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云龙方言本字考释

2023-06-15杨春艳

现代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考释本字

摘  要:云龙方言中的俗语词汇比较丰富,一些常用词语有音有义却没有相应的字形。依据汉字音、形、义的相关性,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云南云龙方言中的四个常用字进行考释。这四个常用字是:表浸湿、沾湿义的“浞”,表堵塞或塞子义的“”,表去滓、去渣义的“滗”,表食物变质所起的白色霉斑义的“醭”。对这些常用字的本字进行考释,能够阐明方言词和古语词之间的传承和发展,对研究音韵、文字和词义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云龙方言;本字;考释

云龙县地处滇西澜沧江纵谷区,位于大理州、保山市、怒江州的结合部。东连洱源、漾濞县,南邻永平县和保山市,西靠泸水县,北交剑川、兰坪县。云龙县属于山区地形,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民族间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因此,语言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的现象。汉族人口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各民族间交流的需要,汉语方言仍然是最通行的交际语言。云龙县的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次方言区云南官话[1](P525),与普通话及云南其他地区相比,其语音特色较为明显:一是保留了古代的入声,并自成一个调类,只有极少数入声字如“察、憋、摸、玉、匹”变读为其他声调;二是只有舌面前音?、??、s、z,没有舌面后音t?、t??、?、?,古知、庄、张组字合流为舌尖前声母;三是鼻音n和边音l不分;四是前、后鼻音不分。云龙方言的形成比较复杂,曾晓渝、陈希在探讨云南官话的历史来源时指出:“主流云南官话形成于明代,其源头是明代南直隶官话(为中原、江淮官话的融合体)……清代云南官话延续明代的主要特点,同时不断受湖广、四川话影响渗透,入声韵消失,入声调归阳平,逐渐成为西南官话的成员。”[2](P192)可见,云龙方言保留入声很可能是受了江淮官话的影响,在云龙的很多家谱中也都记载了其家族是来自南京等江淮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云龙方言的词汇来源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古代汉语词汇的继承、内地其他方言词汇的传入、因时因地的创造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等。值得注意的是,云龙方言中还存在这样一些词语:它们虽然有音有义,但在书写时却没有相应的字形。有鉴于此,本文拟对云龙方言中的四个常用字的本字进行考释。对于所释本字标以方言地区读音,标音以国际音标为准,调值采用五度表示法,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的调值分别为:44、52、31、45、21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例句皆来自云龙方言实例。

一、浞tso212

在云龙方言中,“浞”作动词,意为“浸湿、沾湿”。例如:

(1)帮我把毛巾浞湿一下,我要擦窗子。

(2)手有伤口就不能浞水了,不然要发炎了。

(3)這件衣服是羊毛的,不能浞水,要拿去干洗。

(4)倒盆水把土浞湿了,明早土就能结成冰了。

云龙方言中,“浞”的声母为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ts,韵母为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o,声调为入声(212)。据《广韵》记载,“浞”的古音为入声觉韵崇母,士角切,释义为“水湿”[3](P444)。从语音演变规律来看,在今云龙方言中,除之韵外,古仄声崇母字的声母均变为舌尖前声母ts;江摄开口二等觉韵庄组字的韵母演变为韵母o;入声的韵尾脱落而自成一个调类,调值为212。因此,云龙方言中的“浞”字与《广韵》音合。《广韵》将“浞”释为“水湿”,其义也合。

《说文解字·水部》:“浞,濡也。从水足声。”[4](P234)段玉裁注:“濡者,霑也。上文濡篆下未举此义,故此及雨部补见。《小雅》曰:‘既霑既足。盖足既浞之假借也。”[5](P558)《说文解字·雨部》:“霑,雨

也。”[4](P231)《雨部》:“,濡也。”[4](P231)在《说文解字》中,“浞”“濡”“霑”“”递相训释,意义也应相同。从字形来看,它们或从雨部或从水部,本义当为雨水浸润,后引申为浸润、沾湿。“浞”字的语义也应如此理解。《广雅·释诂二》:“浞,渍也。”[6](P23)《玉篇·水部》:“浞,仕角切,渍也。”[7](P347)《说文解字·水部》:“渍,沤也。”[4](P234)《水部》:“沤,久渍。”[4](P234)段玉裁注:“言久渍者,略别于渍也。上统言,此析言,互相足也。”[5](P558)在《说文解字》中,“渍”“沤”互训,都指浸泡,即用水浸泡物也。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渍”的浸泡时间较短,用水浸湿物体即取出;而“沤”的浸泡时间较长。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湖湘间谓以手持物入水中使浸泾,旋即取出,曰渍。”[8](P2760)可见,湖南等地方言中将水浸物称为“渍”,“浞”也指此义。因此,从字书的相关解释来看,在古代汉语中,“浞”的意思是“雨水浸润,引申为浸润、沾湿”,云龙方言中的“浞”即为其引申义。

《诗经·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9](P335)段玉裁指出:“盖足即浞之假借也。”[5](P558)这里的“足”与本句中的“霑”、上句中的“优”“渥”均为并列关系,其中,“优”通“瀀”,意为润泽;“渥”“霑”“浞”则在《说文解字》中递相训释,意为浸润。可见,段玉裁的分析是十分精当的。《焦氏易林·大过》:“浼浼促促,涂泥至毂。雨泞不进,虎啮不得。”[10](P281)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曰:“促当为浞。”[11](P977)尚秉和《焦氏易林注》:“浼,水声。浞,濡也。”[12](P224)据该段文义及各家注解,这里的“促”当为“浞”,意为“沾湿”,“浞浞”则表示浸湿的样子。

二、tsu212

在云龙方言中,“”有两种词性,一是作动词,意为“堵塞(强调塞紧)”;二是作名词,意为“塞子”。例如:

(1)快把这个洞起。

(2)把这些东西全部进箱子里。

(3)这双鞋子太小了得很,要换个大码的。

(4)水壶(名词)子没(动词)起,水都冷了。

云龙方言中,“”的声母为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ts,韵母为舌面后高圆唇元音u,声调为入声(调值212)。据《广韵》记载,“”的古音为入声屋韵庄母,彻六切,释义为“塞”[3](P437)。在今云龙方言中,中古庄母的声母为舌尖音ts;通摄合口三等屋韵与庄母相拼时,其韵母为高元音u;入声则自成一个调类,调值为212。从语音来看,云龙方言中的“”与《广韵》中的“”字同。《广韵》将“”释为“塞”,云龙方言中的“”也应是表示“堵塞”义。

除了《广韵》之外,在其他字书、韵书中,“”的语义也均为“塞”。《玉篇·土部》:“,侧六切,塞也。”[7](P33)《类篇》:“,侧六切,塞也。”[13](P505)《集韵》:“,侧六切,塞也。”[14](P644)明代李实《蜀语》卷一:“蜀语:鼻塞曰。”[15](P1)《蜀语》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断域为书”的方言词汇著作,收录了许多明代四川地区的方言词语。可见,在明代四川方言中,“”已有表示“塞”义的用例;在今云龙方言中,鼻塞亦称为“鼻子”。四川方言和云南方言都属于西南官话,两者存在一些共同的方言词,自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文献,尤其是佛教典籍中,“”亦不乏其例。宋代释觉范《禅林僧宝传》卷十五:“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元代(嗣法)继祖等《昙芳守忠禅师语录》卷上:“佛殿着你鼻孔,钟楼塞破你脑门,作么生得相应去。喝一喝。”清代雨山上思《雨山和尚语录》卷三:“老榾檛口里讨新鲜句子,紧紧在肚皮里,逢人掇出。”清代超永《五灯全书》卷六十六:“乃曰:灵云见桃花,眼中着屑。香严闻击竹,耳里着水。玄沙破脚指,痛苦自家知。雪峰九上洞山,草鞋虚踏破。”以上四例中的“”均表示“塞”义。从上下语境来看,《雨山和尚语录》中的“紧紧在肚皮里”,意在强调把“新鲜句子”塞紧在肚子里。《五灯全书》中的“破脚指”,则是指由于鞋子太紧而产生了挤破脚指的后果。在云龙方言中,往往用“”来表示把东西聚集在一起并塞紧,如:“把衣服全部进箱子里。”也可以用“”来表示鞋子过小而挤脚,如:“这双鞋子你穿着不?”由此可见,云龙方言中的“”是渊源有自的古语词。

三、滗pi212

在云龙方言中,“滗”作动词,意为“挡住渣滓而把液体倒出”。例如:

(1)把泡豆子的水滗掉。

(2)你的中药好了,把它滗出来喝了。

(3)这菜里的油太多了,把它滗掉点。

云龙方言中,“滗”的声母为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韵母为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i,声调为入声(调值212)。据《广韵》记载,“滗”的古音为入声质韵帮母,鄙密切,释义为“去滓”[3](P452)。在今云龙方言中,帮母为双唇音声母p;臻摄质韵开口三等与帮母相拼时,其韵母为高元音i;入声韵尾脱落而自成一个调类,调值为212。同时,《广韵》将“滗”释为“去滓”。《说文解字·水部》:“滓,澱也。”[4](P236)《广雅·释器》:“澱谓之滓。” [6](P95)“淀”是“澱”的异体字。王念孙《广雅疏证》:“淀之言定也,其滓定在下也。”[16](P1271)可见,“滓”的意思是液体中下沉的杂质(渣滓),那么,《广韵》所说的“去滓”也就是去掉杂质。在云龙方言中,“滗”是指挡住渣滓而把液体倒出。这一动作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倒出液体,二是去除渣滓。如“把药酒滗出来”,这里是指去渣滓而留液体。由此可知,云龙方言中的“滗”与《广韵》中的“滗”字音义皆合。

除了《广韵》之外,其他字书、韵书中也有关于“滗”的记载。《玉篇·水部》:“滗,音笔,笮去汁也。”[7](P356)《竹部》:“笮,侧格切,狭也、迫也、压也、矢箙也。亦作。又仄乍切。笮酒也。”[7](P271)可见,这里的“滗”与“笮”“醡”“榨”意思相近,都是表示用力把物体里的汁液压出来。《类篇》:“滗,逼蜜切。《博雅》:‘逼蜜切,也。一曰去滓。”[13](P410)在《玉篇·水部》中,“”的语义和“竭、涸、渗”相同,都可释为“漉”,均表示使水干竭或过滤液体的方法。因此,《类篇》也将“滗”解释为“去水”“去滓”。《广雅·释诂二》:

“滗,也。”王念孙《广雅疏证》:“滗之言逼,谓逼取其汁也。《玉篇》:‘滗,笮去汁也。《众经音义》卷五引《通俗文》云‘去汁曰滗,又云‘江南言逼,义同也。今俗语犹云‘滗米汤矣。”[16](P348)由以上书证可见,至迟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表“去汁”义的“滗”;到了清代,江南地区的方言俗语中仍保留了同样的用法。

再看古代文献中“滗”的用例。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嘉靖己亥,浙西半岁无雨,井泉俱竭,惟吴山郭婆井,泉自石壁流出,宛如平日,而他并之至深者,惟可滗取之,多味咸。”[17](P22)这里“滗”的意思是“去滓”,即取水时需要挡住渣滓。

四、醭p?u44

在云龍方言中,“醭”作名词,与“白”组成词语“白醭”,意为“食物等变质后表面出现的一层白色的霉斑”。例如:

(1)这罐儿腌菜起白醭了,不能吃了。

(2)去年腌的水豆豉上长白醭了,快把上面的丢掉。

(3)这腌萝卜的酸水上起白醭了,不能用了。

云龙方言中,“醭”的声母为双唇送气清塞音p?,韵母为舌面后高圆唇元音u,声调为阴平声(调值44)。据《广韵》记载,“醭”的古音为入声屋韵滂母,普母切,释义为“醋生白醭也”[3](P432)。在今云龙方言中,古滂母字的声母为p?,通摄合口一等屋韵的韵母为u。按照云龙方言声调的演变规律,入声当为212调,但是“醭”字的声调变为阴平,这应是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例外情况,除“醭”外,“憋、摸、匹、突”这四个入声字也变为阴平,“察”则变为阳平。可以说,云龙方言中入声变为其他调类的情况极少,并且以变为阴平为主。由此可见,云龙方言中的“醭”字与《广韵》音合,同时,其词义范围则扩大了。

《玉篇·酉部》:“醭,醋生白。”[7](P534)这里的“醭”是指醋上所生出的一层白色霉菌。《字汇》:“醭,音朴,酢生白醭。”[18](P500)《说文解字·酉部》:“酢,醶也。”[4](P313)段玉裁注:“酢本酨浆之名,引申之凡味酸者皆谓之酢。上文‘?、酢也,酸、酢也,皆用酢引申之义也。今俗皆用醋,以此为酬酢字。”[5](P751)可见,“酢”的引申义为酸醋,因此,《字汇》的解释与《玉篇》同。《正字通》:“醭,酒上白也,又酢生白醭。”[19](P1185)《正字通》又收录了“酒上白”一义。由明代及之前的字书中的注解可知,“醭”的意思是“醋或酒上生白醭”,“白醭”就是食物因变质而在表面生出的一层白色的霉菌。

再看“醭”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唐代白居易《卧疾来早晚》:“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这里“醭”的词义是酒上生醭。北宋梅尧臣《梅雨》:“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此句中,“醭”为使动用法,意为“湿气使衣服生醭”。佛经文献中亦有“醭”的用例。明代弘赞《四分戒本如释》卷七:“有青衣白醭生,作损坏心,皆得恶作,令人知净,方受用无犯。”这里的“白醭”是指白色霉菌。《汉语大字典》对“醭”的解释是:“酒、醋及其他物因腐败或受潮后表面所生的白霉。”[20](P3598)并列出了古代典籍中的相关用例。从词义演变的角度来看,“醭”的词义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因此,“醭”的本义为醋或酒等液体因霉变而生出的霉菌,后泛指所有东西霉变后所起的密密麻麻的白点。可见,云龙方言中仍保留了“白醭”这一古语词,并泛指食物因霉变后表面所生出的白色霉斑。

总的来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音、形、义的统一体。由于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词语的音义或字形也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改变,从而使词义和字形失去了联系。于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常用词语有音有义却没有相应的字形。一些方言词典在遇到普通话中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时,往往会采用一个同音字来替代。为了追源溯流,我们就需要对一些方言词语的本字予以考证。正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本文依据汉字音、形、义的相关性,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云南云龙方言中的四个常用字进行了考释,以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通过对这些常用字的本字的考释,不仅阐明了方言词和古语词之间的传承和发展,揭示出部分古语词在语音、词义、语用等方面的演变情况,同时也为方言词的语义解读提供了更为科学客观的理据支持。就此而言,这种考证工作既属于汉语方言的范畴,也属于汉语史的范畴,它对于古今语言文字演进的探讨、方言语音词汇的研究、方言词典的编撰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云龙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龙县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2]曾晓渝,陈希.云南官话的来源及历史层次[J].中国语文,2017,(2).

[3][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2.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三国魏]张揖撰,[隋]曹宪音.广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7][南朝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8]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9]向熹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0][汉]焦赣.焦氏易林[M].北京:中国书店,2014.

[11][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2][汉]焦延寿著,尚秉和注.焦氏易林注[M].王鹤鸣,殷子和整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3][宋]司马光.类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4][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明]李实.蜀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张靖伟,樊波成,马涛,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7][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18][明]梅膺祚撰,[清]吴任臣补.字汇 字汇补[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19][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20]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 in Yunlong Dialect of Yunnan Province

Yang Chun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Lijiang Normal College, Lijiang 674199;

Department of Chines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abundant colloquial words in Yunlong dialect. Some commonly used words have sound and meaning but no corresponding shape. To test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the dialec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und, shape and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used. This paper studi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zuo(浞)”, “zu()”, “bi(潷)”, “pu(醭)”. The original character of the dialect test is not only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dialects, but also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hist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ur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phonology, writing and word meaning.

Key words:Yunlong dialect;original form of character;textual research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汉语方言语音研究”(PY202227)

作者简介:杨春艳,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考释本字
通假字
“名媛”的词义及其流变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2000年以来《水经注》词汇研究综述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