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07李萌叶杨琦金黄婕

南北桥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新时代

李萌 叶杨琦 金黄婕

[摘 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的重要部分。想要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不仅需要在思政课堂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重要思想及理论,同时教育模式也要顺时而变,做到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学生生活同步。本文以信息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为基点,从当前教育困境出发,寻找破局方法。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巩固思想根基、建设趣味教育、融合美育德育的多重措施,深入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完善及各民族共同发展,团结进步。

[关键词]思政育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新时代;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直是贯彻我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政教育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培养的基础学科,用现有优质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培养,不仅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教育领域的深刻体现,同时也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对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工作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不仅要深刻学习该思想,还应将其生动完整地传授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始终保持与时代共振,培养符合时代与民族发展要求的具有过硬思想素养的民族人才。

1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政育人的时代背景

1.1 “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育人迎来新机遇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新兴技术层出不穷,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时代正在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改革,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1]线上课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等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固有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模式,同时也为当前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以往,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课堂以思想政治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参与度不足,缺乏实践的机会。而在注入“教育信息化”的新血液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将被打破,课堂趋向开放化。

1.2 多元文化交流为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动力

信息时代带来的不仅是沟通交流方面的便捷,也给每个人的辨别能力、思考能力带来了挑战。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不同的文化跨越地域距离,来到每个人身边。多元文化交流固然能推动文化进步,但其中存在的差异性、争议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进程。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要同时面对五十六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信息纷乱,精华与糟粕并存,如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摆脱不良文化信息的干扰,克服本民族文化差异,坚定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难点。

当前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殊背景,须合理应对这些问题,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复杂的文化信息拖入泥沼,让多元文化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压力变为动力,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

1.3 美育与思政教育互融探索教学新模式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美育是审美教学和美感教学的结合体,通过让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2]。美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针,在“立德树人”方面及教育教学当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3]。

步入新时代,美育教育正在逐步扩大,内容上由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实践中与德育、智育等教育方式紧密联系,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推动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部分高校师生率先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体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有效证明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甚至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美育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着力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和转型。

2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

2.1 如何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样性

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及“元宇宙”概念的流行为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丰富性带来了可能,也使非民族高校在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培养方案上有了技术依托。现行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普遍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前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满意度普遍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度。内容的丰富程度、学生的兴趣程度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息息相关。如何突破“大水漫灌”[4]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2 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性

除了少数民族思政教学模式面临挑战外,提高当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同样也是重要一环。学生大多数局限在课堂内,没有实地考察、实际体会,没有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理论知识的教学和实践二者相互依存,缺乏实践的理论教学乃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教学效率效果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目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理论知识和实际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唯有知行合一,让二者“并驾齐驱”,才能让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扎根于少数民族学生心中,才算卓有成效的教学。

2.3 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我国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五十五个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来自这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他们在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及思想文化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沟通方式、教育模式也应该因民族制宜,更加具有针對性。但是,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较少考虑到各民族之间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同一套教育模式。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且要和其他民族的大学生相互磨合。这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是一大考验,也影响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3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政育人创新路径

3.1 深根固柢,加强衔接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民族风俗的不同及区域教育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具有特殊性。高等教育学校建立民族预科班,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高等学校本、专科的预备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做充足准备。与此同时,思政教育在少数民族预科班教学生活中也是极为重要的[5]。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进步教育,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提升“五个认同”。通过对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学习,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活力与朝气。

如何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深入贯彻到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学习生活中,除了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体系,还要建设高水平且思想坚定的思政教师队伍。因此,怎样建设高水平且思想坚定的思政教师队伍,是当今思政育人面临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同时强调“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面对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及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师怎样将民族思想及民族政策生动、完整地向学生阐述,是少数民族思政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及困境。高校思政理论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理解民族政策及相关思想理论,让学生增强民族交流与认同,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通,以推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3.2 寓教于乐,以行促知

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与国家民族区域发展走向紧密相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性,如何真正让思政教育走入学生心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6],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真正做到夯实思想根基,是当今少数民族思政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由于思政教育内容大多较为抽象,怎样提高趣味性也是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难题之一。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建构更加丰富的民族思政话语体系,加强民族素材的引用,拉近知识理论与学生的距离以外,还要增加实践内容,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以致用,从生活中感受思政教育的影响,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详细思考怎样的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是更受学生喜爱并且更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首先便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方式[7],将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特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如民族风俗活动或是民族节日展示。利用集体晚会的形式,让民族学生在展示本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可以促进多民族文化相互学习鉴赏,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除此以外,还可以将民族实践活动与形式新颖的新媒体手段相连接。近年来,“元宇宙”作为一种创新概念在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这也为思政教育当前困境找到一条新的出路:将“元宇宙”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智慧学习中心元宇宙,实现沉浸体验、趣味游戏、网络社交、群体创造、虚实共生等多项功能,为学生带来情景化学习体验。[8]让少数民族学生在“元宇宙”活动当中,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在虚拟世界中体思政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较为熟悉并喜爱的新型互联网传播平台,自我创作可以展现各民族风采的文章或短视频,除了在平台进行互动创新以外,思政教师团队还可以构建沉浸式的教学互动场域,同步满足师生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教学需求[9],通过教育这种手段,建设超现实的虚实融合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学生在进行网络互动的同时,引发对相关活动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切实做到学以致用。

3.3 立德树人,以美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何将思政知识贯穿到学生教学、生活各方面,让思政教育起到最大的作用是现阶段的一个重要困境。面对如此困境,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及教育载体,将正确的价值观用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校园文艺的发展不仅是新一代思政教师与学生创造能力及审美水平的展现,更是新时代新青年开阔视野和远大抱负的生动体现。将正向价值观融入美学艺术中,可以鼓舞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美育所特有的鼓舞人、影响人、感染人和塑造人的功能,同时促进德育发展,实现立德树人、以德化人的德育目的。

美育形式是多样的,怎样深化其影响结果需要加强美育形式的针对性。如何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为民族区域建设发展做出的重大努力,以及新一代少数民族共产党人为家乡发展做出的奋斗与牺牲,是美育形式应该展现的重点。从个体到国家,让学生感受宏大的家国情怀,坚定思想信念。思政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舞台剧,讲述他们心中的伟大事迹,也许是带领家乡脱贫的村支书,也许是带领村民创业的企业家,又或者是年轻热血的支教教师……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故事都为不同的学生带来了一生的影响。这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在舞台上用艺术美展现出来,不仅表达了学生对思想模范的崇敬,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到启发与感悟,在每一个感动的瞬间让思想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宋欣园. 信息时代教育如何破题[J]. 教育家,2018(11):27.

[2]黄三艳. 高师美术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 美与时代(中),2021,(1):88-89.

[3]周星. 国民美育:一种新的美育观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22(2):13-19.

[4]张军桥. 以习近平精准“滴灌”理念指引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11-18.

[5]余伟,王瑶,李桥. 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教育研析——基于习近平关于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J]. 南方论刊,2020(9):106-109.

[6]李小林. 引发共鸣: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点[J]. 贵州民族研究,2019,40(6):206-209.

[7]林于良.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75-77.

[8]楼军江,肖君,于天贞.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开放、融合与智联——基于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放教育和终身学习论坛的审思[J]. 开放教育研究,2022,28(5):4-11.

[9]华子荀,黄慕雄. 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架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23-31.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新时代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