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新载体
2016-11-15唐耕军
唐耕军
摘 要:本文以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为例,学校通过引企进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进而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提升了产教融合质量和水平,引领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助推了计算机应用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教学;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8-110-2
0 引言
“十二五”期间,滁州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将信息服务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优先产业,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专业建设中,来安职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秉承立足市场,服务社会、保障行业持续发展与行业人才持续成长的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教师团队建设与企业团队建设相结合,校内基地建设与校外基地建设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技能培养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1 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催生了专业教学模式变革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建设历史,取得了诸多的教学成果,2013年被确立为“国示”建设计划学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成立了“国示”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组。“国示”建设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组通过对滁州市及周边区域内信息行业公司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项目组发现高科技企业存在着知识、技能更新快等行业特点,迫切需要将企业岗位培训前移并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对接,同时企业也渴望参与人才培养的完整过程。以华艺广告传媒公司为例,公司希望缩短从学校吸纳的新员工在岗位上起步的时间,还自发建议了人才培养教育部门。与之相对应,学校人才培养的观念也需要再一次提升,建立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综合型技能培育平台。改革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体系模式已势在必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大量的毕业生走访等实地调研方式,了解到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①课岗对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
②学校监管机制缺乏,顶岗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企业打杂,甚少接触岗位核心任务,不能胜任实际岗位需求。
③学生真实项目案例实训较少,项目实施经验不足,导致毕业后岗位适应时间较长。
④教师专兼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课时较少,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不足。
鉴于上述调研,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提高专业技能为导向”,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引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进校园,共同培养学生,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将其转变为学生的作业、作品。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推进了示范校建设进程,促进了专业优质化发展。
2 引企进校,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教学实训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且在职业教育中已有一定的普遍性,我们要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程,以探索弥补虚拟课程项目的不足。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办学一直与地方产业的发展相伴,推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专业改革建设总是得到各领域龙头企业的关注与支持,并与一些企业共同搭建起服务专业建设的合作平台。
①以项目教学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完善项目工作室建设,实施“企业入校、项目入学”教学模式改革,实现课岗衔接“零距离”,大幅减少学生毕业上岗适应期。
②以校企共建的项目工作室为桥梁,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项目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实现“学生学徒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提升学生对口就业率。
③学生在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中体验企业真实项目的完成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与企业岗位标准的融合,提高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单位用人满意度。
④通过项目工作室的运行管理及项目指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充分提升师资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3 引企入校实施项目教学实践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培养工作,并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建立一整套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措施适用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以保障专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3.1 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1 调研论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教学团队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毕业生,召开专家论证会、课程改革研讨会等,修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形式,与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姜涛婚纱影视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实现“作业—作品—产品”的良性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学徒—企业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
3.1.2 课程改革,形成模块层次递进式课程体系
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形成模块层次递进式的课程体系。
3.2 多管齐下,组织实施,校企开展深度合作
3.2.1 分组实施,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参与企业实践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高二下学期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的学生可布置平面广告设计、企业CI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等作业,经过一段时间,每个团队必须交出几幅符合主题的设计作品,然后教师与企业共同评审,将好的作品制作出来,应用于市场,学生可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实施“三结合”运行方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开展项目式课程设计与开发、专业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教师教科研能力培养、企业技术支持等专业建设环节内容,实现“专业与企业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模拟与实战结合”的。
3.3 创新管理,优化考核,企业参与对学生评分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创新管理考核制度,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的期末终结性考评。考核评定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对每一批参与项目实践的学生给团队总分,其次是由部门经理给每个学生成员评分;综合分数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80分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需重新参与项目实践。
4 引企进校保障机制建设
在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和相关企业在组织建设、制度形成、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办法。
4.1 校企合作保障
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专业与来安县华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姜涛婚纱影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分别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为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项目实践及真实项目实训指导的机会。学校整合计算机应用行业的优势资源,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建立真实的实践场所,模仿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做到教学与企业运营结合,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明显的优势。
4.2 制度保障
计算机专业建设项目组针对专业教学建立了健全的保障制度,其中包括《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校企合作委员会领导责任制度》和《来安县高级职业中学“国示”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等,做到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为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的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4.3 经费保障
在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主管部门、行业以及学校都自筹了资金,经过科学论证,制定预算方案和核算管理制度,统筹安排资金,保证重点,避免了流于形式和资金浪费或挪用等现象。
5 引企进校实施项目教学取得的成效
在专业建设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企业的直接参与下,专业建设人才技能培养体系已形成。经过近两年的“企业入校、项目入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图1)
①平面设计项目工作室建设得到完善;②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更强;③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进一步得到提升;④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⑤项目实施取得的优秀成果为学校争得了荣誉;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批优秀设计人才。
6 体会与思考
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原动力,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源于社会的行业发展,在行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的机遇,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使命。
采用“引企进校”这种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鉴企业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工作室团队,以项目为学习载体,以实践为学习重点,集实践与理论为一体,教学与生产为一体,不断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努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对于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项目营造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局面,但是鉴于工作室服务范围有限,仍有部分专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实践。另外,还需加大学校的项目成果宣传,吸引更多的企业项目,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最后,校内实训在建设中要与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形成系统。
专业课任教师需要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目前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部分仅适应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职业教学模式,较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不大适应生产性的教学改革。因此,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要从企业引进高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将现有教师送去企业锻炼。
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校企的长期合作。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为此,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引企进校是校企合作方式,但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随着企业培训人才意识的增强,学校课程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需要产业深度参与,双方终将实现“引企进校,产教深度融合”。
参 考 文 献
[1] 孙连栋,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2] 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
[3] 郝文星.示范性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