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专业认证的准备与实施
2023-06-09王允程功臻庄林周金平
王允 程功臻 庄林 周金平
[摘 要]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启动“双万计划”,通过专业认证是建成一流专业的重要标志。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在2016年12月底完成了专业认证(第三级)现场考察,是全国首批通过理学试点专业认证(第三级)的专业之一,回顾其专业认证工作的准备与实施,有利于全面认识专业认证,准确把握“五个度”,各高校可以积极参与专业认证,不断丰富专业内涵,培养一流人才,建成一流专业。
[关键词]一流专业;专业建设;专业认证;化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2-0039-04
2019年4月9日,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启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分两步走:第一步,入选专业首先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第二步,通过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专业认证后,正式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由此来看,通过专业认证是建成一流专业的重要标志。
一、全面认识专业认证
(一)什么是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由国家认可的专门机构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过程,目的是证明专业现在和将来能够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主要对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及质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验教学、教学过程管理及原始资料等方面进行评估。
1993年的土建类专业评估首开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合格评估的先河。2016年6月2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国,通过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可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工程教育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1]。2015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启动人文社科类专业认证试点;2016年,认证试点扩大到理学和农学专业;至2017年,我国专业认证试点覆盖学科有理学、农学、新闻传播、文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至2018年5月,全国共有198所高校846个专业通过认证。
我国的专业认证分三个等级:一级为“保合格”,保证高校符合基本办学条件;二级为“上水平”,大约40%的高校能够达到该标准;三级是“追卓越”,只有20%的高校能够达到该标准。三级专业认证的目的是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引领专业向“卓越”发展,扩大专业的国际影响力。专业认证的逻辑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2];以学生毕业要求为标尺;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体系为实现以上目标的抓手,从机制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力度,解决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二)专业认证的重点
《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本科专业认证,推动实现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专业认证的特点是自评自建,是学校对照认证标准,组织参评专业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过程。专业认证的评建重点是检查“五个度”的实现情况: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办学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3]。参评专业按要求填报有关数据信息,并对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通过举证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活动及取得的成效,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等,并根据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目标的改进和建设。
二、专业认证前期准备的工作重点
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要建成一流的专业,但目前对于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还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表述。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其中包括“化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虽然《国标》达不到一流专业建设标准要求,但仍有重要指导作用[4]。专业认证(第三级)的標准高于《国标》,是《国标》的“卓越2.0版”,只有20%的高校能达到该标准。建设一流专业的高校可以参考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
专业认证前期准备的重要工作是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和自评报告。数据分析报告是对专业培养目标(包括学校办学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以下称7标准)具体情况的客观呈现。自评报告的撰写框架可以简化为:1背景+7标准+1特色+1附录。
自评报告中,背景涵盖认证专业相关信息、专业所在学校简介和专业简介、专业发展沿革等。自评报告的核心内容即7标准+1特色,主要回应7个标准的达标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特色项目高校可以自行选择补充,一般内容是本专业长期积淀下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或者上述标准项未涵盖的内容,描绘凸显特色的独有“自画像”。附录主要是支撑材料清单,实现言之有物、相互印证。
专业认证的精髓是“自评自证”,用数据和事实逐条举证自己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所作所为、方式方法、成绩成效等。认证专业应对照标准,秉持真实、客观、自我举证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开展自评。认证标准仅设定了达标的基本门槛,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更高的目标定位。
三、准确把握“五个度”
(一)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参评专业对照认证标准,梳理凝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描述和分析基于学校定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满足社会需求,要说明培养目标哪些方面体现国际视野、前瞻性和引领性。为落实专业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知识的要求,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在教育部化学类专业教指委编撰的“化学类专业质量标准”基础上制定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学习内容要求,在大类招生、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及相关资源建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研究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等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做出了一系列努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通过分析培养目标预期达成度来回应,首先细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再具体分解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预期,举证说明该预期可以达成和实现,能够反映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或专业的需求。
培养目标应有定期评价、改进机制。要详细介绍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机制,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依据、评价周期、评价程序、评价责任机构和责任人。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每3—4年更新一次,根据国家需求、学科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每学年根据发展需要对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进行微调。培养目标修订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需求、学校和专业发展定位、学科发展和学生自我的发展。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专业认证注重结果导向,以毕业要求为准绳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对照专业认证标准的9条毕业要求,武汉大学化学专业凝练出毕业生应达到的具体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
毕业要求2:掌握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毕业要求3: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毕业要求4:了解化学某些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及化学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毕业要求5: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初步处理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消减环境污染的能力。
毕业要求6: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设计、实施各项化学相关实验,具有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报告的能力。
毕业要求7: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8:具有一定从事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的能力。
要详细分析本专业的毕业要求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的毕业要求之间的覆盖关系,分解化学专业毕业要求指标,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评价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度。通过对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分析、专业毕业要求与认证毕业要求的对照分析,梳理本专业毕业要求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三)教学资源和师资的支撑度
毕业要求的达成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撑,要对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分析并说明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每一门课程均为实现学生的毕业要求服务。自评报告应说明现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与特点,展示完整的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列出课程拓扑图。
课程体系还需要对照专业标准,描述并自证本专业有制度和措施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培养的关键作用、教学大纲能够有效落实毕业要求、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形成对话、质疑、研讨的课堂氛围;课程考核能够有效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并反映学生学习效果;有完善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课程体系的评价与修订过程能够吸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代表的意见。
师资队伍为培养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需要说明专业基层教学组织运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改进等教研活动情况及近三年取得的成效。
教学支持条件还包括专业教学的经费逐年增长;教学设施数量充足;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工作开展;所有科研实验室能够向本科生开放;有固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武汉大學化学专业按照“制定规划与标准—实践改革与规范—落实举措与责任—强化督导与测评—不断创新与改进”的基本思路,明确课程组职责,加强教学督导、教师听课交流、学生信息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等各项质量管理工作,确保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
可以列表说明现有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描述教学过程的常态化监控机制,能够定期开展专业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价。自证本专业内部监控机制完善,有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价,包括评估评价对象、内容、周期和渠道等,描述最近一次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同时也有学生出口评价机制,阐述专业毕业要求达成程度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包括评价制度、评价周期、评价依据、评价程序、评价方法和评价责任人,列出最近一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表和评价结果表。
(五)学生和社会的满意度
自证本专业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生源,本科生源质量高,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有完善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能够全过程开展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并取得实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毕业要求达成度高;在校生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个人成长满意度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武汉大学化学专业持续跟踪毕业生成长,重视用人单位反馈建议。中国科学院部分院所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眼界宽,思路广,具有团队意识和创造性”。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认为,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治学严谨、做事踏实、研究成果产出率高。
四、高度重视现场考察
(一)组织保障
专业认证工作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学校和学院高度重视专业认证工作,成立校院两级工作领导小组。本科生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组织参与过专业认证的其他学院传授经验,多次修改打磨自评报告,争取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支持,开展自评准备工作预演;等等。
(二)全院动员
编写《武汉大学化学专业认证(第三级)宣传手册》,简要介绍什么是专业认证,专业认证的原则、理念和特征,专业认证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等,概述本专业对应专业认证的7+1项标准的核心内容。同时,组织召开专业认证工作动员会,全面动员,全院参与,领会相关文件精神。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和专业认证的受益者,启动专业认证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开展学生方面的动员和宣传工作,给本专业的学生发放专业认证宣传册,简要介绍自评报告的核心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认证对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主动积极配合参与专业认证工作。
(三)认真准备考察材料
认证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前一周会下发备查材料清单,除数据分析报告和自评报告外,还有案头材料(包括专业课任课教师信息表、学生名单、5—10年内毕业校友名单、用人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近一年试卷、毕业论文、课表等)、支撑材料(主要是支撑材料目录提到的所有佐证材料,特别是培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达成评价、问卷调查的佐证材料等)、教学文档(包括培养方案、专业主干课程全套教学资料、校级院级专业教学管理文件等)。
专家组进校前一天会下发《专家现场考查通知单》。按照分工,专家们分头听课看课、访谈、走访、调阅试卷、检查毕业论文/设计、查证支撑材料等,深入了解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符合度、学生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知晓程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专家组经过考察、讨论形成反馈意见:武汉大学化学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批化学专业之一,综合实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该专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即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专家组建议,在专业教育中进一步贯穿通识教育理念,在师资队伍引进方面更好地进行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综合考核。
五、持续改进
2017年,武汉大学化学专业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结合专业认证专家组反馈意见,以问题为导向,修订新版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调研了国内外一流大学,借鉴、参考其他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了7场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各专业教师意见、建议,征求校友、本科生的意见,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标准,充分体现了大类人才培养和通识教育的精神,初步形成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的特点有: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强化数理基礎;强化能力提升,革新实验教学模式,科研能力训练实现本科生全覆盖;避免课程设置过度专业化,大幅减少专业选修课。总体指导思想是:鼓励学科交叉和跨专业选课,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5]。
2019年出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卓越本科教学专题座谈会”,引导我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追求卓越教学,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等培训活动,通过开展“传帮带”活动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六、结语
专业认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评促强,追求卓越。突出学生中心,突出持续改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加大质量保障力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在认证过程中,应紧扣认证标准,逐项自评自证,抓住重点,回应“五个度”,梳理总结参评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培养效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做出调整改进。专业认证注重平时资料和信息的收集,通过各项标准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综合性,“五个度”的达成靠平时积累,专业认证工作不是“突击战攻坚”,而是“原生态展现”。只有对照认证标准描述突出专业特色的“自画像”,认真准备每个环节,才能完满完成认证工作。
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各专业可以以专业认证(第三级)的各项标准为参考,找准差距,及时改进。“双万计划”紧扣国家发展需求,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各高校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丰富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流人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飞,刘胜辉,崔玉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工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3):63-66.
[2] 叶树江,侯宇新.以专业认证为抓手 建设高质量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21-22.
[3] 顾晓薇,王青,朱志良,等.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J].教育教学论坛,2017(36):14-15.
[4] 张树永,朱亚先. 全面理解和落实《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J].中国大学教学,2018(7):55-58.
[5] 吴奕,王杭菊, 田秋霖,等.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究[J].大学化学, 2018, 33 (9):8-15.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