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13谢小江
谢小江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当前阶段课堂教育改革中一种关注度极高的新思路.基于对网络素材的利用、网络平台的搭建,教师能扩大教学范围和教學空间,还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理想化的教育成果.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明确混合式学习概念的基础上,探索课前自主、学前预设、课中探索、课后评价四个阶段中线上加线下教学模式展开的具体策略,对相关教学活动深入探究,以期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理论、实践等方面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逐渐兴起,在此形势下各类新技术、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空间扩大.其中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其改革受到了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将信息化资源融入课内外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此间教师需打破传统思想的局限性,结合时代背景引入全新方法,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化设备、网络平台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与交流空间,解决传统教育形式化严重的弊端,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1 混合式学习概念界定
所谓混合式学习,是指融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而产生的线上与线下合作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达成深度学习目标,从而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的要求.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展开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不足之处,体现教师主导价值,学生能在丰富资源中获取知识,同时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让他们随时随地完成探究任务,形成学习常态.混合式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学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更有效地引导与监控学习过程,从而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1].
2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情况
根据对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可知,教师想要保证教学高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就必须对下述两方面问题深入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1)课堂教学模式僵化严重.大部分教师都根据备课内容来完成对知识的输出,其间可能会使用白板、多媒体设备,但也都是进行知识整理,并未做出创新,学生在沉闷、枯燥的课堂环境中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学习成果自然不理想.同时教师未能明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逻辑思维、辩证能力的需求,一味强调“死记硬背”,甚至后进生还被要求背诵例题,久而久之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对于创新题型一筹莫展,在没有解题思路的前提下只能套用背诵内容,影响了他们的数学成绩.(2)教师未能转变角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新课改条件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展开,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接受新技术,对教学模式全方位创新、优化.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性沿用传统教学方法,课内未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创新实践的空间,导致教学成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
3 混合式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课前自学:搭建网络平台,筛选教学资源
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在摆脱应试教育错误思想干扰的前提下展开有效教学,在此期间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在简单分析教材后,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兴趣偏好、学习态度等信息来对教学进行全方位优化.在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价值的前提下,对网络中教学辅助素材进行有效筛选,以激活学生探究欲望、实践欲望、分享欲望,为核心目标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确定教学资料[3].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制作一份简易化预习素材,将这些资源上传至微信公众号、班级学习交流群、官方素材库中,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自主完成预习任务,并为教师提供预习反馈信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自主学习,只要有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工具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形式上放松让学生不再对数学学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分析知识点,教师也能更准确地掌握他们对新知识的认知情况、学习需求,从而整合信息确定教学重点,基于原方案进行针对性改进,让教学环节更适应学生发展,对教学资源的功能充分利用.
例如 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一课时,教师基于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的培养来设置课前准备方案.首先在为学生所提供的网络资料中,一定要包含实际生活内容,如班级购买艺术节所需物品,提供价格以及数量的变量(x、y……),以此引导学生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计算变量结果,以此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探究欲望,学生能自然由知识联想到生活,在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建立函数关系,实现抽象想象能力的提升.在有效预习后学生依然会有不理解的地方,他们会利用线上交流的方式主动向教师反馈,并将学习状态延续到课内,从而在线上、线下的连贯性学习中获得数学素养的发展.
3.2 课程预设:学习硬件建设,支持混合活动
教师在展开数学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课程预设工作,在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性格特征、数学能力的前提下对任务、活动进行预先设计,在猜测学生反映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罗列,从而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对教学硬件的建设,充分利用教室内已有的多媒体、投影、展台、电子白板等设备,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降低数学知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在非课上的时间内,教师则应该搭建好线上学习平台,完成课程编辑、资料上传、开设网络教学活动、直播教学等任务,让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帮助学生达成“教学做合一”的目标[4].
此外,对资源建设也应该高度重视.教师除了对常规的多媒体PPT科学利用,还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发展为目标,使用几何画板、Camtasia Studio、PhotoShop、Power Point等信息化工具来完成对微课视频的制作工作,重点突出课程要点、难点,将声画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在开阔思维的前提下自主学习.根据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教学、白板教学、课件演示、实例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在线分析”功能运行,自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便于教师课后布置单元测试、阶段测试,全方位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 在教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平行线与相交线”内容与“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立体几何”等内容相融合,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利用鲜艳的色彩完成有效推理,这样一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不再浮于表面,学生看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推理能力、逻辑表达能力都明显提升.基于此教师设置实践类活动,顺势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概念解决问题,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实现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3.3 课堂教学:展开翻转教学,发挥自主优势
正式的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必然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改变教学的本身含义,从传统的新课讲解过渡到帮助学生理解与内化知识,因此教学的设计一定要发挥出学生的自主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既能享受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又能自然掌握知识运用技巧,最终在思维活跃的前提下实现个体数学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5].此时,教师也需要发挥出“混合式”学习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根据学生课前反馈信息制作好微课视频,基于视频布置自主分析、小组合作探索任务,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将翻转课堂讨论、沟通、答疑等环节进行充分融合,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屏幕中生动、有趣的画面来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在自主讨论中合理想象、大胆创新,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同伴产生思想碰撞,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做出合理评判,最终对教学进行总结,利用信息化技术整理出知识网格结构,让学生数学思维更加严谨,保证他们后续的高效学习与发展.
例如 以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为学生提供“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微课资料,让学生对相关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学生在面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之间有什么关系”“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就是等腰三角形对称轴吗”等问题时能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师基于此在课内布置相关探究任务,将线上与线下的教学高度融合,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从而在提高思维活跃度的前提下参与分组讨论,逐渐推演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定理的深入理解、利用等腰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学生在微课视频的指引下能感受到图形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逐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在混合学习中获得数学素养的发展.
3.4 教学评价:优化课后巩固,有效点拨指导
评价是现代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客观、公正前提下对学生做出有效评价才能保证他们产生明确自我认知,并且确认后续学习与发展的方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教学,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而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评价环节优化,具体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将课堂教学、课堂观察、网络测试、线上交互等不同环节整合,完成全面分析.
首先形成性评价是指课堂教学评价,传统的课堂评价教师更重视结果,对学生随堂测验的表现进行总结分析,但是这样的方式无法保证公平、公正,学生之间由于基础能力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所以在短时间内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如果使用刻板的评定标准来评价每一个人不能做到科学合理,所以教师应该转换思想,扩大课堂评价范围,打破传统局限,将学生课前线上预习成果、课上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课堂讨论积极性、知识运用能力、随堂测验结果、学生的互评与自评结论都纳入考查的范围,由教师做出综合评价.
形成性评价还包括网络评价,主要根据学生课程浏览次数、浏览时长、网上作业完成情况、网络讨论、线上测试结果等多项数据整合,依照学生的原始能力和不同发展目标进行有效评价.
而终结性评价一般指代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对考试成绩的分析也是评价的关键部分,结合先前形成性评价与考试结果进行综合考量,针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变化展开针对性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数据统计工作,保证评价真实、有效,达成混合式教育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必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课内外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为学生打造自由广阔的知识探索与自我展示空间,教师转变身份,发挥教学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前自学、课程预设、课内教学、教学评价四个环节的混合式开发,教师不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完成后续各项任务,最终得到学习成绩与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长亮,葛余常.混合式学习中初中数学压轴题教学的改进[J].教学与管理,2021(16):65-67.
[2]何丽华.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基本课型设计[J].教学与管理,2021(13):41-43.
[3]谭德苗.立足新媒体,探寻初中数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策略与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70-271.
[4]童传红,阮征,卫德彬,侯守定.云平台数字资源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混合式教学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4):22-25.
[5]藺学益.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尝试[J].江西化工,2020(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