰的中华文化传承者和传播者,是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要责任。大学英语教师既是语言文化的传播者,又肩负了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既要注重传授翻译知识,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更要培养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中英双语翻译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如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实现翻译能力与思政育人的相互促进与双赢,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二、必要性
在阐释、传递和建构文化价值的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手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且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机融合,就是将价值引领融入语言技能训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中,通过习题的合理设计,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一)英语水平考试的驱动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上。因此,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并掌握了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自然就会具备翻译能力。殊不知,翻译有其规律和技巧,通过规范化学习和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较好地进行翻译。
改革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翻译题型及其分值变化较大,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翻译题材居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翻译,不仅需要熟悉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运用适当的翻译的技巧和方法。这就给出了一个信号: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做好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要不断积累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带动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显得异常关键,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翻译方法和技巧,还能在文化要素信息的翻译过程中体验文化、感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是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赋予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能帮助学生储备体现中国元素的英语知识,让学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民间大使”。
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培养一支了解中西方文化、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凭借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具备有思政素养和中国情怀国际化专业人才。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要以语言技能为核心,注重提高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三、实践路径
大学英语是大学公共课中受教群体最多的通识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需要探索创新课程思政的路径,加快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主题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旨在使学生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同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师应尊重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分解知识要点,充分挖掘课程知识的隐性文化属性和精神品质,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将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 (如主题、词汇、句型等) 、能力目标 (如认知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然后,对各单元主题所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整合,设定价值目标 (如敬业、诚信、友善等)。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主题的讲解,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效实现价值引领,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对每个主题下翻译部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感受到每个主题中隐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以“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题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四大发明”的术语翻译,然后给学生分配任务,即“请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四大发明”。完成这项任务后,教师将从China Daily中选取的一篇关于近年来中国交通网络快速发展的报道让学生进行英汉翻译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与中国科技进步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此外,大學英语教师要时刻贴近生活,关注时事政治,将时事热点事件适当引入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学生身在校园、心系天下的情怀。这种做法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形成大局观念。例如,在讲授主题为“致谢”的单元时,教师可以结合目前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通过给学生布置句子练习翻译、课堂讨论翻译段落等方式,引导学生向医护人员、志愿者表达自己的谢意。此外,该主题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中国大国担当的前瞻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珍惜学习时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
(二)词句举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英语也是如此。无论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备考中,还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会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这就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的专业词汇有所理解与掌握。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词汇积累,那么在汉英翻译或英汉翻译中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补充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词汇,如京剧脸谱、中医、文房四宝、象棋等。学生在翻译这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时,不仅可以增加词汇知识的储备,还可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具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探究词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语言敏感度和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度。如铁饭碗、菜篮子工程、一石二鸟等隐喻习语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内涵和意义,然后通过查阅词典来弄清这些习语的翻译,从而在英汉互译、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启发性、情景性、时代性和教育性特点的单词和句子进行翻译练习。在翻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翻译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思考。
例1:铁饭碗:Iron rice bowl (a secure job)
菜篮子工程:The vegetable-basket project (Scheme to set up farms specializing in non-staple foods to supply urban areas)
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You can achieve two aims by doing this.)
例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根据China Daily的报道,“绿水青山”被翻译为“clear water and green mountains”。而“金山银山”涉及中国文化知识,在目标语里无法找到对等的词语,所以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实际内涵为“生态环境就是宝贵的财富”,所以可以将“金山银山”翻译为“invaluable assets”。
译文: Clear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教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对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的讲解,以培养学生对翻译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非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对翻译方法和规则进行学习和了解,并进行大量的练习,以巩固相关知识。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翻译方法和技巧,如音译法、意译法、增词法、减词法等,再帮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型结构差异、词汇差异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英汉互译。教师在引导学生翻译词句时,要注重词句的思政化、优质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在练习完词句的翻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与技巧,再结合教师所讲解的翻译的方法、原理、策略等,达到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三)文化比较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一名语言学习者而言,只有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所在。要想无障碍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学生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时,容易出现先入为主的错误,把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用本国文化的意义来进行阐释。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语际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比较、碰撞和交融。
很多学生在大学英语课上学习了有关西方文化的知识,但对中国文化却不熟悉。比如,对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不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更不知如何正确翻译。因此,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重视翻译的预期功能,求同存异,对其他文化予以应有的尊重。学生应做到能适当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同时适当地用汉语传递西方文化。
例3:鱼是春节期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为汉语中“鱼”字的发音与“余”字的发音相同。
本例句出自2020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汉译英模块,涉及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鱼”对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普遍的,可以直译为“fish”,而“余”的翻译才是关键,这个字的翻译应该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它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应采用文内解释的翻译策略“鱼”与“余”为谐音字,吃鱼的寓意是年年有余,顾名思义,“余”是多余、剩余或富余的意思。翻译时,学生应进行文内解释,这目标语读者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内容会有很大的帮助。
译文:Fish always appears at the Chinese New Year Eve dinner, for 'fish' sounds the same as 'surplus' in Chinese.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途径。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很多翻译背后的文化内涵需要考虑在内。比如,在中国人的心中,老虎是百兽之王,与之相关的词语也多含有“威武”的意思。而在西方人眼中,狮子是最凶猛的动物。因此对与老虎有关的谚语和成语进行英译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将其进行转换。教师在课堂内外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有所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例4:拦路虎:A lion in the way
狐假虎威:The ass in the lion's skin
虎口逃生:A narrow escape from the lion's jaw
四、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的转化,又是文化的交流。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互译能力,还要将翻译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和掌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选择恰当的课程主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词句开展教学,并将中国文化融入在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138-140.
[2]成矫林.以深度教学促进外语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0(5):30-36.
[3]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J].上海翻译,2010(3):48-52.
[4]黄友义.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J].中国翻译,2018(3):5-8.
[5]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