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情况探析
2023-06-06唐彪赵迪钱建民
唐彪 赵迪 钱建民
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四川成都
四川是全国13 个粮食主产省之一[1],也是全国油菜籽生产大省、第一养猪大省,全国唯一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目前,全省畜禽养殖场(户)粪污产生量为23 137.87 万t/年。低成本、高利用、治污染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的缺乏,导致了“地可使肥,多粪肥田”的农耕文明传承不够,种养结合不深入[2]。为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四川开展了“粪肥还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1 基本情况
2022~2023 年,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管理处组织下,四川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团队对大邑、蒲江、荣县等24 个试点县(区)粪肥收、贮、运、用等现场进行了调查,以总结工作落实推动、机制模式创建、管理台账建立、试验示范监测、资金规范使用等情况。
1.1 取得了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
1)经济效益。2022年,各试点县(区)在巩固2021年项目建设成果基础上,优化粪肥还田组织运行模式,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打造种养循环集中连片示范区,带动县域内粪肥基本还田,示范区种植户科学施肥意识明显提高,对畜禽粪便堆沤的有机肥接受度也有所提高。据测算,项目区化肥用量较实施前平均减少2.0%,有力的推动了化肥减量增效;2022年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达8.7%,较2021 年提高了2.5%。通过试验监测表明,粪肥还田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还能提升作物品质,水稻精米率、玉米粗蛋白、茶叶茶多酚、柑橘可溶性糖等作物品质指标均有所提升;耕地质量提升明显,粪肥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常规施肥有所提高,土壤pH 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肥力指标均有所提升。
2)社会效益。试点县通过探索试点,推广“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了以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养殖企业投资为主,以财政补贴为辅的投资方式,构建了“政府牵头,养殖场出‘大头’,种植户出‘零头’,粪肥服务组织有‘搞头’”的沼肥产出方、沼肥运输方、沼肥利用方的三方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运行模式,形成多方合作,互利共赢工作机制;同时,扶持了一批粪肥加工、运输、施用的专合社、企业等社会化服务机构,新增了就业机会,在维护社会稳定、持续增收方面成效明显。
3)生态效益。各试点县围绕粪肥收集运输、堆沤处理、施用服务等关键环节,重点在粮油、蔬菜和经作产业开展核心示范,打通了种养循环堵点,实现了粪肥基本还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0%以上,破解了试点县养殖业面临的发展与环保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种植户与养殖户合作共赢、节本增效,促进了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对解决当地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两年群众关于畜禽粪污污染方面的信访投诉明显下降。
4)可持续效益。试点县结合沼气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等项目,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最大效益,通过多方式补贴,撬动各类社会资金,打造绿色种养循环样板,做到试点成功、成效显著、引领带动。项目资金投入完成后,项目区种植户有机肥科学替代化肥意识深入人心,种植户、养殖户、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间的多方合作、互利共赢长效机制逐步构建,有效推进了化肥减量化工作的持续开展。
1.2 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运行模式
各试点县主要推广四大粪肥还田运行模式。一是“养殖户+第三方服务机构+种植基地”的运输还田模式。选择社会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合作,连接养殖业主体和种植业主体,实行三方付费约束机制,购买粪肥转运还田服务。二是“养殖户+综合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管网输送还田模式。依托畜禽粪污综合处理中心配套的田间储粪池和管网,辐射周边种植业主购买粪肥管网还田服务。三是“养殖户+种植户堆沤还田”模式。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直接对接养殖户,自行转运、堆沤、施用有机肥,推进粪肥安全堆沤还田。四是“养殖户+有机肥企业+种植基地”的商品有机肥还田模式。依托本地规模较大的有机肥生产企业,处理本区域畜禽粪污,生产商品有机肥,购买商品有机肥实物或施肥服务。
1.3 建立了符合当地发展的技术模式
各试点县结合实际,主要形成了固体粪肥、液体粪肥的处理模式,即沼渣收集-堆沤发酵-计量-汽车运输-田间施用,或者有机肥生产厂生产成有机肥出售使用;雨污分离-粪便收集-固液分离或捞渣-厌氧发酵-计量-汽车运输(管道运输)-田间施用。全省主要形成了3 大技术推广模式。一是散养户粪污处理技术模式。通过建设户用沼气对各散养户的畜禽粪污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就近还田使用;对未建沼气池的散养户,通过传统的堆沤等无害化处理后,直接还田利用。二是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模式。规模养殖场在粪污处理区建设异位发酵床,粪污通过自动刮粪系统进入集粪池,固液分离后转移到舍外异位发酵床内堆积发酵,定期翻抛,发酵结束后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料进行农田利用;粪尿通过厌氧发酵,沼渣沼液全部还田处理。三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粪污处理技术模式。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干粪处理主要模式采用固体粪便集中收贮处理模式,提高肥料附加值;粪污处理主要模式采用中温发酵沼气处理模式。
2 问题分析
以下三个方面导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推进慢。一是四川种植模式为“大小春”,作物施肥季节性强,容易错过当年大春播种时间,当年完成项目实施较为困难。二是农家肥积造、沼渣沼液、畜禽粪便堆沤发酵等还田量带来的安全风险有待进一步探索。种植户对粪肥施用是否影响产量和使用安全问题存在顾虑,加之,粮油作物生产效益低,导致种植户购买施用粪肥积极性不高。三是单位面积投入低,不能支持田间储粪(沼液)池、输送灌溉管网建设,导致项目施用还田环节配套困难。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种养结合利益联结,建立长效机制
各试点县在摸清当地畜禽粪污产生量的基础上,结合畜禽产业绿色发展、秸秆还田等项目,加大地方配套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探索畜禽粪便收集、处理、转运、施用等环节的长效运行模式,铺设沼液输送管道。针对山区管道无法输送的情况,可在田间地头建设储存池(罐),利用沼液运输车运送,实现畜禽粪污处理后就近就地还田,打通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堵点,建立种植业、养殖业、三方服务机构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3.2 强化畜禽粪污利用监管,完善监测体系
通过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田间试验,检测试验前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缓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农作物产量及品质,探索集成粪肥最佳还田量,监测粪肥、沼液还田带来的环境风险;建立粪肥还田追溯平台,构建涵盖养殖舍内、场区、农田等不同尺度的粪肥/沼液收集、处理、储存、运输、利用各环节监测体系,建立大数据库,指导粪肥科学利用,消除种植户施用粪肥、沼液的顾虑。
3.3 强化农耕文明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开展专家巡回指导、现场观摩等活动,有针对性地精准指导服务,制定发布种养循环主推技术,提高专业化服务组织、种植主体等的粪肥还田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政策。加大粪肥还田不仅能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升种植效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还能对中华农耕文明进行传承和发扬。