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法三结合”的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的学生展学研究
2023-06-16万霞
万霞
[摘 要] 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有“学法三结合”的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为初中数学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是应然选择. 在小组学习中,抓住“学生展学”这一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生展学的机会很多,盯住学生的展示过程,从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挖掘教学价值,捕捉教学契机,可以将学生展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法三结合;小组学习;学生展学
“学法三结合”是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操作规则“三学”中的一步. 这一理念的提出,为初中数学教学打开了新的大门. 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是应然选择. “三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要有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李庾南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不仅用理智而且用情感感知周围世界”.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其意味着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所以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自然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统一呢?在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可通过“学生展学”这一环节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谓学生展学,是指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各个小组或学生个体对学习结果进行汇报展示,并在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收益,从而反过来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在学生展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的辩证关系,即“展”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展”是对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展示,是学生基于自身认知进行知识输出的过程;“学”是在“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理解,进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是信息输入的过程. 从这样的关系来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织学生进行展学,实际上是让学生同时处于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状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建构,也就能让“学法三结合”视域下的小组学习更加高效.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对“学生展学”的探究谈一些认识.
“学法三结合”视域下小组学习 中学生展学的内涵
“自学·议论·引导”作为很有影响力的教学流派,其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中学会学习,并促成自主发展. 其操作规则是: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1]. 在这一视域之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就要求学生在重新建构学材的基础上,经历诸多学习方法的结合与运用,从而拥有一个体验感与收获感都更强的学习过程. 学习一定要进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前者对应着知识的接收,而后者对应着知识的应用,具体到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说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是为了促进他们接收知识的话,那展学就能同时从知识接收与应用两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给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反馈.
学生展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所以教师要认真理解其内涵. 下面,笔者尝试从展学主体、展学过程、展学评价三個角度进行阐述.
毫无疑问,学生展学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习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展学的过程中很难有理想的表现,这说明学生的展学能力与“学法三结合”视域下的小组学习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所以培养学生的展学能力,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展示,也应当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要让学生有效展学,很关键的一点是学生必须拥有安全的心理环境,即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本着积极评价的原则来进行.
展学过程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语言输出,这里所用的语言往往是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结合体. 很多时候学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形,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干预,以确保学生在展学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正确,这也能对其他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生展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表达,因为这正是学生展学的重要价值体现,尤其是当学生展现出真知灼见的时候,教师要积极捕捉并适当放大,从而产生群体效应.
对学生展学进行评价时,应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坚持积极评价的原则. 初中生对评价的关注度较高,且对教师的评价比较敏感,所以学生展学这一主体性非常强的学习活动必须有积极评价的支撑,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展学体验.
利用“学法三结合”引导学生 在小组学习中有效展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初中数学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展学来挖掘新的生产力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有益的补充——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构新的知识,又能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常认为,展学的形式可以是个人展示、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全员展示,展学范围可在组内也可面向全班[2]. 无论是什么层面的展示,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盯住学生的展示过程,要从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挖掘教学价值,捕捉教学契机,将学生展学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在“相交线”(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中,有一个结论,即“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通常情况下,这一结论具有不言自明的特点,但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建构起这一认识,教师只从理论角度进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想象并交换观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同大脑中的表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地理解这一结论.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 有的学生尝试在草稿纸上画图,画图的时候他们仍在交流,比如有学生说草稿纸就是一个平面,在纸上画一条线,并在这条直线外面任意确定一个点,那么过这个点画直线的垂线时,就只能画一条;有的学生会换另一种表达方式,如用一支笔表示一条直线,在笔的上方确定一个点,然后用塑料尺表示另一条直线,此时学生会借助塑料尺的绕点转动来表明确实只有一个位置能让尺与笔垂直……
上面所述的两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得比较深入,于是在学生展示环节,笔者让这两个小组的代表到讲台前进行演示,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他们展示时阐述的重点有所不同:借助草稿纸的小组将草稿纸换成了黑板,在黑板上画图并解释;借助空中模拟的小组则让一根米尺(教具)保持水平状态,再借助一个胶带——一端固定不动,表示直线外一点,另一端自然下垂,表示一条直线,然后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 这两个小组的展示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前一小组通过草稿纸或黑板确定了“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因此后续的解释就容易理解一些;而后一个小组由于是在空中模拟的,所以存在竖直的直线(即胶带)与直尺不能相交的情形,这又反过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这一前提的重要性,还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空间范围内的其他可能性,這实际上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展学体现“学法三结合” 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发现,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有很多有意义的生成. 这些生成既有可能成为学生当下学习的重要助力,又有可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伏笔. 这些生成能否被教师所把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展示.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小组学习之后进行展学,既可以为学生描述自己的学习收获提供一个机会,又可以让教师拥有一个把握学生学情的契机. 可见,学生展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都非常丰富.
同样地,通过学生展学我们也可以发现,“学法三结合”这一理论确实能够让初中数学教学拥有新的空间,而学生展学作为小组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体现“学法三结合”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时候也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其实,当数学教师带着对“学法三结合”的理解去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时候,其指向除了知识目标而外,还有方法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很多能力目标也可以在学生展学的过程当中得以充分实现.
以上是笔者基于“学法三结合”对初中数学小组学习中的“学生展学”进行研究的收获,不当之处,还请专家、同行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庾南,祁国斌. 自学·议论·引导: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范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9):4-11.
[2]李步良. 板块展学 自主建构[J]. 江苏教育,2016(3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