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微探究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
2023-06-13周宝凤
周宝凤
【摘要】微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研究课本内容,明确教学要点,并结合学情将其转化为“微探究”任务,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讨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学探究的关键要素,明确数学中的矛盾,精简探究过程,在微探究中抓住主要矛盾.微探究是一种新的概念和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应用微探究模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基于学生学习品质提升和知识构建的需要,设计微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学习过程,为学生创造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探究;问题和对策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负责听讲和记录,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新课程要求.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特点,注重思维逻辑,对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难度,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为浅显,难以深入掌握,不利于长期记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设计微探究教学模式,提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对数学知识点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初中数学微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1.1 教师对微探究教学理解不深刻
微探究是一种重过程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微探究教学的理解不深刻,导致微探究在具体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微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1].例如,在菱形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会写出菱形的性质逆命题,提示学生将菱形判定与矩形判定相类比,再进行小组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思路探究,思维被教师所禁锢,而教师给学生探究的时间较短,导致微探究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微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而问题的难易对探究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设置的问题过难或者过于容易,就会导致学生丧失探究兴趣.
1.2 学生能力具有差异性
微探究教学强调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但由于知识基础、认知和思维能力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较大的差异性,而微探究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微探究活动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往往按照统一的标准设计探究目的和内容,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部分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被边缘化,影响探究效果[2].同时,并非所有数学教材中的内容都适合微探究教学,微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开展微探究教学时,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盲目地使用微探究教学法,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 初中数学微探究活动的实践策略
2.1 用微探究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影响学习效益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与学习过程相关联,而教学方式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微探究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数学抽象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自主思考探究,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因此,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开展微探究活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计算、推理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3].
问题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微探究活动是让学生自主探究、研究问题本质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微任务,开展探究活动.当学生处于微探究状态时,通过对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猜想验证、判断和反思,深入接触知识内容,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同时,微探究通过将教学任务细化,学生对一个任务的探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微探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诸多能力,既能够提升学习品质,又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落实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增强学习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在数学公式中应用微探究教学
由于初中数学公式符号等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要在数学公式中应用微探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理解公式内容,掌握数学公式.
例如 在“乘法公式”这一节内容中,掌握平方差公式是教学的重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该公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将公式套用到题目中,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公式的应用套路,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学生无法触及公式的本质,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不能将知识内化,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微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中,自主观察计算,发现数学规律,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内涵,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可以向学生给出几个简单的算式,如(100-1)(100+1);(a+b)(5a-4);(5a+b)(a+4)等.让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发现这些算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规律可以很快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学生在计算(100-1)(100+1)时发现,将这个算式展开,(100-1)(100+1)=100×100+1×100-1×100-1×1=10000-1=9999,中间的两项抵消,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再引导学生用字母表述数字,归纳出平方差公式,掌握两数之和乘两数之差的计算规律.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对数学有更加清晰、明确和深刻的认识,理解数学公式的本质,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将数学公式加以拓展和转换.
公式是数学的基石,掌握数学公式是学好数学、提升数学水平的前提,将微探究应用到数学公式教学中,根据内容设计微任务,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发现新的知识,深度理解数学公式,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在认识图形中应用微探究教学
几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中的几何知识难度提升,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将微探究模式应用到几何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 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这一章节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学生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难以理解,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将知识点混淆,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缺乏实践,在学习中不理解、记不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微探究课题,并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以四人为一组划分学习小组,并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木棒,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取出长度为3、4、5、6、9厘米的小木棒,让学生从中随意选出三根木棒组成三角形,小组之间竞争,看哪一个小组达成的三角形数量最多,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别进行实践操作、数据记录和观察分析,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动手探究,用小木棒搭建三角形,并将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记录下来.在学生操作完成后,可以提出问题: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析数据,提出猜想,再进一步升级任务:归纳三角形的构成条件.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从而理解数学定理.通过小组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有序探究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在探究中形成新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4 在导入环节应用微探究教学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本节课的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必须重视课堂导入,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探究欲望,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
例如 在无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准备边长为2厘米的小正方形纸,再动手裁剪纸张,将两张小正方形拼接成一个大正方形,并提出问题: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学生在拼完大正方形后,发现它的面积是两个小正方形之和,得出结论是8.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虽然知道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应用公式解题,从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活动引出无理数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开展微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学质量.
2.5 以多样化手段应用微探究教学
微探究有小、短、快的特点,操作简单,知识点切口小,且用时较短,通常用时为五分钟左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微探究的特点和优势,灵活开展微探究活动.同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使得教學手段更加丰富,教师要将现代技术融入微探究教学中,以丰富的手段开展微探究活动,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4].
例如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由于平行线的性质是几何的重要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理解“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教师可以设计微探究活动,设计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首先,教师要借助现代手段呈现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动画:先呈现两条平行线,再用第三条线截这两条平行线.提出问题:这两个同位角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观察图形,进行猜测;通过直观地观察,学生猜测这两个同位角相等.教师再播放下一个动画:将两条平行的直线平移,使它们重合,再将重合的直线分开,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学生的猜测.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推理验证,在自觉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这一环节的推理不是单纯地运用逻辑进行理论推理,而是让学生实践操作,以测量的方式明确同位角的关系,在实践中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结论,加深对同位角的认识,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明确条件和结果是微探究活动中的关键,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明确同位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之间的因果关系,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微探究环节只需要用较短的时间,就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观察、猜想、推理和判断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的本质,提高学习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微探究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积累经验,提升数学思维.微探究注重知识获取途径,相较于传统直接讲解让学生记忆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微探究将理论融入实践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海峰.基于微探究活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智力,2020(29):141-142.
[2]王一茜.用微探究提升初中数学日常教学水平[J].数学教学通讯,2021(17):44-45.
[3]史峦军.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微探究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1(26):59-60.
[4]朱建明.初中数学微探究活动中的问题与思考[J].数学通报,2020,59(0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