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与创新
——STEAM教育模式下高校美育教学的启示
2023-06-15马熙逵
○马熙逵
STEAM教育源起于美国,之后流行于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家,是关注创新能力培养与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模式[1]。STEA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五个学科的英文首字母组成,体现一种面向“未来就业”与“创新经济”的教育理念。在STEAM教育中,“A”(艺术)具有重要的融合与启发作用,它赋予学生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2]。面对社会经济与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作为高校人文艺术工作的重要组成,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美育工作跨学科融合,以及可持续的协同与创新变革,对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及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都有积极意义。
一、从STEM到STEAM转变下美育的价值分析
STEM是STEAM的前身,其形成与美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发展需求有关。STEM教育注重问题解决与项目实施,关注学习情境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相互整合[3]。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学者指出人文艺术教育在STEM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美的知识”对于整合STEM跨学科教育有着良好的“润化”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也有着积极意义。STEAM中的“A”是广泛的人文艺术,包括社会研究、语言、音乐、形体、美学、手工艺等,即与生活相伴的美育熏陶[4]。美育以“艺术整合”“艺术融入”的形式为STEM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感性与精神力量的培养为学生走进理性世界积累了丰富的物质素材与对象。随着时代发展,美育在促进学生完善自我与全面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而被STEM教育吸收,形成以“美”为价值指向的STEAM综合教育体系。
(一)美育是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钥匙”
美的事物不仅可以给予人们愉悦的体验,同时可以让人们从中获得感动与启发,进而领悟深邃的智慧。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5],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美的教育,人文艺术在人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相较于纯粹的理工科学习更有益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激发大脑,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培育具有创新力的科学家与工程师[6]。从绘画、音乐、表演到文学、语言、社会研究,美的教育是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开发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它赋予人们更多的感悟空间,为人的全面成才蓄积丰富的感性素材。
(二)美育是STEM各学科有机融合的“调味剂”
美育重在精神层面的发展,艺术思维不仅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助推器”,同时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源泉。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格雷特·亚克门(GeorgetteYakman)教授在2010年提出STEAM学科整合的教育框架(图1),他认为人文艺术在金字塔各层级尤其是第三层级中有着重要的浸润与渗透作用,艺术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中有了情感的融入与美的追求。艺术与科学内容不同但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与精神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美术、音乐、表演、社会、语言等为代表的美育工作是促进STEM各领域融合发展的“调味剂”,它从精神层面赋予各学科更多的可能性,为应对复杂而多样的变化做好“素材准备”。
图1 美国STEAM教育框架图片来源:Yakman G.STEAM Education:an overview of creating a model of integrative education.2008.
(三)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人文艺术,需要时间去阐释人生的意义。美育不仅推进学生的审美与综合文化素养,同时以生动、可感、具体的直观形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兴趣是学生自主投入学习的动力源泉,作为对现实生活整体的、直观的提炼形式,美育活动的开展更适合学习者对实证的、系统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持续地投入自主学习与研究。STEAM教育中的人文艺术教育不仅是STEM的感性培养补足,同时也关注艺术思维所产生的创造性驱动力,引导人们形成终身式的学习体系,进而收获幸福的真谛[7]。
二、STEAM视阈下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的动因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感性、审美和精神力量,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学生的美育工作机制,要考虑到“整体推进”学校美育的发展[8]。面对互联网、数字媒介等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高校美育工作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借鉴STEAM多维融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多样化、高质量的培养体系成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改革的前提与方向。
(一)以美化人,促进素养与技能互通的育人合力
立德树人是美育实践的根本遵循,新时代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关注高技术、复合型的能力强化,更重要的是德才兼备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培育有品格、有担当、有内涵、有创造力的社会中坚。STEAM教育强调人文艺术在学科整合教育中的促进作用,强调潜移默化的美感知识浸润以及无功利教育,即以美的知识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自立、自强、自觉、自爱的思维意识和精神品格,提升综合素养培育的实效性。探索基于融合与创新的高校美育新形式有益于推进学生技能学习与综合素养的双提升,也有益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全面习得的同时拥有良好的文化意识与综合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知识融汇,拓展“美”的广度教育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里记录的一段话。它鼓励人们要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并能够身体力行,进而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在某种程度上,STEAM跨学科教育模式与古人所提倡的求学之道密切相关。美育工作不仅是具有熏陶与启迪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了解过去与未来、了解文明与文化的广度教育形式,通过意识的引导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培育学生独立思考与全面分析的能力[9]。跨界与融合的美育工作形式探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内核能力,在丰富具体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开拓学生眼界,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
(三)多技术与多模式协作,丰富授课形式
伴随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MR(混合现实)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教育环境、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改善带来更多可能,信息化技术集群的教学整合平台始终是STEAM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2019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10]。探索多技术介入的美育教学模式对于深化美的教育有着积极意义,也有益于构建美育协同教育体系。与此同时,STEAM视阈下跨学科的、可持续的美育教学形式改革对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推介意义,“一个课堂多个老师”“赛课一体化”“项目主导式课堂”等教学模式为深化美育内在价值带来更多可能性。
三、STEAM模式下高校美育协同建设的启示
STEAM教育强调学科间的有机融合,避免机械性的知识叠加,以美育所释放的人文情怀与审美趣味赋予科技教育新的内涵,注重创造力激发与核心素养的培育[11]。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科专业知识的授课质量,同时应关注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可转化的技能发展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培育。以人文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美育教学在STEAM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渗透与浸润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形成自觉、自强、自立的学习态度。STEAM视阈下高校美育工作应关注协同与创新的发展模式,在遵循教育规律下积极探索改革形式,为学生全面成长构建良好的人文艺术环境,在螺旋上升中促进人才的能力提升、技能强化、意识培养及创新性思维发展(如图2)。
图1 STEAM视阈下美育协同模式
(一)兴趣引导为本,探寻可持续的美育协同与创新
美的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启迪,进而通过艺术冲动形成美的表达,这也是STEAM所强调的一种教学形式,即非标准答案的探索形式。高校美育协同建设应关注项目化、任务化的教学形式创新,通过发散性的人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投入的兴趣和专注力。如通过虚拟现实影像沉浸式了解天体运行规律与结构,通过3D、4D动画了解工程器件结构与安装,以数字游戏形式了解Arduino开源硬件、Scratch(米思奇)创意编程等,新的美育工作形式应以兴趣为本,结合专业学科知识探索协同育人合力,发展创新性课程形式与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健康而全面的成长。
(二)创客式美育空间建设,“做中学”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美育工作不仅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同时通过感知、熏染等形式使学生内心深处形成真、善、美的良好人格,进而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12]。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STEAM视阈下高校美育教学应以学生实践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发展主题探索、动手实践、创新思维训练等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培育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13]。在美育教学空间建设方面,应尽可能结合学校已有“双创”、创客教学平台,以企业与学校产学融合为基础发展创客式美育空间,建立以金工、木工、漆工、纤维、珠宝等艺术创意协同的综合实验室,结合创客空间所具有的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立体扫描仪等数字化设备,形成传统与现代工艺融合的美育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做中学”,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动手能力,拓宽眼界。
(三)家校社协同,构建全面成长的美育环境
美育教学侧重人的感性教育,通过愉悦的心灵体验探寻人性的完善与和谐,为人的知识启迪蓄积素材与对象,照亮人的前程。基于STEAM“统整教育”及趋于实践能力提升的教育理念,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应关注多样化的培育和引导方式,积极倡导社会公教的融入,释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合力,深化美育教学对学生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创造力的教育内涵。基于家校社协同的美育形式应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走向社会,探索“田野美育”“行走的美育”形式,积极参与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艺术文化机构的公共美育活动,发挥社会公教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的价值,形成校园与家庭、社会各扬所长、功能互补的育人联合。除文化艺术机构外,同时应关注美丽乡村、魅力扶贫、美好城市及文化社区协同发展作为课程开展的重要主题,让学生面向社会,在田野工作与社会实践中了解民情、国情,提升专业教学与美育融合发展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与文化体验中感受美、创造美,构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美育是STEAM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以美术、音乐、社会、语言等人文艺术组成的美的教育促进了STEM各学科的发展,同时也通过浸润、渗透的形式激发人的创造力,为学生未来应对复杂和多样化的变化做准备[14]。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高校美育工作不仅应注重通识性的知识传授,还应关注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的教育协同,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探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采取项目式、主题式等强化情景体验与实操性的特色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兴趣,蓄积丰富的感性知识素材。与此同时,美育工作还应重视专业学科知识与人文艺术知识的协同与融合,通过发散性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应用问题解决能力。新的美育协同模式应注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规律,避免机械化的知识堆叠与形式上的“拿来主义”,以问题解决与跨学科整合为重点,强化艺术融入的有机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综合素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