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培训经验对我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启示
2023-06-15陈祥升
○陈祥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依然聚焦乡村振兴。农强才能国强,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在于新型农民的培育。美国农业人口150万左右,却能创造1300亿美元的农业产值,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能够供给美国市场,而且能够大量出口,满足国际市场需要。乡村振兴的路径主要还是产业兴旺,应该把提高我国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放在首位,产业兴旺主要还是依赖农民,借鉴美国农民培训经验,提高我国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关键任务。本文主要从美国农民的培训体系、法律支持、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展开,并提出相应的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
一、完善的美国农民培训体系是美国农民高素质的基础
美国农业教育起步始于19世纪初。1822年,专门培养美国农业人才的专科学校才在缅因州成立;1853年,纽约州通过建立农学院法案;1855年,密歇根州建立独立的农学院。这是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始。但是通过几百年的建设和发展,美国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一步一步提高了美国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建设能力等,使美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美国农民培训体系是由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体系组成的。高等农业教育主要由高等农业院校培育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主要任务是提高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等;中等农业教育主要包括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普通中学、农学院的职业培训等,一般是从各州的农业实际发展状况出发,举办职业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指的是深入农民的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改进作业方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收入水平等培训。
(一)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始于1862年《莫里尔法案》。根据《莫里尔法案》的要求,所有接受赠地的院校都必须开设农业教育,学生毕业必须达到一定的农业知识学分。1882年,赠地学院在校生2243人,到1926年接近40万人。1979年,全国四年制农科大学的学生和研究生总数接近11.8万人。
表1 1970—2012年美国农业及自然资源学位授予情况 单位:人
而且,为适应美国国内的产业变化,美国农业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在美国,农学硕士包括园艺、渔业、农业推广教育、农业与自然资源等。美国农业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思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我们要针对学生的需要和所在州发展的需要安排教学与科研”,同时,院系设置分为农业技术类、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经济社会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类、研究中心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主要强调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课程设置考虑所在州的农业发展实际和未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专业课程包括畜牧学、兽医学、农产品加工学、农村建筑学、农场管理和农村经济学、土壤分析、园艺学、昆虫学等,开设大量的自选课程,如农业机械、家具制造、木工、照相术等实用课程。强调科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各学院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几乎每门专业课都要求相应的实验,鼓励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二)中等农业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始于1917年的《史密斯—休士法案》。该法案通过以后,促成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制度化,美国大量的普通中学变成了具有升学和就业双职能的综合中学。美国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施教模式主要包括农学院的附属农业学校、单独的农业学校、中学农业科、师范学校农业科、青少年农业组织等。运作模式主要由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联合,政府提供法律保障、信息支持;学校提供业务支持、质量保障;农业协会、农民组织、家庭成员紧密联系,传播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美国中等农业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懂得农业的经济及社会意义,培养品德和领导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农业熟练工人。课程设置主要以农艺为主,特别是农艺中的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农场的经营管理等为主。如,芝加哥科学高中的农业职业培训所开课程主要有生物技术、食品、计算机应用、种养技术、农村金融、农业企业经营、农田规划及管理等。
在教学中,实践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教材强调适用性,“复道以利用之法”。在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中,要求参加职业课程的学生每年至少有6个月管理农场的实践,如养一头猪、几只鸡,种一亩玉米等,后来发展到制定四年农业管理实践计划,可以是一项生产项目,也可以是非生产性的。
(三)农业技术推广主要为农民传授科技知识、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美国的农业推广教育是一个由联邦的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县农业推广点以及大量的志愿人员组成的广覆盖体系。这里的州农业推广站是中心,站长由各州农学院院长担任,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负责农业推广,从而把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方面融合在一起。
二、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美国农民教育成功的推手
美国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美国国会的三个法案的通过是密不可分的。《莫里尔法案》是美国农工学院兴盛的起点,《哈奇法案》帮助解决了农业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史密斯—利弗法案》促进了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建立。后来,美国农业法案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但是美国的农民培训教育主要由这三个法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美国建国以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有人接受过正规的农业教育,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的人才缺乏,与西欧各国相比,农业生产工具与农业生产技术都有较大的差距。农业主要是一种小农生产模式,农业机械、农药、种子等技术应用很少,生产力极度落后,因此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素质成为美国农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继承的是西方中世纪高等教育理念,把高等教育视为高等学术的储藏所,与现实社会的需求有很大的距离。莫里尔是佛特蒙州参议员和众议员,他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西进运动,联邦政府的土地大量流失或者荒废。由于缺乏实用技术和资金,农民采用的耕作方式是一种粗放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土地肥力下降,病虫害严重,农民收入下降。他认为,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素质,科学种田,推广使用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于是,莫里尔建议联邦政府采用赠地模式鼓励各州建立新型大学,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注重通才教育和实用教育。该法案1857年提出被否,1862年在林肯总统的支持下顺利通过。主要内容包括:政府资助每州至少建立一所农业类院校,主要资金来源为政府赠与的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用于校园建设。1890年,《第二莫里尔法案》国会通过,联邦政府对各州建立的学院提供年度拨款支持(1.5万美元—2.5万美元之间)。莫里尔法案的实施,建立起美国特有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
(二)农工学院的建立,并不能解决农业经营过程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鼓励农工学院的老师加强农业问题研究、完善课程内容、提高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1887年,来自密苏里州的哈奇议员提出了著名的《哈奇法案》(Hatch Act),主要内容为联邦政府拨款支持各州农学院建立农业试验站。1888—1905年,拨款从1.5万美元飞升至54万美元。《哈奇法案》的实施,促进了美国农业科研体制的完善,为美国农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三)《莫里尔法案》和《哈奇法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实用科学研究的制度。但是这样的教育体系与美国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打通消费终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于1914年正式颁布了《史密斯-利弗法案》,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和农业服务推广体系。一是国会授权拨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二是本州农学院提供等额匹配资金;三是资金规定用途;四是推广机构每年向本州州长提供年度的实用技术推广报告。
三、持续的经费支持是美国农民培训体系成功的保障
仔细追踪美国农业教育的成功,1862—1914年期间建立起来的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体系功不可没,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个体系的建立是离不开美国政府的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的。首先,各州农学院的建立离不开联邦政府的赠地,科研试验站的建立直接得益于联邦政府的持续的资金支持,农业推广的资金支持力度更大,1905—1913年,金额高达100多万美元。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案》通过,除了把资金支持纳入法制轨道之外,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分别在1925、1928、1935年通过三个法案,增加联邦政府对农业研究和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1935年的《班克黑德—琼斯法案》,规定每年增加100万美元支持农业研究,5年后达到每年500万美元。二战结束后,在农业研究和推广上,1945—1965年,美国政府的投入由8090万美元增加至56320万美元。1970—1989年,农业研究推广的经费又从4.86亿美元猛增至14.15亿美元。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美国农业的产量和效益取得巨大的成绩。1929—1972年,美国农业产量增长81%,科研与推广中的投资与效益比为1∶7。由于这一体系的作用,美国农业科技在机械化、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上始终处于领先水平。
四、美国农民培训体系对我国乡村振兴农民教育的启示
(一)要把乡村振兴中的农民培育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
和美国农业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如,农业效益低,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科技素质低,等等,我们可以找出众多的不足。要实现我国现代化,要发展我国农业,要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一定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农业,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运用立法与拨款相结合的手段,加大农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教育的干预力度,在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增加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现在,很多城市学生,甚至一些农村学生,对农耕知识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在我国也可能作为一种新的职业出现,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上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农业或者巴西农业等的农产品可以作为我国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要补充,但是主要农产品的供给一定要依赖本国农业,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应该从立法层面对我国农业的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进行规范和引导,并从资金支持上进一步强化。当然,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面临的国情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也是立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
(二)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
我国目前的农业教育体制与美国农业教育并没有大的差别,也包括教育(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科研、技术推广等。但是在美国,农业教育体制、推广体制以及农业科研体制“三位一体”,互相融合。在我国,这三者各自为政、相互分割,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把农业教育、科研以及农业推广融合在一起。在美国,三者融合主要是通过各州的州立农学院为核心,把董事会、试验站、农业推广办公室紧密联系在一起,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推广在农学院里实行统一领导,领导干部、老师们都是身兼数职。这种方式当然任务比较艰巨。目前,我们的农业教育体系看似完善,但是问题较多。一是农业知识的普及欠缺。在高等教育中,农业知识只在部分农林院校中教授,而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只占高校在校生的1.6%。二是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知识和农业人才缺乏。很多县、乡镇、村等没有农业推广中心。三是农业科研体制与市场脱节。科研院所或者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市场化、商业化不够,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科研考核体制对于科研成果的应用性重视不够,科研评价机制重视学术成果,如论文级别、著作级别等,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漠视。例如,现在我国很多农产品滞销问题,到底卡在哪个环节,如何解决?产地与销地如何对接?当然,也有人提出发展农村电商来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但是电商人才如何培育?有些农产品适合电商销售,有些农产品不适合电商销售,而且电商销售也存在物流成本过高、包装不规范、品质无法保证等问题。
(三)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育
美国农工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所在州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来设置专业、安排课程、选择研究课题,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工农业生产领域中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研制并推广了大量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我国农业发展与美国农业具有较大的差别。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而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很小。我国气候条件差异大,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美国人也有较大的差异,在农产品的开发利用上差异很大。因此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作用,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省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强培训项目的整合力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加快培养农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制度,建立农民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