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EXPERO教育评价模型应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2023-06-15韩金青
○韩金青
受地理环境、地域经济、教育资源、教研体系及管理者视野等因素制约,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缓慢。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区域内基础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消除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Z市立足区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将EXPERO评价理念引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管理,以“多方需求”进行项目设计,以“多元评价”提升项目实效,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一、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背景
(一)教育发展的长远需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同时,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在这项任务中,师范院校肩负着增量师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提升任务,而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量师资专业化水平提升的重任则落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
(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2021年,教育部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2035年要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骨干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是保障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在优质均衡评估指标中,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有量化要求,即学科类教师的配备要达到标准要求;每百名学生要配备一名骨干教师[3]。经过连续几年的创建,在国家硬性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学校师资配备数量和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农村学科教师的配备基本满足了正常的教学需求。但骨干教师数量匮乏、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农村骨干教师内涵分析
(一)农村骨干教师的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高素质”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总要求,教师的基本素质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化过程,才能形成以“专业素养”为核心品质的高素质;“专业化”是形成教师专业素质的必经路径,专业化标准也是教师素质发展程度的衡量依据;“创新型”则是建立在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化发展基础之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类型和专业行为[4]。教师只有在深入把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对教育教学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创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这三个要素应是骨干教师的核心素养。
(二)农村骨干教师的广义概念
“骨干”是指某事物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实质性的部分,是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事物。“农村骨干教师”则指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中起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秀教师,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涵,其评价的标准随教育发展形势而变化。由于历史原因,优秀教师称号类别很多,以Z市为例,具有行政表彰色彩的有优秀教师、最美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等;具有专业认定色彩的有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这些都是广义的“骨干”教师。在广义概念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中,由于教师个体教育思想觉悟、教育理论积淀、专业化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如果实施同一培训项目、同一培训目标、同一培训计划、同一管理考核办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践
针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建立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制,引进EXPERO教育评价模型,对各方“利益相关者”需求进行调研梳理,紧紧围绕“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和“数量满足、结构合理、作用发挥有力”的总体建设目标,根据“项目”预期进行逆向设计、正向实施,提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效是大势所趋。
(一)EXPERO教育评价模型的建立
EXPERO教育评价模型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教学“应然(Should)和实然(Is)”双维度的反馈评价,进行系统比较,最终形成学习质量报告。该模型认为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包含“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学生和学校领导层”[5],对应到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利益相关者”应当为“教育管理部门、骨干教师任职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个体”四个主要群体。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应兼顾“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定建设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阶段性反馈和评价,依据反馈和评价对建设计划和实践过程进行适时修订,提高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效。因此,依据EXPERO教育评价模型对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效进行“预期评价——过程评价——总结评价”并根据评价及时完善建设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EXPERO模型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EXPERO模型的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二)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
教育管理部门是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负责建立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依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各方需求,动态调整建设思路和计划,推进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
1.“狭义”骨干教师队伍的建立。广义骨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同、学科素养不同,同一培训项目不能满足各层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目标。为解决此问题,Z市尝试建立教师队伍“合格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名家”专业化梯次结构。围绕此结构,将骨干教师称号具体化,即“骨干教师”不是行政表彰称号,而是教师本人专业化水平的体现;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专业化梯次结构中的一个具体层级。这就为组织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制”奠定了统一规划和统一目标。截至目前,Z市已组织遴选市级骨干教师7批,认定骨干教师3700名,形成了一支专业化水平相近、培养培训目标一致、管理考核机制统一的“狭义”骨干教师群体。
2.教师专业化梯队的建构。“十四五”期间,基于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依据教师专业化梯次结构,设计人数百分比例为45∶35∶15∶3∶1.5∶0.5,形成了“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量化结构。如,Z市4万名专任教师中,确定市级教坛新秀1.4万名、骨干教师为6000名、学科带头人1200名、教学名师600名、教育名家200名。比例适合、结构合理、队伍稳定,各层次之间既非高不可攀又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充分调动教师“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以此为队伍建设基础,注重农村学校间、学科间的平衡,力求数量满足、分布均衡,组织开展分层次的培养培训,这就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的常态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问题导向的管理机制
实践中发现,“评选与管理脱节”是制约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依据各方“利益相关者”需求,强化管理与考核,增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内生动力。
1.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充分整合教育内部管理力量,建立由师训、教研、电教、组织人事、计财等职能科室共同组成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区域内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成立区域内农村骨干教师管理项目办公室,组建骨干教师评审小组,制定《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等,明确骨干教师的“遴选认定、权利义务、培养培训、管理考核及作用发挥”等环节的任务要求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职责。
2.动态管理与定期考核。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考核机制是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动态管理,做到优胜劣汰才能长久保持骨干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生命力。实施定期考核,采取“两年一评、四年一届”的遴选任期模式,制订骨干教师考核标准,按照标准严格落实学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学期的改正期限,学年末还未达到标准者,取消骨干教师称号和进一步培养计划;对考核优秀者,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梯队中作为学科带头人候选人进行重点培养。
(四)过程导向的培养培训
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的,依据教师个体需求,组织实施通识理论、学科素养及教学技能等培训,注重培训学习的过程性管理,建立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基于专家引领下”的专业成长。
1.科学研制培训项目。骨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在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教学反思及教育手段创新中逐步积淀而来。实践中,培训项目的制定应采取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脱产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以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为主,需对参训骨干教师进行逐一会诊并征求意见,共同研制培训内容与模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校本研修是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也是贴近教学实际、提升学科素养最直接的模式,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方案和教师岗位研修计划,鼓励反思——探究——合作的研修方式,促使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先进教育理念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
2.科学设计培训内容。将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创新精神纳入骨干教师核心素养建设中,尽力做到“量身定制”。在实践中,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以职业道德、教育新理念、信息技术和创新意识能力提升为重点。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在达到普遍师德修养标准的基础上,及时掌握和遵守新时代赋予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内涵;加强教育新理念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在新理念的引领下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做到与时俱进;加强信息技术培训,要求骨干教师率先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辅助教科研的能力等。创新能力提升要建立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将课例研究、行动研究、同伴互助协作等内容,融入反思式、探究式、合作型和可持续性的培训内容中,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智慧和创新潜能。
(五)结果导向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依据各方需求,落实任务驱动、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建立骨干教师“共生体”,促进基于“专业自主发展理念下”的专业成长。
1.落实任务驱动。为使骨干教师队伍中的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向高一层专业化梯队发展,《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了骨干教师应履行的义务,要求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安排的示范课、观摩课等任务。倡导自主发展,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建设工程”,与本地名师共同担负起名师工作室建设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讨,在教育实践中提升个人素养。根据教科研部门确定的课题,主持或者参与各级教育科研项目,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等。
2.搭建作用发挥平台。教育理念交流、教育思想碰撞和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是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开设“网络教研”平台,积极引导骨干教师争做主持人,将教研论文、教学心得和教育反思等进行梳理,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骨干教师承担学校学科教研组的管理任务,将自身学科素养与学校教学改革有效融合,建立“小而精”的教师专业成长“共生体”,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发展的职业精神,在师德建设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在教育科研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带动作用等。
四、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的创新价值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体系完善
建立教师队伍专业化“合格——新秀——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教育名家”梯次结构。明确了教师专业荣誉称号的属性不是终结性的认定,而是专业化层次的认定,使每一位教师对应区域内教师队伍专业化梯次结构,找准位置、认清自我,增强了教师个体专业进取的目标意识。
制定《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建立了农村骨干教师“遴选、培训、管理、作用发挥”一体化建设体制。按照《办法》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教师任职学校、教研组及骨干教师个体能够严格履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各阶段职责,有效避免“重评选、轻管理”“重数量、轻培养”的现象发生。
(二)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通过制定“读书计划、撰写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及网络教研”等任务清单,指导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提高自主能动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制定考核制度、落实任务驱动,将骨干教师的读书笔记、教学反思、听评课记录及教学论文撰写等纳入考核内容,激发骨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内驱力。
教师专业“共生体”建设是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也是对教师职后培训行政主导方式的有效补充。在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积极鼓励并支持骨干教师建立区域内或本校内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教育心得交流和教学方法研究,提高岗位培训实效,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多元化。
(三)推动教育创新能力提升
明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遵循“理念先行、自主发展;骨干带动、全员发展”的原则,在规范基础上创新教师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以教育事业需求为导向、行政主导与校本研修并重、教师履行义务与自觉学习相结合、各方“利益相关者”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教师教育新机制。
创新能力是骨干教师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注重理论提升和经验推广,注重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根据骨干教师个人实际制定专业提升及发展规划,包括成长目标、学习课程、读书计划、专题研究、作用发挥等,使骨干教师在教师队伍专业化梯队中有较大提升,在“高素质、专业化”的基础上,通过执教示范课、制作优秀教学设计或优质课例实录等对自身专业成长进行展示和反思,促进创新素养提升。
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更影响着教育均衡发展。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农村骨干教师是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关注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创造性地使用EXPERO评价理念,对队伍建设实效进行“应然”与“实然”对比的多元评价,适时调整建设策略,建立科学有效的目标、问题、过程和结果导向的推进机制,才能促进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建设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