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必定”和“势必”的语义韵研究
2023-06-15叶明慧周静
叶明慧 周静
摘 要:以北大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的语料为素材,从语义韵角度出发,对现代汉语中表推测的语气副词“必定”和“势必”的主要差异进行探讨。两者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类联接特征、语义趋向、主观倾向性、语篇分布及特征。“必定”和“势必”所体现出的差异性,是影响其语义韵强度和语义韵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着重加强训练的部分。
关键词:“必定”;“势必”;语气副词;语义韵;类联接;语义趋向;主观性
1987年,Sinclair首先从动词短语“set in”的典型搭配方式中发现了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这一现象[1];1993年,Louw对语义韵概念进行了界定[2]。目前,学界广泛认可的语义韵分类主要是来自于Stubbs的观点[3],将之大体分为三类:积极语义韵、消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也可以称为“语义韵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语气副词是对国际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词类,也是中高级别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语义韵这一角度出发,探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教学,对于学习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同义副词的差异、把握同义副词的用法,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目前的各种汉语词典解释中,“必定”和“势必”都可以表达必然性的判断,表示客观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或者是主观推测的确凿无疑。两者在词典解释中的主要差别为:“必定”还可以表示意志的坚决,而“势必”在作出推断时往往是“根据形势”。同时,我们也发现,大部分词典只对这类语气副词进行了意义上的解释,有时还采用了互释的方法,但并未对其搭配上的异同进行描述或比较。有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必定”和“势必”的对比考察,探讨它们在类联接、语义趋向、语篇分布等方面的语义韵特征及差异性。
一、类联接特征
语义韵倾向对共现词语有一定的限制,在类联接上能够通过高频搭配词显现出来。所谓“类联接”,是指词类、句子类以及其他语法范畴间的内在关系。建立词语的类联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共现词语的词类,关键词共现的词类或结构。在这三个方面中,我们考察了“必定”和“势必”的高频搭配,并总结出典型搭配的形式和特征,由此发现“必定”的类联接要多于“势必”。
(一)“必定”的类联接特征
在CCL语料库中,“必定”共有5210条语料;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必定”共有216条语料。结合两个语料库的数据,可以得出其右侧高频搭配词频率。具体如图1所示:
根据图1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到“必定”的右侧高频搭配词及其词性,从频率高低来看,“必定”的类联接主要有四种。
1.必定+V/VP
该类联接在“必定”的总语料中占比最大,它所搭配的高频动词有两类:能愿动词和表存在或趋势动词。例如:
(1)他坚信那块地从长远来看必定能赚大钱。(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2)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资本论》)
该类联接中的能愿动词与后面的结构共同构成某种趋势,“必定”所在的部分或小句成为对前提情况的趋势判断,如例(1)所示。另一类常用动词是表示趋势或引向结果的动词,主要有“存在”“导致”“引起”“成为”等,它们与其后的成分共同构成“必定”推断的某种趋势结果,如例(2)所示。
2.必定+判断动词+NP/AP/VP
该类联接中的高频动词主要以“是”和“有”为代表,例如:
(3)人太奸诈了老用心思琢磨别人,就不可能长胖,必定是尖嘴猴腮;只有心眼厚道的人才能心宽体胖,腆出大肚子来。(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4)这种设地自限、画地为牢的结果必定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人民日报》,2002-04-25)
(5)凡有基督教的地方,就必定有十字架。(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在该类联接中,如果“是”后面是名词性结构或动词性结构,“必定”所在的小句一般是判断的某种结果,前面往往有得出这一结果的条件,如例(3)所示。如果“是”后面是形容词性结构,那么“必定”所在的小句往往是对前述情况的某种评判,如例(4)所示。“有”后面则往往是表示某种存在的成分,“必定”所在的小句是对前述情况作出的肯定推断,如例(5)所示。
3.必定+adv.+VP/AP
该类联接中的高频词主要有否定副词“不”,时间副词“已”“已经”“将”,程度副词“更”“很”。例如:
(6)西门玉霍然起身,反手拔剑,动作干净利落,大家虽然还未看到他出手,已知道他剑法必定不弱。(古龙《小李飞刀》)
(7)我本来以为他必定已饱经沧桑,谁知他说来话却那么天真,那么老实。(古龙《小李飞刀》)
(8)如心一向是个小大人,换一个比较天真的女孩,也许会以为将来的人必定更好,不,如心却知道不一定。(亦舒《红尘》)
在该类联接中,“必定”所在的小句表示对某种结果或趋势的否定性推断,常用否定副词“不”,如例(6)所示。对已然或未然情况的推断,则常常使用时间副词“已”或“将”,如例(7)所示。当表示对肯定性判断在程度上的加强时,则多使用程度副词,如例(8)所示。
4.必定+prep.+V/VP
该类联接在“必定”搭配的总语料中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介词往往是“在”“为”“对”等,表示产生某种肯定推断的范围或作用。例如:
(9)李子若是到路边采山楂时,孙四海必定在旁边紧紧守护着。(刘醒龙《凤凰琴》)
(10)祖国大陆综合力量持续发展,必定为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创造更为雄厚的基础。(中国新闻网,2001-12-25)
(11)他每天走入書房,或是由外面归来,必定对三幅像分别行注目礼,同时口中念念有词,那情景是令人感动的。(陈廷一《蒋氏家族全传》)
(二)“势必”的类联接特征
在CCL语料库中,“势必”共有4196条语料;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势必”共有155条语料。结合两个语料库的数据,可以得出其右侧高频搭配词频率。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势必”的典型搭配词及其共现频率
根据图2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得到“势必”的右侧高频搭配词及其词性,从频率高低来看,“势必”的类联接主要有三种。
1.势必+(V)+VP
该类联接特征十分明显,“势必”所搭配的高频动词主要有两类:能愿动词和表趋势或效果动词,一般位于句中位置。例如:
(12)比如公司员工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而你却非要按时来按时走,一分钟都不愿在公司多呆,这种工作习惯势必会影响你在其他员工心目中的印象。(沈倩《生活健康密码》)
(13)如果他继续读书势必要给母亲增加负担,于是他悄悄动了外出谋生的念头。(窦应泰《李嘉诚家族传》)
(14)新年一过,组织就要扩张,到那时候没有经理无论如何是不行的,势必影响业务部门。(李可《杜拉拉升职记》)
(15)英国政府认为,尽管这个方案可能有别的一些优点,但它势必引起英国政府所提建议要避免的那些困难。(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该类联接中的高频能愿动词主要是“会”和“要”,能愿动词所在的动词结构是基于前述情况的推断,如例(12)、例(13)所示。其他高频动词往往是引出后面表示趋势或效果的成分,主要有“影响”“造成”“导致”“引起”“受到”“出现”“产生”“带来”等,在“势必”之前一定有对作出这一判断的交代,如例(14)、例(15)所示。
2.势必+adv.+VP
该类联接的显著代表是“势必+将”的形式,往往用于对未来趋势的肯定性推断或对某种假设所造成的结果的肯定性推测。例如:
(16)因此,你的計算结果势必是以一系列嵌套的假设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个都可能引起争议。(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
(17)可以预料,在非统组织和非洲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非洲地区的和平稳定趋势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日报》,1996-07-10)
在该类联接中的高频搭配中,既有表示强调的“是……的”形式,如例(16)所示;也有引出趋势结果动词或相应成分的,如例(17)所示。
3.势必+prep.+N+VP
该类联接中的高频介词主要有“对”“给”“在”,前面一般有引发某种推断的条件。例如:
(18)这次战斗势必对最近地中海地区的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9)万一发生此事,便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潜在的危险,而且势必给德国人控制这两艘舰只开辟道路。(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20)这位先生倘若定全年的报纸,势必在第二年的除夕才看得了上一年的新闻。(施蛰存《浮海杂缀》)
这种搭配也经常出现在假设复句中,往往表示对某一对象或在某种范围内即将发生的趋势的肯定性推断,“势必”所在小句的前提条件可以是已经发生的某种情况,如例(18)所示;也可以是对某种假设性条件所造成的后果的推断,如例(19)、例(20)所示。
二、语义趋向
可以说,意义往往不仅是属于单个词语的,而且是存在于整个语境中的。在语义韵研究中,关键词本身可能受到褒贬词性影响而具有的积极或消极的特征并非关键,重要的是整个环境内典型搭配词所显示出的语义特征,该特征能够揭示出关键词的语义趋向,并指向一定的语义韵。尽管语义趋向和语义韵的研究对象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确是密切相关:一方面,关键词的语义韵辖制了搭配词的选择;另一方面,搭配词的语义趋向又决定了关键词的语义韵。通过上文对“必定”和“势必”各自的类联接考察,可以发现,经常与该类语气副词搭配并且呈现出差异性的词语主要有三类:能愿动词、引出某种趋势或结果的动词和表示时间的副词。在具体的搭配上,“必定”和“势必”又呈现出不同的语义趋向,并直接影响到两者的语义韵特征。
(一)能愿动词
在与能愿动词的搭配中,两个关键词与“会”“要”的搭配都较为显著。其中,“会”在句子中主要是预示某种不好的情况即将发生,是对前述情况的消极性推测;“要”往往表示对某种行为或措施的希望,在语句中偏于中性。在CCL语料库中,“必定会”有787例,“势必会”有583例,“必定要”有494例,“势必要”有367例。综合两个词语在CCL语料库中的总语料数来看,搭配频率大体相当。
在与“能”的搭配上,两词则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在CCL语料库中,“必定能”有159例,其搭配较为常见;而“势必能”仅有5例,其搭配并不多见。能愿动词“能”往往具有达成某种结果或愿望的积极性语义成分,从而使整个推断语境呈现出积极态度,就此而言,“必定”在语义趋向上要比“势必”更为积极一些。
(二)引出某种趋势或结果的动词
通常情况下,这类动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用于引出后面的某种趋势或结果。在与“必定”和“势必”的搭配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本身较为中性的动词和本身具有消极语义倾向的动词。所谓“较为中性的动词”,是指后面既可以引出积极结果、又可以引出消极结果的动词,如“存在”“产生”“发生”等,这类词语在与两个关键词的搭配中没有明显的差别。
所谓“具有消极语义倾向的动词”,是指引出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负面的,如“导致”“遭到”“造成”“影响”等,从而使整个语境呈现出一种消极性或批判性的意味。在与这类词语的搭配上,“必定”与“势必”体现出较大的差别。在CCL语料库中,“必定导致”仅有15例,“势必导致”则有131例;“必定影响”仅有8例,“势必影响”则有288例。由此可以看出,“势必”在语义趋向上要比“必定”更为消极。
(三)表示时间的副词
这类副词在与推测类语气副词的高频搭配中主要有两种: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和表示未然的时间副词,前者以“已”“已经”为典型代表,后者以“将”为典型代表。在CCL语料库中,“必定已”有23例,“势必已”仅有5例,这表明“必定”更多用于对已发生情况的推测。同时,“必定将”仅有12例,“势必将”则有148例,这表明“势必”通常用于对未然情况的假设性推断。结合两种时间副词的情况来看,“势必”的语义趋向具有较强的“表未然”特征。
三、主观倾向性
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4]。可以说,词语的主观性同样是一种语言的自我印记,在表现形式上亦有差异。语气副词往往从意义上表达说话者的意见或态度,它本身就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语气副词与其他副词的根本区别所在。推测类语气副词表示的是说话者根据一定情况作出的推测,这其中既有客观依据也有主观判断,因此,在该类词的使用中往往带有语言的自我印记和客观依据。所谓“主观性标志”,就是指语句中能够体现出其主观倾向的标记。结合语义韵研究对于关键词左右搭配词的考察方法及现代汉语虚词的使用特点,“必定”的主观倾向性要明显高于“势必”。这一结论主要是通过对三个主观性标志词的考察而得出的,这三个主观性标志词是:人称代词、心理动词和句末语气词。
(一)与人称代词的共现
推测类语气副词是说话者对某种趋势或情况的肯定性推断,同时也是说话者表达确定性判断时所采取的一种语言手段,因此,它们往往出现在说话者分析判断的言语中。我们对CCL语料库中人称代词与“必定”“势必”的共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必定”与人称代词的共现频率要高于“势必”。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信度,我们又对国家语委语料库中的所有库存语料进行了统计,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势必”与人称代词的搭配几乎没有,这也说明了“势必”一词在客观性上的表现最强。这一结果和CCL语料库中数据所反映的趋势基本一致。
(二)与心理动词的共现
心理动词是反映人们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是一种表示心理意义或认知意义的动词。当这类词语与“必定”“势必”共现时,前面往往有该心理动作的主语。当“想”“认为”“知道”“相信”“觉得”等出现在谓语之中时,该语句便具有了较为明显的主观性色彩。根据叶明慧对推测类语气副词的统计方法[5],对“必定”和“势必”与主要心理动词的共现数据进行统计,得到了二者与心理动词在共现情况上的频率差异。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与心理动词的共现上,“必定”的共现比例远大于“势必”,这也反映出“必定”的主观性倾向要大于“势必”。
(三)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
就汉语而言,语气词往往依附在句子之后,表示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其中,句末的语气词能够表达各种感情,对它前面的句子起着赋予主观语气的作用。典型的句末语气词包括“啊”“吗” “吧”“呢”“了”“的”等。我们分别通过CCL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对“必定”“势必”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具体结果如表4
所示:
在表4中,“+”表示存在该类共现情况,“++”表示该类共现情况较多,而“-”则表示不存在该类共现情况。可以看出,“必定”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范围非常广,基本上所有的句末语气词都能与之共现。“势必”的共现范围则很小,只有“了”和“的”能够与之共现。其中,具有高度确信功能的语气词“的”,往往出现在典型的“语气副词+是+名词性结构/形容词性结构”的类联接句型当中,但“势必”与之搭配的情况也较少。就此来说,“势必”在体现主观语气的句子中并不常见。
综合三种主观性标志的考察结果,可以发现,在主观倾向性上,“必定”要强于“势必”,“势必”受到的限制较多,客观性也相对较强。
四、语篇分布及特征
丁金国指出:“语篇一经产生,就天然地伴随着三种东西:语义、语体和风格。”[6]在语篇中,不同的语体和风格会造成语篇表达功能的不同,这也会影响到其语境中单个词语的语义韵。词语的语义韵也因语篇类型的差异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说话者的认识的考察,我们主要是针对词语所在语篇所体现出的客观描述和主观认识来分析其主观倾向性。
基于本文语义韵研究的需要,笔者将所考察的语篇类型定为三种:新闻报刊、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笔者对CCL语料库中的语料来源进行了语篇类型的统计,得到了“必定”与“势必”的语料数量。具体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势必”在新闻报刊语篇中的使用要多于“必定”,而“必定”在文学作品和应用文语篇中的使用均多于“势必”。在具体的语篇分布中,两个词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对其语义韵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前文中我们提到的主观性标志词语,如“我们”等,在新闻语篇中,多是交际主语标记语。正如董育宁所指出的:“这里的标记语与对话中的人称代词不同,它们只是虚指,并无命题意义,作用是语用的。”[7]
(一)“必定”的语篇特征
我们通过考察CCL语料库中“必定”的使用情况,得出它在各种语篇类型中的大致分布情况,具体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必定”在新闻报刊与文学作品中均占有较大的比例。同时,在新闻报刊和文学作品中,“必定”要相对口语化一些。例如:
(21)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中方都将坚定不移地按照联合声明和基本法办事,“一国两制”必定能够实现。(《人民日报》,1994-09-20)
(22)分析家们认为,共和、民主两党围绕经济刺激计划的数额和具体内容必定还有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新华社,2001-10-24)
(23)燕南飞道:“你让我走,只因为你知道我必定会来?”(古龙《天涯·明月·刀》)
(24)他又高兴起来,以为只要自己省吃俭用,再加上神佛的保佑,就必定会一顺百顺,四季平安!(老舍《正红旗下》)
在例(21)、例(22)中,“必定”所处语境虽然都是新闻,但却有一定的主观性标记;到了例(23)、例(24)中,其主观性就更加明显了。可见,在这两种语篇的使用语境中,“必定”往往没有强烈的客观性,而是易于受到说话者主观的影响,其语义倾向也体现出一定的主观判断性。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语篇中,“必定”受到语篇科学性和客观性的限制,在主观性上面并没有明显的体现,整体语境也偏向于客观实际,呈现出一种中性趋势。例如:
(25)实验已经证实电磁场的响应传递速度等于光在非实物空间中的传播速度,采用电磁场来增加电子的运动速度,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必定小于光在非实物空间中的传播速度。(程稳平、程实平《21世纪的牛顿力学》)
(26)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二)“势必”的语篇特征
我们通过考察CCL语料库中“势必”的使用情况,得出它在各种语篇类型中的大致分布情况,具体如图5所示:
由于“势必”的客观性特征较为显著,因此,在实际的使用中,它体现出更多的限制。与“必定”相比,“势必”在新闻报刊和经济理论语篇中具有较强的区别性。“势必”往往运用在较为正式的场合,因此,它在政治经济性论著和政论型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多是外交事件、国计民生报道或国家决策判断。例如:
(27)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问题上推行的扩张政策不仅严重破坏中东和平进程,而且势必使中东地区重新回到动乱和恐怖之中。(《人民日报》,1998-07-30)
(28)经验表明,不顾条件地盲目扩大镇的建设,势必给农民造成危害,给国家造成损失。(新华社,2003-03-08)
(29)毫无疑问,当人民贫病交加的时候,地主阶级的钱袋势必受到损害。(曼昆《经济学原理》)
在上述用例中,“势必”的使用语境带有很强的客观性色彩和批判性色彩,有显著的标志性词语,如例(27)中的“严重”“动乱”“恐怖”,例(28)中的“盲目”“危害”“损失”等,都是负面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闻报刊语篇中的“势必”具有明显的消极语义韵特征。在经济理论的相关语篇中,“势必”呈现出和新闻报刊语篇的相似一面,但整体语境要比新闻报刊更为中性和缓和一些,如例(29)虽然也是对消极趋势的推断,但并没有强烈批判的意味。
五、语义韵强度及差异性比较
所谓“语义韵强度”,是指关键词表达积极或消极索引行频数与总频数的相对比值。这里主要是采用了李芳兰、卫乃兴等学者的计算方法[8],其计算公式为:PS(pos)=Fpos./Fn.;PS(neg.)=Fneg./Fn.其中,PS表示语义韵强度,Fpos.表示积极倾向索引行的频数,Fneg.表示消极倾向索引行的频数,Fn.则是关键词的索引总频数。
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必定”作为语气副词的索引行共216行,其中,43行显示明显积极倾向的态度意义,41行显示明显消极倾向的态度意义,其余无明显态度意义的132行则作为中性处理。据此,“必定”的积极语义韵强度为0.20,消极语义韵强度为0.19,中性语义韵强度为0.61。“势必”作为语气副词的索引行共155行,其中,仅2行显示明显积极倾向的态度意义,93行显示明显消极倾向的态度意义,其余无明显态度意义的索引行则作为中性处理。据此,“势必”的积极语义韵强度为0.01,消极语义韵强度为0.60,中性语义韵强度为0.39。在计算出两个词语的语义韵强度基础上,得出了语义韵强度对比图。具体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尽管中性语义韵在整体中占据主要地位,但三种语义韵在“必定”和“势必”的使用中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势必”的消极语义韵最强,“必定”的积极语义韵多于“势必”。这样的差异性与每个词语所体现出的具体语义韵特征有关,结合上文中所提到的典型搭配、语篇分布等因素来看,“必定”与“势必”的语义韵特征与它们的类联接、语篇语境密切相关。其中,主观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该类词语所体现出的語义韵强弱,如“必定”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中性的语义韵特征,而“势必”的客观性最强,其消极语义韵特征也最为明显。同时,“必定”的主观性要高于“势必”,因此,在积极语义韵中的体现也比“势必”更加突出。
总之,“必定”和“势必”在语义韵考察中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我们对两个词语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归纳,具体如表5所示:
通过一系列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类联接特征方面,“必定”和“势必”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它们都能够与能愿动词、引发趋势或结果的动词和时间副词搭配使用。但在具体的搭配中,“必定”的类联接特征要更为灵活一些。在语义趋向方面,“必定”多与中性和偏积极倾向的语言结构搭配,而“势必”则多与消极倾向的语言结构搭配。同时,“必定”在主观性倾向上明显强于“势必”,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势必”往往出现在新闻报道语篇中,整个语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批判色彩。
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笼统的解释或是互释容易造成二语学习者的理解失误,从而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出现偏误。以本文所研究的语气副词为例,对外汉语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先展示具体词语的本义,然后创设语境,让学习者领悟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义。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例句为学生营造识记该词语的语境,比如,在讲解“势必”一词时,要着重强调其消极语义韵特征,提醒学生该词的使用语境和场合,避免出现将“势必”用于口语化或者较为积极的表达中。针对存在一定使用差异的同义词语,要进行在不同语境中的替换对比设计,通过比较这一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同词语间语义韵的差异,从而更准确地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的遣词造句。例如,将“必定”和“势必”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会在更为口语化的写作中使用“必定”一词,而在具体的应用文写作,尤其是较为严肃庄重的新闻写作中使用“势必”一词。也可以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将同义词的不同用法进行语篇类型的区分,让学生了解不同语篇类型所需要的不同语言风格,从而在使用词语时能更好地与语篇类型相结合。
参考文献:
[1]Sinclair,J.The Nature of Evidence[A].In Sinclair,J.(ed.).Looking Up: An Account of the COBUILD Project in Lexical Computing[C].London:Collins,1987.
[2]Louw,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A].In Backer,M.,Francis,G. & Tognini-Bonelli,E.(eds.).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3]Stubbs,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叶明慧.现代汉语推测类语气副词的语义韵研究——以“必”类为例[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6]丁金国.语篇学的构建及其分析原则[J].当代修辞学, 2016,(4).
[7]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用标记语[J].修辞学习, 2007,(5).
[8]李芳兰,卫乃兴.语义韵属性再探究——基于汉语语料库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The Semantic Prosody Research of the Inference Modal Adverb “Biding(必定)” and “Shibi(势必)”
Ye Minghui1,Zhou Jing2
(1.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10, China)
Abstract:Building on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and semantic prosody theories, this research studies speculative tone adverbs by drawing upon data from a large-scale corpus. More specifically,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wo representative tone adverbs, “biding(必定)” and “shibi(勢必)”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rhyme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colligation, semantic trend, subje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our part, “biding(必定)” and “shibi(势必)” is the differences embodied by its semantic strength of rhyme and the semantic rhyme polarity, the important factors is also a part of the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teaching can strengthen training.
Key words:“biding(必定)”;“shibi(势必)”;modal adverbs;semantic prosody;colligation;semantic trend;subjectivity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华文学院课题“语义韵视角指导下的留学生副词教学研究”(HW201803)
作者简介:1.叶明慧,女,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助教,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周 静,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