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切忌“想当然”

2023-06-07曹美玲

文理导航 2023年5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

曹美玲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与深入,学校对学科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想当然”,要根据学情,加强备课;要实施学法指导,启发学生思维;要采取多样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化学;案例背景;案例反思

【案例背景1】最近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区内一名师的中考复习课。课堂上,教师围绕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进行专题梳理,教学设计井井有条,思路清晰,接着教师采用例题精讲的方法,带领学生突破认知,强化理解。课堂反馈环节,教师链接中考,在投影上打出这样一道中考题: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可溶性物质在一定量水中可以无限地溶解。)

经过课堂上知识梳理和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很快就给出了答案D,教师投影上呈现的答案也是D,接着教师让学生翻开教材,找到溶解度的定义,强调该定义主要包含的四要素: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显然大多数学生都理解并接受了教师出这道题的意图。诚然,这道题考查溶解度概念,学生在上新授课时就已经学习了“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物质溶解的限度”。课堂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突然有个坐在后排的不起眼的男生打断了老师讲话,举手示意站起来,教师看上去有点不太情愿,但是考虑到教室后面有教师听课,还是给这个男生机会了。教师问:“请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我一直在思考上一题的选项D,我觉得这个选项也可以是正确的,要看什么物质溶解。”这时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教师皱了皱眉头,思考了一下,准备辩解,所有的学生都屏住呼吸等待他精彩的解释。这时男生接着补充道:“老师,我们在教科书上了解到乙醇这种溶质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说明某些物质可以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所以选项D也不算错。”教师听完了解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非常肯定了这位男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就此题题干表述不严谨的地方及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课下,笔者和这位教师交流,该教师很不好意思,告诉笔者这个男生平时学习不好,上课听讲也不专心,不知道今天课上怎么就学会思考问题了,还告诉我说那道题是选自某地一道中考题,在选题上显然这位教师已经考究过了。可是,这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备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自己的选题、讲题都很有“经验”,一定不会有什么问题出现。然而正是这所谓的“经验”阻止了他的思考,备课时认为选择了中考题,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吗?笔者猜想当时这位教师和大部分学生解答这道题时,受饱和溶液相关知识认知思维定势的束缚,从而在头脑中早就形成了“可溶性物质不能在一定量水中无限地溶解”这一错误的概念。实际上,学过化学的教师和学生都知道,C2H5OH、CH3COOH等物质均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恰恰这位教师在备课环节忽略了这一点,缺乏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把问题想当然了,导致这道题差点就错下去,幸亏这位“学习不好的男生”举起了手……

【案例背景2】在某青年教师专场研究课活动中,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位入职两年教师的一节新授课:第五单元课题一。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首先演示在带有气球的密封装置内,点燃红磷,通过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反应前后,玻璃管上端的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天平仍保持平衡,实验效果很好,很好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紧接着教师采用学生分组实验完成教材上实验5-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小烧杯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注入小烧杯,同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现象。反应进行了一段时间,观察天平是否仍然平衡?学生根据实验内容进行探究,很快就观察出了实验现象:小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天平不平衡了。两次实验形成鲜明对比,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为何第二次的实验中化学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了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因为第二个实验中,生成物中产生了大量气体逸散离开了小烧杯,所以导致天平指针偏右。教师继续追问,如何使实验中天平平衡呢?学生讨论后回答,将这个实验的反应物放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就可以了。教师欣然地点点头,肯定了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补充道,我们可以把小烧杯换成锥形瓶,结合第一个实验,在锥形瓶口同样扎一个气球,形成密闭體系即可。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结果往往并非这样,这位教师就在课堂上按照讨论分析的方案进行改进,她的教学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改进实验方案、观察现象,归纳出有气体生成的实验必须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可是这位教师改进的现象为:天平不平衡!这是怎么回事?已经是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了,为何天平仍然不平衡呢?这位教师面对这样的“意外”不知所措,对讨论改进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这该怎么办?只见这位教师追问学生:“谁能解释这个现象?”刚刚沸腾的教室立刻变得很安静,大家都在思考,有位女生举手解释:“可能产生的气体使胀大的气球有一定的浮力。”从这位教师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她显然没有预设到这个实验结果,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密闭环境就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实这是不严谨的。接着这位教师试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验装置,可惜课堂预设没有充分准备,导致教学设计没有完成。课后,笔者与这位老师就此实验如何进一步改进做了深入探究。

【案例反思】

一、课堂教学出现“想当然”的原因

(一)学生维度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定势的干扰,同时学生缺乏一定反思质疑精神,习惯性地认为教师和习题都是准确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忽略了问题本身的价值。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采用教师主导,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拿来主义,不善于判断问题的准确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地提出假设,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上述案例1中,大多数学生都被定性思维所束缚,在学生大脑中,固体物质溶解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想当然地就认为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溶剂里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却忽略了乙醇等几种有机物可以与水任意比互溶的知识,对问题本身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一带

而过。

(二)教师维度

很多时候,教师的教学方法的积累,其思想难免就会固化,一直在相对封闭的认知空间里滑行,禁锢了研究问题的思维,把习以为常当作理所当然,也就出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想当然”。殊不知这些“想当然”会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能力。

首先,两则案例都能反映出这两位教师备课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备课不够充分,对学情不够了解,对试题本身没有认真研究,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想当然的心理。其次,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很显然,案例1中教师在复习内容设计上存在知识盲区,没有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教学内容。试想,这是一节中考复习课,那么应该对中考考点进行全方位覆盖,精选的习题也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必要可以对试题进行改编和创造,也就不会出现班级只有一位男生举手的情况了。案例2中的教师处理意外的实验现象,想急于解决问题,没有给学生预留充分讨论的时间。最关键的是这位教师对演示实验中出现的“意外”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备课环节还需加强研究。同时,两位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显得有些单调,课堂上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总被束缚,很难有突破。

(三)试题维度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层出不穷,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也需要研究试题。研究者不难发觉,有些地方的中考试题本身就不够严谨,题干表述存在科学性错误,试题参考答案也不一定合理。然而许多教师在使用这些试题时,很少研究,习惯就题讲题,缺乏质疑精神。这也就出现了案例1中教师课堂上过分相信中考题,“想当然”心里占了主导地位。

二、解决策略

(一)根据学情,加强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备好课呢?一要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充分了解本单元或本节课需要达成哪些学业要求,思考通过哪些教学策略和情境素材完成教学内容,还需要思考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如“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学业要求学生能选取实验证据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并阐释其微观本质,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充分利用教科书,找准实验证据,进行备课。二是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预估学生课堂的反馈和应答,学情的充分掌握,可以让教师的备课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缺其中一方面,可能就会出现案例2中教师的课堂反应。三是研究作业设计,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

有效。

(二)学法指导,启发思维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决定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发现,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相融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知识应用的变通、灵活性与广泛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留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表达的机会,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多样教学,提升素養

化学教学是以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一门科学。教师采用多样而非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升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深层解读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真正的化学学习在课堂发生。如上述案例2,教师在关键问题、关键知识点上采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相互取长补短,师生互助、生生互助,学生讨论的时间也给教师留足了思考问题的余地,这样不仅能保证课堂正常运转下去,还会使教师有能力处理突发状况的可能,何乐不为呢?

三、结束语

在2022版新课标刚落地的背景下,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应加强研究,提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想当然”。多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空间,多给自己留足储存知识的时间,和所谓的“想当然”悄悄说再见。

【参考文献】

[1]吴飞飞.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拓展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6(3):79-81,85.

[2]刘炜,方兰,李秋元,等.化学课堂“教冶与“学冶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1-3,73.

[3]杨胜武,欧启学.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初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4):18-19.

猜你喜欢

初中化学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创新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浅谈初中化学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